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前蘇聯國家及其盟國想加入北約組織?

李翔


1991年,蘇聯解體,而作為冷戰一方的華約組織也隨之解散。此後,當時蘇聯的一些加盟國和曾經一些華約內的盟國都加入了北約,這是怎麼回事呢?

北約全稱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它實際上就是一個針對某國的軍事同盟,在冷戰時期,它主要用於對抗蘇聯的華沙組織,在冷戰結束後,這個組織的目標呈現多元化,其中加強西方團結、圍堵俄羅斯戰略地緣使其首要目標。

再怎麼多元化,它還是俄羅斯的對頭,面對著昔日加盟國和同盟國一個個都投入了北約的懷抱,離得遠的俄羅斯是一點辦法也沒有,其實這就體現了俄羅斯的實力在逐漸衰退,對歐洲的控制力以及在歐洲的影響力逐漸下降。

而其實投入北約懷抱的也分很多種類型,有的是昔日在前蘇聯的掌控之下,對蘇聯有仇的,比如捷克,波蘭,在蘇聯解體後沒多久就加入了北約;還有的是自己不行,為了鞏固自己的國內統治,在北約獲得到利益以堵住老百姓的嘴的,比如羅馬尼亞,它的政府沒有什麼能力,在政治上不穩定,只能採取這樣的辦法;還有一種是自己國家沒有什麼錢,發展軍事沒有什麼預算,只能加入北約,想依靠著北約發展一下自己軍事的,比如在2017年加入北約的黑山共和國,它常備軍只有1萬,加入北約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雖然有很多國家都成功的加入了北約,但是有兩個國家卻是想加入卻加入不了,比如烏克蘭和格魯吉亞。這兩個國家離俄羅斯太近了,可以說一個在眼皮子底下,一個在肚子底下,雖然此後後俄羅斯實力有所下降,但是還是有底線的,對於有著戰略核武器的俄羅斯,美國也不敢逼得太狠,生怕俄羅斯做出什麼不理智的事情。而這兩個國家想要如願以償的話,可能要等待俄羅斯的下一輪解體了。


利刃軍事


蘇東國家加入北約有幾個批次。加入北約也各有各的打算。第一種,是純粹“仇俄”“恐俄”,與俄羅斯有各種舊恨新仇的,比如波羅的海三國、波蘭、捷克等,屬於屢次被蘇俄欺負的。最近的兩個潛在加盟國,烏克蘭和格魯吉亞,也是被俄羅斯欺壓怕了,各自都還有領土被俄羅斯侵佔。

第二種,是帶路黨“納投名狀”來鞏固統治的,最典型的是羅馬尼亞。羅馬尼亞跟俄羅斯沒多大矛盾,但是“變色”是靠政變殺了齊奧塞斯庫夫婦,但是上臺後的反對黨也一樣腐敗無能,政局不穩,所以只能藉助加入北約來爭取更多現實利益,堵住國內老百姓的批評和不滿

諷刺的是,俄羅斯自己也曾一度想加入北約。葉利欽上臺後,也是難以平息國內的反對,希望借加入北約來爭取更多經濟援助。總之,這第二種國家,一定有一個腐敗無能的政權,才跟北約綁在一起。

第三種,自己國小兵寡,沒錢搞國防,來“搭北約便車”的。最近加入的成員國黑山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的常備軍只有不到1萬人,加入北約倒不是要跟俄羅斯翻臉,純屬自己不願意花大錢投入國防,因此選擇去北約

蹭個流水席,來解決國防問題。


萊茵的黃金


歷史與現實都催逼前蘇聯國家及其盟國加入北約!


