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殺費禕的人,本來目標是後主劉禪,為何後來改殺費禕?

yEs_HeLlo


殺手名叫郭修,又作郭循郭脩,並非蜀地人士,而是魏國涼州西平人,蜀軍寇掠西平的時候,郭修作為戰利品被帶回了蜀國。諸葛亮死後,權歸蔣琬,姜維隨大將軍蔣琬駐軍漢中,蔣琬以姜維為營司馬,率領偏師多次西入羌中作戰。蔣琬逝世後,費禕接位,先為尚書令後為大將軍,把控蜀漢軍政,對姜維屢想北伐魏國的行為進行阻止,常說我們智計不如諸葛丞相遠甚,丞相都做不到,我們就別折騰了,各自保境安民吧。


蔣琬費禕當政時,姜維有幾次小規模帶兵進攻曹魏,姜維自以為熟知隴西風俗,想拉攏該地的羌、胡為蜀漢所用,這樣就可以控制隴西,每當姜維想興兵前往,卻遭費禕制裁,使姜維率領的軍隊不超過萬人。(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249年,曹魏發生高平陵之平這一年,蜀漢朝廷使姜維假節率軍攻打西平,不克而還。雖然沒有打勝仗,但卻抓獲了一個後來名垂三國史書的重要人物“素有業行,著名西州”的郭修。

魏氏春秋說,郭修字孝先,一向有功績德行,聞名於西州。249年姜維攻打西平被俘,表面投降心中不屈,劉禪封他為左將軍。然而郭脩一直不願成為蜀臣,想刺殺劉禪,平日利用向劉禪道賀的時機,一邊拜賀一邊擠向前面,希望接近劉禪以便行刺,被其近侍阻隔難以下手,於是郭修決定另覓刺殺對象。253年,蜀漢大將軍費禕在漢壽開辦歲首大會,郭修當時在座,乘費禕歡飲沉醉之際,行刺殺死費禕“事輒不克,故殺禕焉”。(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東晉史學家孫盛撰寫的《魏氏春秋》在裴松之注引三國志中被大量引用,後人稱他“其著作以史學居多,其書詞直而理正”。受桓溫重用但對其北伐時枋頭之敗拒絕飾詞,其史書應有一定的可信度。(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但對郭修的描寫,裴松之就覺得不合常理,認為郭修刺殺之舉毫無意義,初時要行刺後主,後來刺死費禕,這二人一個庸主,一個無擴張領土野心,有何必要刺殺他們?而郭修刺殺行為的動機也耐人尋味,如果是為了盡忠成名,當時被抓時自殺就是了。而其時,魏蜀較為和平,實在沒有必要做出如此舉動。

半年後當年八月,魏帝曹芳下詔追封郭修為長樂鄉侯,食邑千戶,賜諡號為“威”,其子承襲父爵,加拜奉車都尉。曹魏的舉動,有點類似後世恐襲發生後,某些組織承認是它乾的一樣,自己往身上攬功貼金,事前未必知道,事實也與它無關。後人有一些猜測,認為郭修行刺之事是姜維指使,觀三國志可知費禕對姜維的壓制,而郭修可算是姜維西州老鄉,並且費禕死後,受益最大的也是姜維,從此掌握蜀漢軍權,大展身手,快意北伐。若如此,則刺殺目標必然是費禕無疑,欲行刺後主之事純屬捕風捉影。


南方鵬


關於這個問題,我的印象是很深刻的,或許可以給大家解解惑。


首先,刺殺費禕的兇手叫郭修(一說郭循),是姜維在與魏國的戰爭中,降服的一個魏人,《魏氏春秋》記載:【脩字孝先,素有業行,著名西州。姜維劫之,脩不為屈,劉禪以為左將軍。】


可以看出,郭修在這個地方還挺有名氣,所以這是讓姜維想收編他的一個原因,不過郭修一開始並不屈服,怎麼最後又屈服了呢?

