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的“水滸”究竟是什麼意思?

歲月都江堰


名為水滸傳,但是卻從未提起或者解釋什麼是水滸,水滸二字究竟何意?這就讓很多喜歡水滸傳的人苦思冥想都理解不到是什麼意思,其實這是古代文人的一種寫作手法,書名當然也是可以用手法的,目的就是表達整本書的意思,而比較多的就是直抒胸臆,比如三國演義,意思很明白就是講述三國之間的鬥爭,而水滸傳則用了一種很有特色的手法叫“用典”,顧名思義就是用了典故。



典故呢就是指古書中經典的故事,隱晦的用來表達作者所想要表達的情感,所以水滸二字是有出處的,最早的水滸出於《詩經·大雅·緜》中的“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這裡水滸二字的意思就是水滸傳中作者所要的感覺,所以才會取其中二字作為書名,那麼在古書中的水滸是指代什麼樣的意思呢?



這古書中的四句話的記載了一個故事,說當時時代背景是商朝時期,有一個部落生活在黃土高原地區,本來就土地貧瘠經常吃不飽飯,而且還經常受到邊境很兇悍的其他部落的騷擾,搞得民不聊生,已經無法生存了,於是等到了古公亶父當首領的時候,他認為這樣下去這個部落很可能就會滅絕,所以決定另外尋找出路,於是就帶領整個部落進行了遷移來到了岐山下,發現這裡不僅土地肥沃可以生存而且更是不會被其他的強悍部落找到,於是就在這定居了,後來就建立了周王朝。



很顯然故事一說完大家應該都知道了大概意思,“率西水滸,至於岐下”,首先指的意思是亶父所找到的地方就是岐山下,而現在的用的更多是引申意指“出路”,“安身之地”,於是原話就可以解釋為帶領自己的族人找出路,到了岐山下。




所以用在水滸傳中,我們依然還是要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背景就是朝廷賦稅過重,官官相護,導致很多老百姓的生活無法繼續,於是就有很多能人志士起義,選擇不生活在朝廷的壓制下,另外的尋找出路,所以就有了水泊梁山這個地方,這裡兄弟們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同時還替天行道,劫富濟貧,與朝廷作對,所以很顯然水滸傳中水滸二字的意思就是找出路,尋找新的安身之地的意思。


一個看歷史的小矮人


我們讀《水滸傳》的時候,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水滸‘’除了這是一個書名之外,整本書從開始到結束,再也沒有出現過“水滸”這兩個字了。我們都知道,書名囊括本書一切,讀者一看書名就知道作者寫的是什麼要表達什麼,比如什麼英雄傳,什麼演義等等。據說《水滸傳》在翻譯成外文時,老外都不知水滸是什麼意思。



那麼,“水滸”到底啥意思呢?其實,我們中國人寫文章有一種慣用手法叫“用典”,即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詞句,直白或含蓄地表達有關的內容和思想。

“水滸”就是用典,我們來看一下其最早出處,它來自《詩經·大雅·緜》中的“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

這句話記載的是,商朝鼎盛時代,“周”部族生存的黃土高原和西北邊陲,那裡土地貧瘠,周邊彪悍的戎狄民族和各部落又經常騷擾,周部族經常是食不果腹和麵臨各種危險。商朝武丁時期,周部族的領袖——周王古公亶父做出了一個英明的決定,尋找新的生存之地。在亶父的帶領下,周部族歷經艱險,遷徙到了岐山下的周原(今陝西省寶雞市)。這裡不但土地相對肥沃,而且擺脫了戎狄侵擾,周部族在周原開始發展壯大,最終建立了歷史上影響深遠的周王朝。

《詩經·大雅·緜》就是周人用來紀念和歌頌亶父對周部族發展貢獻的詩歌,詩中的“水滸”一詞指的就是後來供周部族居住發展的周原。因此,後世將“水滸”一詞引申為“出路”、“安身之地”的意思。

知道了“水滸”的這個典故,再來看《水滸傳》,是不是就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覺?眾好漢由於不能在正常的社會中生活,沒有了活路,被逼上了梁山,落草為寇,八百里水泊中的“梁山”便成了他們的安身之地,他們終於有了一個家。我們知道作者意味深長,用心良苦了吧!