歷史上,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國曾飽受沙皇俄國侵略踐踏,芬蘭、波蘭可謂世仇。冷戰時期,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曾想開放發展,卻被蘇俄認為是離經叛道,坦克大舉壓境釀成流血事件,領導人被逮埔,可謂喪權辱國。


布拉格之春蘇聯坦克壓境

現實中,俄羅斯先是策動格魯吉亞阿布哈茲、南奧塞梯分離抗拒國家統一,後又對格魯吉亞大打出手讓兩個格魯吉亞地區分別獨立宣稱建國。後來又是公然撕毀烏克蘭領土完整協議,假惺惺讓克里米亞半島民意公投,不久撕下面具吞併了之,現今於烏克蘭東部派駐精銳部隊冒充民兵與烏政府軍交戰,讓烏克蘭難上加難,國將不國。

世界各國特別是前蘇聯地區各國、盟國,看在眼裡痛在心上,縱是傻子也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豈可任人宰割國破家亡?加入北約成為潮流成為必然!


今古達觀


並不一定是越來越多的前蘇東國家想加入北約。這些國家從蘇聯解體後多數是一直想加入北約,至於到底自己什麼時候能上車,一是看自己什麼時候提出申請,二是看北約啥時候點頭答應。

波蘭、匈牙利和捷克90年代初就提出申請,1997年得到北約接受,1999年正是加入。波羅的海三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阿爾巴尼亞、馬其頓一共9個國家都是在2000年提出要加入北約,其中七國2004年成功加入,阿爾巴尼亞2008年加入,馬其頓則到現在還在waiting list等著。

要加入北約的理由很好理解。最重要的是對重回歐洲和西方世界的嚮往。被沙俄-蘇聯支配的歷史,在這些國家看來只是不幸的例外。二戰初期,當西方不惜一切代價向遭到蘇聯封鎖的柏林空投物資的時候,蘇聯則在忙著在東歐拆除機械裝備往東送。從那時起,西方這個大哥看上去就比蘇聯要仁慈許多。有的蘇東國家雖然與俄羅斯同為斯拉夫民族,但它們更珍惜的還是與歐洲的基督教文明紐帶。

不安全感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90年代初是因為國內普遍動盪,政權不穩,對俄羅斯重新強大的恐懼還不是第一位的。等到普京靠石油美元把俄羅斯的軍力恢復了一些,東歐的噩夢才算真正開始。2008年俄羅斯進攻格魯吉亞,2014年“收回”克里米亞後,東歐還沒有加入北約的國家才紛紛重燃熱情,甚至為此客服了重大的心理障礙。就以2017年6月才加入北約的黑山為例,多少人記得它曾是塞爾維亞與黑山的一部分,也即前南斯拉夫的一部分,就是那個捱過北約狂轟濫炸,三名我駐南使館烈士犧牲的那個南斯拉夫。

至於這是不是代表俄羅斯在歐洲勢力的衰落,答案應該基本是肯定的。俄羅斯在軍事上越強大,越想對諸如烏克蘭之類的前勢力範圍下手,歐洲就會越恐懼,越抱團。所以聰明如俄羅斯在烏克蘭危機後就開始在敘利亞動手,畢竟在中東,俄羅斯與歐洲的妥協空間要大一些。

