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黑鴨賣不動了,是消費能力降低了,還是其他原因?

五哥愛電影


以前我們辦公室經常吃周黑鴨,有人出差回來都會叫人帶。那時候周黑鴨還不像現在那麼火,但現在很少人吃了,買了也是放很久才消耗完,有時還會有剩餘。個人觀點,大致分析,原因如下:

1,口味。食品行業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要保持口味的一致性。參考老乾媽,口味控制的好,都成為烹飪的標準調味品。這是一個優勢,也是缺點。優勢是喜歡這個味道的,會因為這個味道接著買。缺點也很明顯,容易吃膩,味道永遠不變,有時候想想都不想吃,甚至在火車站,情願買點煌上煌,絕味等其他的味道來吃。

2,價格。周黑鴨相對其他品牌,售價的確偏高,對於囊中羞澀的人,價格讓人望而卻步,不是說吃不起,而是不划算。

3,競品。這幾年滷味品越來越豐富,除了連鎖的絕味,紫燕這些品牌外。我家旁邊菜市場的當地連鎖滷味店,在質量和口味上,和前幾年有很大的改善。偶爾吃吃甚至覺得味道非常不錯,又方便又新鮮又實惠,也是周黑鴨分流的主要原因吧


絲襪是藍的


紀念我曾經的黑鴨情結:10年前在武漢上學的時候,偶爾饞了就稱個二十塊錢的解解饞,現在都是定量的,20塊錢一盒也買不到。而且以前周黑鴨不加盟只在武漢本地有,畢業後去外地,最想念武漢周黑鴨,可惜買不到。



有一次熱天回家從武漢坐車走,在火車站買了近三百塊錢的鴨脖子,裝了一個好大的袋子像批發鴨脖子的,結果真空包裝沒包好,下火車到了出租房沒有冰箱全部脹氣,捨不得吃結果第二天全餿了,這是我心中的痛啊!現在這幾年網購發達,全國各地都有實體店,吃的多了,就不那麼喜歡了。


偶爾從武漢坐車,就買個一兩盒子車上吃,聚划算三天兩頭搞活動,看到了也不想買了。也許這就是擁有了便不珍惜吧!周黑鴨自從換包裝以後味道是真變了!以前辣中帶甜,吃起來爽口!現在是不怎麼辣了但是特別甜,完全就是香精的味道,吃幾口就會膩!口味越來越差,價格越來越高 現在沒人買就對了。


商丘身邊事兒


從周黑鴨現在的財報來看,周黑鴨的收入還是在增長,只是增速有了明顯的下降而已,這也說明周黑鴨的發展出現了瓶頸,不過說周黑鴨賣不動了,本人認為還沒有到那個地步吧,這和消費能力降低關係應該不大。


對於周黑鴨消費能力下降,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吧:

第一:周黑鴨的口味確實非常好,但是時間長了,就算消費者口味沒有變得話,經常吃也會吃膩的,這麼多年了,消費者對周黑鴨的需求一定是慢慢下降的。

第二:周黑鴨的價格太高,隨著周黑鴨完成上市,對營業額和利潤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所以周黑鴨在不斷擴展店面的情況下,還在不斷的提高產品價格,現在周黑鴨的產品甚至高其他產品一倍,這就讓一部分消費者望而卻步了。



第三:這麼多年來,周黑鴨的競爭對手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產品口味不輸周黑鴨,而且價格又非常便宜,所以消費者退而求其次,選擇其他產品也很正常的。

以上就是我的個人看法,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呢?歡迎朋友們一起聊聊吧。


夾克黑鴨創始人


我第一次吃鴨脖是2004年,在武漢精武路買的精武鴨脖,10塊錢3根鴨脖。第一次吃,就愛上了這個麻辣的滷製食品。精武路有十幾家鴨脖店,每天都是排隊購買,據說當時這條街每天能賣掉1噸的鴨脖。

