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GDP重回全國20強 背後推手揭祕

“時隔38年,西安GDP重回全國20強”的新聞成為本地關注的熱點。筆者注意到,這份報告來自一家機構,仔細梳理可以看出,時隔38年西安GDP總量重回全國20強的確有著數據支撐。那麼,是什麼讓西安時隔38年GDP重回全國20強?西安經濟加速奔跑的背後推手又是什麼呢?

​東北的衰落

一枝獨秀的深圳

40年前中國在經濟領域開始改革開放。那個年代,重工業稱雄。1978年城市GDP排名中,上海獨佔鰲頭。這一年的上海,GDP是第二名北京的2.5倍。除了上海,1978年也是東北輝煌的時期,瀋陽、大連、哈爾濱、鞍山、大慶和長春共6座城市躋身20強。

1978年西安實現生產總值25.35億元,距上榜只有一步之遙。兩年後,西安以31.7億元躋身20強。

在改革開放和產業轉移的主導下,沿海和東部城市逐漸崛起。廣州和深圳兩大城市先後成為國內經濟發展的主角。而隨著重工業發展趨緩,瀋陽、大連、哈爾濱等城市的經濟也逐漸衰落。

深圳一騎絕塵,引領超一線城市。從2016年,計入研發投入之後,深圳GDP首度超過廣州。2018年前三季度,四大一線城市,只有深圳以8.1%的實際增速跑贏了全國,北京GDP增速與全國持平,上海、廣州都略低於全國。

陝西城市經濟文化研究會會長張寶通指出,改革開放解放了城市生產力,拉動地區經濟增長的秘訣在於把握時代機遇。東部和沿海經濟改革的典型城市由此實現超常發展,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把包括西安在內的內陸城市甩在身後。

西安經濟的遺憾

曾經失去的12年

1980年的西安為什麼能躋身全國20強城市?本地經濟學家分析,當時的西安經濟總量佔據先天優勢,主要憑藉“三線建設”後打下的航空、軍工、電子、紡織和機械等工業基礎,才有了西安20強位置。然而,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工業經濟的大踏步發展、產業的轉移等原因,西安與其他同級別城市的差距開始拉大。

統計數據顯示,西安GDP規模在1989年首次突破100億元,並且排名居於全國中游偏上,1990年開始,西安的經濟總量與增幅相對成都、杭州、武漢等城市開始放緩。1998年突破500億元,緊接著在2004年、2008年、2010年和2012年,分別跨過1000億元、2000億元、3000億元和4000億元臺階。但遺憾的是,距這些年份的20強門檻一直存在差距。

筆者注意到,西安的GDP總量從2004年增幅出現較為明顯的放緩。數據顯示,2002年,全國副省級城市GDP排名顯示:西安823億元,排名第14位,與排名13位的長春差距327億元;而到了2004年,全國副省級城市GDP排名顯示:西安1096億元,排名第14位,但是與排名13位的長春差距達到了439億元,西安與上游城市的距離開始明顯拉大。尤其是2006年到2016年的十年,西安GDP增長明顯落後於同級別的城市。

本地一位不願具名的經濟觀察人士分析,從2004年開始到2016年,西安經濟發展與同級別城市相比,增長明顯緩慢。與經濟增長緩慢相對應的是居民收入也難以跟上同級別城市。這被業界稱為西安失去的12年。

西安GDP名義增速達16.53%

受益於做加法和新興產業提升

筆者注意到,西安前三季度GDP達5884億元,同比增幅達8.2%,以名義增速來看,同比增幅達16.53%,在各城市中最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西安經濟增長一直處在快車道,據21世紀經濟研究院統計,在2017年GDP靠前的50個城市裡,西安名義GDP增速即位列各地首位。那麼支撐西安經濟快速發展的動力有哪些?張寶通認為,近兩年西安發力招商引資,包括西商大會、硬科技大會的成功舉辦,取得的成績已逐步顯現。在去年固定投資力度加大的基礎上,今年以來工業生產增加值、建築業增加值都出現了提速趨勢。

今年1-9月,西安工業投資同比增長31.4%,增速加快的動力主要來自於製造業。包括三星電子閃存二期、吉利整車項目、隆基樂葉光伏項目和愛生無人機等投資項目都實現落地。

