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和李淵分別用7年統一天下,而為何曹操打了34年卻只有三分天下?

用戶64785518308


所謂“三分天下有其一”,三國是一個人才濟濟的時代,曹操雖坐擁最大地盤,挾天子以令諸侯,奈何吳、蜀兩國皆不是“嚇大”的,所以終曹操一生,三國呈鼎立之勢,平衡局面從未被打破。



劉邦舉義之前,乃沛縣一亭長,適逢秦末亂世,先有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後有六國苗裔,各自興兵復國,天下紛紛擾擾。之後,項羽在群雄逐鹿中脫穎而出,成為秦末亂世中勢力最強的一支力量。起初劉邦依附於項羽,之後項羽設下“鴻門宴”,劉邦又反項羽,最終憑藉自己的力量取代項羽成就大國霸業。




而李淵所處的隋末亂世和秦末頗為相似,但李淵出身不凡,是一個十足的官二代,他的祖父李虎是北周八柱國之一。李淵襲封唐國公,617年自晉陽起兵,618年就建立了唐朝,其開國時間之短,在中國曆朝歷代找不出第二個。李淵所在的隴西李氏家族是北魏關隴軍事貴族集團的重要成員,在門閥士族還未衰弱的隋末,李淵起兵反隋依然極具號召力。自617年到623年,短短七年時間即消滅各方割據勢力完成漢地統一。




但曹操所處的東漢末年時期明顯又不同於秦末和隋末,東漢末農民起義軍(黃巾起義)只是藥引子,但真正的病灶卻是長期困擾東漢王朝統治基礎的宦官干政和外戚弄權。曹操的發跡,也正是從討伐宦官消滅外戚勢力開國,至董卓擅自廢立,惑亂朝政始,十八路諸侯起兵討逆,這其中既有名門之後,“四世三公”顯赫背景的袁紹、袁術兄弟,也有曹操這樣從基礎走出來的諸侯和原本就割據一方的涼州牧馬騰等人,在這個時候,寂寂無聞的劉備還在寄人籬下。由此可見,曹操所處的東漢末年不僅地方豪強多而且都擁有一定的資本和實力,以曹操當時的實力,連統一北方都很難。



東漢末年的割據力量不僅多而且都頗具實力,因此當曹操在許都“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候,其政治優勢和資本明顯好於其他地方諸侯的時候,整個力量的天平就開始向他這一邊傾斜,經過多年的南征北戰,曹操集團先後消滅徐州的呂布、荊州的袁術等割據勢力,降張繡、逐劉備,控制了兗州、豫州、徐州以及司州等地,後來又在官渡之戰中任用謀士許攸火燒袁紹勢力軍糧,以少勝多,擊敗了河北強大的割據勢力袁紹。在白狼山之戰中,派遣張遼率領先鋒大破烏桓並斬殺烏桓單于蹋頓,隨後又平定遼東的公孫瓚,最終統一了北方。

曹操統一北方前後花了十餘年的時間,在北方趨於穩定的時候,南方卻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孫策藉著袁術援助的3000精兵渡長江恢復父親孫堅的江東基業,劉備雖寄身荊州的劉表處,但自己也拉起了一支隊伍。天下形勢已經較為明朗,只剩下了漢中的張魯、益州的劉璋、荊州的劉備、劉表,西涼的韓遂、馬超和江東的孫權這幾個割據政權,但即便辛苦打了十幾年在統一了北方,餘下的割據勢力依然對曹操統一天下構成巨大的阻力。


“赤壁之戰”是曹操集團與孫權集團劉備集團形成鼎足之勢的重要分界線,預示著三方平衡實力的形成,特別是劉備進取西蜀之後實力大大增強,曹操再無力實現天下統一。


大國布衣


劉邦和李淵數年統一天下,曹操打了34年卻只有三分天下,主要原因在於本人實力不同,團隊力度不同,起家基礎不同。

首先,劉邦、李淵和曹操三人中間,我認為劉邦的實力是最強的。劉邦能從一個區區亭長和黑社會頭目起家,用七年就建立大一統的漢朝,充分體現了其實力。其中用人的實力,這個就不用多說了。很多人認為劉邦不會打仗,其實錯誤,劉邦雖然不如韓信、項羽,但其軍事水平在秦末漢初排前十還是沒問題。包括英布造反說的都是別的將領來我不怕,但劉邦來了我就怕。、

