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緬原油管道是怎麼回事?

用戶9008510704081


中緬兩國再度聯手!皎漂港重獲新生,馬六甲海峽威脅不復存在

近日,據英國泰晤士報報道稱,日前緬甸做出了一個令美國十分驚訝的舉動,那麼就是緬甸政府為獲得中國方面的經濟援助,願意同中國一起開發位於印度洋附近的皎漂深水港。據瞭解,開發皎漂深水港是中國三年前從緬甸中標的海外項目,不過當時由於兩國在融資的問題沒有達成協議,所以一度使該項目停止不前。但有專家表示,該項目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背後有美國的影子,並在其從中作梗,從而導致開發皎漂深水港受到了阻撓。

據悉,皎漂深水港的是緬甸重要的港口之一,其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不過由於緬甸政府對其管理經營存在問題,所以一度使該港口陷入了經濟危機。如今中國願意聯手緬甸來對其進行重新改造,這對兩國來說可謂是皆大歡喜。同時皎漂深水港對中國海外的進出口十分重要,因為一旦中國將該海港改造完成,那麼中國從海外進口的物資將不用再通過馬六甲海峽運用,直接將物資運到緬甸港口,從緬甸的內陸將物資運送到中國國內。眾所周知,馬六甲海峽一直就是被美國的盟友在管理,平時從該地區通過的商船和軍艦都要受到管理者的嚴格監視。當然這種監視在和平時期還好,如果在戰時,那麼從馬六甲海峽的艦船將受到極大的威脅。

有專家稱道,在中國沒有獲得皎漂深水港開發權之前,馬六甲海峽是中國海上運輸的必經之地,因為中國85%石油運輸都需要從該地區經過,而這也是多年來中國一直擔心地方。因為未來中國一旦同該地區的國發生摩擦,那麼該國很可能會直接將馬六甲海峽給封鎖起來,屆時中國海外運輸的大動脈就會被徹底切斷,隨後對中國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如果皎漂深水港被中國成功利用起來,那麼馬六甲海峽的威脅將不復存在,而這的馬六甲海峽戰略地位也將徹底被撼動。

綜上所述,現階段中緬兩國再度聯手,不經在經濟上能夠使兩國互惠互利,同時在軍事上也能使兩國建立相當的友誼。而中國通過對皎漂深水港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將使得緬甸的經濟提升2倍左右,這對緬甸的人民來說可謂是一個巨大的好消息。而且隨著時間不斷的發展,皎漂深水港的作用也將無限放大,對中國來說意義非常重大。


芊微防務觀察


東南亞新視角,緬甸新思維,歡迎關注 緬甸中文網

緬中石油管道包括原油管道和天然氣管道,石油管道項目是主要項目。該管道長480英里,投資15億美元進行建設。

2013年7月,緬中天然氣管道開始輸送天然氣。2017年6月份,緬中石油管道開始輸送原油,石油管道項目較天然氣管道晚了2年多方正式輸油。

說他是“中緬原油管道”其實並不準確,因為他不只是中國和緬甸兩個國家的項目,準確說來,項目由中、緬、韓、印四方合作,是一個國際項目。(我們的讀者補充:原油管道是中緬合資,天然氣由四國六方合資建設)

中石油集團(CNPC)與緬甸國家石油天然氣公司、韓國浦項制鐵大宇公司、印度石油天然氣裡海勘探生產公司(ONGC)、印度天然氣公司(GAIL)、韓國石油公社(KOGAS)等六家共同投資建設,成立了合資公司東南亞天然氣管道有限公司運營管理。是迄今緬甸最大的能源基礎設施工程,也是緬甸開啟經濟改革以來最大的外資項目。

中石油集團(CNPC)發佈的信息顯示,緬中天然氣管道近5年時間內已經輸送了天然氣180億立方米,緬中石油管道則在1年時間內,輸送了890萬噸原油。

以前,中國所購買的中東地區石油,只能通過馬六甲海峽和新加坡運至中國,而通過緬中石油管道,則直接從孟加拉灣就把原油送至中國內陸省份雲南省的石油煉化廠,所以緬甸普通民眾認為“緬中石油管道”將緬甸的石油“運走”的說法是錯謬的,實際上所運輸的石油完全是購自中東地區及非洲。

實際說來,也是我們緬甸人所沒有認識到的,中國有四條能源進口通道,中亞油氣管道、中俄原油管道、海上通道、緬中石油管道,其中緬中石油管道在中國能源結構中所佔比例反而是最小的。

