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崇禎皇帝不願意封李自成為王,來幫自己平定叛亂?

視頻皮的很


如果崇禎答應了李自成的要求,那就等於瓦解了自己一直苦心經營的帝國權力體系。同時,與李自成簽訂這樣的城下之盟也有悖於崇禎一輩子所受的教育,更不符合他的政治形象與個人理念。

崇禎在歷史上一直給人以剛愎自用的印象,但是這種表現並不完全取決於他自身的性格和稟賦。一直舒服他的是那個年代的等級觀念與明朝開國後就制定的祖宗法制。突破這兩個社會因素,崇禎等於是在掀翻大明王朝賴以為生的權力框架。


在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時,崇禎發現自己實際上已經對全國失去了控制。除去還沒有被波及的南方地區不談,北方的山西和山東都已經在地方軍政大員的帶領下投靠了李自成。河南、山西兩地也已經成為了李自成的實際控制區。所以,如果崇禎在最後時刻來一個城下之盟,就等於是認可了李自成的全部戰果。闖軍將成為有朝廷欽定蓋章的正規力量,放心的保留既得成果。

同時,以北京城內的士大夫官員為首的儒家集團,早被崇禎看透了本質。這些人的忠君是建立在君主有能力保護他們的基礎上的。在他們發現崇禎已經失去控制力後,就不斷推諉和打擦邊球,不再與皇權緊密配合。一旦崇禎自己認可了李自成的存在,就等於是告訴儒家集團,李自成是那個有能力保護天下的人。這在實際上承認自己和明王朝的無能,沒有任何區別。


李自成的出生,同樣為崇禎和士大夫們所不齒。雖然謠傳其具有西夏血統,但在有史可查的記錄中,其家庭一直是社會底層。在強調等級社會與宗法禮教的時代,李自成的成功就是一場賤民作亂。崇禎在最後時候給賤民們點都,自然是一百個不願意。那些依然忠於明朝的士人,也會因此對崇禎和任何明朝勢力失去信心。這等於還是在給明朝挖更多的坑。

最後,李自成在一路起兵作亂的過程中,已經殺死了許多明朝的王爺和宗室成員。這就讓崇禎很難放下成見去接納這班人。因為這就是承認自己連宗室成員都保護不了,會在後世的歷史記載中留下一個異常軟弱的惡名。


當然,明朝自建立後就不斷強調的唯一中心制度,也是束縛崇禎的重要因素。承認李自成為一個異姓王,就等於宣告了明朝對地方控制力的崩潰。那麼就會有更多地方大員在南方等地冒出來,從內部瓦解明朝的集權帝國統治。


所以,崇禎就是面臨死亡威脅也不能答應李自成的要求。那些左右他的因素,恰恰也是促使他一路頻出昏招,將明朝推向不可救藥地步的原因。


米南德王問道


明朝亡於崇禎,卻不能全責怪他一人。崇禎即位後,也欲勵精圖治,重振大明雄風,無奈回天乏術。他雖盡心竭力,終成亡國之君。



後人在唏噓的同時,不免猜想:如果崇禎答應了李自成的要求,封他為西北王,明朝就能延續下去,滿清焉能入主中原!可惜崇禎不是宋徽宗,李自成更不是宋江。


當時,李自成已兵臨北京城下,志在必得。他休書一封,讓崇禎封他為西北王,充其量就是個幌子,意欲羞辱大明天子。崇禎不是宋徽宗那種只愛字畫美人,不愛江上的昏君。他一眼就看穿李自成玩的把戲,做為一個寧肯站著死,絕不跪著生的血性皇帝,豈肯在城破之前受此一辱!假如李自成有受招安之心,就不會在大軍過處,對明朝宗室屠戮殆盡,更不會讓堂堂的大明天子受城下之盟!