曹操比起劉邦來說,軍事才能可能更強,但爭霸天下的才能卻差了些。別的不說,看看劉邦約法三章,曹操屠城如麻。再看看貪杯好色的劉邦進了咸陽後居然一點不近美色,同樣好色的曹操為了泡張繡的嬸孃,被張繡搞死了兒子曹昂和大將典韋。用人氣度上劉邦也比曹操大方,給韓信說封齊王就封齊王,曹操呢,大權都掌握在曹家和夏侯家手裡,五子良將統統受節制。

至於李淵,我認為他的才能是不如曹操的。但是,他兒子李世民卻比曹操要強,而且基本上各方面超越(除了寫詩之外,包括人妻也比曹操厲害)。這裡就不去一一評述了。

再說團隊實力。劉邦、李淵、曹操三人應該說都建立了一支在當時最強大的人力班子,但是這裡面還是數劉邦最牛。蕭何和張良加起來肯定勝過荀彧,韓信這種三千年屈指可數的足夠把曹操的五子八虎秒出屎來,關鍵劉邦還有曹參、周勃這些文武雙全的牛人。李淵的人力至少是不弱於曹操的。


此外,三人的起家基礎不同。

當然,劉邦的基礎是最弱的,所以劉邦實力我認為是遠超李淵和曹操。而李淵的起家基礎則比曹操要好。李淵本身就是隋朝的一鎮諸侯,有著天然的關隴集團支持。曹操雖然也是東漢的大官僚之後,但比起袁紹這種一等一的四世三公還是要差點。就這一點差距導致他後面老跟一些世家大族不對勁。

最後,隋朝本身是個短命朝代,大家都沒什麼忠誠心,隋煬帝橫徵暴斂,更是導致人心盡失,所以李淵反隋朝也就反了。而曹操那會兒,東漢的號召力還是很強的。這直接造成曹操一旦勢力擴大後,就與漢朝廷發生了尖銳矛盾。矛盾從200年一直延續到219年,直到曹丕篡漢才算徹底終結。這10多年中,曹操一半精力都用在擺平內部的漢室忠臣,包括頭號謀士荀彧也給他逼死了。這些同樣延緩了曹操統一擴張的速度。

(歡迎關注巴山夜雨涮鍋,也歡迎在評論區發表您的看法)


巴山夜雨涮鍋


我來說一個原因吧,大家都覺得是因為曹操的對手太強大了 才導致了自己用了30年都沒統一中國,而我覺得是曹操自己能力不行,才最後三分天下。

1.曹操短視,戰略能力不足。關於戰略我覺得曹操有兩個失誤,一是關中問題。當時的長安雖然破壞比較嚴重,但整個關中地區還是很富庶的,而整個三國時期關中好像都沒人要,只有董卓帶著少帝短暫停留了一會兒,曹操自己寧願大老遠跑到長安去迎獻帝到許昌,自己卻不佔據關中地區,真是搞不懂。而他自己的根據地許昌卻是四站之地,每次打仗都是焦頭爛額的,不得不說是他的戰略失誤。二是四川問題,曹操應該早點兒拿下四川,起碼應該在打敗袁紹以後就派一員大將拿下四川,這樣對荊州劉表和孫權形成了戰略包圍,孫權將無險可守。