至於天然氣倒是有部分是採自緬甸,緬甸政府一直將國內產的天然氣出口到國外,泰國是緬甸天然氣最大的買家,中國也購買了緬甸的天然氣,通過“中緬天然氣管道”運至中國。


緬甸中文網


早在2004年提出的中緬油氣管道建設項目不僅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先導項目,也是由中、緬、韓、印四方合作的國際項目,該項目經過長達六年的談判和磨合才終於達成合作協議。項目之初,由於中緬各自的利益訴求側重各有不同,存在著分歧。緬甸天然氣開採量較大,其天然氣儲量居世界第十位,但石油的產量並不高,緬甸主要是想要通過建立一條天然管道將緬甸在近海開採的天然氣出口創匯;中國除了天然氣以外,實則更加希望建立一條輸油管道,以憑藉緬甸優越的地理位置,將在中東、非洲進口的石油通過中緬陸上輸油管道輸送到國內,此舉不僅能夠避開海盜猖獗的馬六甲海峽,也能夠節約與原來相比約三分之一的距離;目前,中國從中東、非洲進口的石油大部分都要途徑馬六甲海峽,到達中國南海,最後抵達中國境內,一旦西方控制了馬六甲海峽,切斷中國能源大動脈,將嚴重威脅中國的能源安全。因此,中緬原油管道可避開馬六甲海峽,通過陸路直接輸送到中國西南地區,這無疑對維護中國能源安全具有戰略性意義。最後,在經歷了多次談判之後,中緬決定採取天然氣、原油管道並行的方案。中緬油氣管道建設項目於2010年6月3日在中緬兩國總理的共同見證下動工,其中,中緬天然氣管道有由中、韓、印、緬四個國家的公司共同出資建設,並在2013年7月建成投產,為中緬兩國輸送天然氣,造福兩國的普通民眾。中緬輸油管道是由中國石油和緬甸油氣公司合資建設的,其起點位於緬甸的西海岸的皎漂馬德島,穿過緬甸全境,經瑞麗進入中國,全長約為770多公里,預計中緬原油管道每年可向中國輸送約2200萬噸原油。2015年1月30日,中緬原油管道建成並進行試運營,但由於各種原因導致原油集輸管道一致未能聯通,剩下最後2.5千米未能打通。其中不排除某些媒體的不實言論和炒作,他們發表的各種煽動性言論,詆譭中國企業,使緬甸民眾對此項目產生了不同程度的誤解,阻礙項目的進程,最後中緬原油管道被擱置了兩年之久。2017年4月10,在中緬兩國元首的共同見證下,《中緬原油管道運輸協議》終於在北京簽署,這一協議才最終使得被擱置兩年的中緬原油管道開始運營並向中國輸送原油。中緬原油管道的成功運營對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和中緬兩國實現互聯互通具有重要意義。然而,中緬原油管道成功向中國輸油儘管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但其中仍有隱憂,其日後的運營仍會受到緬甸國內政治局勢、社會民眾的影響。


王宏禹


這是我瞭解真相。原來緬甸南部海域天然氣開發是由韓國和印度主持的。前期兩國投入了大量資金。兩國都準備把天然氣買回自己國家。緬甸南部若開邦生活著大量羅興亞人。當時緬甸軍政府和羅興亞人關係鬧崩。軍政府開始打壓羅興亞人。西方媒體和政府看不下去了,西方媒體大肆報道緬甸軍政府如何打壓羅興亞人。西方大國還在聯合國大會上表決制裁緬甸。

中國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用一票否決權幫緬甸一把。緬甸表示感謝決定把在南部對面天然氣田開採區給中國。印度和韓國前期投入大量資金不同意這個決定。但是緬甸執意要買給我國。最後由中緬印韓聯合開發天然氣田賣往我國。



於是就要修建一條輸氣管道。我們說既然要修天然氣管道和不在旁邊再修一個原油管道。原油衝這裡進國少走幾千公里路。緬甸政府同意了。快修好時候碰到緬甸軍政府換屆。這屆政府不太滿意上屆政府和我們談判結果。感覺自己虧了。經過兩年努力談判建設 終於修好了兩條管道。最終解決西南地區30年內缺氣缺油歷史。


完。


無敵才是王道


嚴格來說應該是中緬油氣管道,它是我國油氣來源多元化的路線之一,是繼東北中俄油氣管道、中哈油氣管道以及中亞石油管道之後的又一條油氣管道。


中緬油氣管道共有兩條管道。第一條是天然氣管道,起點在緬甸的皎漂港,終點在中國廣西,全長1727公里,2010年開工建設,2013年開始輸氣,每年120億立方米,氣源是緬甸的氣田;第二條是石油管道,起點在緬甸的馬德島,終點在中國重慶,全長1631公里,2015年開工建設,2017年開始輸油,每年輸油量為2200萬噸,石油來源是中東與北非的油輪。