李自成沒有劉邦識人之明,更無朱元璋的雄才大略,說白了就是土匪披上仁義的外衣。對於垂首可得北京城,他豈能輕易放過!那裡不僅有大批財富等著他去搶掠,更有無數的美女等著他去享用!如果崇禎不答應,那就非他李自成不仁義!如果崇禎答應他的條件 ,他就有理由帶兵進城謝恩。總之,李自成要的不是西北王,他要的是崇禎的性命。

可惜,大明200多年的江山就這樣毀在李自成手裡。進城不久的李自成便露出土匪的本性,敲詐官員,縱兵搶掠,鬧的北京城民怨沸騰。他滅了大明,也讓中原大地群龍無首,滿清才趁機撿個便宜。雖說是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但真正的罪魁禍首是李自成,他是中華民族的罪人。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在揮師北京,兵臨城下之際,曾經特派使者杜勳與崇禎皇帝朱由檢談判,非常理智的要求崇禎賜封北方几省領土與他,敕封“西北王”,則李自成可以幫助崇禎皇帝消滅滿清八旗和國內其他義軍,可惜被崇禎皇帝拒絕。

據《明史》記載:“上召入,勳言李欲割西北一帶,敕命封王,並犒軍銀百萬,退守河南。......上語魏藻德曰: “今事已急,卿可決之。”......藻德終無語。外城遽陷。上聞變,登萬壽山…

李自成放著北京不要,為何要與崇禎談判呢?李自成的一席話,可謂洩露了天機:“陝,吾之故鄉也。富貴必歸故鄉,即十燕未足易一西安!”.看來李自成只想鎮守一方,衣錦還鄉罷了。

可惜崇禎沒有答應李自成談判呢。李自成能一支獨大,窩裡鬥應該有些本事,其它義軍應該不是其對手。若是答應李自成割據西北,若與滿清八旗對戰,崇禎皇帝坐山觀虎鬥,在收拾殘局,重整河山。可惜“崇禎太較真”,失去一次大好機會。

關於崇禎不願意封李自成為王,實乃和中國的一項傳統有關,那就是“非宗室不得為王,異性不得封王”,朱元璋開國的時候,王爵都是朱家人,異性只有死後才能追封王爵。活著不能封王。一旦封異姓王,就意味著一個朝代由盛轉衰或即將滅亡,崇禎不願意封一是拉不下皇帝的臉,二是不能違背祖制。

不願意封,不但表不能封。有一種說法是,崇禎已經答應了李自成封王。明朝有一個先例,那就是如果要給一個人封號,首先需要和文武百官商議,這需要花很長一段時間。等崇禎擬好聖旨,李自成已經快破了北京城了,派人給李自成宣讀聖旨的人,膽小怕事,手裡拿著聖旨卻不敢送到李自成的手裡,最後李自成攻破北京城,也沒看到聖旨。


睜眼看西安


其實原因不簡單。

李自成在圍困北京城的時候,提出讓崇禎皇帝封他為西北王的要求,說明李自成對能夠攻下北京城,其實並沒有必勝的信心。畢竟歷史上有過瓦剌軍大舉南下,包圍北京城,最後在於謙的指揮下,大敗瓦剌軍,保住北京城的先例。
(李自成)

崇禎皇帝一直很自信。他對自己的能力很自信,覺得自己是一個千古一帝似的人物,是一個力挽狂瀾的人物。之所以把仗打成那樣,都是大臣差,大臣不得力。他說的“朕非亡國之君,臣乃亡國之臣”,就可以看出他的心思。同時他對北京城的防守也很自信。

他覺得北京城固若金湯,手上只有一些破銅爛鐵的李自成,根本不可能打破北京。可是他沒有想到,由於他性格太嚴酷殘忍,基本上都沒有人願意為他守城,大臣們都爭著跑去投奔農民起義軍。這和明代宗時候完全不一樣。結果北京城很快告破,他也孤零零吊死。

(崇禎皇帝劇照)

當時,李自成已兵臨北京城下,志在必得。他休書一封,讓崇禎皇帝封他為西北王,充其量就是個幌子,意欲羞辱大明天子。崇禎皇帝不是宋徽宗那種只愛字畫美人,不愛江山的昏君。他一眼就看穿李自成玩的把戲,做為一個寧肯站著死,絕不跪著生的血性皇帝,豈肯在城破之前受此一辱!假如李自成有受招安之心,就不會在大軍過處,對明朝宗室屠戮殆盡,更不會讓堂堂的大明天子受城下之盟!