個人猜想,應該是姜維以自身棄魏投漢的經歷,推心置腹地跟郭修交談,加之姜維本身也是西北人,根據人際關於六維度設想,沒準講著講著,兩人還發現對方是誰誰朋友的親戚的表姐的小老弟,當時人口少,這種關係層或許更近。


不過畢竟不是沾親帶故的,郭修也許是心懷刺殺之謀,暫時就坡下驢,跟了姜維,至於劉禪給了他左將軍的職務,我個人猜想,肯定是郭修自己報的投降條件,為的是能有身份進入朝廷,這樣才有機會刺殺劉禪。


要知道,這個左將軍的位置可不低,劉備以前就是左將軍,馬超、張郃、于禁這些人也曾是左將軍。


結果劉禪真的許了他的願,但接下去的事情就兇險起來了,有了進入朝廷的身份,郭修就開始動作了:【脩欲刺禪而不得親近,每因慶賀,且拜且前,為禪左右所遏,事輒不克,故殺禕焉。】


他每次在朝廷有什麼喜慶事的時候,上前拜賀劉禪,悄然向前,慢慢逼近,但總是被左右的人發現端倪,沒法刺殺成功,這大概要感謝荊軻,讓後世所有大臣都為皇帝捏著一把汗。


眼見無法對劉禪下手,郭修只能轉換目標,把目標定在了大將軍費禕身上,至於為什麼不選擇其他人,我覺得,當時掌握朝政大權的,基本就是費禕,姜維的兵權都被費禕壓得死死的,《三國志.姜維傳》記載:【維自以練西方風俗,兼負其才武,欲誘諸羌、胡以為羽翼,謂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


就是說姜維自負才武過人,而且對西北比較瞭解,想利用羌胡為援兵,割斷魏國隴山以西的地方,但每次想大舉出徵,費禕就各種限制,給他的兵馬還不到一萬人。

所以——


從聲名上來說,郭修如果刺殺姜維,遠不如刺殺費禕來得震動。

從感情上來說,姜維這麼器重他,估計他也對姜維有一些感情,自己這麼殺了他難免太小人。

從難易程度上來說,費禕性格寬愛,對人往往不加防備,很好下手。

從政治上來說,殺了費禕這種保守派,蜀漢曹魏之間更容易發生戰爭,蜀漢又弱,更容易提早滅亡。

於是【(延熙)十六年歲首大會,魏降人郭脩在坐。禕歡飲沈醉,為脩手刃所害】,蜀漢四相之一的費禕就這麼死在了漢壽,結束了一生。


至於郭修,肯定當場被打死,魏國聽到這個消息,覺得郭修是個義士,還給郭修追贈了個侯爵,讓他兒子當了奉車都尉,但他們如果知道接下去會是姜維無止境的北伐,估計也是有點怵的....

最後簡單談兩個問題。


一個是姜維有沒有指使郭修殺死費禕的可能,從邏輯上來說,有這種可能,畢竟費禕一死,姜維上頭再沒有人壓著,掌握了很大的兵權,是最大的受益者,但這個推論是客觀結果論,是有問題的,從當時來說,費禕死了,上臺的也不一定就是姜維,就像肯尼迪被刺殺後,替補當上總統的約翰遜,難道一定是幕後黑手嗎?


另一個是張嶷對費禕曾經有過勸諫,《三國志.張嶷傳》記載:【嶷初見費禕為大將軍,恣性汎愛,待信新附太過,嶷書戒之曰:"昔岑彭率師,來歙杖節,鹹見害於刺客,今明將軍位尊權重,宜鑑前事,少以為警。"後禕果為魏降人郭脩所害。】


張嶷也是個比較厲害的人物,可惜費禕沒有聽他的勸,身為蜀漢四相之一,費禕的能力雖不及諸葛亮,但也完全不弱,如果費禕不死,蜀漢的滅亡,或許不會這麼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