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德干高原發展得怎麼樣?

地理那些事


因為是印度版的地圖,將就著用吧

德干高原

德干高原包括印度中部、西部和南部八個州的大部分地區。德干高原北部海拔100米,在南部1000多米。

德干高原主要包括:1,5,12,14,15,20,24,25

1\t安德拉邦 海德拉巴

12\t卡納塔克邦 班加羅爾

14\t中央邦 博帕爾

15\t馬哈拉施特拉邦 孟買

20\t奧里薩邦 布巴內斯瓦爾

24\t泰米爾納德邦 欽奈

25\t特倫甘娜 海得拉巴

德干半島的地形圖顯示了上主要城鎮的位置

發展的怎麼樣

根據印度政府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印度計算的印度各州2006年人類發展指數圖。

基本上可以看到,越往南經濟條件越好,發展的越好。

2011年國家人類發展報告(2007-2008數據)

印度排得上前25的城市該區域只有8席。畢竟不沿海不是恆河流域。

班加羅爾,人口超過一千萬,印度人口第三多的城市和人口第五多的城市群。它位於印度南部的德干高原。它的海拔超過900米(3,000英尺),是印度主要城市中最高的。班加羅爾有時被稱為“ 印度硅谷 ”,因為它作為國家領先的信息技術出口商。印度科技組織ISRO,Infosys,Wipro和HAL總部設在該市。班加羅爾是一個人口多樣化的城市,是印度第二快增長的主要大都市。發展速度略低於古吉拉特邦的蘇拉特(第一),發展速度略高於古吉拉特邦的艾哈邁達巴德(第三)。


好奇的妄想者


印度德干高原發展的怎麼樣呢?大家看到高原,是不是覺得沒什麼發展前景呢?其實不是這樣的。

德干高原位於印度中南部,大家一開始是不是覺得德干高原在喜馬拉雅山脈腳下?相反喜馬拉雅山脈腳下卻是恆河平原,恆河想必大家很熟悉了,印度人經常喝的一種神水,據說喝了包治百病,大家有興趣可以去喝一下,反正我是沒有那個興趣去喝。一般有河流的地方都會形成平原,這就是為什麼喜馬拉雅山脈腳下的印度地區卻是平原了。德干高原一帶多山,地勢不平坦,在我們眼裡高原基本沒有什麼利用價值,那麼印度的德干高原,印度人會用來做什麼或者說用來發展什麼呢?


印度目前是世界上第二大人口大國,而印度的面積不到三百萬平方公里,因此印度境內的土地可以說能利用的都儘量利用,畢竟土地資源有限,再挑三揀四就沒地去了。德干高原也不例外,印度人並不放棄利用德干高原。從印度農作物分佈可以看出,德干高原地區的作物主要是棉花和小麥,而印度對外出口的農作物中棉花佔了很大一部分。而且印度國內還專門設立了棉花協會,棉花協會主要統計印度每年棉花的出口量,據印度棉花協會的統計,到今年三月份,印度累計出口棉花400萬包(1包=170kg),預計本年度還將繼續出口150-200萬包。也就是說印度今年一年基本要出口近600萬包棉花,可見德干高原的棉花,每年都能給印度帶來不錯的效益。



印度德干高原區域有沒有著名城市呢?不難發現班加羅爾在內。班加羅爾目前是印度第五大城市,人口大約850萬,別看班加羅爾只是印度第五大城市,其實印度獨立後就著手發展班加羅爾,傾盡全力打造這個城市,現在班加羅爾已是印度的工業中心,而且許多高科技信息公司都坐落在班加羅爾,班加羅爾也被譽為“亞洲硅谷”,可見班加羅爾的發展怎麼樣了。除了班加羅爾,印度德干高原區域還有一個大城市,海德拉巴。海德拉巴也是印度的大城市,目前海德拉巴是印度第六大城市,城市規模僅次於班加羅爾,人口410萬左右,這個城市的工業雖然不如班加羅爾,但是其境內的工業也是發展不錯的,畢竟珍珠、手鐲、絲綢、電腦軟件、手工藝品以及令人垂涎三尺的美食為海得拉巴這座美麗的城市增添了無窮魅力。


(印度東北部武裝衝突)

德干高原的發展其實比印度東北部發展的還不錯,德干高原區域是印度境內比較安定的區域,這個區域內的動亂比較少,不像印度北部的一些邦境內每年都會出現大規模的武裝衝突,而且印度東北部的一些邦的工業非常落後,可能由於印度東北部一些邦是印度非法佔領吞併其他國家來的吧,非法吞併來的肯定不好管理,印度為了管理這些邦,可以說用了許多極端的手段,比如思想禁錮,消息封鎖,實施打壓等手段,不過這些極端手段只會引起印度東北部邦人民的不滿,畢竟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嘛。當然了,這也與印度對外宣稱的民主格格不入。

所以呢,印度德干高原地區的發展相比較印度北部發展的還是不錯的,只是目前印度工業水平總體都不太高,有優勢的幾個城市都會被印度境內大多數落後的城市拖後腿,加上印度人口問題,被平均一下就導致印度整體實力不強了。


國際時評


我看見 全部是網上查的 我也複製下網上的 因為是印度版的地圖,將就著用吧

德干高原

德干高原包括印度中部、西部和南部八個州的大部分地區。德干高原北部海拔100米,在南部1000多米。

德干高原主要包括:1,5,12,14,15,20,24,25

1\t安德拉邦 海德拉巴

12\t卡納塔克邦 班加羅爾

14\t中央邦 博帕爾

15\t馬哈拉施特拉邦 孟買

20\t奧里薩邦 布巴內斯瓦爾

24\t泰米爾納德邦 欽奈

25\t特倫甘娜 海得拉巴

德干半島的地形圖顯示了上主要城鎮的位置

發展的怎麼樣

根據印度政府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印度計算的印度各州2006年人類發展指數圖。

