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農村父母外出打工,留下孩子跟老人在家的情況?

飛奔的海鳥嘟嘟


這是一種社會現象,值得大家關注。我想結合我自己的經歷來談談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我小時候也是留守兒童,爸爸媽媽在外面打工,我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 我從不記事起就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直到小學六年級我才知道像我這樣的孩子是留守兒童。


家裡窮,種田只夠溫飽,爸爸媽媽不外出打工我就上不了學,家裡也蓋不了新房子。我感恩父母的付出。爺爺奶奶給了我所有的愛,但是爺爺奶奶沒有文化不會教育我,我雖然靠自己努力學習成績一直很好,但是我養成了很多不好的習慣。比如,我不尊重老人,經常罵人,因為爺爺奶奶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罵罵咧咧的;我沒有上桌吃飯的習慣,一盤菜做好了我就開吃,不習慣等別人,有點沒禮貌;我自卑,脆弱,敏感,小時候用學習麻痺自己,其實內心很沒有安全感,長大了情商也不高。

我知道自己成長的環境,我很感恩,我現在知道自己存在很多的問題,我努力在改正。我最感謝爸爸媽媽的是他們堅持讓我們三姐弟上到大學畢業。我們現在努力在城市打拼,我們的下一代已經擺脫了留守兒童的命運。


生活不易,努力珍惜。前幾天看到一個新聞,外出打工的爸爸媽媽在老家安裝了監控,爸爸媽媽在外面可以通過手機對應的APP觀察到孩子在家的情況,我覺得很感動,爸爸媽媽總是在努力地愛自己的孩子。


有能力的就把孩子帶在身邊,實在沒辦法帶孩子外出生活的就多回家看看孩子或者多跟孩子電話聯繫吧。留守的孩子一定要好好上學,上學是大部分人改變命運的出路。


開心寶媽槐小珍


其實,把孩子放在老家,我也有我的考慮,即使帶在身邊,我也不可能24小時的陪伴他,畢竟孩子的童年是短暫的,是快樂的,既然是快樂的,就應該讓他好好的玩,開開心心的度過這短暫幾年的童年時光,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童年才是值得回憶的,孩子的童年應該是這樣的:

在老家生活更能讓他們體驗生活,美好的童年是需要自己參與的,其實我們最擔心的倒不是父母給他的愛,而是他們的學習,教育問題,一個孩子可以學習成績不好,但是不能不好好做人,畢竟老人在家教育小孩沒有我們教育好,時代在進步,老一輩的思想觀念很多還停滯不前,直接導致教育的失敗,所以我們兩口子考慮在深圳工作幾年,等孩子們差不多快要上初中時就回老家工作,畢竟現在老家工資2000來塊錢,根本不夠養活一家人,生存的壓力太大,不得不讓我們背井離鄉啊!

我是鄉村小達人,關注農村留守兒童,關注農村發展趨勢,歡迎大家點贊,評論+轉發,謝謝!


我的老家是麻城


鄰居家的姑娘現在20歲了,小時候父母長期在外打工,一直由爺爺奶奶照看長大。她應該屬於比較早的留守兒童了,那個時候,還沒有留守兒童的概念,或者說沒有像現在這麼被重視關愛。

印象很深的有這麼一件事。那是上初二的時候,孩子要過生日了,想請同學們來家裡吃飯,一起慶賀。並說班裡其他同學都是這樣的,過生日時,大家一起聚餐、吃蛋糕。爺爺奶奶聽後一口拒絕了,認為孩子們在學校就應該以學習為主,請客吃飯完全沒必要!再者請客還要做菜,奶奶也不太會。這件事就這樣不了了之。

到初三的時候,孩子說什麼也不願上學了。小學時候功課就不好,到了初中,學習更差,上課完全不認真聽或者說聽不懂,老師對此也無可奈何,只能聽之任之。上課對於她而言,成了一種煎熬。最終,初中沒上完就離開了學校。

