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軍工進步那麼快?

郭勝偉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得到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不短提高。但八十到九十年代軍工的發展還是相對比較停滯。鄧小平同志說過,軍隊要學會忍耐,要為經濟建設讓步。

中國軍工的發展開始與九十年代,真正的時間點應該是蘇聯解體的那一刻。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進行休克療法,這樣的做法差點使俄羅斯趨於崩潰。俄羅斯對與蘇聯的技術,武器,只要不涉及最高戰略層次,能買則買,能拆則拆。

中國經過十幾年改革開放的發展,已經積累了相當大的財富。蘇聯解體以後,中國對蘇聯的科技技術進行了有效的技術轉讓,對科技人才進行合理的引進。蘇-27的引進就是一個最好的里程碑。通過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加上引進的科技人才不斷地知識奉獻。中國軍工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機會。很多人說,中國才是蘇聯的繼承者,中國軍隊的發展才是蘇聯軍隊的延續。中國抓住了這一次難得機會,很多時候,錢不一定買的到技術,人才。


蘇聯解體以後,烏克蘭也繼承了大量的軍工遺產。但是烏克蘭沒有俄羅斯那樣的消化能力。這些軍工遺產對烏克蘭來說,很多都是包袱,累贅。特別是近幾年,俄烏關係緊張,烏克蘭被打的支離破碎。以無力發展軍工項目,也就學會了俄羅斯那套,該買就買,改拆就拆。當然中國不會放過這個機會。買買買,引進引進在引進。買來了瓦良格航母,引進技術人才建造的運20等等。

中國還從很多國家引進過技術人才。這些只是一個輔助作用。海灣戰爭以後中國認識到了與世界大國軍事上的差距,不遺餘力的投入到軍工研製當中,很多時候都不計成本的投入!加之中國人民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造就了軍工事業欣欣向榮的大好局面!


騎三輪1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第一,中國有軍工基礎。

在蘇聯援助下,我們在50年代基本完成了蘇聯軍工體系的建設,從衝鋒槍到坦克,從飛機到大炮甚至潛艇,無一不是蘇制,而且性能在當時是很先進的。

即便到了70年代,這套軍工體系也沒有太過時。有了這個基礎,發展自然不困難。

第二,我國對於軍事投入較大

西方的洋鬼子,國內大部分收入要用來搞福利,軍費都是牙縫裡面擠出來的。

德國是歐盟軍事實力最強大的,軍費只有400億美元,而中國1517億美元。

有錢好辦事。

第三,我國的外部環境較好

總體來說,中國從改革開放開始,就沒有被入侵的危險,我們有漫長的研究週期。

而武器的研發尤其是基礎工業的積累,至少需要15年時間。一款戰鬥機的研發週期,往往就在10年以上。

二戰的德國,其實希特勒上臺以後幾年就打仗了,發展的條件並不好。

我們則好得多。

第四,我們曾經從兩個陣營獲益

80年代,中美蜜月期,我們從美國和歐洲獲得了許多先進技術。其中一些技術不要說我們沒有,連老大哥蘇聯都沒有。

這段時期不長,但對我們的進步是極大的。

89年以後,我們轉為從前蘇聯國家吸取先進技術。

當時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先後陷入經濟崩潰中,急需要資金。

以烏克蘭為例,除了女兵以外,其他基本能賣的軍事技術和武器都賣了。

通過這些,我們獲得了很多巨大的技術進步,節省我們自己10年的研發時間。


薩沙


首先要感謝美國,沒有“銀河號”事件,沒有“臺海危機” 沒有“南斯拉夫”炸館,沒有“南海撞機”事件,我們也許沒有清醒得意識到國防力量應該怎麼發展。我們痛下決心,一大批關鍵項目立項……20年後的今天,我們終於迎來了武器裝備更新換代的新時期,臥薪嚐膽,方可傲世九天!

感謝劉華清,林虎等軍方將領,感謝黃旭華,戚發軔,張金麟,朱英富,感謝祝瑜生,陳一堅,宋文驄,張恩和,唐長紅,楊偉,孫聰,樊會濤,吳希明,感謝陸軍,慈雲桂,黃鶴雲,馬林,以及奮戰在國防科技第一線的科研人員。

尊嚴和利益,是靠實力取得的。這種實力,就是你的怒吼,讓對手退避三舍!相信,中國軍隊定能脈向世界一流,中華民族偉大複習一定能夠實現!!!


