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人為什麼對油梭子情有獨鍾,念念不忘?

伊296308694


油梭子,應該是70後的集體記憶。那時候物質匱乏,所有東西是憑票供應。每人每月多少東西都是定量。就連火柴、豆腐都是定數。沒票就是有錢也買不到。想當年,豆腐票說要過期了,老爸讓我把家裡的豆腐票全拿去買了一大盆豆腐。記憶猶新啊!因為不憑票了,大家都不知道該怎樣生活了!

肉,更是定量商品,一個月一人頂多一斤吧。所以,那時候買肉都挑肥的買,哪肥就請售貨員割哪,這還得走後門和說小話。回家後,媽媽把肥肉切成小塊,放進鍋裡煉油,因為怕粘鍋,我記得先要加水的。水慢慢熬幹了。隨著時間,滋啦啦的響,油脂漸漸出現,雪白的肥肉縮小並變黃。我會眼巴巴地等著,那時候肚子裡沒油水啊!控制火候很重要,即不能時間不到,那樣油出的量就不夠,怪可惜的;又不能過火,那樣油梭子就糊了,沒法吃了,也是浪費。

油熬好後,老孃會把油梭子撈出來涼上,我們的好吃的就來了。這個可以空嘴吃,手和嘴都油油的。玩一會兒就跑到廚房抓一把。有一次吃多了,我們這裡叫頂住了。就是因為吃太多,不消化,想吐。哈哈,那次以後就很少空嘴吃了。還有一種特別好吃的吃法是做油梭子餅。把油梭子剁得特別細和白糖混在一起做餡烙餅,又香又甜啊!

那時候誰家都沒啥油水。熬好的豬油會在凝固前放進小罐中,每次熬白菜蘿蔔的時候加一湯匙借個肉味。

熬豬油好像在80年代就很少做了。

有一種快樂屬於艱苦中的快樂,啥時候都記得。再後來都說動物油不健康,連肥肉都很少買很少吃了,哪裡還做油梭子。哈哈。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語


本人,是80後,小時候一到冬天,印象最深的就是,媽媽去集市上買一塊大肥肉,在燒熱的鍋裡炸一遍,看著豬油的顏色從純白變成微黃,清澈透明的液體慢慢從豬油條中湧出,肉焅的乾乾的,翻滾的豬肉,帶出一股香味兒,撈出油梭子,焦焦的,脆脆的,香肉乾一樣,吃上一口,賊香。


油梭子,對70、80、90後的小夥伴們來說,並不陌生,可是當年最牛B的超級零食。一個小孩兒吃著,另一個瞅著,就幹流哈拉子。油梭子是人們用肥豬肉、豬板油、豬網油,給切成小塊,再開小火慢慢熬煎炸,隨後所剩下來的乾肉渣。油梭子,是兒時特有的美食,承載了太多人寶貴的記憶,其中的情感很難準確地解釋清楚。

在東北,油梭子真是極受寵!酥脆嫩香,一塊入口,滿口噴香,尤其那焦脆的外殼,裹著酥香的內裡,油盡了,卻別有滋味在唇齒間迴盪,嗷嗷解饞。就是大魚大肉過後的春節,吃著也格外下飯。

(ss)


新文化報


你吃過油梭子嗎?你有多久沒吃過油梭子了?

如果能肯定回答第一個問題的人,那麼你可能暴露年齡了,至少30+!

油梭子是很多70後、80後舌尖上的回憶,農村出身的人更是難忘。那時的天還很藍,水還很清,肉還不那麼夠吃……而那一批成長起來的孩子,一水兒的饞。

油梭子,就成了解饞的美味!

有的地方,不叫油梭子,叫油滋拉。

在北方尤其是東北,這種美食更為普及,所以讓很多東北的70後、80後念念不忘。

它是豬柏油(不明名字由來)、豬水油(這個也不懂,哈哈)、肥肉等高溫熬製,把豬油取出後剩餘的脂肪,乾脆酥香,拌上一碗高粱米飯,再舀上一匙農家大醬,味道真是棒棒噠!

