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農民問題的唯一途徑是減少農民,這個觀點是否正確,為什麼?

zx66wdzhangxin


大道理,咱農民不懂,談談小道理。布衣所在村的幾個特點,或許能理解真實情況。第一特點,比不上城鄉結合部的富村,比貧窮地方肯定好點。第二特點,大部分人進城打工或就近打工。第三除了老人、村幹部、小孩(一部分在城裡上學)整天在鄉下。第四一小部分人當老闆或種養殖。禁養之後,轉為打工。本村土地九成以上全部流轉給個體老闆,剩餘田只有愛好農業的人在管,也是附帶管理。通過以上介紹,你會明白九成多農民已成了農民這個符號,確確實實成了農民工。說白了其實已成了提問者所說的減少“農民"行列,你說對吧!近二年內,由於城鎮化建設,本鄉農民從六萬多銳減成四萬人。失地農民二萬已融入城市,這是不爭的事實。從以上兩方面可以看出,真正實打實管田地的農民不多了,提問者所提問者已經過時,接下來應該如何安排一線在田耕地的農民?如何轉型?或者已在城市打工的農民今後如何生存及轉型?光減少農民沒實際意義,總要給農民有口飯吃,讓大多數人走上致富路,才是真!





浙北布衣


農民的問題是最大的問題,也是最根本的問題。

但是,如果單從數量上去減少是不正確的。

農民的數量得確在減少,那只是他們的身份發生了變化。過去,農民就是種地的,是面朝黃土背朝天,一輩子與土地打交道的。那麼,農民的職業就是種地。

和過去不同的是,現在的農村富裕了,農村在發展,在鄉村戰略的指引下,農村建設得更加美麗了,也更加富裕了。

在中央一號文件中,不是有句話說,讓農民成為最體面的職業。那麼,如今的農民是新型職業農民,他們不僅僅是種地,在大力發展農業的建設中,他們擔當著更多的職能,是新時代的新農民。他們在農村的,有的在創業,不僅讓自己富裕起來,還帶領村民一起家致富。

也有的農民選擇了去城市發展,或打工,或謀發展,這樣也造成了農民在農村數量上的減少。可是,他們在城市有的已經成為城市的一員,可大部分人都還是農民工,而且,隨著進城務工,也帶來了一定的社會問題。這同樣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所以,現在國家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給予一定政策及資金上的支持。這一方面解決農民工的社會問題,另一方面也讓農民能在家門口找到職業,找到致富的途徑,找到歸屬感和幸福感。

儘快縮小城鄉差別,這是人類共同奮鬥目標。讓農村與城市真正意義上成為一體,城市的田園夢想會是人類最終的的家園。


新華融媒新消費


減少農民是一個很好的方式,但需要附加的條件很多。

我國地少人多,要想靠那點人均耕地去讓農民體面的生活是不可能的。我家那裡的人均耕地就一畝左右,一個家庭有5畝地算是多的(我們那裡常用分和鬥來表示地的大小,一畝是二斗,一斗是10分,十鬥就是一擔)。所以要靠這些地養家餬口和供孩子上學是不可能的,除非種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但不能都種非糧食作物啊。所以,要麼出去去工廠務工(多是女孩),要麼是泥瓦匠到建築工地。

那麼,真把農民和農田簡單粗暴的分開,那麼隨後的問題呢?他們如何進一步的可持續性的生活的問題怎麼解決。有一技之長也許可行,但更多接受教育程度相對低,年齡偏大等現實情況怎麼解決?所以,分開他們是容易,但如何讓兩者都煥發青春活力才是重點。

土地還是要集中管理經營才能提高效率。因此,農田的大規模流轉是必然的。可以以自然村或幾個相鄰自然村為單位,就幾戶人來機械化操作,其他人按人均地入股,每年固定分紅。經營的人自然會多分一些,畢竟投入了管理。遇到天災人禍等不可逆災害則全體共同承擔風險。這樣就保障農民都有一個穩定的土地收入。使土地首先煥發青春避免目前一些地區的撂荒現象。

其次,要對剩餘勞動力進行就業再培訓,而後向企業工廠多的地區輸送。年齡大的就近就業,充分利用好這些勞動力資源。當然更重要的是尊重這些勞動力,比如社保這一塊是否可以逐步覆蓋,雖然有新農合,但肯定沒有社保好。但是社保的資金投入是個問題,目前就已經入不敷出了。