李自成能一支獨大,窩裡鬥應該有些本事,其它義軍應該不是其對手。若是答應李自成割據西北,若與滿清八旗對戰,崇禎皇帝坐山觀虎鬥,在收拾殘局,重整河山。可惜“崇禎皇帝太較真”,失去一次大好機會。
(李自成劇照)

崇禎皇帝已經答應了李自成封王。明朝有一個先例,那就是如果要給一個人封號,首先需要和文武百官商議,這需要花很長一段時間。等崇禎皇帝擬好聖旨,李自成已經快破了北京城了,派人給李自成宣讀聖旨的人,膽小怕事,手裡拿著聖旨卻不敢送到李自成的手裡,最後李自成攻破北京城,也沒看到聖旨。


品明鑑清


首先想問下大家,水滸傳這本小說是什麼時代的?

答案是是 明朝萬曆二十二年(1594)福建建陽餘象鬥雙峰堂刊本《京本增補校正全像忠義水滸志傳評林》。

在這本書裡,全國人民都已經得知了,做為朝廷叛軍,被招安以後,去為朝廷剿滅敵人是什麼樣的下場。


當炮灰,在慘烈的戰爭中被耗盡,剩下的將領頭目被暗殺,毒害,或者冷處理。


連小說家都明白的事情,為何李自成會不明白?他真不明白,如果被招安後,去遼東作戰,八旗在前,明軍在後,腹背受敵會是個什麼結果嗎?


如果李自成自己想不明白,他手下的將領也想得明白,畢竟李自成你能封王,我們不能啊,如果李自成自己想出賣自己的兄弟來染紅自己的官帽,那他手下的將領和戰士卻未必肯這麼做。



所以我們很明確了,如果李自成真的在佔盡軍事優勢的情況下想招安,他肯定不是真心實意的,更可能是放出這種假談判的消息,來讓明朝朝廷麻痺大意。


這就象抗日戰爭時,日本一邊向國府提出要和平談判然後一起剿共,一邊又繼續進軍一樣。你要真相信他才是見鬼了。



另外我們看看地圖,在1644年攻破北京前,李自成的大順政權要是想和清朝交戰,有兩個選擇,一個選擇是從蒙古草原一路向東攻擊盛京。另一個選擇是經華北過山海關去遼東。


從危險而陌生,補給困難的蒙古草原行軍 這條路線一開始就得否決掉,所以只有從北京城附近過,然後經山海關出關,如果你是崇禎,敢相信李自成,讓他帶著十萬大軍在北京附近大搖大擺的路過?中國人都聽過“假道伐虢”的典故吧?所以崇禎也沒這麼傻,會真的相信李自成會真心幫著打清兵。


閉家鎖的紅楓


史料的確有記載,在李自成兵圍北京之時,給崇禎去過一信件,表明只要崇禎封他為西北王,那麼李自成將率兵而歸,大明王朝的內亂也算是可以告一段落了,如此好的時機,崇禎為何就沒有把握好呢?我曾經也苦苦思索過,後來也就慢慢的有了一些淺見。

第一,崇禎皇帝是一個勤勉且剛愎自用的皇帝,此種人的自尊心比一般人更重,何況還是一個帝王的自尊心,帝王一怒尚且伏屍百萬,更別說尊嚴被狠狠踐踏了。我們很多時候只是停留在自己的思維之中,而對於擁有天下的皇帝來說,主宰乾坤17載,那種頤指氣使的習慣讓他選擇死亡可能比選擇妥協來得更加的容易,要知道妥協退讓的對象是一直沒有放在眼裡,多次差點被剿滅的農民而已,如今要他搖尾乞憐,帝王的自尊心是受不了的。

第二,誰知道他李自成是故作姿態還是有意羞辱啊,實至而今在北京城下擁數十萬之兵眾,這是赤裸裸的威脅和示威,可能就是用他崇禎皇帝的妥協的信件來達到最後的凌辱,畢竟李自成也是在明軍的剿滅下多次險死還生,這算報一箭之仇也不為過吧。

第三,崇禎可能也想過要接受,畢竟此時已經是山窮水盡,有些無力迴天了,而這是最好的辦法了,可是面對文武群臣,沒有一個願意替君而分憂的,誰都擔心此事一過,日後必定會被清算,而他崇禎也不敢自己一力承當,需知青史上的一筆將令得他備受後世的唾棄和譴責,這是一個左右為難的抉擇,沒有群臣的附議,崇禎也實在沒有勇氣和底氣接受如此慘痛的失敗啊。

