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庫存世界先進武器, 為何八國聯軍侵華時清兵還用砍刀?

水西散人


清朝在八國聯軍時期確實有不亞於其他列強國家們的武器,但是在說到清朝當時的武器水平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八國聯軍發生的真實原因,或者說是八國聯軍對清朝開戰的藉口。


清朝晚年在慈禧太后的推動以及很多人的妖魔化下,大規模的義和團運動就開始爆發了。

他們當時拿著自己的大刀大槍殺了很多洋人的普通百姓,但是關於一點大家要注意的是,他們在殺洋人的時候也連帶著殺了很多自己國內的人。

慘遭義和團毒手的自己人

而被殺的自己人主要有兩個群體,第一個大群體就是當時的教民們,這些教民們普遍信仰基督教,因此被當時的義和團人視之為了國賊、走狗,因此慘遭了殺戮。


第二個群體更是無辜,他們的死亡可以說得上是一個無妄之災,他們並不信仰基督教,但是他們比當時很多的人時尚先進一點,他們使用洋人的物品。

比如洋人的鋼筆、鉛筆、衣服、鞋子、帽子、車子之類的,只要是當時從國外流傳過來的物品被他們使用了,又被義和團的人看到的話,那他們的災難就來了。

正因為這些暴動引發了洋人的震怒,這才徹底引發了八國聯軍的到來。


清朝先進武器的來源以及使用這些武器制約

說實話,當時北京、天津這一帶的清朝官兵武器都算不上是太差,他們雖然也會用一些冷兵器,但是他們也裝備了一點都不比西方國家落後的熱武器。

而這些熱武器是如何來的呢?主要是在幾十年前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時候,曾國藩發現了西方熱武器的強大,所以花重金陸續從國外購買進來的。


在曾國藩之後,清政府也陸續從國外購買過這些熱武器,雖然這些熱武器並不能裝備到全國所有軍隊中,但是在北京、天津這些地方卻是有不少存貨的。

不過因為這些武器是清朝戶部花重金從國外購買進來的,所以他們的歸屬權屬於戶部掌管,並不屬於軍隊方面掌管。

在這些西方先進武器買回來後,它們被大量封存在了專門的武器庫中保管。

如果平常軍隊需要使用這些武器作戰或者訓練的話,那他們就得通過兩層手續,第一層手續就是得首先經過皇帝的同意,第二層手續就是得用錢買通戶部掌管這些武器庫的人。

而他們買通的價格一般是如何的呢?當時大概在1.3%左右,就是如果你的提出來的武器或者彈藥價值1000兩的話,那就得給這些人13兩銀子的賄賂。

從這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出這些武器當時買回來後是當成擺設供奉起來。

大家覺得每次使用這些武器都要經過這麼繁瑣的手續以及代價,軍隊中的士兵們對這些買回來的槍、炮又能有多麼瞭解呢?


就比如你一個人連車都不會開,突然讓你去駕駛坦克,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天津武器庫裡還沒有得到許可使用就被奪走的武器

在這種種的情況下,八國聯軍攻打清朝的時候,就發生了接下來的這種狀況:

八國聯軍的先頭部隊在打到天津的時候,因為當地軍隊還沒來得及向皇帝請示使用這些熱武器,所以當時保管在武器庫中的很多熱武器都沒來得及使用就被八國聯軍的軍隊給搶奪了下來。

併成為了他們的武器補充,供應他們堅持到後續部隊的來援。

據當時一個名叫西摩爾的將軍給他們國家國王寫的信記載,當時這些武器庫中的武器是非常先進的,一點都不比他們軍隊中現在正裝備使用的差。

按粗略的估算,大概可以為他們裝備一支萬人軍隊,接下來我們可以通過清單瞭解一下天津武器庫裡的主要武器:

這就是八國聯軍在攻打天津的時候為什麼不使用這些武器的原因。

那就是因為清朝當時的機制太過於腐敗了,這些先進武器並不是裝備在軍隊中的,各種複雜的使用手續還沒有來得及通過,天津就被他們打了下來。

北京城被攻破的原因

不過在八國聯軍進攻北京的時候因為慈禧太后已經感覺到了時局的緊迫,所以馬上給京城駐守的士兵們派發了這些武器。

除了少部分沒拿到先進武器的士兵之外,當時大多數士兵手中都是持有這些先進武器的。

不過因為那些士兵們使用這些武器訓練的時間不夠、對武器不夠熟練的原因,所以他們並沒有發揮出太強大的戰鬥力。

還有就是,因為義和團運動中團民們對教民們的殺戮太過於慘烈的原因,所以導致那些教民們產生了很大的逆反心理,為八國聯軍充當起了帶路黨。


他們通過北京城下的地下通道找到了城外的八國聯軍首領,帶領著一部分的八國聯軍軍隊通過這些地下通道進入到了北京城中,然後通過內外夾擊獲取了最後的勝利。

在這種種情況的影響下,再加上清朝晚期的士兵大都腐敗不堪、沒有什麼誓死報效國家的意志,所以他們的失敗也可以說得上是必然的。

所以說這就是清朝在八國聯軍時期的武器狀況,那時候天津也有先進的武器,但是因為清朝腐敗機制的影響,導致這些武器並沒有合理運用到士兵的手中,不過在攻打北京的時候,清朝士兵們卻開始大量使用起了西方人制造的先進武器,因此清兵還在使用砍刀的說法並不全然是正確的。


孤客生


說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清軍都是用刀砍,是不正確的!

可能是有這麼一個事情誤導了大家:

說是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一位意大利海軍中將,在天津佔領了一座清軍的武器庫,從裡面發現了大量的先進武器,其中有很多比八國聯軍的還要先進!

於是,很多人就誤以為清軍把武器都藏起來不用,拎著砍刀上陣。

事實是什麼樣子的呢?當時守衛北京城的主要是新式陸軍武衛三軍,其中聶士成統帥的武毅軍戰鬥力還不錯,他們一共20000人,戰鬥人員16000人。

看武毅軍的裝備:步兵裝備的主要是德國毛瑟11毫米口徑單發步槍,以及毛瑟11毫米口徑連發步槍,共計10000支;7.9毫米口徑毛瑟步槍2100支;騎兵裝備奧地利產8毫米口徑連發騎槍1400支;兩挺7.9毫米馬克沁重機槍;75毫米克虜伯大炮16門、60毫米後裝炮32門、57毫米速射炮32門,還有37毫米和87毫米的速射炮。

就這能說只用砍刀嗎?

好,那疑問就來了,這種裝備水平,怎麼打不過八國聯軍呢?

看看八國聯軍是怎麼打進北京城的吧。前面的就不細說了,8月2日在廊坊被義和團圍攻,史稱廊坊大捷。之後八國聯軍加大兵力進攻,清軍總指揮李秉衡因為彈藥補給問題,以及很多部隊不聽他的調遣,連戰連敗,服毒自殺。

此時的慈禧太后還完全不知道情況,以為李秉衡大勝八國聯軍。直到8月12日下午,真正的戰報才送到慈禧手中,她才慌忙電令各省勤王軍隊火速北上

第二天,慌了手腳的慈禧命令城中軍隊出城殺敵,上萬官兵根本不知道敵人在哪裡,也沒有統一的指揮。扛著槍拉著炮在北京城外轉悠了一天,又被叫了回來。

8月14日,八國聯軍終於開始攻城。俄軍先在東直門轟出一個大洞,俄軍殺入,但是立刻就遭到了守城清軍的猛烈射擊,雙方一直都在激戰。

與此同時,日軍和清軍在朝陽門進行了激烈的炮戰。就在這一天,中國教民出現了,他們找到英軍,告訴他們護城河下面有一個秘密水門……

經過激烈戰鬥,八國聯軍衝破外城,進入內城爭奪戰。但是,內城的清軍一看外城失守,六七萬人幾乎全跑了。

當然,15日一大早,慈禧就帶著一家人全跑了。

清軍不是沒有先進裝備,當時

清軍購買的武器裝備數量龐大,也裝備了軍隊。只是清軍毫無鬥志,一戰就退,一退就把手裡的武器扔了。具體購買和丟棄的武器裝備,大家翻翻史料就知道,簡直觸目驚心!