應該還有很多其他問題需要配套解決,歡迎分享。


柳小慶


解決農民問題的唯一途徑是減少農民,在我看來這句話是非常片面的。從其他農業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在農業的發展過程中,農民數量確實是不斷減少,但是農民數量的減少是基於其他種種配套措施一起完善的前提之下的,並非只是一味地去追求減少農民的數量。

從我國的現實出發,我國也確實具有人多地少,每家每戶經營規模過小,導致農戶收入過低,也無法與外界有效接軌這樣的問題,減少農民的數量也確實是可以達到增加戶均規模這樣的目的,但是那些被排除出農民隊伍的人又該如何生存,他們是否具備在城市中謀生的本領?城市之中又是否有這樣的接納量?而留在農村中的人又是否能夠適應現代農業的運營方式?農村的各類設施建設又能否與農業經營方式的轉型配套?等等這些都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

農民問題在我看來是一個非常複雜,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社會學問題,不是憑藉一個單一邏輯思維就可以解決掉的。僅針對這道題而言,農民數量的減少應該是農業發展中所表現出來的一個現象,而絕對不應該是解決農民問題的一個手段。


韓一軍


效率=產出/就業人數

思考:

假設中國農業從業人口減少80%,剩餘20%農民是否能夠耕種相同多的土地?

假設中國農業從業人口減少95%,剩餘5%農民是否能夠耕種相同多的土地?

假設中國農業從業人口減少99%,剩餘1%農民是否能夠耕種相同多的土地?

參考數據:美國人口的1%是300萬,美國農業就業人口僅為210多萬。中國人口接近14億,即使1%的農業人口耕種與美國面積相當的土地,農業就業人口數量依然是美國的2倍以上。所以,從技術角度看,1%的農民已經有能力耕種現在的所有土地。且剩餘的1%的農民收入會高於中國平均人均收入。因為他們擁有耕地的面積提升了100倍,由人均幾畝地增長至人均幾百畝地。顯然,比中產階層更富裕的新農場主階層,用充足的資金購置最先進的農業機器設備,用充足的資金建設設施農業。

因此,個人認為:你們老師講的是對的。

實際困難:退出的農民去幹什麼?

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農民根本不會放棄自己手中的土地,也就始終難以打破一家一戶幾畝地的小農經濟結構。簡言之,一家一戶千畝良田,很容易發家致富,也很容易保障農產品價格持續下降;但一家一戶承包千畝良田(租金100萬),很容易被市場波動搞的血本無歸。千畝良田,自有產權,是美國農民競爭力之源,等於每年多收入100萬,有充足能力持續投入。但承包方式則很難持續投入。

其他領域也存在這種問題。

智能化(無人化)是硬趨勢,效率最高,是所有細分領域的發展目的。

但幾億就業怎麼辦?去幹嗎?


高金波


解決農民問題的唯一途徑是減少農民這個觀點不成立。

一,減少農民,只能分流,不能從根源上解決農民問題。

中國改革開放到現在已過去30多年了,在這期間,農村城市化固然分流了一部分,但是在農村人口還有8億多,同時城市的體量是有限的,如北上廣深不能無限擴大。

二,國家政策才能從根源上解決農民問題。

1.中國改革開放讓中國農民解決了溫飽問題。

2.國家即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讓中國農村美麗起來、農民富裕起來!

解決農民問題的關鍵是讓農民富裕起來,而減少農民只能分流,不可能將9億的農民全部城市化!




鄂農言農


信口開河,中國土地以丘嶺為多,不是都象北大荒、新疆一樣土地平整,能實行大型機械化作業。許多地方都是根據地形地勢造田的,只能適用人工或小農機耕作,但中國農業耕地由於糧食價格不斷下跌,嚴重挫傷了種田積極性,拋荒、懶種現象很普遍,如果糧價政策得力,增產增收依然潛力巨大,確保全國糧食自給自足根本不是問題,雖然中國人均土地不足養活14億人口,但水產、海產、畜禽、果疏等資源充分填補了食料缺口,自力更生,豐衣足食有保障。改革開放的這些年,一些利益集團,慫恿政府放開糧食進口,極大地衝擊了本國農業和農產品消費市場,讓農民收益遭受了巨大損害,呼籲國家立即終止不切國情的糧食進口行為,保護本國農業和農民利益,挖掘本國農業潛力,保障內需,維護糧食安全戰略方針。


用戶3944283868


解決農民問題的唯一途徑是減少農民,這個觀點是否正確,為什麼?