冰山烈焰552


因為被嚇到了啊,被什麼嚇到了?海灣戰爭啊,當時以老美為首的聯軍對伊拉克的那一頓亂草,直接把全世界都給嚇了一跳,這場人類史上第一次的高科技戰爭,其展現出來的作戰形式對當時我們國家各方面的打擊更是尤其震撼,真正讓我們認識到了什麼叫現代化戰爭、什麼叫武器的代差。其實在整個90年代以及新世紀初那段時間,我們的各種技術落後於西方是最嚴重的,當時美國佬的各種高科技裝備對於我們來說真的可以算是“天頂星”技術了!

當年美國佬的F娘娘首飛成功的時候,我們有什麼呢?我們什麼都沒有,就連飛豹和殲8上的各種基本問題都解決不了;當年人家的阿利伯克下水跟下餃子一樣的時候,我們在幹什麼呢?我們只能通過進口各種技術來組裝052;哪怕是陸軍,90年代用的是第幾代坦克大家心裡應該都清楚吧。所以,那一場完全不對稱的海灣戰爭,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喚醒了思想已經麻痺的我們,軍備鬆弛、軍工落後、思想過時,當時的我們連什麼是現代化戰爭理論都不懂。

▲劉華清將軍(這圖大家都清楚吧)

再加上後來蘇聯老大哥解體了,美國的勢力更是如日中天,其霸權主義在那個時候到了絕對的頂峰,我們在跟西方博弈的時候,面對的壓力是前所未有的大,所以,我們想不整改軍隊、不發展軍工都不行了,整個體系上裝備的代差以及作戰思想的落後,在面對以美國為首的用高科技武裝到牙齒的現代化軍隊時能有多大贏面大家心裡有數,千萬別再傻乎乎的一直都認為“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這句話是真理,科技的代差所帶來的影響是絕對不容忽視的,優秀的士兵使用的必須是先進的武器,這樣才能使戰鬥力最大化,武器的代差過大,就不是人力能彌補的了!

▲中國航母,藍水新貴

因此,我們軍工的發展那麼快,就是從海灣戰爭開始我們懂得了積累、懂得了韜光養晦,更懂得了忍辱負重,在一群工作在國防科技發展前線的技術人員的艱苦努力下,才有了今天我們軍工井噴式的爆發,從來都沒有什麼國運,有的只是一群愛國工作者在前面為我們揮灑青春、為我們負重前行,用他們一生的奉獻,才換來今天的國泰民安!


哨兵ZH


迷彩虎軍事為您回答。在2017這一年中,軍工產業可以說是國產高端裝備頻出,國外大單不斷。中國軍工是如何有了這開掛般的操作呢?首先,虎哥必須得承認,中國軍工擁有如今的成就和曾經的積累是分不開的。

從高性能計算機、北斗衛星導航、高溫超導到量子技術、納米科學。技術的累加配合經濟、政策的支持才有了將構想轉化為實際成果的可能。此外,人才因素也同樣不可或缺,目前航空航天、潛艇、導航制導等尖端軍工項目團隊大多數都是30歲左右的年輕人,許多身在海外的技術人才將回國效力放在了第一位。甚至美國媒體指出,一批曾效力NASA等科研機構的中國科學家,也相繼回國參與的軍工項目研究。軍工項目的發展其實也得益於人才隊伍建設進入了收獲期。鷹醬,這真不是挖牆角,只是我們的學子覺悟高啊。

當然,在這之中也同樣少不了市場需求。國內,我軍的加快現代化變革,更新武器裝備自然造成了戰艦、飛機、坦克集體下餃子的情況。由此刺激了軍工企業生產更好的產品來滿足軍隊的需求。而高端且實惠的裝備又吸引了海外客戶的訂單。如此,為了市場,軍工企業自然會提升品質。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中國軍品玩得來越高端的原因。