現在人們生活越來越講究了,很多記憶中的美味的味道都離我們遠去了。油梭子就是比較典型的代表。

甭管是不是添加了瘦肉精,現在的豬肉越來越瘦,肥膘只剩下薄薄的一層。想買到柏油、水油得特意跟肉販打招呼預留,不然統一都回收進冷庫了。

另外,人們開始不再熱衷豬肉,各種植物油、色拉油比比皆是,油梭子也很少再見蹤影了,偶爾吃一頓,也不再是當年的味道。

或許,是我們不再那麼饞了,我們的嘴變“刁”了。

在你們那兒,這個美食叫啥名呢?


遼瀋名醫


兩個原因:

第一個源自情懷,油梭子不只是一味食材,更重要的是,在曾經的年代,油梭子代表著家裡改善伙食——能吃肉了。

同時,相對於其他食材,比如肉需要燉了再吃,雞需要殺了再做,等等。

油梭子的意義在於: 不但家裡改善伙食,而且做的過程就可以香味撲鼻滿滿的滿足,而且可以馬上吃到,而且可以吃兩頓!

第二個源於油梭子之百搭: 五花肉下鍋,濃濃的油香,肉香。出鍋,一塊一塊的油梭子。

隨手抓一塊吃,滿嘴香氣。

油梭子可以燉酸菜,包包子。吃的時候,偶爾發現一塊油梭子,二次烹飪讓油梭子不那麼硬,但依然那麼香,更好吃。

如果改善伙食的意願足夠強大,油梭子直接拌蔥,加上醬油和醋,美味!

這就是油梭子。冷熱皆宜的粗暴肉類,浮誇的香味,有嚼勁的口感,以及肉的本真。 讓人念念不忘。

我是新觀點評說天下,感謝閱讀,感恩點贊轉發。希望大家一起探討問題,一起愉悅思想。

聽說關注我的人,都慢慢的更開心了呢!


新觀點評說天下




油梭子也叫油滋了,因為在快出鍋的時候會發出“滋了滋了”的聲音,他是由豬的腸油、板油、雞冠油還有肥肉提煉而來,把這些油洗淨切碎都放到鍋裡,然後放點兒水開始燒水,等開鍋了沒有水就可以往出撇油。油撇出來以後,剩下的就是油滋了。



我覺得會不會是我們東北的糧食儲量大、冬天更冷,豬的脂肪就會越厚才會有更多的豬油呢!不過油梭子還真算是東北的名菜呢!也是跟隨了幾代人的記憶,那是由於窮,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殺年豬,平時根本吃不到的!出鍋後撒點鹽面特別香!是非常奢侈的零食呢!那時也是豆油比較貴,物質缺乏,也吃不起,所以那時幾乎都是吃的豬油!經濟實惠!不過現在已經很少有吃的了!現在在餐館裡面才還是比較貴的菜呢!我記得和油梭子有關的食品有:酸菜油梭子餃子,(在東北是非常有名的!過來遊玩時記得嚐嚐!不是在哪裡都可以吃到的!一定要好好找才能吃得到!)油梭子餅(在砂鍋店有,不過也是要看運氣的!香而不膩)!在就是東北有名的炸三樣(腰子、連體{豬的一種內臟}、雞冠油或者腰子、瘦肉、雞冠油),還有一種是撒了鹽面直接食用。香美無比!豬油夏天燉茄子、豆角特別好吃!冬天拌在黃米飯里加上白糖香甜無比啊!跟隨了東北幾代人記憶的好東西啊!也是大東北人情有獨鍾的食品!