2.人才觀出了問題,大家都很讚賞曹操三道求賢令唯才是舉的用人觀,但是為什麼曹操這麼求賢若渴卻招不到人呢?而李淵,朱元璋為什麼不唯才是舉呢?劉邦打天下的時候唯才是舉為什麼越到後面用人越重視道德了呢?特別是建國之後,選的人多是忠厚老實甚至有些木訥的人?想想吧,當時的世家大族都是飽學之士,諸如孔融,蔡邕,崔琰,荀彧荀攸等等都是德才兼備的,他們可能更看重德行,而曹操卻重才輕德,無疑和他們沒在一條心上,最後幾個人的下場也不好也說明了問題。而曹操集團最後留下的都是些什麼人呢,賈詡,司馬懿,華歆等都是陰謀家,雖然能力很強,但是道德極壞,而這也導致了中國後來三百年的大混亂,直到隋唐才重新走上正軌,可以說曹操的唯才是舉是這次大動亂的始作俑者。

3.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把雙刃劍,既殺了對手也傷了自己,搞得曹操最後很煩,這個條友論述得太多了,就不多說了。

4.放權的問題,也可以說管理的問題,曹操喜歡親力親為,不是個很好的團隊管理者。曹操親征呂布,親征袁紹,親征烏桓,親征劉表,張魯,馬超,孫權,劉備,他都是自己帶兵打仗,再看看其他幾位,李淵基本上沒上過戰場,劉邦倒是一直在前線對抗項羽,但是他的部將韓信卻幾乎打下了大半個中國,最後對項羽實施了戰略包圍。朱元璋也是,自從打敗陳友諒以後就沒上過戰場了。而曹操自己征戰了一輩子,最後成果還不如這幾位,不是說曹操手底下沒有帥才,而是他自己性格多疑,捨不得放權。張遼,徐晃,夏侯惇都有這個能力。

5.最後再說一下對手的問題,雖然劉備孫權確實比較強大,但也不是無懈可擊的,劉備早期東奔西走無處可去,根本沒多少影響力,孫氏政權交接的時候就是最好的戰機,但是曹操自己卻沒騰出手來,眼看著對手坐大,最後收拾不了了。


邢一善就是我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很多,只說一點對手強弱不同。

李淵起兵時,天下早已大亂,亂成一鍋粥。

大隋正規軍已經名存實亡,隋煬帝被困在江都,失去對全國控制。

說白了,李淵的對手不過是同樣起兵的地方軍閥薛舉、李軌、劉武周、梁師都、王世充、蕭銑、林士弘、竇建德、杜伏威等人。

這些軍閥的實力並不強。以實力最強的王世充為例,一戰就被唐軍包圍在老巢洛陽,完全不是對手,只能求竇建德出兵支援。其實,李淵本來就是大隋的重要將領,坐鎮太原對抗可怕的突厥大軍。

李淵麾下精兵猛將眾多,不是土軍閥可以相比的!

在李淵起兵前公開募兵之時,有大量的百姓前來投軍,據數據顯示,每天均有千餘人來投軍,在二十天左右便召集了近萬名兵力。李淵在實施上訴措施兩個月後,加上自己原有的兵力,已經達到了近十萬人。

而竇建德10萬大軍一戰就被李世民10萬大軍擊敗,竇建德自己都被生擒,王世充隨後投降。

王世充、竇建德失敗以後,唐軍在全國已經沒有強悍對手,統一隻是時間問題。



劉邦的情況也是差不多。

當時天下大亂,秦軍主力在鉅鹿被項羽幾乎消滅。

劉邦的對手說白了並不是秦軍,也不是其他軍閥,而就是項羽。前期,劉邦都在打小怪,靠吞併秦軍零散部隊和其他軍閥迅速擴大,逐步具備和項羽對抗的實力。

但項羽卻不成器!

項羽此人是優秀軍人,但不懂政治,四處樹敵,失敗是必然。

項羽的所作所為,幾乎是以一己之力,同全國軍閥對抗。關鍵項羽實力又有限,彭城之戰不過3萬多人,面對劉邦56萬,完全靠項羽超人的軍事才能獲勝。

最終劉邦聯合其他軍閥一同對付項羽,垓下70萬對項羽10萬,這還能不贏嗎?



