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太子和齊王被殺,為什麼李淵身邊卻沒有一個人為他們說話?

紅雨說歷史


楊廣表兄李淵韜光養晦多年,扮豬吃老虎,在隋末義軍四起天下大亂時,看準時機在晉陽起兵,兵鋒直指關中攻陷長安,先立代王楊侑,煬帝被宇文化及所弒後,稱帝建唐,四處征討。李淵有四位嫡子,建成世民玄霸元吉,玄霸早逝,三子因權力之爭積不相能,太子建成齊王元吉結成一黨,秦王李世民收羅天下英雄結為另一派,一派據名份,一派佔軍功,明爭暗鬥不休,至太子侍衛楊文幹謀逆事件後,建成世民的衝突漸至不可調和。


626年,齊王借突厥犯境出兵為由,大量抽調秦王府中精銳,李淵照準,建成與元吉又打算在餞行時殺害秦王,秦王府內眾人探討後決定擁護李世民反擊,六月初三日李淵以太白經天為由召見質問李世民,李世民以太子齊王穢亂後宮上奏,李淵答應明天查究。(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第二天,準備充分的秦王府眾將偕同李世民,事先埋伏在玄武門,殺死太子與齊王,尉遲恭身穿重甲手拿武器向正在遊湖的李淵彙報情況,見到全副武裝的尉遲敬德,李淵問有何亂事?回說太子齊王謀反已被秦王殺死,李淵回顧正陪同議事的眾位老臣說,不想果有此事!


當時陪在李淵身邊的老臣約有裴寂、蕭瑀、陳叔達、封德彝、裴矩等人,見此情景,蕭瑀、陳叔達上奏李淵說,太子齊王在起兵時沒有參與,平定天下也無甚功勞,平日妒忌秦王大功,小雞肚腸,現在秦王果斷做了大事,也算告一段落,又暗勸李淵讓權給李世民,“今秦王已討而誅之,秦王功蓋宇宙,率土歸心,陛下若處以元良,委之國務,無復事矣”。蕭瑀、陳叔達平時在太子與秦王之爭時,持身守正,經常為秦王仗義執言,論派別外人看作秦王派,這時這一席話,既是之前立場的繼續,也為李淵考慮,必須服軟,才能避免事態進一步惡化,甚至出現不測之事。

而裴矩原隨楊廣在江都,後輾轉歸唐,任太子詹事,在這時應該也不會為太子齊王正言,為什麼?史書後文還有一段,太子齊王死後,舊部要與秦王決一死戰,李世民派裴矩前往勸諭,東宮兵馬紛紛逃散,“王遣矩曉諭之,宮兵乃散。尋遷民部尚書”。可知此時必不會為二人說話,李世民才會託以重任,後來官至戶部尚書。其中還有封德彝,這個人在史書上是有名的牆頭草,在太子秦王相爭時,首鼠兩端,明著幫李世民,暗地裡卻進讒中傷他,後來太宗當皇帝時,蕭瑀與他談論大事,還是這般作派,當面應承,等到皇帝面前便揣摩李世民的心意,隨時推翻承諾,搞得蕭瑀怒火中燒,這人也自不可能在這種環境下敢於為失敗者正名。(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唯一可能的是裴寂,但裴寂歷經隋唐二代帝皇,還為皇帝看守晉陽宮,平日喜好華服玩樂,是李淵狎友,卻也是識時務之人,應該不會在此時破壞氣氛。但他與李淵私交甚好,李淵退位後他要辭官,唐高祖依依不捨“高祖泣下沾襟曰:今猶未也,要相偕老耳。公為臺司,我為太上,逍遙一代,豈不快哉”!玄武門之變後,史書沒有記載裴寂的反應,如果有人為太子齊王仗義說話,除此再無旁人,雖然可能性不大。


南方鵬


李淵建立大唐後,雖然李世民在此事是主要者,功勞也大,但李淵在立太子的問題是以立長的原則,因此李淵長子李建成被立為太子,李世民為秦王。

當時李淵雖然建立大唐,但那時割據勢力還很嚴重,天下並沒有被大唐統一。而李世民又善於用兵,因此在平定天下的事情上,是以李世民為主。

隨著李世民的東征西討、南征北戰,大唐終於消滅各個勢力,而李世民在打仗的時候也有了追隨自己的一批心腹文臣武將。同時因為李世民的功勞,所以李世民的地位也越來越高,被李淵封為天策上將,地位在各官之上。