《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生活在元末明初時期,當時統治階級驕奢淫逸,貪官惡吏橫徵暴斂,匪徒四起,盜賊白日不避於人,農民起義此起彼伏,老百姓流離失所,從上至下道德盡喪殆盡。深受忠孝仁義等儒家思想影響的施耐庵,既對貪官惡吏深惡痛絕,又對市井底層的人性迷失痛心疾首。

《水滸傳》體現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這一必然規律,但並不是為了歌頌農民起義敢於造反、敢於反抗的精神。施耐庵也沒有把這些人當英雄豪傑來描繪,他最主要還是在揭露各階層的醜陋人性,從皇帝,各級官僚小吏,商賈妓女,市井百姓,土匪盜賊等等都囊括在小說裡。



《水滸傳》更像一部心經,小說裡描繪的一百零八將,與其說一百零八將各有性格特徵,還不如說他們就是一百多種最具代表性的人性的體現,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難道這些醜陋人性還會少嗎?

剛開始一百零八將是被壓住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沒有被放出來恐怕是永世不得翻身的了,既然投胎來到了人間,那當然要經受人間的一番劫難。他們的出身,經歷,所受的教育等各不相同,但他們都殊途同歸,被逼上梁山。

這些人什麼三教九流的人物都有,道不同則不相為謀,這些參差不齊的各階層人物,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各異,要叫他們坐下來聊到一塊,我看基本不可能。想想都明白,他們在一起既不是在“替天行道”,也不是為了“殺富濟貧”的革命目標從五湖四海來到一起的。他們在一起就是抱團取暖,就是共同出力搶一塊地盤,讓自己有一個住的地方,僅僅只是為了能夠活下去,他們湊到了一塊。

施耐庵在小說中不僅對統治階級進行了批判,對這些底層人群的醜陋人性也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可以說是各打五十大板。作者好像更傾向於企盼統治高層能過重新構建“忠孝仁義”的民族文化,以構建君賢臣忠,百姓有孝義信等三綱五常的社會。




我們來看一下《水滸傳》魯智深最後坐化前頌: “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枷,這裡扯斷玉瑣。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這好像是一種人生頓悟。


閒人品史


有多少人和有書君一樣,是看著《水滸傳》的電視劇,聽著梁山好漢的故事長大的,可是要問“水滸”二字究竟是啥意思,還真有人答不上來。今天有書君就說說這兩個字的出處和含義。


一、水滸二字的出處和含義


自從小說《水滸傳》大熱,不少人都在研究水滸二字,光有書君看到的就有三種不同的版本。



1. 源自《詩經》


水滸這個詞最先在《詩經·大雅·緜》中出現,原句為“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短短的四句話十六個字,交代了一個部落的崛起,古人還真是言簡意駭啊!


故事脈絡大致是:商朝到了中興階段,西北的黃土高原有個周部族,其他部落有空就上門找他們的茬,那裡的土地還不怎麼打糧食,總之周人過的是提心吊膽外加缺衣少食。聽起來確實不是一般的苦逼。


一直熬到商朝武丁年間,周王亶父帶著全族來到岐山的周原,就是陝西省寶雞市。這裡土地肥沃,還沒人欺負,周人就愉快的就地紮根。後來經過幾代人努力推翻商朝成立周朝,這都是周原給予他們的根基。


可見詩經中的水滸指的是周原,這裡適合人類生活,後來水滸就代指生活出路和安身之地。



2. 剖析滸字,探究水滸的來歷


滸的繁體字是滸,拆開來是水、言和午,連在一起讀就是水說午時,那麼水和午時又怎麼解釋呢?


首先人稱宋江及時雨,他命格里五行為水,那麼水滸中的水可代指宋江,再者午可以看作梁山泊好漢。梁山好漢算上晁蓋是一百零九位,水滸就是宋江帶著一百零八位英雄玩。憑什麼說午代指這些草莽英雄呢?


現代人把一天看作二十四個小時,古人是分為十二個時辰,午時是正午時分,陽氣最盛,隨時間推移陽氣漸漸偏弱。同時五行裡午為火,火可不就是氣勢洶洶的來,乾脆麻溜的走嗎?



小說裡交代梁山好漢是魔鬼的化身,被殿前太尉從鎮壓的井裡放了出來,然後手拉手愉快的投胎去了。


綜上有人腦洞大開,說他們都出生在午時,難怪一個個都是“說走咱就走,風風火火闖九州”的暴脾氣。


3. 有人說水滸源自寨子的名稱


還有人說書名和寨名有關,因為梁山泊的寨子就叫水滸,書裡也說到水滸寨,比如“這行者景陽岡曾打虎,水滸寨最英雄”。


但也有人說梁山水寨的官方名稱不是水滸寨,這是它的學名,形容這個寨子建在水邊。


水滸二字有這麼多妙趣橫生的說道,那麼施耐庵選它做書名,僅僅是因為它寓意好這麼簡單嗎?