但曹操就倒黴的多。

曹操起兵是不過幾千人,而身邊就有很多強勁的軍閥。

當時的漢軍還是頗有戰鬥力的,不要說強大的袁術、袁紹等人,就算區區呂布也是很難對付的。

實際上,曹操的實力並不強,只能慢慢吃掉周邊的敵人,逐步擴大。

即便如此,官渡之戰,袁紹有11萬大軍,曹操只有2萬多人,實力非常懸殊,打贏了一半靠運氣。

而曹操打垮袁紹的時候,諸如東吳、四川等地的軍閥已經盤踞當地多年,形成了強大的力量,不那麼容易對付了。就算一個馬超,也差點將曹操玩死。


薩沙


這麼說吧!劉邦那妥妥的真龍天子,運氣好到爆,滅秦項羽基本打了主力,劉邦就默默發展,還搶了頭功。下來楚漢爭霸,項羽的政治智慧和劉邦那就差幾個級別,軍事能力又明顯弱於韓信,手下謀士哪能比得上張良陳平,還沒有個操心的蕭何,這基本是一邊倒的形式。

在來說李淵,隋末唐初,天下能比得上李淵父子的存在基本上沒有,竇建德王世充之流都是個屁,李密宇文化及之輩都是充數的,李密竟然將瓦崗那麼好的局面打殘了,宇文家的蠢貨弒君稱帝,這都是什麼人呀!能和李淵父子比?再說李淵出身關隴貴族集團,又得到貴族集團支持。天下形式在李淵拿下長安時已經是一邊倒了。這個真的沒有懸念。

曹操所處的三國可就不同了,僅僅北方曹操都費了老鼻子勁才統一下來,問題就是北方這些人水平差是差了一些,但是人家出身好,得到士族支持,曹操軍事能力很好,但是無法整合士族階級。好不容易北方統一了,但是內部還沒法整合,士族階級和曹魏不是一條心。南方劉備集團就是夢幻政治軍事集團,劉備是那種有點陽光就燦爛的,問題是,曹操整合北方,劉備把四川取了。曹操很無奈。還有個孫權,沒啥本事,就那麼一畝三分地人家要求不高,劃個長江就是我的家。他不犯錯你怎麼打。


苗哦144864774


這個原因很簡單,面對的人群不一樣。用多少時間能取得多大的勝利,主要看自己的實力以及與自己斗的人的實力。

劉邦面對的是誰?腐朽的秦朝。和自負的項羽。

劉邦有什麼?武有韓信,樊噲。謀有張良,簫何。

項羽有什麼?有自己的剛愎自用,又被他氣走的有才的亞父范增……。

這樣的PK結果很清楚吧。

再來看看李淵PK十八路反王。

十八路反王各懷鬼胎,僅有王世沖和竇建德實力稍微強一些,可當時社會上的能人謀如徐茂公,武李靖等都在唐營,勝敗很明顯。

在看看曹老人家的對手。賢德的劉備,武有關張趙馬黃。謀有諸葛亮。精明的孫權,武有黃蓋,呂蒙等,謀有周瑜等歷任大都督。統一談何容易。


熊二說事兒



劉邦和李淵不到十年就統一天下。而曹操用了三十多年,還三分天下,為何?

劉邦和李淵雖然都很快統一天下。但情況不太一樣。

先說劉邦。

劉邦與項羽的楚漢爭霸。項羽的實力遠遠強於劉邦。但項羽屠城殺投。結果是項羽打的勝仗越多,敵人就越多。項羽不是被劉邦打敗的,而是被他自己打敗的。

所以,楚漢之爭。劉邦不到十年,就能統一天下。


再說李淵。

李淵是三個兒子太給力。兒子的麾下又太給力。所以李淵能很快統一天下。

最後,再說曹操用了一個三十多年,為何僅僅是三分天下。

曹操即麾下給力。但吳國和蜀國同樣給力。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失敗。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最佳機會。


