在你們農村老家,逐漸消失不見的老物件都是什麼?

棒奔霸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農村逐漸小時候不見的老物件很多,真的無法一一列舉出來,但是很多老物件的消失雖然是一種遺憾,但是同時也證明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農民民生的改善。當年比較全國聞名的東北農村的四大怪種所包含的老物件都已經慢慢消失,淡出了人們的生活,很多東西只能在記憶裡回味一下了。

東北四大怪中的大姑娘叼菸袋,菸袋鍋這個老物件,曾經是東北很多人人手一個的吸菸工具,特別是東北很多大姑娘,在年輕的時候開始後就有抽菸的習慣,所以豪爽的大姑娘叼菸袋是東北特有的怪事,只是現在隨著社會的進步,大煙袋幾乎很少見了,偶爾出現也被當成文物收藏了。

窗戶紙糊在外,過去農民貧窮,窗戶大多是木頭格子窗,所以只好用紙糊上,用以擋風禦寒,延長窗戶的使用壽命,現在隨著農民生活條件的改善,農民都用上塑鋼門窗了,所以糊窗戶的紙這種現象也沒有了。用木頭格子做的窗戶也早已沒了蹤影。

反穿皮襖毛朝外,東北過去含冷,最保暖的東西就是羊皮大襖了,以前的農民裡面沒有內衣穿,如果羊毛衝著身體的話,穿起來很不舒服,羊毛容易扎人,所以就發明出來毛朝外的穿法。現在農村這個物件也消失了,無論從美觀還是舒服程度上逐漸被其他禦寒服裝代替了。

生個孩子吊起來,作為東北特色的育兒工具搖車,曾經是許多農村婦女邊帶孩子,邊做家務的好工具,把孩子放裡面,輕輕一推,搖車自動搖來搖去。很多80後小時候都住過這樣的工具。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一家就一個寶,疼愛還來不及,誰捨得把孩子“吊”起來。

農村消失的東西很多,這四大怪中的老物件現在都已經不存在了,但這也不能不說是農村的一種發展,社會的一種進步。

在你們農村老家逐漸消失不見的老物件都是什麼?歡迎大家留言,更多精彩,歡迎關注。

響水大米


看看照片,有認識的嗎?
在我們這裡叫紙經子(可能是方言,不知學名叫什麼,有知道的,請教了)
,用牛皮紙(也可能是方言,因為韌性較好,印刷廠書本的外包裝常用,學生也用來包書皮)條擰成,知道是做什麼用的嗎?這種東西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還在使用,是副食品商店銷售零散副食品時,用來捆紮的繩子。

將稱好的副食品用包裝紙包好,然後用紙經子先從中間繞一週,交叉後轉動90°,再繞一週,打上結即可。現在看電影電視,中藥鋪賣中藥也是這樣包裝。為方便使用,通常將成團(像圖中那樣)的紙經子懸吊在櫃檯上方。將商品用包裝紙包好後,一手拿著商品,一手向上一伸抓住紙經子頭向下一拉,然後兩手並用將商品捆紮起來。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將紙經子截斷,用剪刀剪,當然可以,但卻沒有這要做的,都是用手拉斷。但拉斷並不容易,因為紙經子韌性較好,能承受的力較大,勢必對受產生較大的壓力,加之紙經子較細,與手的接觸面積較小,會對手產生很大的壓強。直接拉不僅難以拉斷,而且會把手拉的很疼。所以,並不是直接拉。利用一點小技巧,才能輕鬆將其拉斷。

手拿要斷開處的兩端,兩手反向擰動紙經子,並使兩邊交叉,然後用力一拉,紙經子即應聲而斷。


另外,紙經子還可代替書釘裝訂資料,將要裝訂的資料邊沿用錐子打上孔,用紙經子穿過,兩個紙經子頭纏繞在一起拉緊,在用錘頭將接頭處敲打一下,資料就裝訂好了,比書釘的效果還好。


甜甜向上314159


問題:在你們農村老家逐漸消失不見的老物件都是什麼?





消失的生產工具。硬軲轆的大馬車,手推的土車,還有梨地用的木梨,擺麥用的木耬,整地用的耙、麼,以及收麥用的撒子、木鐮,打碾用的石碌碡,喂牲口的鍘刀,木鬥、升子,風車等等。



消失的日常生活用具。磨面用的石磨子,木水桶,木水盆,木水瓢,燒鍋用的風箱,木搓搓,粗土大瓷碗,手搖紡車,土織布機,煤油燈,馬燈等等。





還有很多很多,我一時想不起來了。希望粉絲們都來補充一下,大家共同回憶消失了的老物件。



我從網上找來了幾個圖片,供大家欣賞一下。

說明:所有圖片均來之網絡。


衛農老頭


在我們農村老家逐漸消失不見的老物件很多很多了。

一是照明類:菜油燈,煤油燈,馬燈,手電筒,卡扣電燈泡。

二是生產工具類:木杈系列,犁樓耙耱,木鍁,木輪車,手推車;石碾,碌碡,石磨子;麻袋,糧囤,印板,鬥,升子;水擔,木桶;鍘刀,糊基模子,石淳子,石夯,磚斗子,剷鬥子;木工用具系列,鐵匠用具系列,銀匠用具系列,縫紉機、錐針、頂針等。

