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農業生產需要標準化,可標準化應該如何落地?

在花叢中打野


記得小時候,裝大米的麻袋都是標準包裝,每袋100公斤,麻袋上印有“中糧”、“標一”、“標二”字樣,大人們說,這“標一”指符合國家一級標準,“標二”指符合國家二級標準。生產隊入庫糧食也是按級儲存,按標準包裝、銷售調撥。那時候,農產品是分級收穫、分級包裝、
分級銷售、分級倉儲。農業初步實現標準化生產經營。

農業生產標準化,必須制訂國家生產標準(GB),沒有農業生產國家標準,就談不上標準化生產,農民也無標準可執行。種子標準、土壤標準,施肥標準、農藥使用標準,水雜標準、衣份標準、倉儲標準、包裝標準、質量標準等等都要重新制訂GB執行標準,國家標準要優於國際標準。


標準化如何落地?有了國家統一執行標準,必須要有監督、檢測單位,執行標準化生產責任應該落實到村委會、村民組,由村委會監督農民標準化生產。收購上由國有糧站統一收購,農產品深加工企業按級、按標準收收購,不符合國家標準的農產品不準上市交易、流通。

儘管現在有ISO標準、“QS”標準,但不是生產標準,生產上以前制訂的標準,土地到戶後,基本沒執行了,以前制訂的標準也相對滯後,所以,必須重新制訂農業生產標準!


長江老農


農產品做不到完全標準化,做到完全標準化需要很大的代價。農產品不是工業產品,從原材料開始就會定義標準化,最終的產品就會有標準化。農產品從“育苗”開始到“種植”再到“管理”再到“採收”,產品出來後需要“分揀”“包裝”“運輸”“二次分揀”“二次包裝”“二次運輸”,最終到“消費者”。每一個環節做到理想化的標準很難,整個過程中最大的阻力就是成本,每個環節都會有對成本的選擇,最終到達“消費者”,敢問哪個“土豪”會選擇。


雲品空鮮


我認為有這幾點,

1:提高種植戶的種植技能。

2:打通流通體系。


米豆小史


標準化不是隨便一刀切就能實行的,這得按各個地區的實際情況逐步推進。


星星依緣


在中國,農業生產很難實現統一標準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