可能有人會說接受吧,能屈能伸方為一代雄主,只有備受磨難方能保住大明的萬里河山,如此的屈辱又算得了什麼呢?從客觀出發,的確是有道理的,畢竟日後穩定下來可以再圖其它,報此大仇,如安史之亂中皇帝向三鎮反兵妥協而換來了唐朝百年的國祚,歷史為鑑,這並不可恥,為大家而犧牲自我,這是大義之舉,可是崇禎終究沒有如此的選擇。

這可能就冥冥中印證了那句話“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大明的鐵血豪情因此被後世傳頌。


歷史風雲天下


這個問題還得從目前不知道哪冒出來的狗血段子說起:我大明有骨氣,不割地,不和親,不議和,不賠款。

我就一直很好奇,每天熱血沸騰的捧這段子的寶寶們長的是啥腦袋。大明末年,內有李自成,張獻忠造反,外有清兵入侵,朝廷沒銀子,老百姓沒飯吃,你告訴告訴我,你那不割地,不賠款,不議和,不和親哪條能解決問題?

你有骨氣,有骨氣你的大明亡了,皇帝吊死了,很有面子嗎?連崇禎都是披頭散髮,無顏地下見祖宗的。

讀明史不得不感嘆:大明亡的是真冤啊。

對李自成趕盡殺絕和如題所說給他封王,跟關外大清議和,遷都南京,這四條任選其一,大明亡不了!

關外大清當時的國策也就是爭取大明的認可,與大明平起平坐,再也就是搶點東西。即便是後來,吳三桂引清軍入關,進北京,當時清軍將領的意思也就是搶一把回老家,只是多爾袞決定先住下來看看。

而崇禎皇帝與皇太極是都有意思議和的。但不敢啊,為什麼?大臣不幹。為了氣節,為了尊嚴,為了面子,就是絕對不能議和!大家一定要明白,即便是進了北京城,當時的旗人也是不敢想當中原的皇帝的,沒想到吳三桂,耿仲明,尚可喜這些人太給力,一直打到緬甸。如果當初和談,大清絕對是願意的,甚至明朝借2萬八旗軍進關剿流寇,也不是不可能。當然,這在當時是絕對行不通的。沒辦法,大臣們太有骨氣了。

不議和,遷都,以大將或藩王、太子守北京。這樣,即便是八旗軍在山西河北劫掠一番,甚至攻陷北京,但你大明總不會亡的。但是這個計劃還是不能執行,為什麼?大臣不幹。為了氣節,為了尊嚴,為了面子!

李自成呢,人家是主動跟朝廷提出何談,條件就是大明給他個V認證,再來個紅包。問題是也不讓你白認證,主動提出來出關抵抗八旗軍。結果我們都知道,朝廷不答應。為什麼?還是大臣不幹。為了氣節,為了尊嚴,為了面子!封你個流寇為王,朝廷的威嚴體統何在?

然後再讓我們看看這些正義千秋的大臣都幹了什麼?沒軍餉,皇帝讓大臣捐款,都沒錢。等李自成進來,一頓皮鞭棍棒,錢全打出來了。等清軍進來,頭剃的一個比一個快。崇禎臨死的時候罵:大臣誤我。這是他最後說的一句明白話。如果他九泉之下看見這些大臣們後來的表演會不會氣活過來。

大漢威武,那也是劉邦白登被圍,和親,呂后被調戲的屈辱裡熬過來的。大唐強盛,也有渭水之盟的低頭。宋求和,國家保住了。你明不求和,國家亡了,這骨氣有用嗎?這叫腦萎縮!你大明不忍,有骨氣,那就滅亡唄。被人家滅了,你告訴告訴我,還有哪門子面子?還有哪門子光彩?

而現在網上鼓吹明朝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地,不和親的智障青年,我開眼一看,其實就是坑死明朝的那些有骨氣的大臣轉世投胎又回來禍害人的。你有病不打針,不吃藥,不去醫院結果人死了,這叫有骨氣?當然,時間也已經證明,他們那個骨氣是絕對靠不住的。

大明朝廷不接受李自成議和,核心的性質就是大臣無能,而無能的人最樂意做的就是搶佔道德制高點,因為除了喊口號,他們不能:解決問題。


銳視覺何老師


答:西方有一句諺語,大意是說:勝利者是不接受任何譴責的。

崇禎皇帝是一個失敗者,那麼,他就必須承擔所有的譴責、非議、挖苦和嘲弄。

比如提問這個問題的題主,內心深處一定是對崇禎帝充滿鄙夷和唾棄:該!長了個豬腦袋,活該你吊死!明明李自成向你討封王,願意為你去和滿清拼刀槍,這不天掉下的好事兒嗎?你的牙口都不肯鬆一鬆,一根筋屈到底,弄得整個大明江山做你的陪葬,真是你死了也不能同情你!