三是生活用具類:水壺,油刷,鍋鏟,後鍋,大飯鍋,風箱,碳鍁,長杆菸袋,小腳鞋,方口鞋,棉窩窉,軲轆綿襖、棉褲,木梳,瓷枕,蒲扇,石槽等。

四是布料類:的確良,條絨,勞動布等,凡塵觀生活對此方面觀察不太細緻,只能說這幾樣。

五是日常娛樂類:黑白電視機 、鐵環、木殼收音機、紙胚廣播、磁帶收錄機、放像機;

六是日常出行類:永久牌自行車、飛鴿牌自行車;

七是日常潤膚類:凡士林、潤面油。

如下圖:

一是照明類

卡扣電燈泡馬燈

煤油燈

二、生產工具類
石夯

磚斗子
鍘刀


木輪車

三、生活用具類

大鐵鍋

棉窩窩

小腳鞋

四、布料類

勞動布

五、娛樂類

鐵環

放像機

六、出行類:

七、潤膚類:

上圖何所列和上文提到的老物件都是我們農村逐漸消失的老物件的很少一部分的代表。這說明我們的社會在飛速發展,工業在不斷強大,商業在不斷繁榮,農業在不斷髮達,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物質文明建設不斷取得新成績。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我們生活中還會出現新的物件也會慢慢的走出我們的視線,逐漸消逝,這是發展規律。我們感恩老物件在過往歲月給我們提供的生活便捷,我們也歡迎新的生活物件不斷出現!

網友們,你的家鄉有哪些物件也在慢慢的消失了,歡迎曬一曬!

我是凡塵觀生活!謝謝!再見!


凡塵觀生活



曉石60374176193


農村消失的老物件,一時半會兒說不完。先說農具這一套,機械代替一大片。木犁木鍁耙和耮,木耬播種手工捻。脫粒也是人畜力,木杈碌碡和連枷。除草靠鋤收靠鐮,轆轤戽斗來澆園。水車發明是進步,人搖馬拉都不見。

生活器具淘汰快,更新換代時時變。驢拉石磨人推碾,篩子和籮都不見。笸籮簸箕和笟籬,裝簍花筐是條編。紙秧缸子席篾盒,土陶的碗盆和水坎。插筷子用的柱籠子,升斗食盒與秤桿。

地瓜切片有專刀,鍘刀用來砸乾草。氨水罈子興一時,餵豬餵驢有石槽。藏糧自有五穀囤,加上節子步步高。照明器具老油燈,馬燈又叫保險燈,亮度高的是汽燈,來電之後都遁形。

陶瓷帽筒搪瓷缸,斗笠蓑衣酷得慌。老漢用的大煙袋,老太的腳布臭又長。打火的火煉引火的繩,脫墼的墼掛軲轆匠。貨郎的搖鼓卟楞楞,打鐵的砧子叮叮噹。紡花的紡車吱呀呀,織布的機器梭子響。

手推車綁上大偏簍,大馬車上拴牲口,地排車可推也可拉,拴上老牛慢悠悠。毛驢運貨要驢馱,生活都是慢節奏。要慢你得聽京戲,跟著留聲機哼幾口。搖把子電話沒幾年,大哥大像塊大磚頭。BB機一跨真是牛,可惜叫人牽著走。

人到歲數都懷舊,淡淡不忘是鄉愁。時代發展莫忘本,想要進步跟黨走。說到這裡告一段,歡迎大家砸磚頭!


齊東晏子


在你們農村老家,逐漸消失不見的老物件都是什麼



既是社會的進步,亦是時代發展的必然,在農村,很多的老物件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慢慢地消失於人們的視野,貯存於人們的記憶庫裡,成為若干年後滿滿的回憶——

竹菸斗 在我兒時的印象裡,老人們大多吸毛煙,幾乎吸菸的老人人手一根或長或短的竹煙竿,大小不一,長短不一,上面有明顯的竹節和竹根留下的小點,裝毛煙的一頭象個勺狀,整枝煙竿光滑漂亮!兒時,爺爺每回想抽菸了就喚:“乖孫,把我煙竿拿來喲!”,我這邊,一聽爺爺喚,就得趕緊停下玩耍,去給爺爺拿煙竿!爺爺裝上裹好的毛煙,點上,便坐火鋪上很享受很愜意地抽起煙來......煙星,在稍嫌昏暗的老屋裡一明一滅......如今,爺爺不在了,竹煙竿也不見了,只成為永遠的懷念和記憶了......



風車 兒時,老家的人們每到莊稼收穫的季節,籽實曬乾後,都會用到一個老物件——風車。用之揚去籽實裡的雜物和空殼,以便入倉保存。我家堂屋就有一個,對兒時的我來說,挺高!挺大!但我那時雖個兒小,卻攀爬敏捷。因此,大部分時間裡,閒著的風車就成了我的“大玩具”!我會爬上風車,貓進風車斗裡玩耍、睡覺或是躺去那裡生氣......如今回老家好幾次,都不曾看見,亦不知哪兒去了......



