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初期栓動步槍基本都是5發彈倉,為什麼不增加彈倉量?

施主待老衲一探


栓動式步槍的發展歷史上其實有過很多種不同裝彈量的步槍。比如早期栓動式步槍,經常使用管式彈倉。這種彈倉中,子彈頭尾相接排成一長排,裝在一個長長的管狀彈倉內。這個彈倉有的槍裝在槍托裡面,有的槍裝在槍管下方,有的槍裝在槍管上方。管狀彈倉的裝彈量基本取決於管子有多長,管子有多長又取決於裝在什麼地方。比如,彈倉在槍管下方的毛瑟1871步槍(也就是毛瑟打出自己名頭的型號),能裝8發子彈;雷明頓公司的Remington-Keene步槍更是能裝9發子彈;雷明頓公司出過最狠的栓動式步槍能裝13發子彈,怕不怕?也有少的,只能裝6發子彈。

但後來,栓動式步槍基本都取消了管式彈倉,改成了後來普遍使用的彈倉形式,也就是子彈平行排列,垂直於槍膛的方向裝入彈倉內。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改變,首先是因為管式彈倉有很多不可克服的毛病。比如裝彈複雜,管式彈倉裝彈時必須先把彈簧壓到底,然後打開,再一發一發地裝進去,很慢,而且不適合裝尖頭彈。再比如,管式彈倉射擊時,隨著子彈的減少,槍的重心位置也在不斷變化,這對於精確射擊簡直就是災難。

而後來的那些彈倉本身方向不一樣,子彈既可以一發一發裝填,也可以一個橋夾一次按進去,打到一半再裝填也比較簡單,這就大大提升了裝填速度。同時,由於子彈方向是垂直於槍膛排列的,對重心不會有影響,自然有利於精確射擊。所以,所有後期的經典栓動式步槍無一例外地採用了這種彈倉。

但這種彈倉也有不足。由於子彈裝填方向垂直於槍膛,對子彈的數量就有限制。5發子彈加在一起的高度基本和槍身相當,如果彈倉裝彈再多、尺寸太大,就會造成彈倉突出於槍身之外,不利於操槍、射擊和攜行,也會影響槍的生產。考慮到這些栓動式步槍本身裝填速度就不慢,而栓動式步槍本身射速也沒那麼高,自然也就沒有必要增大彈倉容量。T


聯合防務


因為一戰結束後至二戰爆發之間只相差21年,而大部分國家在頭在15年時間內都忙於優先回復經濟,基礎設施與工業國力。軍事工業停歇,起步與停止時間比較長,輕武器研發工作時間短,因此初期的步槍設計理念與思路還是一戰步槍的延續,但是改動還是有的!



比如德國二戰時期的98K步槍與一戰G98步槍對比前者改動槍身長度比後者短提高了射手裝填與射擊速度,如果改動了彈倉那麼就不是延續(一戰)步槍了,那就是最新式步槍了。大部分歐洲國家二戰初期都是這樣,只有美國例外。



最典型的還是美國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與M1卡賓槍,都是半自動射擊彈夾又多,兩者相互互補是二戰最好的步槍!主要是美國在一戰是最大贏家除了世界經濟危機造成影響工業實力沒有任何損失,新式步槍研發就跟上來了,也比歐洲其他國家快!



這裡大家都有一個嚴重的誤解,認為二戰初期美國輕武器沒有跟上。實際上美國在1936年就研發了與裝備了M1系列步槍與卡賓槍,只不過沒有戰爭,軍隊依舊裝備一戰時期的老式春田,新步槍沒有大量的普及與裝備罷了。最後小編不得不補充一點:英國的李菲步槍也是一戰留下來的,它在設計上使用了彈倉,可以說是最好的栓動步槍,但是跟標題問題是有點偏了。

喜歡記得點了關注哈


白頭鷹醬


無論是二戰初期,還是一戰時期,步兵使用的都是栓動步槍。這種步槍的特點就是,每次開完槍,要退出子彈殼,然後再進行射擊。所以容量五發基本夠了,因為換彈也不需要太長時間,而且還可以節約彈夾,尤其是可以不要可以去改變步槍的構造。


但是到二戰後期,衝鋒槍大量出現,彈夾容量達到了50發以上。但是這是設計之初就考慮的結果,也就是說擴容不是做不到,只是沒必要。因為為一把射速慢的步槍,去增加擴容,不值得,基本上屬於多餘的功能。