李鴻章曾經心痛的說:“令我寒心,再發再棄,當如之何?”

打不過人家,不是武器裝備的問題。軍隊素質差,一打就跑,給他們什麼都打不贏的。


七追風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八國聯軍侵華時期,京津一線駐紮的清軍的裝備絲毫不差。

甲午慘敗以後,清政府意識到傳統湘軍、淮軍的不足。

這些軍隊雖裝備一些西洋武器,但數量有限,而且訓練、戰術都是曾國藩、李鴻章之流在圍剿太平軍、捻軍、西北迴孽的實戰中總結出來的。

這完全屬於經驗作戰,打裝備低劣的半民軍很強,一遇到更強的列強,比如日本、英國、法國立即原形畢露。

於是,清政府出巨資編組了新軍,也就是武衛軍。

武衛軍分為5支:聶士成武毅軍為武衛前軍、董福祥甘軍為武衛後軍、宋慶毅軍為武衛左軍、袁世凱新建陸軍為武衛右軍,榮祿新募部隊為武衛中軍。

這5支部隊裝備訓練有一定區別,其中宋慶、榮祿部隊最差,聶士成和袁世凱的最強,董福祥屬於中間。

雖然有區別,但武衛軍裝備總體是很先進的,不是舊湘軍和淮軍可以相比的。據當時清朝海關統計,經天津口岸輸入的武器僅在1898—1899年間就猛增了8倍之多,其中有重型火炮、機槍和步兵長短槍等新式武器。

以聶世成的前軍來看,官兵約15000人,長夫約4000人,合計在20000。該軍聘用德國教官進行訓練,全套德式裝備,並且使用最新銳的Gew.98毛瑟步槍、馬克沁機槍等等,被當時人稱為「假洋鬼子」。

看看他裝備的武器:德國毛瑟11毫米口徑單發步槍,以及毛瑟11毫米口徑連發步槍,共計10000支;7.9毫米口徑毛瑟步槍2100支;騎兵裝備奧地利產8毫米口徑連發騎槍1400支;另外有奧制Mannalicher8.5公步槍一萬支為戰備用槍。2挺最先進的7.9毫米馬克沁重機槍;

炮兵也相當了得:75毫米克虜伯大炮16門、60毫米後裝炮32門、57毫米速射炮32門,還有37毫米和87毫米的速射炮。



可以看到,這種武器配置絲毫不弱,至少輕武器方面不明顯弱於八國聯軍。

只要指揮得法,將使用明,完全可以和八國聯軍拼命。

然而,八國聯軍打來之前,最強的袁世凱部已經調入山東。雖慈禧太后反覆讓袁世凱趕赴河北支援,但狡猾的袁世凱按兵不動。而宋慶部毅軍,駐山海關附近,受東北的俄國餓狼牽制(後俄國人趁機佔領東北全境)。

所以,京津一線,其實主要是聶世成、董祥福、榮祿三軍死撐。宋慶一部助戰。

其中榮祿的武衛中軍,剛剛組建1年多,主力是旗人,目的是為了牽制漢人的部隊。然而這支駐紮北京城的部隊,武器雖好,兵員素質太差,多是沒飯吃的旗人盲流。這些人紀律極差,騷擾百姓,民怨極大。當時北京老百姓人說:“武衛中軍分佈禁城內外,博弈好飲,橫行都市,都人為之謠雲:武衛軍,如虎狼,誰其將者榮中堂!”