我當時還是學生,我感覺這價位很實惠!完全消費得起,基本上每星期都要吃一次,每次都是10塊錢的。而那個時候的周黑鴨只開了一家店,價格跟精武鴨脖一樣,10塊錢3根。但銷量跟精武鴨脖完全不能比!周黑鴨完全被碾壓,那時候的人們吃鴨脖只認“精武鴨脖”。


直到2007年,我大學畢業,周黑鴨的店開始慢慢多了起來。至於味道方面,我個人感覺都差不多,基本上不分伯仲,不存在哪家好希望,哪家不好吃,兩個品牌的鴨脖也是隨機購買。後來周黑鴨瘋狂開啟全國範圍的擴張行為,在各大城市的繁華商圈開連鎖店,在各種媒體上瘋狂打廣告。隨著連鎖店越開越多,周黑鴨的銷量一路攀升,市場佔有率逐步提高。讓人一提到鴨脖,就想起周黑鴨。而曾經最火的“精武鴨脖”卻仍然守在大本營——精武路的陣地。在城市中茫茫的鴨脖店中顯得越來越不起眼了。

在這場“鴨脖大戰”中,周黑鴨以絕對的優勢贏得了這場戰爭,併成功上市!

隨著物價水平逐步提升,鴨脖也隨之漲價了!從最初的十元3根,到後來的4塊錢一根,到現在的48塊錢一斤。現在我就很少再吃了。但物價再怎麼漲,鴨肉至今仍然是是比雞肉還便宜的肉類,一斤鴨脖賣到40幾塊,比熟牛肉還貴,確實屬於天價了!

進入2018年,我們這批80後,面臨著房貸,車貸,還要養活老人和孩子。壓力確實不小,各項消費都開始降級。不是必要的東西,能不買儘量就不買。像鴨脖這種可有可無的零食,而且還是天價零食,來買的人是越來越少。

由於差不多快一年沒吃鴨脖了,我前幾天實在是嘴饞了,想吃鴨脖。打開周黑鴨旗艦店,一看價格,我就默默的關掉了網頁。跑到街邊本地的熟食小店買了三根鴨脖,總共12塊錢。雖然沒有周黑鴨味道好,但還是很滿足的!

套用一句網絡語:我都混到吃4塊錢一根的鴨脖了,我還在乎味道嗎?


七哥看鄉村


具體原因:

1、消費者越來越注重性價比

在現在的消費升級之下,消費者的消費能力在上升,而非下降,他們更願意為“值得買”的東西買單。

比如,在鄭州有一款“新式拉麵”百宴菌菇拉麵,不使用任何拉麵劑、添加劑,食材採用天然麵粉、12種雲南野生菌菇,一碗賣18塊,也不算便宜,但是生意超好。

所以,現在大部分人的餐飲消費理念,只要東西好吃、健康,貴一點也值得。顯然,大家不願意為周黑鴨買單,還是因為周黑鴨的產品缺少說服力。

2、周黑鴨產品缺少創新

無論是周黑鴨這種以零售為特點的產品,還是餐廳,保持產品創新,才能保持持續的生命力。而周黑鴨的產品,口味、包裝多少年不變,消費者難免有一點消費疲勞。

鄭州有一家叫穀雨春紅燒黃河大鯉魚的中餐廳,招牌菜紅燒黃河大鯉魚在保證食材、工藝符合統一標準之外,在烹飪細節、裝盤、餐具方面,一直在做微創新。

其他配套產品的改革力度更大,種類保羅多種菜系、時令菜,裝盤學習西餐,十分精緻。

可見,產品創新是一個持久的話題。


一塊兒開餐廳


小時候吃周黑鴨,感覺真的是幸福死了。那時候還是散稱的時候,價格跟精武鴨脖貴的一點,好吃的話,價格區別也不大。出去逛超市,或者玩耍路過,都要買上十幾二十多元錢的吃上一點,小時候零花錢少,嘴饞,基本上買個5元都可以解解饞。現在上班的了,有工資了,可是吃周黑鴨卻再也沒有小時候那種興趣了,究其原因還是出在盒裝上面。變相漲價,基本上一出手就是30元起步了。說實在的,你當零食吃吧,30元還根本吃不好,一盒頂多2根半,脖子基本都是骨頭,肉是精髓。現在周黑鴨的定位估計是高端人群的。畢竟精武鴨脖,我可以天天買做一盤菜都行。買個周黑鴨的話,還不如買豬肉甚至是牛肉了。估計是大眾消費力不足,跟不上週黑鴨的定價趨勢罷了。反正我工資是拖國民後腿了,鴨脖子不可能戒掉,那就遍地的精武鴨脖好了,想吃了,隨時隨地都可以來上一根解解饞,畢竟一個人吃多少可以買多少,價錢還不貴。以前上班每天路過周黑鴨廠,現在一年都沒有吃周黑鴨了,想說一下,周黑鴨你能走親民路線不???


楚喬雜談


作為武漢特產,同事出差來武漢都會回去帶一點,不過我出差也發現現在全國都幾乎都有周黑鴨了,不知道口味有沒有地域性,上次去南昌帶給姑姑,妹妹吃,他們一致評價還是不錯的,只是你偶爾吃一次兩次覺得好吃,吃多了就膩味了!

我家在武漢,幾乎不怎麼吃周黑鴨,總結一下:

1,太甜了,辣中這個甜味讓人受不了!

2,價格有點高,以前10元買兩根,現在唉

3,市場競爭,武漢人還是喜歡吃滷菜的,品牌也很多,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冷記,我婆婆說本地人還是比較喜歡吃這家,武漢也是到處有分店,我婆婆每次都是買她家的,雖然我不怎麼喜歡吃滷菜,有時候也會買點紫燕的夫妻肺片

4,辣的問題,辣算周黑鴨的特色把,我很能吃辣,所以這個不排斥,不過大眾估計不是都能接受!

5,市場擴張太大,到處開店,特產都變成不是特產了!


吃貨giki


大部分答主都在說不買了,太貴了,不好吃了等等,我這邊就來反向回答一下吧!

貴有貴的一些因素

1,物價上漲。很多人都在說10年前鴨脖子10塊3根,現在1根十幾,個人感覺這個是比正常稍高一點但可以接受的範圍。學校門口的麵條還一年漲一塊錢呢!

2,房租,人工,物耗,水電等。那北京來舉例子吧,十年前的路邊商鋪和現在的商鋪,租金翻了三四倍都不止了。10年前工業用電還很便宜,有政策支持,現在一度得1.5以上了。10年前一個店員多少錢的工資呀,現在出去看看北京4000管吃住,上一休一都招不到員工,各處都是招人招人招人。

3,公司的利潤。尤其是周黑鴨還上市了,就必須給支持他的股民一個正向的交代,必須瘋狂擴大規模,必須提高店鋪利潤。 工廠加工,冷鏈配送,退貨銷燬等等

4,題外話說一句,盒裝的確實比散裝的要安全些。消費者你可能想不到有些散裝店可能真的會賣過期的東西的

我一般不吃鴨貨,哈哈,所以和我沒多大關係啦





外賣解惑者


1.首先說大家都都提到的價格,感覺周黑鴨在近幾年價格不斷攀升的前提下忽略了一件事,依靠提升產品質量來提高產品價格的模式不是各個細分領域都適用。周黑鴨所在的細分市場其實是和休閒食品有重疊的,作為一種非正餐的食品消費,且是肉類休閒食品,它天然具有售價較高的屬性。

而進一步分析周黑鴨的消費人群,會發現另一個問題,其實周黑鴨的客群普遍是價格敏感型消費者。主要覆蓋在中等消費能力的人群中,那麼這兩年經濟形勢的走低和周黑鴨本身不斷走高的售價就是對目標客群的雙重打擊。目標客群只能降低在這方面的消費去尋找同類型產品內更便宜的替代品或去買其它非肉類休閒食品。