總結起來,2017年絕對是中國軍工井噴的一年,但也絕對是大發展的開始。我們用過去的積累與隱忍換來了如今的成就,所為的正是走向曾經許給自己的大國夢。


迷彩虎軍事


原因一:基礎好。

我們知道,我國的軍事工業的基礎在於一五期間老大哥援助的那156個項目。在當時一窮二白,幾乎沒有任何重工業的我國來說,這156個項目簡直是雪中送炭。要知道這156個項目不僅僅只是156個製造廠家,每個項目還會有附屬廠家,專用鐵道等配套設施,最重要的這156個項目是成體系援助的,還包教包會。因為這156個項目,我國在短短數年間就能造卡車,噴氣式戰鬥機,拖拉機等大傢伙。在這之後,我國也在一直髮展著自己的工業,進行著自己的積累,當這種積累達到了一定的量時,我國在軍工方面就如火山爆發一樣崛起。

原因二:對外開放。

我們的軍工是以學習老大哥起家的,因此在建國初期的能夠製造武器均仿製蘇式武器為主。跟老大哥鬧翻後,出於各方面的考慮,我們漸漸與鷹醬、漢斯們關係回暖,趁此機會引進了不少他們的家底貨:先進的武器裝備,技術理論等。之後老大哥解體,又挖了一波好貨,招了不少老大哥軍工廠家的技術骨幹,經過這幾輪技術引進,使得我國的工業始終是有一個穩定的交流窗口,為工業注入一股新鮮血液。還有一個,就是我們學習了蘇式粗狂風和歐系精細的精華所在,為之後融會貫通打下了基礎。

原因三:外界刺激。

改革開放以來,軍工曾陷入一段低迷期,許多項目下馬。由於武器更新換代的速度變慢,導致出現攔截貨船、阿扁搞事、美帝炸館子等一系列惡性事件。血淋淋的教訓警示我國,必須要加強國防建設,否則這些年的努力也會被列強一掃而光。之後我國對國防建設尤其是軍工建設有很大的投入。到今天這些年的投入開始了爆發,我國在軍工上才真正崛起了。

好的基礎,持續不斷的外界交流,知恥而後勇的追趕精神,鑄就了中國軍工的快速迅猛發展!


兵說


個人認為近年來中國軍工進展神速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資金投入充足。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明顯加大了對軍事方面的投入,尤其是在尖端武器的研發與製造方面。其中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還歷史舊帳。改革開放初期,我們把主要的財力都用在了經濟發展領域,為了快速提高國力,同時也為了不授人口實;二是我國綜合實力的提高使我們已經有了平衡發展各方面實力的資本。



第二,技術儲備條件。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們想在軍備上投入,也因為技術瓶頸而難有突破。近年來,我國的科技實力有了飛速發展,其中當然包括海、陸、空、天、網等領域的軍事技術。資金+技術是我國軍備發展的基本條件。


第三,國內外形勢發展的需要。任何事物的快速發展必然是以需求為前提的。雖然我國的綜合國力大大提升了,但我們還面臨著諸多國內外問題要解決,並且都需要強大的軍事力量作為後備。比如臺灣問題、領土爭端問題、大國角逐問題等。


姜運倉


中國軍工突飛猛進,特鋼產業發展功不可沒

特鋼產業發展通常被認為是衡量一個國家能否成為軍工強國的重要標誌。"一代材料,一代裝備",特鋼產業發展為中國軍工產業騰飛做出了巨大貢獻。

近些年來,尤其是進入本世紀頭10年以來,中國軍事工業跳躍式發展突飛猛進,成績有目共睹。隨著國家對航空、航天及航海的投資力度不斷加大,為軍工產業發展提供大量特殊鋼的特鋼企業,迎來廣闊的發展空間。

遼寧號航空母艦

特鋼產業發展通常被認為是衡量一個國家能否成為軍工強國的重要標誌。"一代材料,一代裝備",特鋼產業發展為中國軍工產業騰飛做出了巨大貢獻。

國內特鋼行業中,東北特鋼集團、太原鋼鐵集團、中信泰富特鋼集團、寶鋼特鋼公司、西寧特殊鋼公司、寶鋼不鏽等六家國有特鋼企業,是特鋼行業的優勢企業,在行業中佔有引領地位。

1、東北特鋼集團

在中國的冶金史上,東北特鋼曾創造了諸多的第一:生產出第一爐不鏽鋼,第一爐高速工具鋼,第一爐高溫合金,第一爐高強鋼和超高強鋼。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研製成功,東北特鋼提供了重要原材料,從第一枚導彈到各類中程遠程運載火箭,"神舟"系列載人飛船、"嫦娥"探月衛星運載火箭上,東北特鋼都提供了各種關鍵材料。