不上學,就只能出去打工。打工沒多長時間,就戀愛了。缺愛的孩子,越是渴望被愛。所謂的戀愛,不過是兩個相同境遇的人聚在一起抱團取暖罷了。她沒有多少的選擇餘地和空間,誰對她好,她就和誰在一起。兩個人都還是孩子,不懂得怎麼相處,怎麼處理雙方的關係,最終分道揚鑣。

沒過多長時間,女孩遇到了第二位男朋友,鐵了心要和他在一起,還有了身孕。男孩工資微薄,家境很差,現在有了送上門的媳婦,自然求之不得。雙方都不到結婚年齡,結婚證都沒領,就草草舉行了婚禮,算是正式結了婚。

後來孩子出生,一歲多的時候,兩人把孩子放在老家,一起出去打工。就這樣,孩子成了新一代的留守兒童……

估計他們也沒有想到,自己當初經歷過的會在孩子身上重演。或者是想到了也沒有辦法吧,沒有其他的路可走。留守兒童的命運就這樣一代代重演著……



土豆裡的花生


以前對這種現象沒什麼感覺,自從自己有了孩子後,感覺特別的痛心,特別的同情他們,為他們人生道路擔憂。


我在家的時村裡就有這麼個小男孩,很小的時候父母出去打工,把他丟給爺爺奶奶帶,而且還是和叔嬸一家住在一起。在這小男孩臉上很難見到笑容,總是一副冷冰冰的樣子,對身邊事莫不關心,更別提主動和人搭理或玩笑。但有次在回家的車上,我見他父母回來了,小男孩就做在媽媽的懷裡,很溫和平靜,享受著媽媽的溫暖。次時我才明白原來他也有如此可愛溫馴的時候。



因此,請父母再難也要把孩子帶在身邊,給不了他豐厚的物質生活,但請給他一個溫暖的童年,一個豐厚的精神世界。


淘氣包媽咪


這是一種無奈,也是一種廣泛關注的問題!很多孩子一生下來就扔給爺爺奶奶養活,而爺爺奶奶對孩子有“溺愛”現象,監管力不從心,溝通交流又沒有共同語言話題,爺爺奶奶只能提供生活方面照顧,無法代替父母責任和義務!



春節回家,很多孩子叫爸爸媽媽叫不出口,甚至見到父母象見到陌生人一樣,嚇得往爺爺奶奶身邊躲。剛剛與子女混熟了,又要出門打工了!在留守兒童心裡,對父母非常陌生,沒有依賴性,父母在孩子心裡可有可無的角色,於是很多孩子與同學早戀,相互抱團取暖,同班同學,相互過生日,今天你們給我生日,下館子一醉方休,明天到你家開生日拍地,瘋到天亮!留守兒童多缺少父母親情呵護,缺少家庭溫暖!


農村留守兒童大多都存在心理層面問題。農村留守孩子,與父母親情疏遠,視父母外出打工為變相拋棄子女,沉默寡言,我行我素,唯我獨尊,沉迷於網絡和手機,見人沒禮貌,不打招呼,目光呆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家裡油瓶倒了,都不知道伸手扶一下。在各方面都顯得比非留守孩子低能一點。

留守孩子性格孤僻,時而衝爺爺奶奶瞪眼睛,發脾氣,象要吃人一樣,時而獨自流淚,可憐兮兮地!農村留守孩子身上總是髒兮兮地,蓬頭垢面,在校園周邊店,“三無”食品、麻辣燙、早點是他們常光顧的地方!農村留守孩子,常常夜不歸宿,特別是“雙休日”、節假日,常結伴外出,或下水游泳,或跑到公路上飈車。我們當地曾發生小學生集體外出找父母的事件,他們沿高速公路、鐵路而行!



農村留守孩子問題已經是社會現象了,做為父母不能只是每個月寄點錢給孩子,就算是盡責任了,還要多打電話、多發視頻聊天,多與子女交流溝通,用親情和愛呵護、教育孩子,要傾聽孩子呼聲、發洩。春節返鄉,要在農村老家多陪伴孩子,在家多呆幾天,暑假把孩子接到身邊,監護、教育、用親情溫暖孩子,與子女增進感情。關心青少年健康成長是全社會共同責任和義務,解決農村空巢老人、留守兒童問題,還要靠父母和子女在家門口就業才行!