而且二戰時期,步槍子彈口徑較大,一個普通士兵一般攜帶200發左右,就可以堅持很長時間了。而換成彈夾的話,反而會增加負擔,和工作量。


小司馬遷論史


因為必要性不大,栓動步槍本身火力貧弱,使用5發彈倉和20發沒有任何區別,而使用大彈倉反而可能會出現可靠性不佳等問題,所以二戰中各國基本都沒有怎麼改動這些步槍。

最早的步槍還採用的是彈藥分離設計,發射藥、彈丸分開裝填,後來才出現了成品子彈,這才有了後裝栓動步槍,不過此事還是單發裝填,比如德萊賽步槍、馬提尼亨利步槍,只能裝一發打一發。後來人們感覺這樣裝填過於麻煩,所以就設計了彈倉,使用橋夾等器具裝填,一次性就能裝上多發子彈,比如德國Gew98步槍就是5發彈容量,美國M1903、俄國莫辛納甘等都是如此。

而即使到了二戰,各國的轉動步槍也還是這個彈容量,之所以不增大就是因為沒有必要。畢竟栓動步槍本身火力就不強,使用5發彈倉和30彈倉沒有區別,無非是換彈頻率更高,實戰中由於都是班組協同作戰,換彈自然不需要擔心掩護的問題。而更大容量的彈倉意味著對步槍進行改造,但是這種可有可無的改造是應該盡力避免的。

不過後來隨著突擊步槍的興起,由於火力大大增強,所以也就是用上了更大容量的供彈具,而如今30發彈匣已經成了很多國家輕武器常見的標準設計,堪比曾經栓動步槍的5發彈倉。


僱傭兵


個人理解,主要是戰略上大部分國家還比較保守,武器發展比較慢。法國精力都在造防線,德國先被限制武力後來又大力發展通用機槍,大部分步兵都是幫機槍手背子彈的,俄國在搞大清洗,英國人有軍艦就夠了。所以5發子彈並沒有被顛覆。再者,軍工的更新需要設備更新,而且是大規模更新,一個國家更換一款步槍就要更換上萬臺機床,對於和平時期的國家來說,能省則省沒必要。而且即使像李恩菲爾德這種十發子彈步槍也是兩個五發的彈夾供彈,五發子彈一個彈夾在當時是一種習慣,所以才有歪把子這種用五發彈夾供彈的機槍。


Hein7


英國的李恩菲爾德就可以壓10發,但是明顯變得粗壯許多,看上去並不方便握持。5發子彈可能是結合許多數據後的決定,比如在一些德軍士兵回憶錄中提到,一個普通擲彈兵,一天只有5發子彈配給(具體怎麼發放沒有說明),這5發子彈剛好可以壓滿98k。


每天只看兩小時


一戰戰壕戰和遠距離打仗,栓動步槍五發彈應該夠用了,一定距離瞄準射擊,再次裝填不會對戰鬥射速影響太大。

談到材質,過去彈簧材質不好,正常,材質的進步不是著急能夠解決的,比如超導體,從發現到高溫超導投入使用,無數人幾十年的努力,有時一次實驗出的材質,再次做就做不出來了。

一位老紅軍說過,在一九四七年的瀋陽兵工廠出產的一種衝鋒槍,連發幾十發子彈,就能在身前十幾米處找到自己打的彈頭,槍管材質問題。


張雷185673994


二戰初期大家都是一戰模式,就連德軍也不是真的機械化,很多都是馬拉車。再說打仗都是大軍對壘,遠距離射擊,而不是蘇德在斯大林格勒和太平洋叢林裡短兵相接。所以當時5發的栓動步槍足夠了。彈夾過大對於西歐那種塹壕也好陣地也好就不好瞄準,因為彈夾會墊高步槍不利於隱蔽和射擊。增大被射殺幾率。二戰後期戰爭模式發生巨大改變,傳統的兩軍對壘變成了飛機坦克開路,步兵打掃衛生的模式,近距離交火變成常態,還有巷戰等增加,步槍火力就開始變得尤為重要。說白了,戰爭方式發生了改變。


藍與黑


樓上說的已經很好了!

一戰到二戰間隔時間不長,各國主要精力還是放在經濟恢復上,誰也不知道二戰會那麼快就來臨了!

戰爭、競爭、軍備競賽讓武器的發展得以迅速成幾何倍數提升,雖然二戰初期武器還不太厲害,但是各國的科學家可沒閒著!尤其是納粹科學家二戰期間研發的武器,尤其要命。德國的超級大炮、各式坦克、原子彈初型等等。日本的731部隊生化武器,初級的航空母艦等等對和平世界打擊沉重!

有點跑題,武器研發到量產需要投入、材料、技術員工、規模化生產等等。更重要的是領導的重視,一國將戰爭作為自身的發展重點,那麼後果是可怕的。日本和德國在二戰前都是戰爭經濟,國民經濟的八成都投入到了軍備生產上了……

歡迎各位大神提出不同意見!


張泉城1


戰士真正上戰場都是攜帶一二個基數的彈藥,再者打擊敵人是精確打擊,沒有電影裡好像子彈不要錢一樣的盲打。再者二戰時期物質不會如現代一樣富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