東北特鋼是國防軍工、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領域使用特殊鋼材料的生產研發基地,因其裝備先進,技術力量雄厚,品種齊全,質量優良曾長期雄居國內特鋼行業排頭兵位置,為新中國的航空航天、國防軍工等高科技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東北特殊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東北特鋼集團)由國家原三大骨幹特殊鋼企業——大連特鋼、撫順特鋼、北滿特鋼重組而成。以生產經營高質量檔次、高附加值特殊鋼為主營業務,生產規模鋼300萬噸/年、鋼材270萬噸/年。東特軍工配套材料具有悠久生產歷史,在行業中佔有重要地位,其軍用高溫合金國內市場佔有率80%以上。

以不鏽鋼棒材(含管坯)、線材以及深加工產品為主。軍品不鏽鋼產品產量、質量水平在國內處於壟斷地位。產品市場佔有率達25%以上。高溫合金:在國內具備牌號齊全、研製能力強、質量穩定、市場佔有率高的優勢。成為中國高溫合金的領軍企業,在軍工領域聲譽卓著,始終保持著軍工企業從國內採購高溫合金份額的80%以上。

東北特鋼集團由於長期以來債務負擔巨大,財務成本居高不下。去年3月起公司發行的企業債券連續違約,引發嚴重的債務危機。去年10月10日,大連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東北特鋼集團及其下屬兩家公司正式進入破產重整程序。

2、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

太鋼不鏽成功開發CAP1000、CAP1400核島堆內構件等關鍵不鏽鋼材料,成為國內唯一具有供貨資質和批量生產能力的廠家。太鋼致力於不鏽鋼、特殊鋼和高等級碳素鋼的研究開發和生產加工。目前已形成了以不鏽鋼、冷軋硅鋼、高強韌系列鋼材為主的高效節能長壽型產品集群,重點產品,雙相鋼、耐熱鋼、車軸鋼、9%Ni鋼等30多個品種國內市場佔有率第一。公司不鏽鋼批量進核電、"長征"系列火箭、"神舟"系列飛船等重點領域和新興行業。

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始建於1934年,是集鐵礦山採掘和鋼鐵生產、加工、配送、貿易為一體的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也是目前全球最大、工藝技術裝備水平最高、品種規格最全的不鏽鋼企業,具備年產1000萬噸鋼(其中300萬噸不鏽鋼)的能力 。

太鋼熱軋退火酸洗線最大可加工2000mm寬度熱軋卷,精軋機組可生產16~20mm熱軋卷用於加工熱軋開平板。在冷軋方面,太鋼可軋製厚度4~8mm,軋製寬度1500~2000mm,為國內唯一能夠生產上述冷軋規格的鋼廠。

3、中信泰富特鋼集團

中信泰富特鋼集團(簡稱中特集團)是中國中信集團旗下香港上市公司中信泰富有限公司控股的專業化集團公司,旗下有江陰興澄特種鋼鐵有限公司、湖北新冶鋼有限公司、大冶特殊鋼股份有限公司、銅陵新亞星焦化有限公司、揚州泰富特種材料有限公司,形成了沿長江流域產業鏈的戰略佈局。

中特集團具備年產900萬噸優特鋼生產能力,中特產品具有量大面廣優勢,是國內高標準軸承鋼、齒輪鋼、汽車用鋼、彈簧鋼、合金管坯鋼、高精度中厚壁無縫鋼管、高合金鋼、易切削非調質鋼等優特鋼材生產基地。中特集團的產品分類:合金鋼棒材、中厚壁無縫鋼管、特種中厚板、特冶鍛造、合金鋼線材、連鑄合金圓坯。

中特集團擁有多條大規格(Φ≥600mm)合金鋼連鑄圓管坯生產線,且生產的Φ1000mm規格合金鋼連鑄圓坯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合金鋼連鑄圓坯。

4、寶鋼特鋼有限公司

寶鋼特鋼有限公司位於上海市寶山區吳淞工業區內,前身為上海第五鋼鐵廠,創建於1958年,是我國最早的特殊鋼生產基地之一。2005年5月五鋼的核心資產被寶鋼股份收購,成為其下屬分公司。目前特殊鋼分公司已成為寶鋼股份特鋼精品製造中心和中國最大的特鋼生產基地。