長江老農


我個人覺得父母如果能在家工作,就儘量在家工作吧!這樣孩子更有安全感,在父母的陪伴下成長心理營養也不會缺失。如果必須出去外面才能掙到錢的話,希望父母一方可以留下來陪伴孩子成長。畢竟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而且是不可逆回來的。孩子需要媽媽/爸爸的陪伴,爺爺/奶奶的愛永遠代替不了媽媽/爸爸的愛。 我們那兒就有一戶人家,取得媳婦是駐馬店的。他們在孩子一歲的時候,為了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質需求,夫妻倆就一起去深圳的電子廠裡打工了。留下一個老人和一個一歲的孩子,每年過年的時候才回來陪孩子十幾天。夫妻倆剛回來時,孩子還有點認生。不讓媽媽碰,用手使勁的拉著老人的衣角,看著讓人挺心酸的。今年孩子已經四歲了,去年的時候夫妻倆忙的都沒回來看孩子,今年的時候,有一次老人正在做飯時,孩子 從家裡的抽屜裡翻出了一張 他媽媽的照片。興高采烈地跑到老人跟前,對老人說,看,我終於找到一張媽媽的照片了。老人聽孩子說完這句話時,心裡酸酸的,頓時留下了淚,覺得孩子很可憐!心裡下定決心帶孩子去深圳見見他的父母。 所以說,父母能陪在孩子身邊的話,就儘量陪在孩子身邊吧!畢竟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不要讓自己留下遺憾。


時間的弧線v


你如何看待農村父母外出打工,留下孩子跟老人在家的情況?

留守兒童的問題是一個社會的熱點問題,在農村尤為突出。一些年輕的父母為了父母、孩子能生活的好一些,選擇了外出打工賺取收入,無奈將子女留在農村老家父母的身邊。長期與父母離多聚少,在孩子的性格與心理上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窮人孩子早當家的一類留守兒童

農村有句老話叫做“窮人孩子早當家”,我認為這句話在很多程度上適用於一部分農村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在親情與金錢面前,選擇了暫時的親情離別,遠赴他鄉打工,指望用自己的辛勤勞動改變家人的生活狀況。留守在爺爺奶奶身邊的孩子,從小就體會到父母的艱辛,他們體驗了生活的不易,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撐起了這個家,接過照顧爺爺奶奶的重任。無疑,他們樂觀、堅強,勇敢地面對留守生活,所謂“窮人孩子早當家”也就是如此吧。


缺乏心理疏導的另一類留守兒童

還有另一部分的農村留守兒童,他們缺少了父母的監護,在爺爺奶奶的照顧下生活。由於隔輩教育的缺陷,對他們的健康成長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他們正處於青春年少的發育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來自父母的人生價值觀的正確引導和父母感情上的呵護及關愛,容易性格孤僻,產生自卑心理,心理發展異常,內心自我封閉、脾氣暴躁等情況不在少數。他們缺乏正常的主動性交往、自卑懦弱,造成了這部分孩子一生的遺憾。


建行漸遠認為:留守兒童問題的出現,不僅僅是一個家庭問題,更是一個應該引起大家廣泛關注的社會問題。社會各界應該行動起來,勇於擔當、勇於作為,給留守的孩子們的童年多一些溫暖,讓留守兒童的“愛”不再荒蕪!您認為呢?


建行漸遠




這個問題說起來其實都是心酸,充滿我們農民的無奈與悲哀。自古以來“民以食為天”,我們農民作為糧食的生產者,卻在上世紀是五六十年代是最難吃飽肚子的人,經歷過那個年代老農相信都和老張一樣吃過“豬草”、偷過集體地裡的紅薯,也吃過煮熟後難以下嚥的稻穀殼。後來隨著分田到戶的推進,“小農經濟”大大提高了大家的勞動積極性,農民的日子總算可以吃飽肚子了。



但是到了如今,我們耕作了三十多年的“小農經濟”再次面臨被社會淘汰的命運,在農村種地已經不能“養家餬口”,所以針對我們農民又誕生了一個詞語——“農民工”!大量的農民湧進城市的各個角落,企圖尋求一份可以養家餬口的工作,不論工作的高低貴賤,也不論工作的繁重與否,只要合法可以掙得錢,我們農民工都願意!