二、施耐庵為何鍾情於“水滸”二字?


施耐庵最先可沒想到“水滸”這兩個字,那他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和情感寄託,最終敲定這兩個字呢?


1. 比之前的書名洋氣上檔次


話說施耐庵剛開始管這本書叫《江湖豪客傳》,不說看客們,他自己都不滿意,簡直俗到家了。後來他的學生羅貫中,沒錯就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羅同學建議施老師把書名換成《水滸》。


文人做文章都講究引經據典,可以顯得自己有文化高逼格,施耐庵也不例外,於是他很快就將書名改為《水滸傳》。有書君也覺得修改後清新脫俗,比之前的書名洋氣高大上許多倍。



2. 寄託作者對安居樂業生活的嚮往


周人遷到水滸生活,過上了安居樂業的好日子,水滸就是周人的樂園,也寄託著施耐庵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同時施耐庵也希望生活沒有著落的好漢們,在兵荒馬亂的環境裡,能夠找到自己生存的樂園。他們是被逼著上的梁山,落草為寇也是無奈之舉,他們應該有個容身之所。



3. 表明自己並不是落草為寇和揭竿起義的鐵桿粉


施耐庵生活在元末明初,那時候統治者忙著壓榨人民和逍遙度日,百姓為活命不是當盜匪就是參加農民起義,從管理者到員工,社會秩序都亂成了一鍋粥。施耐庵雖寄情於《水滸》,骨子裡還是希望國家治理走上正軌。


梁山好漢受世俗排擠落草為寇,水泊梁山豎著替天行道的大旗,但在四大盜匪裡,梁山泊口碑最好,沒有主動和官府搶地盤,更沒有自立為王。


山會讓人聯想到山大王,有和朝廷對著幹的意思,而水就不一樣了。水滸二字,不會讓人覺得梁山好漢是打家劫舍的山賊,反而會對他們另眼相看。


進士出身的施耐庵,因對時局失望而轉身投文,水泊梁山是他的黃粱美夢,水滸承載著他的期盼,也是他在憂國憂民的一腔苦楚中,為自己和世人勾勒出的世外桃源。

當人們在討論梁山好漢的武力值時,有誰在意過作者對國家和百姓的憂慮,還有他那顆赤子之心呢?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關於“水滸”兩個字的來歷,很多人都提到了《詩經》,《詩經·大雅·緜》:“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

所謂水滸,本意當然就是指河邊,水邊的平地。但是如果深究詩經裡面這幾句古詩的含義,就會理解作者施耐庵改名字的用意。

《詩經》裡面寫這一段,是介紹周國遷都的歷史,在周朝還沒有取代商朝的時候,只是一個西北很小的諸侯國,因為在原籍無法生存下去,古公亶父才率領周國的族人,遷徙到了水滸也就是水邊的岐山,並且在這裡定居,生存,發展,最後推翻商朝的統治,建立了中國歷史上存留時間最長的封建王朝:周朝。

那麼《水滸傳》呢,據說《水滸傳》最初的名字叫做《江湖豪客傳》,施耐庵始終對這個名字不滿意,後來作者施耐庵的學生羅貫中建議改名字叫《水滸傳》,施耐庵對這個新名字非常滿意。

從《江湖豪客傳》變身《水滸傳》,究竟還在哪裡了呢?

首先,名字脫俗了。《江湖豪客傳》這種名字缺乏文學韻味,猶如說書人隨意起的唱本名字。換了《水滸傳》,馬上就有脫俗之感。

其次,《水滸傳》這個名字,暗合了作者施耐庵的精神寄託。大家想想看,周國先民遷居到了水滸,才獲得了生活的安寧和發展,水滸岐山,不真是他們的樂土嗎?

再看水泊梁山的眾位好漢,哪一位不是被迫無奈,離開原來的生存環境的。他們逼上梁山,才有了容身之地,水泊梁山,不就是他們新的樂土嗎?不就是周國人的水滸嗎?

總結:《水滸傳》這個名字,蘊含這作者施耐庵的深意。寓意水泊梁山本來應該是眾位好漢最好的歸宿,最後的樂土。但是最後卻是大家的死亡墓地,其中的緣由,每個人都應該能品味出不同的滋味吧。


鐵錘歷史


有人說《水滸傳》講的是一百零八將的故事,是說的人之間的故事,為什麼要說是水滸呢?這詞不達意啊??

