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軍年產飛機高達兩萬架,如此強大為何卻成為敗軍?

殿下~


可以說,直到二戰結束,德國仍然保持著強大的軍工生產能力。到1944年德國軍工生產軍機37950架,部分軍迷會問,既然德國生產出了這麼大量的軍機,為什麼沒有挽回德國戰敗的命運呢?

第一,德國的軍機產量確實是在不斷的提升,但是盟軍的軍機產量比德國更高,1944單單美國就生產了近10萬架軍用飛機,而蘇聯軍機產量也超過了4萬架,這裡還沒有加上其他盟國的軍機產量,從數量上來說,德國與盟國相差甚遠。

第二,德軍生產的機型依然是BF109和FW190的這些老舊型號的軍機,這些飛機在二戰前期尚屬先進,到了後期,已經無法同盟軍的p38和P-51D等先進機型抗衡,而德軍新型戰機如Me262產量微不足道。

第三,在持久的戰爭中,德國精英飛行員不斷損失,缺乏訓練的新手不斷被補充到前線,而盟軍大量精英飛行員卻不斷地被鍛煉出來。到了1945年,德國空軍又面臨著燃料嚴重缺乏的問題,即便生產出來了大量的軍機,沒有足夠的燃料也只能停放在機場上。

第四,二戰後期盟軍對德國本土的戰略轟炸越來越激烈,德國空軍只能關注於防空作戰,其戰鬥機產量佔了軍機生產的絕大部分,這也導致了對地支援飛機產量下降,限制了空對陸海軍的支援。這也是德國戰敗的重要原因。

戰爭是綜合國力的較量,德國在二戰中四面出擊,持續的戰爭已經大量消耗了德國的國力,而對手卻越打越多,越打越強。當戰爭變發展成了消耗戰,佔有各種資源優勢的盟軍當然笑到最後是很正常的。


軍事觀察員東旭


決定戰爭勝負的首先是武器裝備,如果武器裝備相當,接下來對比的才是軍隊素質。二戰末期,德國戰機數量充足,但是飛行員損失殆盡,石油資源也不足,這兩點制約了德軍戰鬥力。


空軍實力,飛機最高年產量(架):美國96318、德國39807,蘇聯40300,英國26461,日本28180。

德國的飛機儘管產量產量比蘇聯飛機少,但是蘇聯飛機是炮灰飛機。給德國新手飛行員刷戰績的。德國新手飛行員去東線練習,成為老手和精英後去西線當炮灰。

西線:40000:57000

美國損失18000,英國損失22000,幹掉德國57000駕(盟軍戰略大轟炸的戰損,德國有主場優勢,盟軍總共損失4萬飛機,其中一半是德國地面火力的結果)。

東線:88300:13000

蘇聯損失88300駕飛機,德國損失13000駕飛機,蘇聯的炮灰飛機,炮灰部隊還真是給德國刷戰績的。

整個二戰期間,擊落敵機200架以上的飛行員,德國有9名,而蘇聯僅有3名,擊落敵機數量的最高紀錄由德國的埃裡希▪哈特曼上校的352架保持。

石油產量:美國22985萬噸,德國200萬噸(最高1000萬噸),日本本土幾乎不產油(最高700萬噸),蘇聯2000萬噸。

德國,日本石油總量包含佔領區,蘇聯2000萬噸石油產量看似多,但是丟掉煤炭產區後,許多石油當煤炭燒了發電,實際上蘇聯每年的油料供應與德國差不多,每年大約500萬噸。在石油方面,美國石油產量佔全世界70%,無其他國家可比的地位。

德國石油情況最好的一年,1943年:石油產量約200萬噸,煤制油產量約500萬噸,進口石油240萬噸,繳獲石油幾十萬噸,合計約1000萬噸。

1944年:石油產量約170萬噸,煤制油產量約200萬噸,進口石油約100萬噸,合計約470萬噸。




戰爭後期,由於德國損失了大多數的石油產地,加上德國國內沒有穩定的大油礦,所以物資的運輸只能依靠牲畜,主要是戰馬。油料不足,德國飛機根本不能上天,加上飛行員的損失,必敗無疑。


視野新觀


大致三個方面的原因:

1、產量相對於盟軍,尤其是美國飛機的生產量而言,德軍的年生產量就是一個小量了。

在整個二戰期間,美國本土未受到任何實質性的軍事威脅,本身的能源供給暢通無阻,且技術儲備也是處於世界一流水準,因此在二戰期間開足馬力全力進行軍工生產,成為整個盟軍的“共享型”軍工廠。在飛機制造領域,美國的波音公司、馬丁公司、道格拉斯、寇蒂斯-萊特公司、麥克唐納、洛克希德、北美、格魯門等飛機制造商全力上陣,開創了航空製造業的生產記錄。

根據網絡公開資料顯示,二戰期間美軍

P-38雙發戰鬥機生產了近10000架;

P-40單發戰鬥機生產超過13000架;

P-47單發戰鬥機生產超過15000架;

P-51單發戰鬥機生產超過15000架;

上面都是陸基戰鬥機,轟炸機方面

B-17四發轟炸機生產近13000架;

B-24四發轟炸機生產近20000架;

B-25雙發轟炸機近10000架;

B-29四發轟炸機近4000架;

還有海軍用的艦載戰鬥機、魚雷機、攻擊機以及運輸機等領域,美國的生產能力在戰時都是保持在世界最高水平,德國二戰期間峰值產量區區2萬架,在美國人面前其實不算什麼。

2、貫穿二戰期間,德國的軍工工廠都是不斷的遭受到美國、英國主導的戰略轟炸打擊,其中後期的生產能力一直不斷的下降。原材料、配件、發動機、燃油等供應都是越發緊張。在這種情形之下,德國卻堅持研發更高尖端的噴氣式戰鬥機,如Me-262,技術先進性優勢完全被數量劣勢掩蓋了。

3、飛機產量再大,也需要優秀的飛行員駕駛,但是德國到了後期,別說優秀的飛行員了,就是合格的飛行員都缺乏了。

因此,打到後期,勝負天平完全倒向了盟軍。


OK,關於問題就回答到這裡吧。😊

獲取更多軍事、航空知識,請關注“老鷹航空”。


老鷹航空


最近回答的軍事類問題比較多哦。

先說說二戰德國的飛機生產吧。可以說,隨著戰爭的進行和規模的擴大,德國飛機的產量也是在不斷增加的,到1944年時,飛機產量已經達到了37950架,遠高於2萬架,1943年的產量為25200架,不過1940、1941、1942年的產量都低於2萬架。

圖注:1940至1945年主要參戰國飛機生產數量,圖片來自網絡


越來越高的軍工生產為什麼沒有能夠挽救德國的敗局呢?就從高產的飛機說起吧。

首先

德國的飛機產量的確在提高,而且有兩年的產量超過了2萬架,但是對手的產量更高,就拿1944年來說,美國的飛機產量接近10萬架,前蘇聯超過4萬架,這裡還不算英國等其他盟國的產量,從飛機的生產數量上德國就沒有勝算。

圖注:梅塞施密特公司中正在總裝的BF109戰鬥機,圖片來自網絡


第二

德軍提高的飛機產量,但是老機型佔了大部分,就以戰鬥機而言,1944年產量最大的依然是BF109和FW190的改進型號,這些飛機的性能已經無法與美國的P-51D和P-47、蘇聯的雅克和拉氏等機型抗衡,而跨時代的Me262產量依然不足。

圖注:德軍裝備的BF-109雖然是一代名機,但是到了戰爭中後期性能已經落後,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BF-109(上)和它的主要對手P-47“雷電”(下),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編隊飛行的P-51D“野馬”戰鬥機,它們來自332大隊,圖片來自網絡


第三

到了飛機產量最高的1944年,德國的飛行員素質卻在不斷下降,大量有經驗的優秀飛行員在戰鬥中損失,而新補充的飛行員大多數都是缺乏訓練的新手,而他們面對的是盟軍鋪天蓋地的飛機和大量在戰爭中磨鍊出來的飛行老手。

圖注:德國空軍的戰鬥機飛行員,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德國空軍的俯衝轟炸機飛行員,圖片來自網絡


第四

到了戰爭末期,德國空軍同德國陸軍和海軍一樣,面臨著嚴重缺乏燃料的問題,即便有大量的飛機和足夠的飛行員,可燃料的缺乏嚴重限制了空軍的行動,戰鬥力大打折扣。

圖注:在森林中隱蔽的FW190戰鬥機,圖片來自網絡


第五

由於戰事的變化,特別是盟軍開始對德國進行大規模的戰略轟炸,德國空軍在西線將越來越多的精力放在防空作戰上,其飛機生產也越來越傾向於戰鬥機,這也導致了德國空軍對於陸軍的支援減少,限制了空軍的戰鬥任務。