最後放一張三位英雄的圖鎮樓。斗轉星移,時移世易,不到二十年,黑山都加入北約了。


儲殷教授


以羅馬尼亞為例子,這國曾經是華約的主力,也可以說是前蘇聯的“小弟”❕

華約聯合司令部是華沙條約組織的軍事指揮機構,負責對華約武裝部隊的領導、訓練、裝備和調動等❕

由聯合武裝部隊司令部、幾名負責防空、空軍、海軍和技術與裝備的副總司令、各軍隊派出國委任的副總司令及參謀長組成❕

聯合武裝部隊總司令一直由蘇聯元帥擔任,各項重要領導職務都由蘇軍將領擔任;羅馬尼亞當時就在這些領導的指揮下,實施武器裝備運用活動❕

令人感懷的是,如今羅馬尼亞迅速提供了米哈伊·康斯坦蒂內斯庫空軍基地,作為阿富汗作戰行動的多用途保障後勤基地,顯示了北約在空軍基地方面的優勢❕


四都火雞


“人望高處走丶水往低處流”唄!一個正常國家及其有智慧的人民,在歷經痛苦的磨難之後,它當然懂得珍惜自然發展規律~與智者為伍丶遠離魔道了。前蘇聯的體制基本上是違背自然規律運行國家這臺機器的,這種體制可以取得一時成就,但這個成就基本上都以犧牲了其他人的利益或國家重大資源而來而不是正常的財富創造所得到的。因此,這種成就可以說是得不償失的。因為在取得一時成就的未來,體制是要被懲罰的,蘇聯政權後來遭到無情解體就是上天對其體制的報復性懲罰,而哪些被前蘇聯捆綁在同一架跑車上瘋一般前行的所謂盟國,解體釋放出來之後,難道還會死抱著哪具死屍一同沉沒嗎?當然不會了!人碰到頭破血流時自然就會引起反思丶就會考慮“良禽擇木而棲”這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由此,選擇抱團北約組織那就再自然不過了。


珠海農夫


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還的從列寧的政治生涯中談起:以列寧為首的革命,是一場偉大而堅辛的壯舉,是舉世矚目的無產階級革命。列寧受馬克思的思想,巴黎公社,國際歌的鼓舞,開始對沙皇俄國進了無產階級革命。十月革命的炮聲,列寧在一九一八等都充分證明了一個俄羅斯聯邦共和國的即將誕生——蘇維埃聯邦共和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小說,完整的演義了蘇聯誕生的堅辛。當列寧逝後,斯大林完全繼承列寧的衣缽,厲精圖治,一個強大的蘇聯䇄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當斯大林逝後,赫魯曉夫粉墨登場,也正處於美蘇冷戰時期。也是美蘇爭霸的時期,美蘇對峙越演越烈。再後來,勃列日涅夫上臺到戈爾巴喬夫下臺,是美國採取顏色革命的成功,也就是和平演變。從此,一個強大的蘇聯土崩瓦解。當時的葉律欽為俄羅斯不再繼續瓦解下,東跳西忙,保住了俄羅斯的完整命脈。葉律欽逝後,真正有政治能力,治國有方,敢於和美抗衡的普京,使一個悴弱的俄羅斯開始強大起來。那些蘇聯解體後獨立小國,本來是美國北約扶植起的,害怕俄羅斯的強大,重行回到蘇維埃聯邦共和國,因此紛紛加入北約,用來做大靠山和保護傘。




藍天白雲149086980


獨聯體國家加入北約是蘇聯解體的必然結果,因為小國的生存之道就是與大國結盟,或者小國之間結合成聯盟,共同抵禦威脅,選擇一個靠得住的老大是生存的關鍵。

美國還是蘇聯?東歐小國其實沒有選擇權,在二戰期間,蘇聯紅軍反攻德國,隨著軍隊的推進,東歐國家逐漸被蘇聯控制,成為蘇聯的勢力範圍,而美國鞭長莫及,因為在歐洲,美國的勢力範圍僅限於柏林牆以西。



在美蘇爭霸的大環境下,東歐小國處於美國和蘇聯的中間地帶,他們別無選擇,只能依附於蘇聯。

但是蘇聯這個老大不怎樣,至少比美國差多了。

二戰之後歐洲國家都面臨同一個問題,經濟落後,資源稀少,國家窮困潦倒。為了復興西歐,美國率先制訂了“馬歇爾計劃”,大規模援助歐洲,從煤炭到鋼鐵,從石油到糧食,只要是歐洲需要的,一船一船運到歐洲。



在美國之後,蘇聯也開始支援東歐國家,但是蘇聯的援助後來變味了。

東歐國家開始進行變革,其中著名的捷克的“布拉格之春”遭到了蘇聯的強烈抵制,甚至聯合盟友出兵布拉格,打斷了捷克的改革。


蘇聯解體之後,東歐小國第一次有了自己的選擇權,面對蘇聯和美國的所作所為,美國當然是個絕佳選擇,而北約集體防衛權也是東歐小國所急需的,自然會加入北約。


視野新觀


美國人的霸權核心:對抗

紅旗落地,蘇聯解體,美國人彈冠相慶。總統克林頓說:“20世紀成全了美國,21世紀將是美國人的世紀,到2015年時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對美國構成挑戰。”