李世民的地位之高,能力之強,勢力之大,已經嚴重的威脅到太子李建成,李建成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李世民為了自己的理想,他們之間就出現了嚴重的矛盾,並且越演越烈。

當時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間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在這種情況下,李世民最終發動玄武門之變,除去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

而李淵知道玄武門之變後,他的兩個兒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經不在了,當時只有李世民一人獨大,李淵面對這種情況,雖然心裡痛苦,卻已經不能控制當時的局面,畢竟李世民已經全面掌控了時局。

最終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沒多久李淵就讓位於李世民,李世民登基為帝,是為唐太宗,尊李淵為太上皇。

那在玄武門之變中,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被殺,為什麼李淵身邊沒有一個人為他們說話?

因為李世民在大唐的建立過程中和大唐平定天下的過程中,李世民的功勞是居功至偉的,他在大唐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同時李世民在平定天下時,他經常帶兵打仗,他手裡不僅有兵,而卻也有一批對他非常忠心的謀臣和武將。


當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時,李世民能一舉打敗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也並非只是偶然。

在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當時李世民已經控制的全局,已經沒有人能阻擋了李世民的腳步。當時的李世民在大唐皇宮和大唐朝廷也沒有人能與之抗衡,就連李世民的父親李淵也是無可奈何,李淵在這個時候,也只得立李世民為太子,何況李淵身邊之人呢!

同時在李建成和李元吉死後,李淵的嫡子就只剩李世民,李世民最終會是皇帝,又有誰會輕易的為皇帝的政敵說話呢!

所以,在玄武門之變中,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李淵身邊沒有人為他們說話。


李世民被李淵立為太子後,沒過多久李淵讓位於李世民,李世民登基為帝,是為唐太宗。李世民做上皇帝后,勵精圖治,在他手下的文臣武將的輔助下,迎來了繁榮昌盛的局面,為“貞觀之治”!


中孚鑑


玄武門事變並非一日之功,兄弟二人為首的兩個集團明爭暗鬥,李世民手握軍權,南征北戰,屢立戰功,麾下將士十分擁護。

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肯定有自己的軍隊,只不過那時候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經被殺,等太子的軍隊趕到玄武門時已經為時已晚,最後只能潰散。

玄武門之變前夜,李建成與李元吉的密謀大計,二人計劃向李淵進諫,要求調派李世民帶領的將士給李元吉前往邊境對抗突厥,以此削弱李世民麾下的精兵悍將,同時李元吉出征,當兄弟的李世民必須要踐行,雖然兄弟三人水火不容,但這些禮數仍然得遵守,此時建成二人聯合李淵對李世民進行打壓,東宮及李淵為首的皇權勢力已經對李世民秦王黨勢力佔據了壓倒性優勢,換句話說,時間拖的越久,李世民的地位就越岌岌可危,他已經在這場政治較量中處於下風,因此在這個重重壓力的時間節點上,迫使他必須要做出選擇,或者說應對之計。

玄武門兵變後,由於太子和齊王已被李世民射殺。木已成舟,李淵迫於無奈,退位禪讓於李世民。作為一個父親,手心手背都是肉,已經失去兩個兒子了,難道他還要調外援殺死李世民嗎?他最好的也是最聰明的選擇只能是沉默了。

府兵的首領薛萬徹轉而想去攻打秦王府,拿李世民的親眷威脅李世民,就在此時,李世民的手下拿著李建成和李元吉兩人的首級宣示玄武門,並出示李淵的諭旨,士卒們一鬨而散。薛萬徹感到大勢已去,不得已逃走。


亂侃天下


有些人活不行嘴行。你幹得越多。他鬧的越歡。一旦天下太平。無仗可打。他就沒什麼外財進來。平時罵人升級為動手打人。朱元璋,李世民都遇到類似的事。朱起點低。罵得人更多。包括朱標。馬皇后相繼被罵死或者毒死。引發殺功臣事件。李世民被暗殺的次數也不會少。按照太子和齊王的地位。一定會經常在朝上。大喊大叫。殺了你。你早晚得死。來顯示自己能壓制秦王。比他強。但常年累月看到的就是兩個瘋子。礙於李淵親兒子。對瘋兒也是儘量包容。但離死不遠不自知。