2.定位問題。周黑鴨可以說是早期在鴨貨細分領域中突圍出來較成功的品牌了,後來很多門店進入了商場較顯眼的位置,而不是繼續大量開在街邊門市。其實是變相提高了自身的定位,這點從門店裝修和包裝的升級也能看出來,而也恰恰是提高了定位加大了在門店上面的投入,讓周黑鴨進入了一去不復返的漲價之中。還是那句話,食品行業零售一定要量力而行,你的產品歸根到底是一種快速消費品,與傳統餐飲不一樣,環境能夠帶來一定的加分,但終究很有限,而把這很有限的加分變成價格的上漲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是必然行不通的。


3.口味的過於穩定與創新性不足。這其實是個沒辦法的事,做食品和餐飲常常是成也口味,敗也口味,一件東西做得好,曾經很暢銷,便一直透支這個產品或產品線的壽命。不敢輕易變換口味甚至不敢輕易增加別的口味系列,畏懼新的產品體驗不好消費者的流失。可口味上沒有創新,任何美味的食品都會讓消費者吃膩的,尤其是中國這個以食為天的國度。誰會天天吃同一個口味的東西呢。


4.模式上的創新不敢嘗試。相比於口味而言,新的模式更是很多食品行業不敢觸碰的死穴。不敢嘗試新的業態和外延,甚至沒有拓展更多的產品類型以適應更多的渠道。一直採取這種門店零售模式一萬年沒變過。


相反我們看一個成功的例子,呷哺呷哺在2016年推出了高端品牌“湊湊”,同年註冊在香港的食品公司開始面向市場進行火鍋底料、醬料的零售,在小火鍋細分市場達到絕對霸主地位後,開始向高端火鍋消費領域滲透,且現在開來還是非常成功的。另一方面,依託強大的品牌能力開始從餐飲拓展到食品零售,開闢新的領域與海底撈等品牌拼殺調味品市場。而原有的一些呷哺門店也做了升級,價格在原有價格基礎上上漲了30%左右。至此,呷哺呷哺完成了完美的品牌升級過度及產品的梯次配置,從一個人均消費30-50元的品牌升級到人均120-160元的品牌。

普通呷哺依然主要定位快餐化小火鍋,消費人群依然是人均消費30-50元的人群;升級後的呷哺門店主要針對白領,對環境有進一步要求的人群,人均消費60-100元的人群;湊湊則針對高端消費人群,所以以海鮮作為主打,推出了更多的鍋底選擇,人均消費甚至超越了海底撈在150-200之間。


未泯雙瞳


作為一個吃了10來年鴨脖子的人 周黑鴨從小吃到大 現在根本就不吃 周黑鴨 出名了膨脹了 現在隨便普通的周黑鴨說實話不好吃 根本不是早期的周黑鴨 現在的像小作坊弄出來的東西 早期的周黑鴨就是現在的精品包裝才是最正宗的 記得近幾年買過 包裝袋裝的 28塊錢就8棵鴨脖子 那時還沒有現在的盒子密封

而且我是個極度挑食的人吧 稍微有那麼一絲異味我都能吃出來 沒辦法味覺太刁鑽

現在周黑鴨經常買 吃的時候注意 稍微有異味的鴨脖子上都有一塊像是斑塊 老人斑那種痕跡 整體就那位置味道怪怪的 像是某些長期存放後產生的怪味與原味不符 自從經常買來看有這樣的 本著不浪費的原則把那塊有異味的地方撕下來 吃沒有異味的

自從15年後基本就沒吃周黑鴨了 陸陸續續這幾年到18年 1年估計就吃不到3回周黑鴨 有異味的位置依舊沒變還是那個味道

現在的質量跟以前的比 完全就是以次充好

打出名頭了就開始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