這樣一支部隊,裝備再好也不能作戰。後來慈禧逃亡時,都不敢隨便讓這支部隊護甲,可見他們軍紀之差。

說白了,聶士成、董福祥就是抗擊八國聯軍的主力,另外還有宋慶一部主力。

由於裝備不錯,士兵素質較高,開始他們表現不錯。

八國聯軍的先鋒部隊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侵略軍800人,沿途遭受聶士成、董福祥的聯合絞殺,走到廊坊就不敢繼續前進,狼狽退回,前後傷亡二三百人。

但是,大沽口失陷以後,戰局就扭轉了。

八國聯軍源源不斷趕來,其中的英軍、日軍、俄軍都是頗有戰鬥力的,裝備也好。

而此時清軍最大問題暴露了,就是缺乏有效的指揮,甚至胡亂指揮。

大沽炮臺在6月17日已經失守,清廷卻在6月19日發佈了堅守炮臺的作戰命令。

整個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實際上清軍沒有唯一的最高指揮官,比如李鴻章、曾國藩之流。各部各自為戰,接受慈禧太后的命令。

而慈禧太后舉棋不定,想打又不敢打,導致軍事完全陷入被動。

於是,清軍很快被八國聯軍各個擊破。

在戰爭中,清軍整體作戰方法保守落後,主要採取分兵把守、單純防禦的消極方針,在大沽、天津、北京各次防禦作戰中,都被敵人正面攻擊與側翼包圍而一舉攻破


在天津,聶士成和宋慶先後被八國聯軍打殘,這也是預料之中的事情。

他們幾乎是看著八國聯軍一步步增援到2萬人,又眼睜睜的看著八國聯軍發動進攻。

實戰中,八國聯軍發現清軍新軍武器裝備雖好,還是不太會用,這主要是訓練和士兵戰鬥意識原因。

平時訓練內容上徒具形式,不切實戰。一個外國軍官認為清軍根本沒有徹底地操練,他辛辣地諷刺道:“至操練的方式,與其說是訓練一支軍隊,毋寧說是在發展運動員的肌肉。”袁世凱也認為:“中國兵制,徒守湘淮成規,間有改習洋操,大抵襲其皮毛,未能得其奧妙。”其次,清軍缺乏協調作戰的演習,“中國不舉行正式的軍事演習”。

尤其雙方的炮兵和重機槍使用差別較大,最終聶士成也是死於八國聯軍炮兵之下。

至於義和團,乾脆就是扯淡的。開始還能沖沖鋒,後來知道洋人槍彈厲害基本聞風而逃,去搶劫人民。為此,聶士成憤然殺死了近千搶劫殺人的義和團。

然而,有著新式裝備的也只是武衛軍而已。

其他的清軍,武器裝備則有好有壞。諸如防禦北京城的所謂世襲八旗兵,大部分裝備就不堪入目。他們多裝備老式火槍,火藥因保存不善很多都已經失效。

一些士兵根本就沒有受過放槍的訓練,只能手持大刀長矛作戰。

大家知道老舍他爸怎麼死的嗎?

這個八旗的守城兵,竟然死於自己的槍支故障。

老舍後來這麼寫:城破之日,皇城裡的西太后已帶著皇上大臣跑了,而身為護軍的父親,還守在地安門與洋人交火。手中槍子打著了火藥,瞬間爆炸,將父親炸倒。氣息奄奄的父親被老舍堂哥發現時,是在地安門附近北長街一個糧店裡。兵荒馬亂槍炮橫飛,死裡逃生的堂哥只帶回了父親的一隻破襪。


薩沙


可能很多人從電視劇上都看到清軍的戰鬥力很低,武器裝備很差,用大刀和鬼子的洋槍洋炮拼殺。但是這只是一個很片面的理解,事實上清朝並沒有那麼不堪,這樣的場景主要是突出晚清的貧窮和落後,雖然大刀是清軍的一項必需的戰鬥技能,但他們不是傻子,他們也知道槍好使。


八國聯軍打進來的時候,其實清朝早就開始接受西方的先進技術,尤其是在軍事上,不但大量購買西方武器,比如槍械和大炮,還聘請德國教官訓練軍隊,以提高清軍的戰鬥力。

武毅軍就是一支接受過西方軍事教育的樣板軍隊,購置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在抵抗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發揮著不小的作用。但是當時榮祿一邊打一邊給八國聯軍各大使館提供彈藥,軍心渙散,豈能勝利?別說是清政府的軍隊,就連當時的義和團都早已配備了槍械。



