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會時,人是怎麼吃到鹽的?

楊默晗


一直以來,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們受資料所限,對中國鹽的生產只能上推至東周時期。但是,近年來的一系列新發現,證實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我們古人類就已經開始生產鹽了。最遲到新石器時代晚期(約公元前3500~1800年),三峽地區就發現了數量眾多的生產鹽的遺址,大部分分佈在重慶市忠縣的井溝流域,而且生產範圍隨後擴及至{洽甘}井河中游的中壩遺址。


遺址中發現的煮鹽工具主要為陶器,而這一時期四川盆地鹽業遺址的集中主要集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川東地區的鹽礦存在於較淺的背斜地層內,當河川下切背斜,古代人類即可在河流溝谷內發現鹽滷的露頭。

除了四川地區以為外,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和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山東北部萊州灣及膠東半島進行了的鹽業考古調查,也發現了20多處魯北-膠東沿海與製鹽有關的遺址。其中壽光大荒北央遺址,發現了煮鹽所用的盔形器,文化層中也發現有大面積分佈的白色沉澱物硬麵,可能和煮鹽行為有關。

當然,目前我國發現的鹽業遺址還是數量較少,並且最早也只能到新石器時代晚期,對於更早時期的人們是否進行鹽的生產目前尚不可知,但是即是不進行鹽業生產,我們知道日常的食物中,特別是肉類以及某些鹹水中也有少量的鹽的存在,可以想象在還沒有生產鹽的時代,古人類只能從日常食物中攝入鹽分,比我們現在肯定是少很多。


北大爐爐


首先補充鹽分的方式有很多。

無論是原始人還是現在的人類,無論文明的如何進化,我們其實都是動物的一種。那麼只要看看其它動物是如何滿足鹽的需要的,也就可以知道上萬年前的原始人的基本生活方式。

動物分為兩種類型,一種食肉一種食草。

人類分為兩種,一種打獵一種採集。

食草的動物補充鹽分的方式很簡單,就是舔舐土地上的鹽分。不排除原始人在這一點上和他們的習性相同,只是相比之下還有更好的方式得到鹽,這種方式應該是下下策。就好比大饑荒時期人們也是迫於無奈吃樹皮樹根來活命,都是生存本能。

但人類學會用火的那一天,奇蹟就從未停止過。

人們開始用火取暖和驅逐動物,最關鍵的是他們能夠用火來得到食物。從富含鹽分的湖水中用火提煉出鹽塊,這種事情難不倒他們。

當然,還有一種原始人是天生的戰鬥民族。他們以戰鬥為生,以肉類為主。大量的體力消耗必然離不開鹽分的需求,所以他們幾乎每天都需要這種能量。

對於狩獵原始人來說,獵物的身體就足夠補充鹽分了。血液和肉都不缺少鹽分,更何況正人每天對於鹽的需要其實並不多。

最後,雖然說人類離不開鹽,鹽也給人類的味蕾帶來了更多的快樂,可永遠別忘了,過量無益!


都說


喝動物的血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