逗你玩的人生夠精彩




油滋了發白--短練!我們這裡把豬板油(腸油)或肥膘(皮下脂肪)靠(練)出油後剩下的肉渣叫油滋了(油梭子)。大概在是根據靠(練)油時時發出的滋滋聲而得名。謝後語,油滋了發白--短練是形容一個人在某一領域缺泛經驗。小時侯家貧,每次家裡靠(練)油的時候,吃油滋了是少有的幾次改善伙食的時侯。生活習慣不同,我們家到現在炒菜的時侯還是用渾油(豬油)。製作方法:一,在入鍋之前一定要把肥膘(皮下脂肪)或板油(腸油)洗淨,特別是板油(腸油)要仔細的洗,然後切成色子塊就可以下鍋了。二,鍋中要加足量的水煮。如果不加水把脂肪煮出來出油率低,容易糊鍋練出的油有雜質顏色發深。三,把水靠淨後就可以出油了。把肉塊扒向四周,中間就純淨的脂肪,用勺了Kuai進準備好的大罈子裡。凡是剩下的都是精品。靠(練)好的油滋了沒有多少了,板油的油滋了是白色的發脆,肥膘的油滋了是淡黃色的吃一口非常的酥。本來油滋了就沒有多少,不一會油滋了就吃光了,嘴唇也是油光光的,心裡美極了。仔細的人家是捨不得這麼吃的,而是把油滋了剁成小塊加上疏菜做餡包成包子或餃子好吃極了。也有的人家做一鍋酸菜湯,然後把剁好的油滋了沫倒進湯裡非常好喝。靠(練)好後的脂肪凝固以後上好的是純白色的,每年臘月初八煮上一鍋大黃米粥,要用大號海碗裝。黃燦燦熱氣騰騰的,在黃米粥裡放上一勺子渾油,吃一囗唇齒留香美味呀!年輕時一頓飯能造(吃)三大碗!一晃數十年矣!再也吃不到兒時的感覺嘍!


關東俠客


你好,我是啤啤

油梭子,在啤啤的老家又叫“油吱啦”,每年秋天媽媽都會買豬板油回來煉葷油,而油吱啦就是煉製葷油的產物,咬一口,嘎嘣脆,滿嘴流香,這可是很厲害的解饞零食,喜歡鹹口的就撒點椒鹽,喜歡甜口的可以放白糖。

啤啤最最喜歡的是煉製葷油時總會有一兩條沙肝,經過油炸後,外表焦香,越嚼越香,肉雖然不能天天吃,但是一大鍋油吱啦就可以給嘴饞的我們很大撫慰的。




油吱啦還可以用來做餡,包包子,包餃子,配上粉條,酸菜,時令山野菜等,東北的包子,菜餃子,皮薄餡大,就像東北人的性格-實惠


啤啤非皮皮


這個命題,應該加上一個“40歲以上”的前置條件。

喜歡吃油梭子,喜歡用油梭子包餃子做菜,這是一個時代造就出的飲食習慣,受影響最大的,應該是現在60歲左右的人,而在50後的影響之下,70和部分80後作為下一代從小也接受了一些飲食上的薰陶,有很多小時候身處農村或者三線以下城市的人,油梭子和葷油罐子都是深刻的記憶。

那個時候如果是一般工人家庭,還真吃不上多少精肉,往往家裡買肉都是肥肉多,瘦肉少,用肥肉耗出葷油,做菜的時候用葷油起鍋,不用放肉也能炒出肉香味來。而且像燉酸菜、燉豆角這樣的東北大燉菜,還真就必須得用豬油才能出味道。而取出了葷油,剩下的油梭子便成了大人打發小孩子當零食的好東西了。

那時候不光沒有肉吃,零食根本就不用想了,能往灶坑裡扔倆土豆燒了吃就樂的夠嗆,所以能吃點油梭子相當高興了。而且油梭子也不能都給這麼吃了浪費掉,一般還的留著剁碎了和上插碎的大蘿蔔做餡,蒸一頓混合面的發麵大菜餃子,那才叫一個香

不過時代的痕跡會隨著時間而漸漸改變,今天的生活中,除了一些還在鄉村生活的人們,成立很少再見到葷油罐子和油梭子的身影了,偶爾吃一些也是為了回味過去而解解饞罷了,今天東北的年輕一代,吃這個的已經少之又少了。


東北爺們兒的廚房


那個時候東北由於缺少植物油,所以家家在殺年豬的時候,把那些肥膘肉放在大鍋裡煉油,煉出來的油放在一個罈子裡就是一年的食用油了,(現在很少吃豬油了,因為脂肪高)剩下的就是你說的油梭子了,也叫油吱了,可以包大餡餃子,也可以烙油梭子糖餅,撒上椒鹽也是不錯的酒餚!


當年的兵哥哥


從小愛吃肉,5-6歲的時候物資匱乏,我姥偶爾買塊肥膘耗油,從油鍋裡剛撈出來的油梭子放一小把在鋼瓷碗裡,馬上澆點醬油,滋啦一聲,就著熱配著灶坑裡烤熟的整頭大蒜,期待晚上的油梭子餅抹上醬豆腐的美味,童年關於吃最美好的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