非也,非也,若是能夠真正明白這水滸的意思,那麼便不會如此說了,之前寫過一篇文章說的就是水滸的釋義,奈何不曾得到很多人閱讀,如今再講一下,水滸一詞最早出自於我們偉大的《詩經》——“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

這句話翻譯一下的意思就是:周先祖亶父,在其率領下,周族歷經艱險遷徙到周原,最後成長為偉大的周朝。



這裡邊的水滸的意思是指給周部族子民居住發展的周原,其實也就是指“出路、安身之地”的意思,這就是水滸的意思。

再回頭,我們看《水滸傳》就知道了,因為裡邊的故事就是宋江帶著一百零七個兄弟姐妹,在梁山尋得一處安身之所,最後茁壯成忠義堂好漢的故事,這麼一看,我們就明白原來如此,水滸這兩個字剛好涵蓋了整個故事。


花卉果樹種植達人


《水滸傳》可以說是中國知名度最高的小說之一了,說家喻戶曉一點不算誇張,我們都知道《水滸傳》的內容,可很少有人細品書名,“水滸”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水滸傳》不同於另外幾部名著,《西遊記》《紅樓夢》等其書名相對直白有的在內容裡還有點題,所以一看就明白。《水滸傳》這本書中,施耐庵從頭到尾沒有提到過“水滸”二字,“水滸”這一詞語在我們生活裡又不常見,雖然有人解釋為“水邊陸地”,但這只是字面意思,絕非施耐庵取這個書名的本意。

“水滸”二字最早在《詩經 大雅》中出現,用來歌頌了一個開疆拓土轉型發展的故事。說的是在商朝時期周還是個小部落,其位置靠近蠻族土地也不肥沃,經常被蠻族侵擾。後來在一個叫亶父的人帶領下,舉族遷到一個叫周原的地方,從此在這裡發展壯大,後來有了周朝。

《詩經》中將周部落的新家周原就在岐山下不遠處的水滸,也就是水邊陸地。因此水滸也被引申出新出路的意思。

據說,施耐庵在寫這本書時,一開始名字叫《江湖豪客傳》,這個名字很直白也很爛大街,所以施耐庵不太滿意換成了《水滸傳》。

仔細推敲一下,你會覺得施耐庵用水滸這個名字,是很有講究的。也隱含了他的一種寄託和迷茫在裡面。

《水滸傳》不同於《三國演義》,三國明顯帶著尊劉抑曹的立場,水滸則是站在中立的立場上揭露人性。在《水滸傳》裡有統治階級的醜惡貪婪,也有草莽好漢們的嗜血嗜殺草菅人命,甚至多次描寫人吃人。

這可能跟施耐庵生活的時代有關,他生活的元末明初就是書中描寫的這樣一個時代,統治階級腐朽貪婪,官吏橫徵暴斂,民間不斷有起義卻又逐漸演變成為禍一方。百姓的出路在哪裡,中華民族的出路在哪裡?這或許就是讓施耐庵糾結百思不得解的問題。他寫這本《水滸傳》要表達的不僅是官逼民反的出路,更是他對這個亂世未來出路的一種探索。


凡塵往事


“水滸”究竟是什麼意思?

看來今天,這個深藏在《水滸傳》這本經典名著數百年的秘密,不得不由大宋來揭開了。

水滸,水+滸,滸的繁體字是“滸”,就是“水言午”。水滸,就是“水說午時”的意思。

那麼,水說午時是什麼意思呢?

一、一個隱藏了400多年的秘密

水,指的是宋江。宋江,姓宋名江,號及時雨,五行屬水。“水滸“兩字中的水,就是指宋江。

這兩字中的“午“是指什麼呢?

這午,是指書中的108位好漢。

《水滸傳》,我們通常都說有108位好漢,其實還有一位,好漢們的老頭晁蓋。加上晁蓋,水滸英雄其實有109位。109位當中,除去宋江,還是108位。水滸這本書,講的就是宋江與這108位好漢的故事。

這跟午有什麼關係?