從來今人笑古人,不知後人又復笑今人。

的確,如果是老天真掉下這樣的好事兒,而崇禎都不知道珍惜,那不是豬腦袋是什麼?

但問題是,這件事根本就沒發生過,而您卻百分之百地信以為真,也許,長了豬腦袋的人其實就是您。

記載李自成在北京城外向崇禎討封的,是《甲申傳信錄》。

該書記載事件經過是這樣的:

李自成在城外狂轟猛炸持續了一天,看見北京城牆高大,進展甚微,次日在彰義門外設座,派在十日前在宣府投降的太監杜勳朝城上喊話,但聲音嘈雜,聽不清楚。

於是,負責守城的襄城伯李國楨提出要求:讓一個人下城為人質,有什麼話,由杜勳進宮與崇禎帝面稟。

李自成答允後,杜勳被城上軍士縋入城,跟隨大太監王承恩一同去見崇禎。

見了崇禎,杜勳轉述了李自成的意思:大明和大順“割地講和”,即議割西北一帶,分國而王,並犒賞軍銀百萬兩,此後可為朝廷內遏群寇,尤能以勁兵助制遼藩,但不奉詔覲。

崇禎不置可否,讓杜勳出城答覆李自成:“朕計定,另有旨。”

就是這樣一條記錄,卻記錄瞭如此重大的事件,其他諸如《甲申核真略》、《甲申紀事》、《小腆紀年附考》均無記載,僅見於《甲申傳信錄》一書,則事件本身的真假就存疑。

退一萬步來說,就算這件事是真,如果崇禎還聽信李自成的話,就更是豬腦袋了。

李自成是什麼人?

他玩詐降的次數還少嗎?

李自成最著名的詐降事件是《明史紀事本末》所記:“六月,總督陳奇瑜圍李自成於漢中車箱峽。會連雨四十日,賊馬乏芻,死者過半,弓矢俱脫,賊大窘。自成乃自縛乞降,奇瑜許之,各給免死票回籍。”

結果怎麼樣?一出了車廂峽,馬上覆叛。

想那李自成力盡勢屈,尚且不肯真心伏降,現在兵臨北京城下,操控局勢的主動權,還肯真心伏降嗎?

這種話如果都信,是您是豬腦袋還是崇禎是豬腦袋?

我發現,網上有很多這樣的言論,大致的意思是:崇禎真傻,李自成和張獻忠鬧得這麼兇,他怎麼不會從中挑撥李、張之間的矛盾,讓他們鶴蚌相爭,自己坐收漁翁之利呢?又或者,為什麼不效仿宋徽宗招安宋江,用宋江平方臘,讓他們兩敗俱傷?又或者,崇禎太不知轉變了,當時只要遷都南京,讓李自成和滿清打,坐山觀虎鬥,讓他們雙方都消耗實力,然後一舉反撲,天下大定。

似乎,李自成和張獻忠,甚至大清,都是任由擺佈的棋子,可以聽從崇禎帝隨心所欲的安排似的。

殊不知,李自成和張獻忠都是浸泡江湖已久的老油條,他們不玩弄您,您就可以阿彌陀佛了,您還想算計他們?

大家都很喜歡看《明朝那些事》。

關於張獻忠等人的詐降,作者是這樣描述的:“我曾經在圖書館翻過半個月的史料,查詢張獻忠先生投降的相關問題,我知道他是經常投降的,但我不知道,他能經常到這個份上。簡單地說,他的投降次數,用一隻手,是數不過來的,兩隻手都未必,而且他投降的頻率也很高。有一次,從投降到再反,只用了十幾天。這是難能可貴的。一般說來,投降之後,也得履行個程序,吃個飯,洗個澡,找個地方定居,以上工作全部忙完,至少也得個把月。但張先生效率之高,速度之快,實在令人咂舌。”

想想看,像張獻忠、李自成這種說話如放屁、投降如脫衣的行為,到底還有多少可信度?