特種冶金系列產品:其中高溫合金、鈦及鈦合金、耐蝕合金、精密合金等產品屬特鋼領域的高端產品,是寶鋼特材重點產品,目前已形成板、管、棒、等溫鍛等品種,主要針對航空航天、軍工及民用、電站油田等領域。

5、西寧特殊鋼股份有限公司

由西寧特殊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為主要發起人,聯合青海省創業集團有限公司、青海鋁廠、蘭州炭素有限公司、吉林炭素股份有限公司、包頭鋼鐵設計研究院、吉林鐵合金廠共同發起,採取社會募集方式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西寧特鋼是目前國內為數不多具有"鐵礦採選"、"煤炭焦化"、"鋼鐵製造"三大板塊組成的,上下銜接緊密、相輔相成的縱向一體化產業鏈的資源型特鋼企業,具有年產鐵200萬噸、鋼150萬噸、鋼材140萬噸。

優勢產品G20CrNi2MoA、GCr15冷拉鋼國內市場佔有率60%;Cr13型不鏽鋼棒材; 坦克及裝甲車輛核心部件扭力軸用鋼45CrNiMoVA,2011年市場佔有率達到92%以上;艦船發電機法蘭軸用20Mn1A等。

6、寶鋼不鏽鋼有限公司

寶鋼不鏽鋼有限公司擁有上海本部、寶鋼德盛和寧波寶新三大生產基地,具有配套完整的鍊鐵、鍊鋼、熱軋、冷軋等世界一流的全流程不鏽鋼和碳鋼聯合生產線。目前,寶鋼不鏽全年可生產不鏽鋼270萬噸,產品國內市場佔有率超過20%,名列世界十大不鏽鋼企業之一。

在經濟放緩和軍隊改革的背景下,民資進入該領域為民間投資打開了一條新的通道,民營企業方面,青山鋼鐵、天工國際、久立集團、永興特鋼等四家民營特鋼企業在專業化、製品化特色突出,能對特鋼行業轉型升級提供借鑑經驗。

7、青山鋼鐵

青山鋼鐵是中國最大的民營不鏽鋼企業,是世界最主要的不鏽鋼生產企業之一。青山企業在上世紀80年代誕生於浙江溫州,是一家專注不鏽鋼生產冶煉的大型企業。歷時20餘年的發展,青山已從中國走向世界,成為跨國集團公司。青山鋼鐵董事局旗下擁有青拓集團、青山控股、上海鼎信等幾大集團和一百餘家子公司。

青山始終專注於不鏽鋼產業,不斷創新生產工藝、拓展產業領域,已經形成了貫穿上中下游的不鏽鋼產業鏈,生產基地遍佈福建、廣東、浙江、上海以及國外的東南亞和非洲等地。在東南亞和非洲,青山擁有高品質的鎳鉻礦資源和不鏽鋼上游生產基地;在福建、廣東,青山建成了中國首條RKEF生產線,完成了把鎳礦直接冶煉成不鏽鋼的生產工藝。

8、天工國際

中國最大的綜合高速鋼及高速鋼切削工具製造企業,是世界高速鋼、切割工具的生產基地是以生產數控刀具以及專用原材料高速工具鋼為主的專業廠家。是中國高速鋼孔加工刀具最大的生產基地。天工擁有從特鋼業到工具業一體化的整套生產銷售體系。

企業優勢天工國際的特色之一是品種不多,產量不大,品種集中在高工、模具、孔具、鈦合金四大類高合金產品。天工國際高速鋼鋼材在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均有較高的佔有率,且有逐年提升的趨勢。高速鋼刀具,2012年在國內的市場佔有率達到40%,國際市場佔有率高達50%。

9、久立集團

久立集團公司由特材科技、鋼結構、冶金實業等控股型型子公司組成。公司致力於工業用不鏽鋼管和特殊合金管材的研發和生產。久立專業化生產不鏽鋼、特殊合金無縫鋼管和焊接鋼管企業,產品品種多、規格範圍廣、生產規模大。