宣武門本身是對秦王的一次暗殺活動。但無故調動禁軍殺兄弟。你寸功未立。也就是投投毒。罵罵人。是叫不動軍人的。激怒了秦王。最後演變成弒父殺兄。自己作死。現在這種人。為了騎別人頭上。在單位大喊大叫的。也大有人在。作死為止。


故宮觀音


1.李世民勢力龐大,戰功卓越再加上是皇子,所以他的身邊匯聚了不少名臣名將,所以朝中應該是有人想為他們說話,但是李世民實力太強,他們不敢說。

2.木已成舟,李淵只有這麼三個兒子,已經死了兩個,難道要讓李世民償命?況且爭奪皇位本來就是皇家的傳統,早已見怪不怪,誰先殺掉誰那這個人就是勝利者,理所當然。

3.李建成和李元吉是殺人不成慘遭反殺。李世民之前曾被二人在酒中下毒,差點被毒死,而這一次也是二人設計的,想把李世民的部隊分散,減少他的軍權,所以李世民只能主動出擊。

那啥不成被反殺,朝中大臣也是明眼人,所以更不可能為他們說話。


歷史的星辰大海


我個人觀點認為第一個呢當時名分已定。太子是太子,齊王是齊王,魏王是魏王。。。。。。。個人有個人的位份。在那個中崇禮教的年代,長者為先,嫡者為親。而李世民呢,殺兄斬弟,亂倫之事。他發動了玄武門兵變。已經是兵變了,肯定是不正常的。所以在那個時代裡,太子李建成和齊王被殺,沒有為他倆在歷史上有什麼評價。是歷史決定的。李世民發動了兵變,這本身就是不守禮的事情違法的事情。就是要被誅連九族的事情。太子是未來的皇帝,大臣殺皇帝自立,還以為舊皇帝好是不可能的。自古言成者帝王敗者寇。事實證明李世民是正確的,他得皇位成為大唐的太宗皇帝,其他人的什麼事情已經不符合歷史的需要了。他能夠客觀的說明他自己兵變那就對這件事最大的責任的承擔了。什麼人是對,什麼人的錯。就當事自己才能明白。都時李世民把他兄,弟。滅了滿門。放在現在也覺得是不應該的。但作為一個帝王他就那麼做了。誰能說是太子和齊王的錯呢?如果太子和期望沒有錯,李世民作為一個王子,他又如何發動兵變呢?


可可潘琴


不是沒人說,李淵是不知道李世民會發動兵變,唯一知道李世民要發生兵變的長孫無忌還是他大舅哥。李淵的本意是讓李元吉帶李世民的收下尉遲敬德等大將去邊關,然後消耗掉。因為那時候的李世民軍權太大了,全國一半的軍對在李世民手下。但是李世民也不甘心,李家江山一般是他打下來的,許諾的太子位置沒兌現還是給了老大李建成,李世民的一群悍將慫恿下搞出了玄武門事變,我認為這個和後來的黃袍加身有點類似的。


豹隱天山


審時度勢,識時務者為俊傑。冀州羅藝堅決擁護李建成,最終還不是棄暗投明。明知不可違而為之,不一定是真英雄。不是沒有,只是不敢說,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勝券在握,李淵已然沒有子氏,李世民這皇上當定了。加上李世民戎馬半生,黨羽也不少,如果李淵下令誅殺李世民,估計天下又會大亂。綜上所述,時勢造英雄,時代也論英雄。




會游泳的小老鼠


李淵自身難保,有人為太子說話的話不僅把皇帝置於險地也把自己置於死地,何況朝臣也沒有和太子有多好的關係為什麼要為他說話呢?


江山壹統


李淵自身難保,且此時一是李世民軍功大,己經開府,在他周圍形成了一定的勢力和集團,早就深得人心;二是木已成舟,李世民已發動政變已成功,誰又想無端給自己惹麻煩。只好裝啞巴不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