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以前的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獨行俠_Fish-


三歲以前的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我這兒的老人說:“三歲看大”、“三歲看老”,小時候的我並不懂得這是什麼意思。那時候的我覺得,怎麼可能三歲的時候就可以看到孩子老的樣子?看到孩子長大是什麼品性呢?但我為人母當我親自帶孩子的時候我終於懂得了老人所說的這話。

其實確切的說,三歲前的孩子是性格與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正如題主所描述,長輩們帶孩子的時候,總會有一些遺傳下來的陋習。比如孩子一邊吃飯一邊玩;一邊追著孩子喂吃的;小孩子摔跤了總是怨天恨地,從來不覺得是孩子自己沒走穩……孩子一直被長輩們這樣的想法與做法教著、養著,大家覺得會怎麼樣呢?這是妥妥的又養成了一個只知道要父母付出的霸王。

我們都知道“秉性難移”,孩子從小一直被這樣養,期待著孩子慢慢長大了就會變好?真的能變好嗎?孩子只會越來越自私,讓家人為其服務的程度越來越厲害。

都是同為一家人,都希望孩子將來有出息。所以我覺得,如果是一些不必要的陋習,不管是長輩帶孩子還是年輕人帶孩子我們都應當不要學習沿用那些陋習。


暖心秋媽



3歲以前的教育,直接影響孩子在語言、智力和社會行為方面的問題。

世界著名早期教育專家博頓.L.懷特在《從出生到三歲》一書中寫到:父母在最初三年的主要育兒目標,不是培養一個聰明孩子,而是培養一個社會能力發展良好的快樂的孩子。

一個孩子出生後頭三年的經歷,對於他的基本人格的形成,有著無可替代的影響。父母或長輩是孩子各方面發展的引路人。當父母發現孩子的成長,存在一定的隱患時,不僅要及時糾正,更要給予孩子正確與快樂的教導。比如追著餵飯,比如摔倒了卻責怪地板……長此以往,孩子會依賴於長輩的餵食方式,對於自己吃飯存在排斥或懶惰或拖拉。對自己的過錯,輕易的轉移,只會想著別人的錯,而不會去反思自己,要怎樣做才不會犯錯或減少犯錯。教會孩子獨立自理能力,比給他任何物質享受更有意義。

孩子的需求,我們是應該給予及時的回應,但不包括任何過分寵溺式的回應。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尤其是3歲以前,父母應該給孩子足夠的愛和關心,幫助孩子發展社會能力,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智力發展,幫助孩子發展語言能力。想要孩子以後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父母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要做到這些,才能讓孩子做一個社會能力適應良好的快樂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