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軍隊為什麼不和美國、蘇聯軍隊拼刺刀?

新史往今來


呵呵,二戰已經是熱兵器時代了。

正如抗戰片嘲諷鬼子的老套:炮兵轟,步兵衝,步兵衝完,炮兵轟,如此循環。

也就是說明,即便兩軍對壘,遠程打擊是首要,一直爆擊到對方的防禦工事和士氣降低到低谷才開始步兵集團進攻,達到殲滅和佔領的目的。

美國更是提倡火力高於人力的宗旨,寧可狂轟濫射消耗大量的鋼鐵資源也不願意浪費人命去填補,除非萬不得已,一般情況下都是射擊為主,少有肉搏。

蘇聯軍隊雖然武器物質沒有美國那麼充沛,但面對東方堡壘的堅固工事也註定遵守熱兵器交戰規則,在沒有爆擊對方工事之前,無謂的消耗已方生命實屬不智,況且當時的彈藥也不是真的匱乏到非得用性命去彌補缺口。

而日軍之所以拼刺,呵呵,對付裝備簡陋、匱乏的我們,說句難聽的,差不多就是打掃戰場和佔領之類的,奈何我們和日軍纏鬥多年,早就積攢許多防備措施,往往能出乎意料,在其用盡狠招後還保有強悍的戰鬥力與其近身拼搏,值得點贊。

之後在面臨不缺乏彈藥的美蘇,日本鬼子的運氣就沒那麼好了,困獸之鬥,妄圖孤注一擲卻成了愚蠢的自殺衝鋒,不得不說軍國主義害死很多愚昧的日本人,一個個成了活靶子,戰爭成了屠戮。


鴻哥iouyh福小鋪


這個問題不大正確。首先,要明確一點:日本軍隊只要有機會,也會和美蘇軍隊拼刺刀。

然後,我們必須排除一些誤區:因為戰後一些人(特別是一些日本知識分子)的渲染,很多人以為日本軍隊特別依賴刺刀。這是不對的。二戰時代的日本陸軍,對殺傷手段的認識,也是炮兵第一、槍械殺傷第二,冷兵器只排第三。但是日本陸軍比較窮,缺少重武器和彈藥,所以比較重視用刺刀來彌補火力的不足。尤其在中國戰場,因為中國軍隊火力水準較弱,日本陸軍應用刺刀也就更廣泛一些。

那麼,日軍對美蘇使用刺刀的情況呢?蘇聯有一份統計,張鼓峰衝突時,蘇軍有28人被日軍用刺刀刺傷,至於有多少人被刺死,則沒有相關統計。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次衝突中,日軍沒有人員被蘇軍用刺刀刺傷。這證明日軍使用刺刀的技巧遠勝過蘇軍(日軍的戰報認為俄國人根本不會用刺刀)。太平洋戰爭缺乏相關統計。但另一方面,日本陸軍與美蘇軍作戰,使用刺刀的機會的確很少就是了。這主要是因為美蘇兩軍的火力較強,近戰的機會很少。


歷史有時很有趣


日軍其實是拼刺刀了的,只不過面對蘇軍和美軍,只能作為最後的瘋狂自殺,象徵意義更大而已。

先說蘇軍這邊吧,1945年8月9日零點10分,蘇聯紅軍150多萬軍隊出兵東北,對日本關東軍發動突然襲擊。在飛機大炮坦克的協同作戰下,日軍還沒有見到蘇聯紅軍的影子,就被炸得人仰馬翻了。

所以,日軍在全面投降前夕才和蘇軍打起來,而且面對的是鋪天蓋地的大兵團作戰,關東軍是直接打蒙圈了。

不過,關東軍真正的有組織向蘇軍投降,是從8月19日開始的。

中間激烈抗爭的這十天,日軍確實有抵抗,應該也發動過“萬歲衝鋒”,只不過面對成群的T34和手持“波波沙”的蘇軍,能衝到人家跟前就不錯了……


我們要知道,拼刺刀不僅要看有沒有勇氣,還有很多其他關鍵因素。

比如和蘇軍,人家飛機坦克衝鋒槍,從裝備上基本杜絕了拼刺刀的可能性。地理環境也有著很大的影響,比如美軍同樣有飛機大炮坦克,重武器一大堆,但是在太平洋戰場上依然遇到了很多的“萬歲衝鋒”,那就是環境問題。

太平洋戰場是島嶼作戰,飛機坦克是很難大展拳腳了。再加上日軍掘地三尺搞防禦,美軍只能一步一步穩紮穩打。

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的“萬歲衝鋒”,雖然屬於被逼無奈,最後一搏,但是確實有一些效果。

打到最後,日軍的殘兵敗將組織起來,趁著夜晚搞一次衝鋒,還是讓美軍很頭疼的。比如塞班島戰役,日軍最後就一次性組織了3000人衝鋒,美軍兩個步兵營和一個炮兵營遭到重創,死傷600多人。

美軍在和日軍的不斷交戰中,也是學乖了,儘量不給日軍近身的機會。美軍不僅有非常優秀的炮兵支援,需要的時候還能迅速召喚空中支援。這樣導致日軍不得不分散兵力,保存實力。

另外美軍為了防止日軍夜間偷襲,也乖乖的設置地雷等多層次的防禦體系。大量配發的湯姆遜、M3黃油槍、M1加蘭德……這樣持續火力輸出很強大,也就不害怕日軍衝到跟前了。

所以說,面對蘇軍和美軍,日本人是拼了刺刀的,只不過非常少,而且都是最後的“自殺”行為了。


七追風


因為沒有機會,美軍都是半自動武器,自動武器,迦蘭德步槍,湯姆遜衝鋒槍列裝,蘇軍大批量波波沙,歐美都是摩托化步兵,機械化步兵師,日軍還是靠騾馬停留在一線水平,日軍想拼刺刀但是人家不給他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