赤壁之戰的失敗。我舉個例子——《王者榮耀》的排位賽。在排位賽中,我有英雄曹操、夏侯惇、典韋、蔡文姬、華佗、甄姬五個英雄。與對方展開團戰。對方只有周瑜、諸葛亮、張飛三個英雄(趙雲、關羽在打野)。原本我方佔優勢,本能取得勝利。但對方三個人操作好,張飛開大招以後,諸葛亮和周瑜瘋狂輸出。我方被團滅。敵人進而退掉我方防禦塔。



王者榮耀排位賽,輸的原因通常有二:一是隊友不給力。二是敵人太給力。

贏得原因通常也有二:一是隊友給力。二是敵人不給力。

李淵不到十年能統一天下,就是隊友給力,敵人不給力。

曹操沒統一天下,就是敵人太給力。


楊朱學派


答 | 江隱龍

與劉邦和李淵分速平天下相比,曹操打了三十年卻只有三分天下,這裡面有時勢的原因,也有個人的原因。我們首先來看看時勢的原因。

《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決策 戰長江孫氏報仇”中,諸葛亮一邊指著西蜀地形圖一邊對劉備說了這麼一句話:“將軍欲成霸業,北讓曹操佔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後即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也。”諸葛亮說的其實就是“隆中對”,孫權佔地利好理解,江東有長江為天塹;劉備的人和也好理解,那是劉備為漢皇后裔頗得漢朝遺民之心。那曹操的天時怎麼理解?這裡的天時當然不是天氣,而是“天道”運行的規律。

那此時的“天道”如何呢?《後漢書》評價漢獻帝時說了這麼一句話:“天厭漢德久矣,山陽其何誅焉。”言下之意是老天厭棄漢朝很久了,不能苛責漢獻帝。然而就是在這“天厭漢德久矣”的背景下,一窮二白的劉備憑著他漢室血統的聲望,居然就能分疆裂土三分天下,這是秦隋兩朝的皇室無論如何不敢想像的。

劉備先後投靠了那麼多家主公,尤其是劉表、劉璋,如果劉備不姓劉,其被收留的可能性絕沒有這麼大,說到底在劉表、劉璋眼中,劉備還是自己人,是族人。曹操欲稱王,他的謀主荀彧第一個反對,這都是時勢未到。秦隋二朝晚期暴政過於傷民,而漢朝只是闇弱,並不殘暴,天下人心還是同情漢朝的,偏偏曹操又不以德行取勝。

另一個原因,也在個人。習鑿齒說過一句話:“昔齊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國,曹操暫自驕伐而天下三分。”曹操在其晚期,尤其是在赤壁之戰後,的確鬆懈了。張松欲降曹居然被曹操冷落,倘若曹操的心胸能如之前一樣開闊,益州早就姓曹了,哪裡輪得到劉備?劉備剛剛入蜀司馬懿勸曹操伐益州,曹操不聽,居然說出了“人苦於不知足”這樣的話——只能說,晚年的曹操,真的老了。由此,曹操未能統一天下,也是很正常了。


隱語


劉邦是漢朝開國皇帝,李淵是唐朝開國皇帝,曹操是三國時期曹魏政權的奠基人,三個人都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關於他們取得成就的年限時長,悅史君經過梳理後再進行分析。

第一,劉邦

公元前209年,劉邦殺了沛令起兵反秦,在他之前,陳勝、吳廣已建立“張楚”政權,項梁項羽的實力也比他強大,秦軍火力點在“張楚”政權,劉邦投奔項梁門下。

陳勝死後,項梁扶植楚國王孫熊心為楚懷王,成了秦軍新的火力點。

不久,項梁戰死,秦軍轉攻趙國,結果被項羽鉅鹿一戰擊敗,劉邦則趁機奪取關中,秦王子嬰投降,秦朝滅亡。

鴻門宴中,劉邦差點被項羽殺害,趁項羽在齊地作戰,於公元前205年攻下三秦地區。

楚漢爭霸期間,劉邦首先利用項羽殺害楚懷王,爭取了部分諸侯王的支持,接著狠下決心給韓信、彭越等人封王,最終徹底打敗項羽。

公元前202年,劉邦在多位異姓王的支持下,稱帝建立漢朝。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劉邦是用了七年統一天下,但悅史君要說,這只是表面,異姓王的權力不僅幾乎難以控制,而且隨時可能反叛。