這是屬於美國的戰略機遇期,美國利用這樣的“戰略機遇期”來加緊構建“單邊世界”,其理論基礎是美國優勢主導戰爭的“霸權穩定論”。即,“兩極格局崩潰後的世界不應該走向多極化,而應成為美國主導下的單極世界,美國的單極霸權不僅是實力造就的,而且還得到世界大多數國家的默認,其他國家都希望藉助美國來平衡彼此之間的矛盾,而不可能聯合起來制衡美國的霸主地位”。

在1990年代後,美國一超獨霸,烈日當空。世界上各個大國都遭到美國的重點關注。中國在90年代“三大恨”,俄羅斯有90年代整個國家被洗劫一空的慘痛經歷。美國一直在不遺餘力地構建著單極霸權的世界體系,在這個意義上,美國不停在給自己尋找對手,製造爭端——所以,冷戰並沒有結束,相反它以另一種形式更加深化了。

(冷戰沒有結束)

冷戰在1947年年開始,以美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為主的資本主義陣營,與蘇聯、華沙條約組織為主的社會主義陣營之間的政治、經濟、軍事鬥爭。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爭奪,是世界長期不得安寧的主要根源。美國的馬歇爾計劃、組織北約等行為的背後,都深深地刻著“冷戰思維”,其最核心的內容是“對抗”。

美國的霸權理論的核心是對抗,對抗誰呢?

答案是:全世界。

美國霸權的立足點:歐洲處於分裂和對抗

蘇聯解體前,美國曾信誓旦旦地表示:北約所謀求的最大利益即是東西德統一。除此之外,北約不會選擇東擴。然而,蘇聯解體後,北約又是如何做的呢?

美國許諾說:歐洲將是“完整而自由的” ,一個沒有敵對勢力的集體安全體系。只要實行了美國式的“民主自由”,就會變得和西歐一樣富裕。

蘇聯解體後,歐洲陷入了徹底的分裂狀態——經濟上的分裂。當時在黑市上,1美元的購買力非常驚人。一部略有誇張的美國電影,說到幾個美國小夥子到歐洲尋找豔遇誤入東歐國家,身上只剩下一點零錢,原本以為陷入絕境,哪知道這些零錢的購買力竟然讓他們過上富麗堂皇的生活。

所以,美國這樣富有政治攻心的口號,收穫了從布拉格到莫斯科的一眾粉絲,因為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願望是那麼的強烈啊!

可是他們也不想想,西歐在戰前可就是發達國家,他們的積累遠非這些東歐的窮國、弱國可比。所以,20多年後,這些國家驀然回首發現,他們國家被“去工業化”了,原本殘存的一點經濟基礎都被破壞了,淪為了西歐的農產品、服務業(和諧)的基地。

(蘇聯解體)

在1991年-1999年,為了避免俄羅斯的反彈,美國甚至把“民主自由”的桂冠給了俄羅斯。一段時期內,美俄關係處於蜜月期。直到俄羅斯的經濟價值被剝奪乾淨,美國亮出了獠牙。

1994年12月1日,北約拋出東擴時間表。俄羅斯強烈反對這一計劃,但美國和歐洲盟友說:東擴是為了俄羅斯利益著想,歐洲是一個利益共同體,這自然也考慮了俄羅斯利益。1996年北約秘書長索拉納前往 中、東歐國家訪問,強調任何申請加入北約的國家首要標準是看它的“民主化”進程。被美國徹底洗腦的俄羅斯也認為只要做好了所謂的“民主化”的進程,也一樣屬於體系內。克林頓更是在1996年6月,倡議與俄羅斯建立全面合作伙伴關係,表示將俄羅斯納入美國主導的歐洲安全體系之中。

列寧、托洛茨基、斯大林、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他們可能要氣的從地下爬出來,俄羅斯的安全要依靠美國來保衛嗎?對俄羅斯構成安全威脅又會是誰呢?難道俄羅斯自彼得大帝以來的威脅不正是如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嗎?