所以,就算李自成真在北京城下表示出“封王服軟”的意思,也只是在玩弄貓戲老鼠的把戲,崇禎帝如果還傻乎乎地聽信,不過是自取其辱而已。

還有,一個很明白的道理擺在面前——當年光武帝劉秀收銅馬、敗赤眉,群臣勸進、勸劉秀早登帝位,劉秀搖頭拒絕。最後,大將耿純說了一句:“天下士大夫捐親戚、棄土壤,追隨大王奔走於矢石之間,其出發點不過攀龍鱗、附鳳翼,以成平生之志。如今大王拖延時間,違背眾意,不正號位,我深恐大家望絕計窮,萌生退歸故里的念頭。彼時,人心盡散,就很難再聚合到一處了。”劉秀聽了,再無異議,馬上稱帝。

追隨李自成的文人將士、大小嘍羅,可不都是一直抱定了“攀龍鱗、附鳳翼”的心思?在他們心裡,北京城朝夕可下,天下唾手可得,你李自成封王滿足了,哪我們怎麼辦?!

所以,李自成城下討封,要不是一則歷史謊言,就是李自成自導自演的一出惡作劇,誰信誰是傻瓜。


覃仕勇說史


不是他不願意,他只是少了個背鍋俠

李自成攻破北京之前,給崇禎送去了一封信,讓崇禎封他為王,封地是山西和陝西,還要給他100萬兩白銀。

但是崇禎沒有答應,也有可能是祖制和皇帝的氣節吧,但先森認為,崇禎是有投降的衝動的,但是他拉不下面子,他缺了一個背鍋俠。


近代以來最大的背鍋俠非李鴻章莫屬,賣國賊的罵名都讓他一個人揹負了,本來是慈禧一心要求和的,讓李鴻章去簽訂和約,世人都罵李鴻章,有了李鴻章這個背鍋俠,慈禧高枕無憂。

同樣的,崇禎也需要一個背鍋俠,但是卻沒有大臣敢站出來背這個鍋。

那天,崇禎看完使者送的信之後,就問旁邊的魏藻德:“此議何如?”魏藻德一言不發,崇禎不高興了,又問了一遍,結果魏藻德還是不說話,崇禎氣的發抖,隨後崇禎就拒絕了使者,使者走後,崇禎 一把推倒了魏藻德,開始責罵這些大臣。

當崇禎問那句話開始,他就有點要投降的意思,如果他不想投降,按照他剛愎自用的性格應該是看完信就立馬拒絕,而不是轉而問手下的大臣。

是的,崇禎他需要一個背鍋俠,也就是明朝的“李鴻章”,如果他投降,就一定會遺臭萬年,是帝王的恥辱,當年趙構對岳飛的殺心可是一點不少,可是你看現在呢,人們罵的人是秦檜,秦檜背了鍋。

所以崇禎不能明著來,他暗示魏藻德來當背鍋俠,但是魏藻德知道崇禎的意思啊,他不肯背這個鍋,崇禎暗示兩次都沒得反應,明朝“李鴻章”沒有,崇禎最後也沒得辦法了,還是保持自己的氣節,選擇自殺。


歷史先森


史料記載,李自成在大軍圍困北京城的時候,曾給崇禎去過一封信,讓崇禎封他為西北王。可惜崇禎沒有答應。最後李自成打進北京城,明朝滅亡。再接著清軍南下,打敗李自成。

這件事讓後世唏噓不已。覺得如果當時崇禎皇帝答應了李自成的要求,封李自成為王,那樣的話,說不定大明王朝還可以保存下來。



(崇禎皇帝,影視配圖)

咱們先來說,這樣做,為什麼明朝有可能保存下來。

李自成在圍困北京城的時候,提出讓崇禎封他為西北王的要求,說明李自成對能夠攻下北京城,其實並沒有必勝的信心。畢竟歷史上有過瓦剌軍大舉南下,包圍北京城,最後在於謙的指揮下,大敗瓦剌軍,保住北京城的先例。