圖注:編隊飛行中的B-17轟炸機,它們正在飛往德國途中,圖片網絡

上面也只是分析了為什麼德國飛機產量不斷增加,但還是失敗啦。從整體的戰爭走勢看,1943年之後德國就面臨各條戰線的不利局勢,持續的戰爭已經大量消耗了德國在戰爭之初訓練的精銳部隊,而對手越來越強大。當戰爭變成了一場持久的消耗,佔有各種資源優勢的一方最終將獲得勝利,顯然德國並不是這一方。

圖注:攔截B-17轟炸機的Me-262噴氣戰鬥機,圖片來自網絡



古生物探索


德國二戰早期飛機性能不錯,只有英國噴火式能抗衡,但是美國參戰以後完全改變了戰略格局,美國工業產能在二戰中完全爆發了,四天一艘軍艦,一個月生產上萬架飛機,而且大多是重型轟炸機!一年生產二千個師的裝備!空軍二百萬軍人!工業生產實力是參戰國總和還多!德國噴氣戰機超過任何國家!但是已經是戰爭後期,飛行員太少了!早期飛行員犧牲的差不多了!德國前期靠“閃電戰”取的成果!後期打得是消耗戰!德國軍人雖然是強悍!但是樹敵過多!海軍不如英美,空軍不如美國,陸軍不如蘇聯人多!戰略物質也沒多少!根本無勝算!打這麼長時間,說明德國軍人己經盡力了!


進取南海


德國納粹🇩🇪的戰爭潛能是巨大的,科技實力也是頂尖的,人員素質更是一流的,但關鍵問題是樹敵太多了,胃口太大,戰略出現重大問題。在歐洲大陸,和所有的強國都開戰了,而在歐洲的盟友只有意大利🇮🇹,可笑的是意大利反而成為了納粹的一個放不下的包袱。為了獲得更大的利益才是開戰的理由,但納粹卻把人種作為敵對的幼稚的理由。作為當時世界上第二大強國,納粹不是首先對頭號強國——美國🇺🇸動手,卻把英國🇬🇧、法國🇫🇷那些可以暫時聯合和利用的對象推到了美國這邊,顯然這是一個不明智的選擇。

納粹最明智之舉應該把戰爭再推遲幾年,把最前沿的軍事科技儘快運用到實踐中,把戰略物資再升級儲備。應該先穩住英國和法國,在綏靖政策下,他們會對納粹唯命是從的。同時和前蘇聯真正結盟,而非紙面上的結盟。因為僅僅憑著納粹的人力是無法征服一個面積龐大、天寒地凍、意志頑強的俄國的。納粹最主要的敵手不是俄國,美國才是納粹的心腹之患,征服美國才能讓納粹登上世界之巔。實事求是講斯大林也不希望和納粹開戰,他需要穩固自己黨內的權威,因此真正的結盟才是對雙方來說最佳的選項。俄國正受到西方列強的排擠,納粹這個時候伸出溫暖的雙手,俄國一定會給納粹一個深深的俄式熊抱。俄國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糧食,納粹完全可以通過金錢💰、對其他國家的分割(對於捷克他們已經這麼做了)或者戰後的利益分配作為交換,獲得大量的戰略物資,還能保障補給線暢通無阻,而且有一個好處是一旦納粹和美國開戰,美國必定會轟炸破壞這條補給線,這勢必會斷了俄國的財路,也會一不小心侵入俄國領空、領土,引起一系列外交爭端,甚至開戰。把俄國人拉進與美國人的戰爭,這是納粹所樂見的。


餘仁洽


這個數據在諾曼底登陸前可以說還可以 但到諾曼底登陸之後 一個是德軍面臨兩線作戰 再一個就是美蘇兩國的國家機器都在使勁生產

美國僅僅在兩年之內就生產了18萬架的飛機(計劃生產 實際生產量超出計劃)

蘇聯為了不喪失制空權拼命壓縮工時和武器使用週期飛機某些不重要的部件能用木頭就用木頭 發動機可以使用幾十個小時就可以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咋回事


偵的戎裝


美帝二戰生產軍用飛機三十萬架,毛子也有十萬架,約翰牛還有幾萬,怎麼比?而且打到44年的時候,德國空軍開始缺油。


果汁kuk


美軍歐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一共月產5萬+架,這能比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