斗笠和蓑衣 在兒時的記憶裡,同院的伯伯是個勤快人。對家裡該做的農活,不管天晴下雨,都會按時去地裡忙活。有時下雨,他就會戴上自制的竹編斗笠和棕櫚蓑衣,再把褲腳挽至腳膝去地裡幹活。於是,伯伯那副披蓑戴笠的打扮就成為我對他的永遠記憶!如今,那斗笠、那蓑衣都已然不再......



竹編搖籃 農村不缺竹子,因此很多日常生活用具都是竹編。以前講的是就地取材、節約方便,現在講的是綠色環保。在農村老家,一旦某家娶了新媳婦,公婆都會早早請人編制一個精緻的嬰兒搖監,用以等著未來的孫兒孫女......小時候,我就用這樣的竹編搖籃搖過弟弟!因為把他搖睡著了,我可以悄悄溜出去玩!為此,兒時的我沒少挨訓......如今再回老家,那搖籃已然不見了!許是老媽早就送人了罷!



農村老家的老物件挺多,什麼石磨、石舂、石豬槽、竹篩子、竹撮箕、竹蓆、竹凳、馬燈......都已然完成其歷史使命,再不見蹤影了......

歡迎關注土家族阿妹,謝謝分享、點評

土家族阿妹


快收藏起來,不然只能在記憶中慢慢回憶了。

1、風車

2、石碾子

3、石磨

4、石臼

6、石槽

7、蓑衣

8、紡車

9、鐵犁

10、煤油燈

11、算盤(這個應該不算,還有很多地方很多人在用)

它們走過幾千年歷史的滄桑,也許我們就是最後的見證人。你還記得有哪些嗎?


酒店在線


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在農村有不少老物件正在逐漸消失,也不些那些老物件不能用,而是更有替代它的、更為先進的器具來替代,從而大大解放了過去陳舊落後的農具、生活生產用品勞動生產力。

正在逐漸消失的生產用品有哪些呢?

石磨、石舂、石杵,老一輩人在過去磨豆腐、用石杵衝糯米粑粉自然用石磨、石杵來便用,而為了趕做生意,往往半夜就起來,忙到天亮以後,累得精疲力盡,也做不了多少豆腐、粑粉,而自從現在電動磨的出現,這些老物件自然消失了。


木犁、木耙的逐漸消失,過去的農耕時代,農民耕田耙地都是用牛馬來耕作,當然需要木犁、木耙,農村人種田幾乎家家都有犁耙,為了這些木農具能使用得久,一年使用過後,甚至買來桐油來塗抹保護,而現在農業機械化,在經濟發達的地區犁耙自然不存在而消失了,現在的年輕人甚至連犁各部件的名稱也不會知道。

還有不少生活使用用品,如早年農村間緊俏的二八槓永久、鳳凰自行車,家用電器黑白電視機、半導體收音機也逐漸隨時代的發展,逐步有摩托車、電瓶車、液晶大彩電等替代而很少見到,並也將逐漸消失不見了。



農村中還有許多現在已消失不見的老物件,你的農村老家還有哪些已經消失不見的老物件,歡迎留言補充!


和風細雨言


在你們農村老家逐漸消失不見的老物件都是什麼?

農村老物件,承載了農村人三代的記憶了吧?爺爺輩用過,父輩用過,我們也用過。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的老物件退出了歷史舞臺,以後的孩子們也只能在博物館裡面去了解它們了。

消失不見的不僅僅是老物件,還有製作它們的工匠,和慢慢湮滅在工業文明的農耕技能。

墨斗。

很多人沒見過墨斗。就是木匠彈墨線用的工具,現在搞裝修的還在用,但是都是塑料外殼的了,以前的墨斗,木匠們都是用獸骨或者牛角製作的,而且工藝很好,外殼上面還會雕刻上各種吉祥的圖案。是木匠必備的神器之一。

擰纏兒。

這個更是稀奇了,很多人不知道它叫什麼?在河南土話裡就叫擰纏兒,兒化音。主要是用來編纏荊麻用的,還可以用來纏線,作為泥瓦匠,木匠做工用的纏線器。收方非常的方便,和現在的纏盤的電線鼓輪原理很像。

氣死風馬燈。

和手電筒一樣在我們眼裡消失了。在以前,很多農村家庭的標配啊,這個是手提的馬燈,還有一種是帶玻璃罩的那種氣死風燈。主要的燃燒原料就是煤油,以前叫洋油的。也有調燈光大小亮度的旋鈕,時間長了燈上面就會燻黑了,要是不是的擦拭一下。燈芯也是要調的,不然會跳火不亮,小時候記得挑過燈芯的。

農村老物件很多。有的還在農村繼續發揮餘熱,為農村家庭做貢獻,有的算是徹底的消失了。這些都是值得回憶的東西,畢竟和我們一起開心過,悲傷過,是經歷也是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