再一個,李自成作為一個農民起義者,他的最高目標,大約也就是封一個王,不一定非得要當皇帝。畢竟衣錦還鄉,是所有農民起義者的共同夢想和最前期目標。可以說,李自成是急切地希望實現這個目標的,他也在很多時候表達過這種夢想。後來李自成進北京城當皇帝的時候,手忙腳亂,做了很多錯誤事,也可以看出,他根本就沒有做好當皇帝的準備。

如果崇禎皇帝封李自成為西北王,那麼李自成肯定就會撤兵回陝西去。回去以後,李自成肯定暫時是不會興兵的。這樣,崇禎就可以集中力量對付清軍。而且,吳三桂也不可能獻關投降清軍。如此一來,清軍的勢頭肯定會得到有效遏制。

如果崇禎再命令李自成參與征討清軍,一般來說,李自成是會答應的。在那時候所有明朝人的眼裡,都是這樣認為的:李自成和明朝的戰爭,是內戰;清軍和明朝的戰爭,是外戰。在國破家亡的時候,團結起來,一致對外,是所有明朝人的共同心願。所以李自成一定會去打。我們看《水滸傳》,裡面在寫梁山英雄征討遼國的時候,不但大獲全勝,而且梁山英雄一個都沒死。而寫梁山征討方臘的時候,梁山英雄死了一大半。作者為什麼會這樣寫?所表達的正是人們對待內戰和外戰的不同態度。



(李自成畫像)

就算李自成為了保全勢力,在打清軍的時候磨洋工,但是打總比不打好。

而且,一旦李自成變成崇禎的大臣以後,他要找機會把李自成拿下,擒賊擒王,對農民軍首領各個擊破,可能性也是非常大的。

所以,崇禎答應李自成的要求,有一百個好處,少有壞處。

那麼,崇禎為什麼不答應李自成的要求呢?

我覺得主要有這些原因:

一是崇禎根本就不信任任何人。不信任人,一直是崇禎的一個大毛病。抗擊清軍和剿滅農民軍以來,他殺的大將包括楊鎬、劉策、袁崇煥、孫元化、楊一鵬、熊文燦、鄭崇儉、薛國觀、陳新甲、周延儒等等。他殺的這些大將大臣中,都沒有一個是造反的,而他卻對他們有極大的懷疑。連他身邊的大將大臣都不相信,怎麼可能相信李自成!

二是崇禎一直很自信。他對自己的能力很自信,覺得自己是一個千古一帝似的人物,是一個力挽狂瀾的人物。之所以把仗打成那樣,都是大臣差,大臣不得力。他說的“朕非亡國之君,臣乃亡國之臣”,就可以看出他的心思。同時他對北京城的防守也很自信。他覺得北京城固若金湯,手上只有一些破銅爛鐵的李自成,根本不可能打破北京。可是他沒有想到,由於他性格太嚴酷殘忍,基本上都沒有人願意為他守城,大臣們都爭著跑去投奔農民起義軍。這和明代宗時候完全不一樣。結果北京城很快告破,他也孤零零吊死。

三是崇禎在對待農民起義軍問題上,手段太單一。宋朝在處理農民起義問題上,手段是非常靈活的,常常是剿撫結合。所以宋朝農民起義雖多,但沒有一個成了大氣候的。而且宋朝末年,當蒙元南下的時候,整個宋人同仇敵愾,誓死衛國。但是崇禎太過單一,對農民起義軍太過嚴苛,在他的字典裡,從來就沒有撫慰的說法。歷史上南宋立住了腳,而南明最終沒有形成大氣候,與崇禎積下的怨不無關係。



(崇禎皇帝吊死)

四是崇禎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可以說,明末就是一盤大棋。好的政治家,要能夠融合各種關係,借力打力。這些他全不會,一味嚴酷。當然,他也沒有一個好的幫手。網上流行一種說法,如果魏忠賢不死,明朝不滅。為什麼有這種說法呢?其實就是覺得明末缺乏一個有魄力的大臣。當然了,我們不能說崇禎殺魏忠賢不對,但是,因為殺掉魏忠賢,從而讓崇禎再也找不到一個可以給他提意見,幫助他力挽狂瀾的,正確處理農民起義軍的大臣,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性格侷限、眼光侷限、手段侷限,所以最終崇禎一條道走到黑,走到一棵樹前,不會拐彎,直接“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