所以,晚清的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並不是技術和武器落後,其根源在於軍民不同心,國民不同心,不能團結一致,沒有信仰,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和指引。晚清戰爭,敗於混亂,敗於不思進取。


歷史密探


清政府1900年,慈禧老佛爺下達一條指令,向全世界宣佈挑戰。隨即遭到國外軍隊聯合反抗,至此有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當時八國聯軍侵華總共有一萬多人,而清政府有禁軍八萬多。但為什麼基本八比一的方式,清政府還輸的那麼慘,敗的那麼徹底呢?原因就是武器差別太大,八國聯軍可以說是人人火槍洋炮裝備,而清政府軍,絕大部分使用刀槍棍棒。

但在八國聯軍攻陷清政府以後,意外發現一個倉庫,裡面全是當時世界上較為先進的武器,基本可以人手一把還有富裕,八國聯軍都嫌棄為啥沒多長兩隻手。



返過來再說清政府,為什麼有這麼多武器但不用呢?其實這些武器是當時曾國藩從世界各地買回來對付太平天國的,天平天國平復以後,武器自然也就擱置起來了。還有一點就是,清政府當時腐敗嚴重,據書中記載,當時這些武器的使用,是需要收取賄賂費,才給使用的。不給錢不讓用。曾國藩自己一人拿不出這麼多錢,士兵自出腰包用兵器打仗,他們也不出,而且太久擱置,太多士兵從來沒接觸過,即使給他們也不會使用,所以就形成最後大部分清軍持刀敵對火炮的情景了。間接性增加了八國聯軍的囂張氣焰。導致清政府損失慘重,不可計數。


歷史課的VIP


一個腦袋出了問題的病人,不管你給他什麼厲害的武器,他都是沒有辦法保護好自己的,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哀。而清朝就是那個腦袋出了問題的病人。

清朝的腦袋出了什麼問題?其實病因也很簡單。那就是愚昧,以騎射立國的清朝,始終堅持著老祖宗的傳統不放,到了清朝末年,對武將的選拔還是二百多年前的那一套騎射功夫,這樣的統治者,你能指望他帶領中國實現軍事現代化?這是不可能的,這就跟你不能指望一個文盲看懂相對論一樣。

在中國歷史上,清朝末期的軍隊裡,武器裝備還是很先進的,不僅有各式快槍,而且也有很多制式的大炮和機槍。但是在打戰的時候,這些武器卻根本就沒有排上什麼用場。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將官不會教,士兵不會用,對漢官訓練的將兵還防著掖著,一旦不需要就立刻解散。

已經腐朽到了極點的清朝軍隊,最終面對八國聯軍的,只剩下了僧格林沁的3萬拿著弓箭、馬刀的騎兵。在僧格林沁的馬隊死光之後,聚攏起來的十幾萬清軍便一鬨而散,變成了潰兵跑了。

清朝用他的敗亡證明了一件事,不管一個人的身軀究竟有多強壯,但是如果腦子還整天想著當年的好日子,那這個人是沒有前途的。同樣一個國家如果不開放,不與時俱進,而整天想著什麼天朝上國,那麼這個國家也是沒有希望的。

放著倉庫裡的大炮、機槍不用,卻守著祖宗的成法而舞刀弄槍,這樣的清兵,能打得過世界上最強大的那一批人,那才有鬼了呢。


落下m


據一參加過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法國老兵回憶道:看繳獲清軍的武器武器,有些居然連見都沒見過!


由此可見,清軍當時的裝備情況還是不錯的,甚至能稱得上是"精良",但就是這樣的一支在人數,武器均要強於他國的清朝卻被直接秒殺

這是什麼原因呢?