大宋在這裡不得不作一個大膽的猜測:這108位好漢,全部出生於午時。

原著第一回,說他們是魔頭,被當時的殿前太尉洪信從囚禁他們的道觀裡放出來。放出來之後,他們就一起投胎轉世了。

也就是說,他們是同時投胎的轉世的。

藉著這個信息,大宋就做出了這麼一個大膽的猜測。

注意:這只是猜測。真正的原因,恐怕只有作者施耐庵先生知道了。

二、午在中國文化中的含義

既然已經做出這麼大膽的猜測,那索性按照這個假定,推敲下去——

午,是我國古代的一個計時單位。古人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分別是: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

這十二時辰對應著固定的時間、生肖和五行屬性。見表:

在中國人通用的四柱八字學裡,年、月、日、時各兩個字,組成八字,這八字所對應的事物發生規律,決定著一個人的一生命運。

在八字中,午為陽火,處十二支的第七位,在人元用事內中藏有丁火、己土。在命理五行中有著善變其形的性質,遇土則炎、遇火則燥、遇金則熔、遇木為絆、遇水卻水火即濟。

午火的特性是氣態的形式,來勢兇猛激烈,去時也快。命理中凡由午火引發的吉凶,都是比較迅猛和突發性的,如同炸彈,一記爆炸解決。

總體上,在八字命書裡,午時(上午11到下午13點止)出生的人,普遍具有下列特質:不依祖業,個性明朗,運程跌宕,自立門戶,或叛逆造反。

在易經八卦中,午屬的離卦。午為仲夏,節令是農曆五月,這時的火勢正旺。 午的位置在正南方,五行屬火、土,顏色赤黃,同時午生肖為馬。午也指戎馬兵火所處的地方。

三、小結

水滸,水+滸,就是“水言午”。水是及時雨宋江,午是除去宋江以外,算上晁蓋在內的108位好漢。這108位好漢,根據大宋剛才所做的推測,是差不多同時投胎轉世的,可能全部出生於午時。

所以,水滸,就是宋江言說108位朋友的命運,當然,也包括他自己的命運。

.

.


大宋2019


《水滸傳》中的“水滸”究竟是什麼含義,不僅難倒了想讓它風靡到全球的國外出版商們,也難倒了咱們國內的讀者,畢竟這兩個字除了用做書名外在小說裡就沒再次出現過。網上倒是有不少關於水滸的解釋,我也看了下其他答主也基本都複製粘貼的挺全面了,雖然我覺得網上的解釋很扯求蛋,但從網友的點贊和評論上我能看出那些個說法還是能被大眾認可的(那你們直接百度不就行了還看什麼問答…)。好了大家放鬆心情,車邏輯也來“編”一下自己的觀點~

一般而言“水滸”可以理解為水邊的意思,但首先《水滸傳》最開始是不叫這個名字的,況且誰能知道一部寫水的小說其實是充滿殺戮的呢,施耐庵你也不怕讓頭條的標題黨們笑話?早在《水滸傳》成書前,元雜劇的作者們就為施公描繪出了八百里水泊的景觀以及“水滸”的字眼,比如在康進之的《黑旋風雙獻功》中,李逵就借孔亮的話中為大家唱出了“水滸”及梁山的整個景象:

寨名水滸,泊號梁山,縱橫河港一千條,四下方圓八百里。東連大海,西接濟陽,南通鉅野、 金鄉,北靠青、濟、兗、鄆。有七十二道深河港,屯數百隻戰艦; 三十六座宴樓臺,聚得百萬軍糧馬草。

而元雜劇中“水滸”字眼的出現也為後面成書提供了極大的輔助作用,所以在這裡水滸可以指的就是“忠義堂”,那麼這樣一來“傳”讀作“chuan”或許也合適,大寨子裡的傳奇嘛!

第二種推測在明萬曆年間的袁無涯刻本《忠義水滸傳全書·發凡》中較為認真的解釋過,他說梁山等人雖然佔據了八百里水泊,但他們也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道理,所以宋江等人的報國之心還是很明顯的,我們不是要造反,而是隨時響應朝廷的徵召,更是想效仿姜尚“潛伏”在渭水之濱,只是想等待一個輔佐周文王的時機。那麼這種看法裡宋江等人的形象就高大上多了。

還有一種就是山東民間傳說了,相傳山東有一地放叫做“睡虎關”,而這睡虎關正是以梁山好漢的故事而聞名,後來叫著叫著就叫成了“水虎關”,再後來民間說書藝人取其諧音命名梁山水寨為“水滸寨”,再往後水滸戲就慢慢演化為水滸傳了,而正式給書取名為《水滸傳》就是更靠後的事了。

總之,在水滸故事要脫離話本到成書的階段時,“出版商”就得給它起個既中聽又便於流傳的名字了,而回歸小說的主題不外乎在“宋江傳”、“ 梁山傳”、“ 水滸傳”(還有江湖豪客傳)等名稱中選一個,要是你的話,你覺得哪個名字更好聽呢?


