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星上都是中子嗎?為什麼?

未來探索菌


也不是,中子星裡面都是中子,外面可能有點別的。根據質量不同,從小到大恆星的歸宿可以有白矮星,中子星,黑洞。

白矮星就是太陽這樣的,太陽最終會變成白矮星,這時太陽上的原子還是原子。電子也在原子核外面溜達,和我們平時的物質本質沒有啥太大區別,就是比較密集而已。這時是電子簡併壓力抗住了引力,使得白矮星不繼續坍縮。

太陽質量兩倍的恆星,主序星壽命終結,會因為自身引力坍縮成中子星。這就是剛才說的電子簡併壓力扛不住了,電子被壓進了原子核,電子和質子結合變成了中子。這時中子簡併壓力抗住了原子核不去進一步坍縮。


這時中子星裡面都是一堆中子,外面可能有一堆等離子體,鐵原子核之類的。中子星的密度很大,一立方厘米的鐵是7.9克,而挖一立方厘米的中子星,可以達到十億噸。

質量再大,比如三倍太陽以上恆星壽終正寢,中子簡併壓力也扛不住了,這時就沒什麼可以阻擋坍縮了,恆星會不斷坍縮,變成夸克星或者黑洞。


蛋科夫斯基


中子星上面當然全是中子,從中子星的命名來看就知道答案了。



中子星是恆星演化末期形成的,當一些恆星的質量大於8倍太陽質量時且燃燒完核反應燃料後,由於無法提供足夠的核反應能量來抵禦引力,從而導致恆星內核收縮,把電子壓入原子核並和質子結合形成中子。這個過程中往往還伴隨著超新星爆炸,當爆炸完成後,剩下的就是一顆完全由中子組成的天體了,即中子星。



中子星的質量極大,密度極高。其密度可達每立方厘米8千萬噸至20億噸克之間。如果稱量1一指甲蓋大小中子星,其質量就可以達到1億噸-40億噸,幾乎比全世界人的重量都多。所以說中子星是除了傳說中的夸克星和黑洞之外,密度最大的天體,即便是光線經過其旁邊飛行,都得是曲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