戰略上

慈禧太后一時頭腦發熱,完全不明白形勢,還沉浸在天國的優越感之中。盲目地向相列強國家宣戰,但卻從來沒有認真進行過戰略層面的安排部署。在對

義和團態度上,陰晴不定,沒能夠好好利用。

戰役上

儘管清軍的數量五倍於八國聯軍,但是太過分散,居然連一個總指揮都沒有。各州各地各自作戰,沒有經過精密的謀劃和參謀,很多地方只是看到了外國人,就馬上棄城逃跑,將彈藥武器裝備拱手相讓。甚至在義和團的問題上,還自家人打自家人,分不清東西南北。



戰術上

清軍確實有著先進的武器,也確實受到了訓練。但是最終的成果也僅僅就是能夠走出一個整齊漂亮的隊列罷了。真正到了戰場上,大家像排練的時候一起放幾槍,除了天空中幾隻麻雀被打下來之外,並沒造成什麼殺傷力。所以只能被動挨打,他們所能依靠的也僅僅是自己的戰鬥精神了。



總的說來,當時的清朝完全沒有做好和外國軍隊打仗的準備。整個清朝,從上到下,從裡到外,已經爛成一團,亂成一團,和列強們開戰,無異於飛蛾撲火!

歡迎下方留言關注~


歷史驚文




以清政府的財政收入來看,需要花錢的地方太多。清政府能購買的先進武器數量有限,裝備一支幾千人的武裝還可以,如果數量達到幾萬或十幾萬就有點難度。

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訓練跟不上。就算能購買幾十萬支槍械,也找不到合適的老師來教。就算能找到合適的老師來教,也沒有辦法用現代理念來對各個兵種進行合理搭配。

在實戰中,沒有先進和落後的區分,任何一種武器都有自己的缺陷。如果不能合理的搭配,相互補充缺點,再好的武器也沒有用。中日甲午海戰就是血淋淋的教訓,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師竟然被小日本給打敗了。

海戰結束時,北洋水師損失並不大,主力退回了威海衛軍港。軍港背後是掩護軍港的炮臺,還有清軍的陸軍協同防守。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先是陸軍退卻,然後是炮臺失守。日軍就用清兵的大炮向自己的軍港炮轟,然後才是失敗不可避免了。

從以上可以看出,清軍的陸軍和海軍、炮臺之間的協同太差了,最後不僅被日軍擊敗,並且還被日軍用清兵的大炮轟自己的海軍。



再回頭來看,因為清政府的財政收入有限,並且大量被皇室開支佔用,正常的各種開支又是不可減少的,被拿來投入到軍事建設中的就非常有限。

清政府內部的貪汙是非常嚴重的,比如補衣服,一般官員補衣服只花1到3錢銀子,而皇帝被衣服要花5兩銀子。在清政府有限的軍事建設經費中,在採購這個環節又有大量的銀子被貪汙或以拿回扣的方式給浪費掉了。

1895年3月11日,《紐約時報》報道,說有些軍火商以3兩白銀的價格為清軍購買了大批報廢的毛瑟槍。軍火商竟然向清政府報價每支槍80兩,最後清政府按每支槍9兩結算。軍火商賺大了。因為這些槍基本都是報廢槍,槍托沒有加工好,槍口粗糙,螺帽脫落,其實根本不能用。

因此清政府的軍隊中,確實購買過先進的武器,但數量太少,根本不足以武裝一支龐大的軍隊。當在戰鬥中,這支軍隊一旦消耗完了,其它軍隊的戰鬥力就根本不堪一擊。

更搞笑的是,在八國聯軍進北京後,打開北京的軍械庫,發現了大量的先進德式槍械和炮彈在倉庫中睡覺,根本沒有用在戰場上。他們哈哈大笑,不知道清政府買這些槍械是做什麼用的。