其實我倒是覺得叫梁山傳奇更好聽…


邏輯文史游


水滸一詞,最早見於《詩經.大雅.綿》“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西周文王祖父古公亶父在自己的統治領域忙碌著視察,清晨起來騎著馬離開家。沿著渭水河邊向西奔走,來到岐山腳下。

水滸,顧名思義是指水邊了。那麼,水滸這個詞和名著水滸傳的內容之間又是什麼關係呢?

元末明初的江蘇興化人施耐庵,在他晚年寫了一部歌頌反抗精神的書籍,起名為《水滸》。我們發現這部書裡,講了一百零八個好漢的故事。

前七十回一般認為是施耐庵所寫,後五十回被視為其弟子羅貫中的手筆。

上梁山的第一個好漢,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他在山神廟門外殺死了陸虞侯、富安、差撥三人,犯下了死罪。按照大宋律法,殺人償命。但是林沖最後卻躲過了官司的追捕,去了四面環水的八百里水泊梁山。

一個犯了死罪且能金蟬脫殼的人,只能出現在文學作品裡。林沖是一個衝破了大宋律法和制度的人。

魯達為救一個柔弱的女子和她懦弱的父親,在渭州城的狀元橋下的肉鋪門口,三拳頭打死了一個殺豬賣肉的屠戶。為了躲避官司,一路飢不擇食,慌不擇路地逃到了山西代州雁門縣,在金老女婿趙員外的幫助下,去了五臺山削髮為僧。最後夥同武松等人一同歸入梁山泊。魯達即後來的魯智深。他是一個衝破了大宋法度的人。

宋江因通賊事情敗露,為殺人滅口,結果了貌美如花的十九歲婦人閻婆惜。此後被流放到江州牢城營,最後死裡逃生去了八百里水泊梁山。宋江是一個衝破了大宋法律制度的人。

這樣的例子在《水滸傳》裡比比皆是。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水滸的意思就是衝破國家法度之意,犯下人命官司,法度拿我沒有辦法,我去到國家法度束手無策的地方,是哪裡?是八百里水泊梁山,就是水邊,即水滸!


子衿讀歷史


不請自來,不好意思了。

其實大部分提問者是真的想要一個或幾個別出心裁的答案,如果僅僅想要幾個常規的老生常談,人家不會谷歌,百度麼?所以在這裡我想給頭條問答一點點小建議。審核的時候把複製粘帖的所謂回答排到後面去,不要讓他們佔據前排,讓有新意的真正好回答出現在顯眼的位置,而不至於被淹沒。





言歸正傳。本人看水滸多年,也一直不完全理解“水滸”一詞的確切含義。比較傾向於"水邊”的說法。提主說不是這個意思。那我試著繼續思考。

經查閱,還有一個解釋。

滸——淮河溢出的小水。《爾雅》,郭璞注:“皆大水溢出,別為小水之名。

關鍵字,溢出。和水滸的原意,王化之外,化外之地,不謀而合。



《水滸傳》是一部以描寫古代農民起義題材的長篇小說。其主題是“官逼民反”、“逼上梁山”。就是原本在王化之內的中下階層人士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上了梁山,做了強盜,不再接受朝廷的管轄。最終又在"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忠君愛國"等思想的感召下,接受招安,迴歸王化。

所以,本人的理解,水滸本義是溢出的水,含義是王化之外的地方。

還有一種說法是:作者施耐庵由於厭惡爾虞我詐的官場,僅供職兩年,便辭官回到老家,一面教書,一面寫《江湖豪客傳》。書終於脫稿了,施耐庵對書中的情節都很滿意,只是覺得書名欠佳。當時還是施耐庵學生的羅貫中建議書名為《水滸》,施耐庵一聽,高興得連聲說:“好,好!這個書名太好了!‘水滸’,即水邊的意思,有‘在野’的含義,且合《詩經》裡‘古公檀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的典故,妙哉!”於是將《江湖豪客傳》正式改名為《水滸》。



原來施大爺自己也定不好書名,接受了學生的建議,才定名為巜水滸》。至於書名和主題是完全吻合,水滸的確切含義是什麼,恐怕施大爺自己也說不清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