中緬油氣管道的修建及完工經過了極其艱難的過程,中間有緬甸的國內原因,也有外部勢力插手的因素。但最終還是完成了。這一管道的開通對加深中緬兩國的合作,緩解我國油氣運輸對馬六甲的依賴,降低我國的能源風險,加快我國西南部各省區的開發與建設等方面意義巨大。



姜運倉


近年來,中國和緬甸的經濟合作關係不斷加強,甚至形成了中緬經濟走廊。據數據統計,2017年中緬兩國貿易總額135.4億美元,中國對緬甸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存量達51億美元,是緬甸最大的貿易伙伴國和最大的外資來源國。令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兩國能有今天的合作成果,背後竟是因為一條原油管道,它就是中緬原油管道。

1、西南地區的原油“動脈”,緬甸一開始不願意合作

談到中緬原油管道,相信很多人都很陌生,因為它才剛剛開通一年多。該管道全長約1100公里,總投資約為20億美元,一期設計輸量1300萬噸/年,未來將逐步達到2200萬噸/年。管道起點位於緬甸西海岸的馬德島,穿越緬甸四個省邦,通過中緬邊境地區達到昆明。管道的原油在昆明煉油廠就地加工,再運往雲南、貴州、廣西等西南多個省區。

對於中緬原油管道,緬甸一開始的態度是不同意的。因為緬甸只盛產天然氣,石油產量並不高。緬甸只想建設一條天然氣管道,單向中國賣天然氣,而不想多建一條原油管道,增加建設成本。資料顯示,緬甸天然氣儲量位居世界第10位,已確知的原油儲量為32億桶(2017年中國原油進口量突破4億噸)。對於我國而言,在相同的管道路徑下,油、氣兩條管道同時鋪設帶來的經濟效率更高。

2、不僅避免能源被卡,還縮短運送里程1820海里!

不過,既然緬甸原油儲量並不高,為何中國想多鋪設多一條原油管道呢?其實,中緬原油管道的意義不僅是加強兩國經濟關係,更重要的是提高我國的能源安全。目前,我國是世界第一大原油進口國,進口石油的80%要通過馬六甲海峽運輸。如果馬六甲海峽有不測局勢發生,那麼等於中國能源的“咽喉”可能被卡,這迫使中國必須尋找新的安全能源通道,而中緬原油管道就是中國最佳選擇之一,可以將中東地區的原油運往中國。

另外,過去西南地區的成品油供應都要依靠外部調運,不僅費時費力,還要增加運輸成本。但中緬原油管道投產後,與繞行馬六甲海峽相比,縮短運送里程1820海里。而且,從緬甸入境的原油在雲南就地加工,帶動了當地石油化工產業升級,構建起能源供給新格局,不再依賴沿海地區供應的成品油。

3、與多國共建原油管道,中國能源供應新格局誕生

事實證明,中緬管道合作不僅是中國受益,緬甸也從中賺得盤滿缽滿。首先,緬甸天然氣獲得中國這個世界最大的天然氣市場;其次,管道投運後的收益也相當豐厚。按照協議,緬甸石油天然氣公司(MOGE)在中緬原油和天然氣管道項目中分別享有49.1%和7.37%的股權收益;緬甸政府每年還要收取1360萬美元的油氣管道路權費、每噸1美元的原油管道過境費。

其實,緬甸並非是第一個與中國通過原油管道合作受益的國家,此前還有俄羅斯、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憑藉與這些國家的合作,中國已經形成了東北、西北、西南陸上和海上四大油氣進口通道的戰略格局,石油運輸渠道多元化進一步拓寬,能源供應安全也得到加強,相信未來還會有更多國家願意與中國進行能源合作。


金十數據


有句話怎麼說的?記不清了,大概是誰控制了能源,誰就控制了一個國家的命脈。石油、天然氣就是能源,我國已經是個工業化國家,石油、天然氣就是我們的命脈、命門。

過去我國的石油貯備,僅夠維持短短的7天(或者是9天),進口渠道只能中東、南美兩個地方,而且都是經海運到東部各沿海城市的。試想一下,當我國在國際事務中,因分岐和某些國家意見不一致時,別人在海上搞個演習,封鎖幾天航道,你除了認慫還別的選擇嗎?

大家都知道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裡的道理,人也別總在一顆樹上吊死。於是便有了中緬石油、天然氣管道,中俄、中亞和正在建設的中巴石油、天然氣管道。

最後寫給哪些幼稚園的小朋友,你們覺得石油、天然氣管道經過別人的國家,別人要提高過境費、要破壞、要關閉怎麼辦?記住我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是中華民國,更不是大清朝。


王師5014319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