關於軍事訓練和指揮的問題,清政府也意識到了,因此,清政府後期的軍改也參考了德國的軍事系統。

但有一點清政府沒有明白。德國的軍事系統至所以強大,是因為他們結合了自己的武器特點制定的戰術和訓練。

清政府照搬了這個軍事體系,並沒有結合自己的武器特點,因此就是比較失敗的引進,根本達不到效果。

八國聯軍進北京時,基本上還是比較順利的。他們用的武器是當時全世界最先進的,射程普通比清兵的要遠。因此經常出現他們能打到清兵,而清兵打不到他們。對於一些難以攻打的據點,對於八國聯軍來說,根本就不是問題,直接上大炮轟。


至於說在戰鬥中出現的用砍刀的,大概就是慈禧寄希望很大的義和團戰士吧,他們會傳說中的刀槍不入,所以用什麼樣的武器都是天下無敵的。

所謂的天下無敵,最終都成了炮灰。清軍的失敗是全方位的失敗,是制度和系統的失敗,單純用軍事來補是沒有用的。


新知傳習閣


重點說三遍:用砍刀的是義和團,用砍刀的是義和團,用砍刀的是義和團!


一,義和團用的是冷兵器。

1,當時義和團底層團眾被高層團眾騙了。

說什麼法術可以擋槍子,擋大炮。鼓動團眾排外,一切洋槍洋炮什麼的都不允許用。

2,最重要的是清政府很缺德。

既不組織義和團訓練,也不引導義和團使用先進武器。純粹是拿義和團當肉盾、炮灰用。

3,清政府愚蠢的力量平衡政策。

清政府並不信任義和團,對義和團剿撫不定,時而鎮壓,時而利用,還混帶派人混入義和團胡亂引導。

所以,一群既沒有正常組織,也沒有訓練,還缺乏裝備的農民軍,去打正規軍,本來就很困難。再加上清政府不正常的配合,不失敗才怪。

二,清軍有世界上最先進的裝備,但只是裝備了部分軍隊。

戰爭爆發前夕,在清朝京津地區有10餘萬人:

1,新軍:武衛軍。

聶士成武衛前軍(淮軍)、董福祥武衛後軍(甘軍)、宋慶毅武衛左軍、袁世凱武衛右軍,新募部隊武衛中軍。五個部分約8萬人。

但是其中最有戰鬥力只有兩支:聶士成的前軍2萬人、袁世凱的右軍

聶士成武衛前軍當時最受到清廷重視,聘用德國教官,全套德式裝備,並且使用最新銳的Gew.98毛瑟步槍、馬克沁機槍等等。與當時八國聯軍對比,並不落後。

袁世凱的新軍當時在山東鎮壓義和團,並沒有參加戰爭。

2,還有八旗兵、綠營兵以及京城禁衛軍神機營、虎神營等。

這些部隊戰鬥力與其說是軍隊,不如說相當於警察。這些人許多拿的是冷兵器。


所以,清朝戰敗不是武器落後才捱打!不是武器落後才捱打!不是武器落後才捱打!


首席國士


果真如此嗎?1900年的庚子國變中,不要說清軍了,就是義和團都裝備有大量洋槍了,大刀長矛對洋槍洋炮?是不是《神鞭》這電影給大家的印象太深了?

清軍在18世紀中葉就已經成為了一支高度火器化的軍隊,槍炮已經成為清軍的主要作戰力量。鴉片戰爭之後,隨著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清廷出於鎮壓農民起義以及抵禦外辱的需要,大力引進西方先進武器,並建立起了頗具規模的近代軍事工業。到甲午戰爭之前,清軍已經有相當大部分的部隊裝備了近代化的後膛撞針擊發槍和後膛擊發火炮,在同日軍交戰時,清軍從未因裝備落後而吃過虧。甲午戰敗之後,清廷決心進行軍事改革,參照德國軍事制度編練新式軍隊,這些新式軍隊拋棄了清朝舊有的八旗和綠營體制,完全仿效德國軍隊的編制,全部換裝近代化的槍炮。其中,聶士成統率的三十營的武衛前軍最為精銳,這支部隊在1900年也成為了清軍抵抗八國聯軍的支柱力量。

