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麻煩別人”和“不願被人麻煩”的心理是不是不好呢?

苑秀雲


現如今的社會是比較開放與包容的,這個社會可以包容絕大多數的心理狀況與人格合理的存在,每個人都會有著一些些微的不同與差距,但大多數事情其實無關緊要,只要你自己覺得開心與舒適,那便沒有任何問題。

關於麻煩別人與自己被別人提出請求,這其實都是我們社會上經常要面臨的。人類是一種群居動物,我們不可避免的會跟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並且形成一些友好或不友好的關係。

還有一些人本身是比較排斥這種社交的,排斥的原因各不相同,但總歸他們一個人安靜的時候反而是更開心的,跟他人進行交流的時候,卻會變得不太愉悅。

有些人是自來熟的,他們喜歡交朋友,喜歡跟各色各樣的人聊天,只要能跟他人進行交流並且獲得認可,就會讓他們產生心理上的愉悅感與成就感。

這種人通常是更加自主與獨立的,他們大部分事情寧願自己更加麻煩一些,也不願意請求別人的幫助,這本身沒有任何問題。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原本就是相互的,你自己不願意麻煩別人,那麼別人不來請求你的幫助也是很正常的。

不過這世上還有一種比較病態的心理,有一些人經常會尋求他人的幫助,但他們自己卻不肯給任何人提供幫助,這是一種只願意自己佔便宜的自私心理。所以在跟這種人交朋友的時候,大家一定要注意了。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關注小明的兩個原創頭條號。《趙小明心理團隊 》與《心夥伴》~被頭條網評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類專欄。

趙小明丨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


心夥伴


☞本篇由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王宏梅老師回答,頭條號 心理諮詢師王宏梅,歡迎關注。

看到你的問題有些不解,你是不願意被別人麻煩呢?還是不願意麻煩別人呢?不過正好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一起探討一下也比許比單個問題更有意義。

不願意被別人麻煩的人有很多,比如名人、當官的。

我覺得站在他們的角度倒是也可以理解,作為公眾人物,他們的資源比較豐富,而且影響力比較大。

也許他們不是怕別人麻煩,而是他們害怕別人麻煩之後給他們帶來更多的麻煩。比如有人想通過當官的走捷徑,在職場上飛黃騰達。可是如果這個人資質平平,那就讓當官的很為難了:幫他吧?有違公平,帶來爭議還會給自己、給社會帶來不良影響乃至於危害。不幫吧?似乎又難卻情面……所以手中握有更多資源的人害怕被別人麻煩。

而對於一般人來說,也有人害怕被麻煩,是因為不習慣付出。有的人根本就沒有“付出”的思維。比如被慣壞了的子女,從來都是父母為他們在付出,父母也從來不要求他們回報或為他們自己負責任,所以他們沒有“付出”的思維。

網上曾經曝過有60多歲還啃老,剝削自己80多歲的老母親的人,這種人,肯定是害怕別人麻煩的吧?而且確實他似乎也幫不了別人什麼,因為雖然他60多了,那還是一個“嬰兒”呢。

而不願意麻煩別人的情況,視不願意的程度不同情況也有不同。

一般人本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願意給別人找麻煩,這是一個人的修養。

而過於不願意麻煩別人的人,甚至本該別人來做的事情別人做了都覺得惴惴不安,覺得欠了別人的,這種人內心充滿了“自己不配”的感覺。

從小不被養育者重視、不被愛的孩子最怕麻煩別人。我見過的來訪者當中,甚至有到了“自己不配被聽見”的程度。有一位來訪者說,領導一跟她說話她就緊張,總是用最短的話來回應領導,因為她覺得領導對她不過隨便那麼一問,如果她回答的長了,會佔用領導更多的“聽”的時間,太麻煩別人了。

而這位來訪者,因體弱多病被媽媽嫌棄,媽媽成天不跟她說一句話,到飯點了,把飯端給她,到睡覺的時候把她往床上一扔。她想跟媽媽說一句話媽媽都嫌煩。

她長大以後就很怕麻煩別人,不到萬不得已不開口請人幫助,如果別人順手幫了她,她會一直想著如何回報別人。

後來做了很多次成長以後,她才能坦然地接受別人的幫忙。

我一直忘不了她坦然地說:“我很好,我值得別人好好地待我,正如我好好地對待別人一樣!”

她在說這句話的時候,臉上閃閃發光。

是的,你很好,值得別人對你的好。

★婦專委協會近期推出線上系列公益微課,每週一次,歡迎收聽,詳詢請發私信或留言。

☆王宏梅,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專家講師團講師。熟識精神分析、家庭治療、敘事療法。擅長領域:夫妻關係、親子關係、人際溝通。



心理衛生協會婦專委


社會心理學有本經典的書,叫《社會性動物》,充分說明了人的社會性。人本身就是社會的,但是這和你的困惑關係並不大。社會性是指我們必然要與周圍的人事物發生關係,誰也不能離開社會獨立存在。“不想麻煩別人,和不願意麻煩別人”本身就是你的一種選擇,和你不願意下班後去夜店,只願意在家安靜的看書一樣,沒有任何好與不好的區分,只是你在面對人際關係中的一種傾向性,這種傾向性對你來說,是舒服的,是能帶給你心理能量的,僅此而已。

這種狀態可以有很多理由,比如不願意欠人情,習慣獨立自主等等,理由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不想麻煩別人”和“不願意被麻煩”是一體兩面的,如果你只是不願意被麻煩,但總是麻煩別人,那才是認知有問題。所以對這種個人選擇的不同,不必有困惑,世俗的觀點有很多,標準就是對於我們是否是舒服的,如果你覺得這種方式沒錯,那麼就沒有必要隨大流糾結價值觀的區別。

我們都是在社會中,相互的幫助與依靠不可避免,這是社會性中的必然性,但是你自己的事,你可以自主掌控,別人的請求,你也可以酌情幫助,這是社會性在個體上的靈活性。心理學上,很少有好與不好的區分,心理學的物質基礎是大腦,好比你說你腿疼,你說是好還是不好呢?這不是標準,對於自己心理的探索和心理狀況的理解,重要是分析事實而不是進行評價。

祝生活愉快!


你的心事與困惑,我們願意傾聽,歡迎關注我們“青音約”的頭條號,閱讀並聆聽更多情感心理困惑解答!


青音約


人是社會性動物,人需要與人溝通交流!可是我看現如今社會經濟發展快,信息共享等各種科技模式的出現,我們都減少了些社會性。相對的滿足了自給自足,不喜歡去麻煩別人還不一定的幫忙。當然也不喜歡別人麻煩自己了!這也不在於好不好的事,都在於自己如何去協調好就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