基本上可以看到,越往南經濟條件越好,發展的越好。

2011年國家人類發展報告(2007-2008數據)

印度排得上前25的城市該區域只有8席。畢竟不沿海不是恆河流域。

班加羅爾,人口超過一千萬,印度人口第三多的城市和人口第五多的城市群。它位於印度南部的德干高原。它的海拔超過900米(3,000英尺),是印度主要城市中最高的。班加羅爾有時被稱為“ 印度硅谷 ”,因為它作為國家領先的信息技術出口商。印度科技組織ISRO,Infosys,Wipro和HAL總部設在該市。班加羅爾是一個人口多樣化的城市,是印度第二快增長的主要大都市。發展速度略低於古吉拉特邦的蘇拉特(第一),發展速度略高於古吉拉特邦的艾哈邁達巴德(第三)。

3評論
國際時評 國際資訊領域創作者11-23 22:18
7贊

印度德干高原發展的怎麼樣呢?大家看到高原,是不是覺得沒什麼發展前景呢?其實不是這樣的。

德干高原位於印度中南部,大家一開始是不是覺得德干高原在喜馬拉雅山脈腳下?相反喜馬拉雅山脈腳下卻是恆河平原,恆河想必大家很熟悉了,印度人經常喝的一種神水,據說喝了包治百病,大家有興趣可以去喝一下,反正我是沒有那個興趣去喝。一般有河流的地方都會形成平原,這就是為什麼喜馬拉雅山脈腳下的印度地區卻是平原了。德干高原一帶多山,地勢不平坦,在我們眼裡高原基本沒有什麼利用價值,那麼印度的德干高原,印度人會用來做什麼或者說用來發展什麼呢?

印度目前是世界上第二大人口大國,而印度的面積不到三百萬平方公里,因此印度境內的土地可以說能利用的都儘量利用,畢竟土地資源有限,再挑三揀四就沒地去了。德干高原也不例外,印度人並不放棄利用德干高原。從印度農作物分佈可以看出,德干高原地區的作物主要是棉花和小麥,而印度對外出口的農作物中棉花佔了很大一部分。而且印度國內還專門設立了棉花協會,棉花協會主要統計印度每年棉花的出口量,據印度棉花協會的統計,到今年三月份,印度累計出口棉花400萬包(1包=170kg),預計本年度還將繼續出口150-200萬包。也就是說印度今年一年基本要出口近600萬包棉花,可見德干高原的棉花,每年都能給印度帶來不錯的效益。

印度德干高原區域有沒有著名城市呢?不難發現班加羅爾在內。班加羅爾目前是印度第五大城市,人口大約850萬,別看班加羅爾只是印度第五大城市,其實印度獨立後就著手發展班加羅爾,傾盡全力打造這個城市,現在班加羅爾已是印度的工業中心,而且許多高科技信息公司都坐落在班加羅爾,班加羅爾也被譽為“亞洲硅谷”,可見班加羅爾的發展怎麼樣了。除了班加羅爾,印度德干高原區域還有一個大城市,海德拉巴。海德拉巴也是印度的大城市,目前海德拉巴是印度第六大城市,城市規模僅次於班加羅爾,人口410萬左右,這個城市的工業雖然不如班加羅爾,但是其境內的工業也是發展不錯的,畢竟珍珠、手鐲、絲綢、電腦軟件、手工藝品以及令人垂涎三尺的美食為海得拉巴這座美麗的城市增添了無窮魅力。

(印度東北部武裝衝突)

德干高原的發展其實比印度東北部發展的還不錯,德干高原區域是印度境內比較安定的區域,這個區域內的動亂比較少,不像印度北部的一些邦境內每年都會出現大規模的武裝衝突,而且印度東北部的一些邦的工業非常落後,可能由於印度東北部一些邦是印度非法佔領吞併其他國家來的吧,非法吞併來的肯定不好管理,印度為了管理這些邦,可以說用了許多極端的手段,比如思想禁錮,消息封鎖,實施打壓等手段,不過這些極端手段只會引起印度東北部邦人民的不滿,畢竟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嘛。當然了,這也與印度對外宣稱的民主格格不入。

所以呢,印度德干高原地區的發展相比較印度北部發展的還是不錯的,只是目前印度工業水平總體都不太高,有優勢的幾個城市都會被印度境內大多數落後的城市拖後腿,加上印度人口問題,被平均一下就導致印度整體實力不強了。


世界檔案故事會互相


印度的得幹高原,德里平原發展半斤八兩,我到過得幹高原的海德拉巴,到過號稱印度廣東的古吉拉特,現在我在德里平原的中央邦,個人感覺還是印度人的感覺,發展最好的地區還是古吉拉特,那一帶,當然還有孟買周圍,也就是西部沿海地區,得幹高原的班加羅爾依靠IT產業已經突出重圍了,當然那是個例,不代表大部分地區,總的來說印度發展比較均衡,


印度全方位


因為英國人幫忙。印度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完全征服過德干高原,做到的極致也只是征服德干高原的北部而南方的小國稱臣而已,這根本算不上征服了——他們擁有完整的外交、行政、軍事權利。直到西方殖民者的到來,最終印度地區在英國人的手裡得到統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