(西方人所繪的武衛前軍的士兵形象,可見畫面左側的士兵已經穿上了德式軍服,腳穿軍靴,步槍上刺刀,應該是軍中的樣板部隊和儀仗隊)

武衛前軍裝備如何呢?根據劉鳳翰《武衛軍》一書中的介紹,全軍裝備有德國舊式毛瑟步槍(毛瑟1871式)一萬枝,奧制曼利夏步槍一萬枝,馬槍一千四百杆,克虜伯七五炮十六門,克虜伯六〇炮三十二門,格魯森五七陸路快炮與過山快炮約三十二門左右,克虜伯三七快炮數目不詳,麥克心炮二門,八七炮數目不詳。同時,單兵還配有鐵鍁、乾糧、擦槍油、被包、皮袋、鐵水壺、孔明燈;指揮官配備有望遠鏡、電臺等近代化裝備。全軍完全採用德式操典,聘請了德國顧問為教習,連軍裝也儘量採用德式軍裝。可以說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支德式部隊。

(武衛前軍訓練照片,可見士兵全部使用了後膛撞針擊發步槍,軍帽也採用西方化的寬簷帽,軍服也採用了西方式的軍服,同傳統的清軍形象完全不同)

1900年庚子國變發生之後,武衛前軍奉命駐防天津一帶,站在了抵抗八國聯軍入侵的第一線。天津八里臺之戰,聶士成壯烈犧牲,武衛前軍寡不敵眾,敗走山西,餘部後來被併入了袁世凱的新建陸軍,成為後來北洋軍的組成部分。

在北京方面,清軍戰鬥力最強的部隊是董福祥的甘軍。甘軍與武衛前軍對比,裝備要差得多,“行頭”也要土得多,也沒有采取西方式的操典,沒有西方軍事顧問,基本上是一支舊式的清軍。但即便是這樣一支“土老帽”軍隊,也全部裝備了近代化的槍械,只是缺乏火炮,而榮祿的炮兵又並沒有真正給予他們以火力支援,這就是後來甘軍長期圍攻使館區卻難以攻下的重要原因。

(庚子國變中的董福祥的甘軍士兵,雖穿著舊式軍服,但可見其腰間都纏著長長的子彈帶,說明其裝備的是近代化的步槍,而且彈藥充足)

在保衛北京的戰鬥中,除了甘軍之外,還有榮祿指揮的武衛中軍。武衛中軍裝備精良,有各種近代化槍械和火炮。但是很遺憾,這支部隊由於榮祿的掣肘,沒有真正在抵抗八國聯軍的戰鬥中發揮實力。董福祥的甘軍在圍攻東交民巷時曾請求武衛中軍給予他們炮火支援,但榮祿的部隊卻故意把炮全部打到了使館區以外的地方,沒有發揮實質作用。最終在八國聯軍攻入北京之後,這支裝備精良的精銳部隊大部潰散,最終落得被解散的命運。

(1900年在天津行軍的武衛軍士兵,已經呈現出西方化的形象,並全部裝備了近代化的步槍)

除了聶士成的武衛前軍和董福祥的甘軍,當時清朝還有一支戰鬥力較強的部隊,就是袁世凱的定武軍,也就是袁世凱在小站練出的那支部隊。定武軍採用的也是德式操典和德式裝備,是一支近代化的軍隊,不過那支部隊因為袁世凱調任山東巡撫而移防山東,所以沒有參與抵禦八國聯軍的戰爭。

所以,綜合來看,1900年的庚子國變中,抵抗八國聯軍的清軍基本上裝備的都是近代化的槍炮,不存在大刀長矛對陣洋槍洋炮的情況,實際情況是洋槍洋炮對陣洋槍洋炮,清軍——特別是精銳的武衛軍同八國聯軍之間基本沒有裝備上的差距。清朝戰敗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慈禧為首的保守派集團在庚子國變中的舉措失當,以及清朝政治上的腐敗,但這又是另外一個複雜的話題,這裡就不多講了。

以上,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探討。如果贊同我的回答,也歡迎點擊關注我的頭條號,及時收到更多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