然而,俄羅斯卻想當然地認為,這些事情都過去了,如今的俄羅斯,終於融入了西方大家庭,完成了彼得大帝以來300多年的夙願。

1997年的馬德里會議後,波蘭、捷克、匈牙利主動申請加入北約。1999年3月12日,三國正式加入北約。北約成員國從16+3=19,而對俄羅斯來說是-3,這才僅僅是一個開始。

此時俄羅斯發現自己被賣了,還要幫著美國人數錢。因為俄羅斯從始至終都沒有在所謂的“和平夥伴關係”裡擁有過話語權。

這就像赤壁之戰前孫權召集群僚問策,魯肅追到走廊,對孫權說:“……現在我可以投降,您不能投降。因為我若投降曹操,曹操必然會將我交給鄉里父老去評議,由他們品評我的才能、學識和家世,也還會撈個政府的下曹從事噹噹。那時候,坐著牛車,帶著幾名下屬,結交天下有識之士,往來於士大夫之間,按步升官,也能當上州郡大員。可是,將軍您若投降曹操,將會到哪裡安身呢?……”

美國的最終目標是將俄羅斯推到整個歐洲的對立面,人為地製造歐洲的對峙局面,這是英國人當年玩的純熟的離岸平衡手,只是美國將他發揚光大了。所以,北約的東擴,還將繼續,直到未來的某一天…因為俄羅斯早晚會復甦的,復甦的俄羅斯將面臨著整個歐洲的圍堵,使得俄羅斯與歐洲互為敵手。俄羅斯所在的位置就如同一戰後的德國,被整個歐洲線限制打壓,最後德國暴走,納粹上臺,整個歐洲深披其禍。

所以北約東擴與加強歐洲的和平、安全和穩定沒有邏輯關係——這是赤裸裸的機會主義、冒險主義,是美國拿歐洲未來去賭博。贏了,美國得競全功;輸了,歐洲國家打成一團。不管哪一種局面,美國都會成為絕對第三方變量,不可能淪落成為英國如今的角色——被歐亞大陸邊緣化。不被邊緣化,這才是美國霸權的立足點。

北約東擴:美國主導的秩序

在這個意義上,即使俄羅斯已經虛弱至極,儘管美國的軍費是排名第二到第二十四名所有國家的總和,美國依然宣揚“俄羅斯威脅論”,恐嚇歐洲接受北約東擴,趁俄羅斯現在虛弱時,持續打壓俄羅斯的生存空間。反正這種得罪人的事,美國見狀不妙可以一走了之,歐洲可跑不了。

如果俄羅斯與歐洲達成了和解,隨著東亞國家逐漸發展起來,那麼,整個世界島將不會再需要美國了,美國的霸權就將付之流水了。

1999年4月,北約迎來50歲生日,再次宣佈接受羅馬尼亞,斯洛文尼亞,保加利亞等七個國家加入北約申請。2009年4月1日,阿爾巴尼亞和克羅地亞加入北約。2017年,黑山加入了北約。格魯吉亞和烏克蘭也在申請加入北約,被逼到牆角里的俄羅斯絕地反擊,延緩了這兩個國家加入的北約的進程。

看到這裡,這兩個國家是自願加入北約的還是美國威逼利誘的,相信讀者會自行判斷了。通過“街頭暴力”上位的這些所謂的國家精英,披著為民請命的外衣,卻做著出賣國家利益的勾當,而普通的國民,也不得不承受著國家離亂帶來的痛苦。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短短几十年,爭王稱霸,君臨天下。得之歟?失之歟?


而知而行


良禽擇木而棲。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自由並受到平等的對待,而專制和獨裁的國家裡,大多數的普通人卻喪失了話語權,變成為為少數人創造財富的工具,這樣的國家人民是沒有凝聚力,當受到外力的作用就會四分五裂。世界上許多國家因專制獨裁而走向滅亡和分裂,如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前蘇聯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