強省會戰略的推進,被視為拉動西安發展的推手之一。去年西鹹新區劃歸西安管理之後,該區原咸陽部分的生產總值開始納入西安的統計核算,這部分增量也助推了GDP增長。

“中心城市做加法已成為時代趨勢。”美好生活文旅研究院院長夏強說,尤其在中西部省份,城市規模擴大、容量增加,對於人口、資本、產業等資源的吸附能力也就越強;通過土地和產業轉移獲取的收益也就越多。

民營經濟提振,也對西安經濟產生了較大貢獻。截至11月10日,今年全市新登記市場主體超過42萬戶,而在前三季度固定資產投資中,民間投資增速達20.6%。

有分析人士表示,除過上述原因外,行政效能革命也是重要的推手。

強二線城市經濟分化

西安速度超越重慶天津

最近兩年,國內關注度最高的城市,不是北上廣深,重慶、成都、天津、西安、武漢、杭州等眾多強二線城市成為新時期的“網紅”。這背後反映的是這些地方城市營銷的覺醒,不容忽視的則是地方經濟增長的潛力。

然而在今年前三季度的經濟統計中,網紅城市的經濟發展卻出現分化。西安、武漢、成都等地增長依然強勁;重慶、天津和杭州等卻出現了比較明顯的降速。

重慶的發展軌跡,提出了經濟轉型升級的參考。今年前三季度,重慶地區生產總值為14773.3億元,位列全國第五。與去年同期相比,重慶GDP名義增速下滑到3.24%,實際增速也下滑到6.3%。重慶經濟降速,一個原因是擠水分,另一個原因是工業增速全面下滑。前三季度,重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僅增長1.6%。

類似狀況也存在於天津。繼去年環保停工重創天津基礎工業對於GDP的貢獻之後,今年前三季度天津生產總值14658.3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3.5%,比去年同期下滑2.5個百分點。

西安製造業卻依靠新興工業品形成了正向拉動。前三季度,光電子器件產量同比增長3.6倍,新能源汽車增長77.3%,交流發電機增長65%,光纖增長70.3%。

夏強認為,重慶和天津作為國內重要製造業基地,多年來積攢的經濟基礎相對雄厚,而在產業發展面臨換擋轉型的階段,西安先天資源稟賦和後發優勢正在逐漸凸顯。

以人才和人口引進為例。截至今年11月4日,西安遷入人口共計665551人,其中學歷落戶和人才引進佔了66%。反觀重慶,儘管總人口超過3000萬,但“強區縣”的局面並未扭轉。據測算,最近三年,重慶主城區累計增加常住人口僅為46萬。

全面發力“製造業+服務業”

是西安再提速的核心

按照以往經驗,一個地區的三產佔經濟比重越高,也就意味著當地經濟發展的潛能可觀。今年前三季度,在第二產業同比增速達到8.3%的同時,西安第三產業增加值也實現了8.4%的快速增長。

“第一、第二產業為社會發展提供物質基礎,第三產業則是經濟發展程度的標誌之一。”西安交大經濟與金融學院教授馮根福表示,西安科教和文旅基礎實力較強,三產比重在全國城市中也比較突出,未來在產業效益上還有持續提升空間。

夏強認為,由資源向效益轉化的邏輯並不難理解。西安可以說是國內經濟發展的價值窪地。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具備發展文化旅遊產業並形成IP再造的基礎;人口和消費能力正在增加,為商貿、餐飲、金融、會展等現代服務業創造條件。

那麼,此過程中如何利用好既有的資源優勢呢?“表面看我們缺資金和管理,其實根子上是觀念保守。”一位從業文旅項目的人士介紹,在他們項目運營過程中,近一年前來學習和考察的有不少是成都等地同行。

也有本地觀察人士認為,繼續提升傳統工業、全面發力新興產業等製造業是西安再超越的重中之重。多元化發力互聯網、科技、金融、旅遊、文旅、教育、娛樂、餐飲等服務業是根本趨勢。

張寶通表示,發展經濟和做強城市規模,西安的觀念和步子還可以更大膽一些,站在一帶一路核心基礎上,對於周邊區域的接納,也不僅僅是把GDP簡單統一,更是為了形成“1+12”的聚集效應。(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