於是,劉邦之後還是繼續征戰異姓王,直到公元前195年駕崩,燕王盧綰的叛亂還沒有平定,長沙王吳芮家族的統治,更是直到公元前157年才結束,這時已經是漢文帝時期了。

第二,李淵

隋朝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起兵反隋,此前已經有多路人馬反隋,隋軍主力跟著隋煬帝在南方,中原地區瓦崗軍是隋軍火力點,關內兵力空虛,李淵很快打進長安。

隋朝義寧二年(618年),隋煬帝被宇文化及等叛軍殺害,李淵逼迫隋恭帝讓位,稱帝建立唐朝,此時四方割據勢力眾多。

唐朝武德元年(618年),唐軍平定盤踞西北的薛舉、薛仁果勢力,武德二年(619年)擊敗李軌、劉武周、宋金剛等勢力,武德四年(621年)消滅竇建德、王世充勢力,武德六年(623年)擊敗劉黑闥勢力,武德七年(624年)先後消滅高開道、輔公祏等勢力勢力。

到這裡為止,確實正好七年,但悅史君要說,李淵還沒有真正統一天下,唐朝貞觀二年(628年),梁師都勢力歸順,這時才算真正統一。

第三,曹操

東漢中平元年(184年),曹操協助攻打黃巾軍,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專權後,曹操逃出洛陽,散財舉兵號召討董。

東漢初平元年(190年),曹操參加以袁紹為首的討董軍,但沒有效果,初平三年(192年)成為兗州牧,建安元年(196年)迎到漢獻帝,有了大名義。

東漢建安三年(198年),曹操擊敗呂布,建安四年(199年)張繡投降,建安五年(200年)通過官渡之戰擊敗袁紹,建安十二年(207年)打敗三郡烏桓,徹底消滅了袁紹殘餘勢力,建安十三年(208年)荊州牧劉琮投降,但在赤壁之戰中敗給了孫、劉聯軍。

東漢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平定關中、涼州地區,建安十八年(213年)南征孫權沒用,建安二十年(215年)奪取漢中,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南征孫權又沒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奪漢中,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完成了建立曹魏的工作。

以上是36年,不過,無論是36年還是34年,悅史君認為,這都不是準確的時候,而是應該從東漢初平元年(190年)曹操真正開始討董起算,30年。

曹操30年時間只得三分天下,不是曹操比劉邦、李淵差,而是他面對的火力點太多,基本上打了一個還有下一個,甚至有多個,更何況孫、劉勢力大,而且還互相合作,這就增加來曹操的難度,從這方面來看,悅史君覺得曹操也是盡全力了,真英雄。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歷史這樣說


劉邦和李淵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巨大的成功,和他們的對手以及歷史格局有很大的關係。

劉邦面對的是落敗的秦國,以及急功近利的項羽,加上天下百姓渴望統一,劉邦深得人心。所以成事比較快。李淵的機遇和劉邦差不多,隋煬帝暴政,民不聊生,天下渴望一個新的統治者出現,李淵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

然而三國時期的情況不一樣。三足鼎立,每一個都不是軟柿子,每一方都有自己忠實的民眾基礎。

曹操的對手西有劉備,東有孫吳。身邊還有司馬懿這隻大狐狸虎視眈眈,哪裡能夠迅速的成事呢。每一方都不是弱者,都很有實力,況且天下民眾沒有明確的支持哪一方,所以局勢並不能很快的形成。

到了司馬懿的時候,他的對手基本都已經死得差不多了,然後他再出手,一舉奠定勝局。這時候,天時地利人和都有了,所以他成了最後的贏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