集團旗下久立特材是專業生產工業用不鏽鋼管的大型企業,具有年產7萬噸工業用不鏽鋼管和特殊合金管材的能力。擁有的3500噸鋼擠壓機組採用了目前國內最大、單臺擠壓能力全球名列第六的擠壓機主機,實現了熱擠壓生產設備全程自動控制和全流程清潔生產。公司能生產規格為φ6~711x 0.5~60mm的無縫鋼管和高合金鋼管及異形材。

10、永興特鋼

專業從事不鏽鋼棒線材研發、生產和銷售,以打造全球頂尖特殊鋼企業為目標,瞄準高端裝備製造業、軍工業等戰略性新型產業領域。永興特鋼的不鏽鋼(含鎳基耐蝕合金)長材佔比100%,棒線產品規格從直徑5.5毫米到500毫米,型態有直條和盤條。目前公司已具備生產例如:超級雙相不鏽鋼管坯、核電用不鏽鋼棒材、高壓鍋爐管坯等高端產品的能力。

永興特鋼從事不鏽鋼棒線材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專業化特鋼企業,不鏽鋼長材以多品種、多規格、小批量為特徵,永興特鋼堅持專業研發生產不鏽鋼棒線材。

進入2016年以後,十三五規劃繼續將新材料行業發展提供方向,其他戰略新興產業均離不開特鋼的支持。 2016年國家陸續出臺一系列的政策扶持新興戰略產業發展,加上《中國製造2025》的落實,一帶一路的開展,以及高速鐵路、軍工核電、航空航天、高端裝備製造和新能源行業的發展,市場對高質量特鋼產品的需求將出現增長。

雖然國內軍工用鋼對特殊鋼產品的鋼種需求量較多,由於生產企業之間信息保密性,使得鋼廠生產高端產品噸鋼成較高,增加了某些特殊鋼產品噸鋼成本。對於後期軍工用特殊鋼的需求仍保持在相對高的增長水平,但也需要生產企業之間提高產品質量及穩定性,爭取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為國防工業貢獻各自的力量。


鋼狗網


中國人努力拼搏的精神 吃苦的精神和國家新世紀經濟條件變好了。

為什麼我說的是中國人的努力而不是外部因素,原因在於強大必須靠自己不是任何外力能改變的。

我說說殲10的宋總師,我們的宋總師在我國最困難的年代,甚至擺攤賣麵條。那麼困難的情況下他也沒走,依然把殲10項目走到了今天。

再說說我們的黃老,黃老曾經因為參與091核潛艇項目消失數十年,與家人連書信都沒有在荒蕪人煙的地方開始搞起陸地模擬反應堆,在艱苦的環境下搞出了091型核潛艇。


所以我認為我國裝備發展快一個原因是因為有錢了,另一個原因還是中國人努力拼搏的精神 吃苦的精神,沒有好的條件我們一樣能搞出來。


李曉偉


中國軍工發展的是很快,因為底子厚。

軍工發展跟資金投入息息相關,沒有強大工業基礎是辦不到的。什麼是工業基礎,就是工業製造能力,中國解放以後,蘇聯援華眾多工業項目,包括軍工製造和培育了一批科研專家,中國從洋火洋釘短短几年間成為能生產噴氣式戰鬥機的國家,能建造跨長江的大橋,能製造汽車…

一直到六十年代末期中國軍隊制式裝備依然處於世界前列,可惜蘇聯停止援助的後遺症從七十年代開始逐漸顯現出來,裝備無法升級更新,隨著美蘇裝備換代,中國裝備越發落後,九六年臺海危機,只能緊急購買蘇式戰機和軍艦…一直到了這時候中國人心裡徹底明白了,美國人不是什麼好東西,為了對抗蘇聯跑來中國裝孫子,蘇聯解體了回過頭來就要咬中國,所以,中國拋棄幻想,對軍工加大投入,這時候原蘇聯以及加盟共和國軍工人才大量進入中國,其中潛艇,航空發動機以及導彈等等方面的專家,個個都是懷揣共產主義信仰的人,那種忘我的工作和無私的奉獻,中國軍工突飛猛進,同時也培養出一批批中國軍工專家,整體研發能力上了一個臺階。

中國的軍事科技進步離不開曾經的老大哥。當美國製裁俄羅斯時候中國毫不猶豫出手相救。說一千道一萬,中國科技人員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軍工大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