這個觀點是不正確的!

解決農民問題減少農民只能是諸多解決農民問題中的一個途徑。但不是唯一的途徑!

農民的問題是“三農”問題中的一類問題。農民問題有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譬如,文化程度偏低的問題,農業技術老化的問題,思想保守的問題等等。但不能有減少農民的辦法來解決。譬如,思想保守的問題,農民怎麼減,減下來後做什麼工作,才能思想不保守?

解決農民問題,還可以採取其他的辦法解決。譬如,解決農民技術落後、老化的問題,既可以通過培訓來解決。解決農民文化程度偏低的問題,可以通過提高全民文化程度的辦法來解決。

減少農民是通過培訓提升,減少農民的傳耕種方式。

減少農民的目的是什麼,減少農民的目的無非就是想富裕農民。那麼富裕農民的方法是很多的。提高土地產出率,減少投資成本,提高農民勞動效率,調整分產業結構等等,都是賦予農民的好方法。而且在這麼多的方法中,總有一種方法適合某些群體的農民特點。所以,要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大量培訓農民實用技術,改善農業耕種工具,不斷提高機械化率等等,東歐是解決農民問題、富裕農民的好方法!


因此,把減少農民當做解決農民問題的唯一方法的觀點是錯誤的!凡塵觀生活是不贊同的!

我是凡塵觀生活!

謝謝!

再見!


凡塵觀生活


解決農民問題是減少農民,從理論上來講,這個觀點是正確的,但是不符合中國國情。中國有八億農民,是個農業大國,減少了農民,讓農民作什麼,地沒了,工作沒有,減少的農民吃什麼?農民在中國,農村人農民工萬歲以為,永遠都是農民。



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歷史,都是以靠農民的種植和養殖來發展和鞏固國家的安定,只要人人有飯吃,這就是人們所向住的。我以為,只有走合作化的道路,才是發展社會主義的必經之路。而不是給老農民一個光面彈簧的名稱,農民就富了,現代化不是等來的,小康生活更不是吹出來的。是勞動人民辛辛苦苦勞動來的。


偉人說的好,”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財富“!




農村農民萬歲


說解決農民問題的“唯一”途徑是減少農民數量,不嚴謹,因為還需要其他方法“多管齊下”(見下文)。但說解決農民問題的“必要”途徑或“根本”途徑是減少農民數量不為過。它的含義是在這諸多可行的措施中,減少農民數量是最有效的、最迫切的、缺之不可的。

2017年,我國農村人口6.6億,佔全國人口48%。而農業GDP為6.5萬億,佔全國GDP總量82.7萬億的7.9%。用8%的GDP支撐約將近一半的人口,那與另一半人口相比,這一半人口的相對貧困就是必然的。有人反對這個結論嗎?



這就是為什麼會有一個怪現象:不管農民怎樣勤勞,國家怎樣關心農民,取消農業稅,並且給予補貼,農民還是富不起來。因為一個家庭七八畝地,無論你怎樣經營,你的收入與其他行業比都是極其有限的。

一個行業GDP與用這個行業支撐的人口的比值,可以簡單地反映這個行業的富裕程度。按理說這個比值,在各個行業都應該接近1。但我國農業的這個比值,只有0.2。(美國、法國都大於1)

我國農村整體富裕任重道遠。你能做的不外乎三個方向。一、擴大農業GDP;二、在農村增加非農GDP;三、減少農村人口。

增加農業GDP。增加高產作物,(黑龍江用每畝320元補貼企圖“拯救”大豆是減少GDP,是錯誤的);增加高效益作物,(蔬菜、果樹等);提高糧食價格,(取消玉米臨儲糧收購,玉米價格下跌,GDP減少)。

增加農村的非農GDP。延伸糧食產業鏈,搞食品加工;鼓勵製造業下鄉,對下鄉製造業給予免稅優惠,等等。

減少農村人口。城鎮化;取消農村戶口,鼓勵農業人口向城市轉移。

在這些措施積極推進的過程中,還要解決“眼前的”農村貧困問題及未來的競爭力問題。所以,農村基本建設、科技興農、農業補貼、農業保險項目、農民工社會福利、子女教育、養老金水平等等。急農民所急、所需,是惠農的著力點。

你同意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