十幾年前開始是一家人裡面男的去城市打工,女的留在家裡帶孩子種地照顧父母。可是隨著物價上漲,男人在城市的工資已經不能滿足家庭的保障,所以就出現了打工“夫妻檔”,夫妻倆一起外出打工成了如今農村的普遍現象,於是留守兒童和老人成為了農村人口的主力軍。



這些留守兒童在家待著由於從小爺爺奶奶帶大,從小缺失父母的愛,所以這些孩子要麼性格內向,要麼調皮搗蛋。對於孩子的學習情況自己爺爺奶奶也很難起到輔佐作用,所以很多留守孩子不光整天穿的破爛,衛生不整潔,而且學習也不好,從了老師眼中的“壞孩子”。這個老張不知道以後會怎麼樣,但是最起碼目前看來,缺失父母呵護的留守兒童他們內心是孤獨的,他們羨慕那些父母都在身邊的同齡孩子。



隨著這個問題的日益突出,很多農民工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現在城市又出現了許多“農民工子女學校”。農民工邊打工邊把自己子女帶到城裡的學校讀書,令人欣慰的是國家也一直在幫助我們農民工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在老張看來目前農民工子女在城市讀書還是收到很多不公平的待遇,我們還需要更多的時間來爭取我們的權益。總之在老張看來留守兒童是一種我們農民的無奈之舉,希望大家有能力的話儘可能把自己的孩子帶在身邊。另一方面我也很期待農村的建設,到時候我們農民就不用再背井離鄉去城裡打工了。


老張談三農



改革開放以來, 隨著大中城市的飛速發展,城鎮化步伐的加快,鄉村人口逐漸向城市轉移。越來越多的農民不再依賴祖祖輩輩遺留下來的田地過日子,也不再看好走街串巷的小生意。農民們為了追求更高更好的物質生活,選擇了外出打工掙取更高的工資。



在中青年全部湧入城市以後,農村中只 留下了年邁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在家。上了年紀的老人身體上難免有著這樣那樣的傷痛,他們缺乏子女的照顧和陪伴。很多時候有了病痛只能通過自我診治,買一些便宜的藥物治療一下,很多老人,因此把小病拖成了大病。 而年幼 的孩子從小就缺乏父母的關愛和管束,很容易讓他們形成散漫的性格,因此也更加叛逆。留守老人們普遍沒有什麼文化,無法輔導年幼孩子的學習,也無法更好的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這些老人在照顧孩子的同時還要管理好莊稼。這就讓老人更加勞累。

建議有關部門重視農村留守老人和兒童的情況,給他們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


萌大兔和萌小兔的幸福


我覺得農村父母選擇外出打工,留下孩子跟老人在家,很多時候也是為了生活,迫不得已。很多大山裡的父母,因為文化水平不高,男人只能長年在外幹著又累又髒的泥水工,女人進廠黑白兩班倒,一年下來也賺不了幾個錢,我見過的這類父母,饅頭就鹹菜、水煮掛麵、中午累了鋪個紙板躺地下是他們的生活常態,工資很多時候也並不按時發,他們要攢著錢供孩子讀書,盼著有一天他們的孩子跳出他們這樣奔波的命運,他們的心酸和無奈我想是我們體會不到的。

留守兒童也並非就是問題兒童,很多留守兒童都能夠理解父母的辛苦,這些孩子有著堅毅的品性、吃苦耐勞,年齡雖小卻能挑起家裡的大梁,負責家中的一日三餐,能夠照顧好家中的老人。但是這些孩子的心裡同樣也伴隨著脆弱和自卑,他們的童年缺乏父母的陪伴,敏感也會隨之而來,他們會嫉妒有父母陪伴在身邊的孩子。

外出打工的父母,如果不能經常回家看望孩子,也一定要經常往家打個電話,關心下孩子近期的情況,多給老師打電話,關心孩子的學習,當父母都是為了孩子,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也不要為了賺錢就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