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帝自縊於煤山,為何最後還能葬於明十三陵?

年華258


崇禎皇帝朱由檢(1610—1644),光宗第五子,明朝第16位皇帝。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的農民軍攻到京城,十九日崇禎帝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登上煤山,在壽皇亭旁樹下自縊。衣前留下遺詔,處置自己可以,但“勿傷百姓一人。”隨從王承恩跪縊而死。

十九日中午,農民軍攻入皇宮,清宮時沒有發現崇禎帝。李自成下令:“獻帝者,賞萬金,封伯爵;匿者,滅族”。

次日中午,發現崇禎帝已自縊身亡。李自成命人將崇禎帝及之前自縊的周皇后屍體裝入柳木棺內,搭蓋靈棚。二十三日重新改殯,崇禎帝頭戴翼善冠,穿袞玉滲金袍,用紅漆棺殯,周皇后依制加袍帶,用黝漆棺殯。

帝后棺槨在東華門靈棚停了幾日,明朝官員不敢來跪拜。只有襄城伯李國楨不怕死,踉蹌著跑來,跪在梓宮前大哭。農民軍抓住他去見李自成。他在李自成面前“以頭觸階,血流被面”。李自成勸他投降。他說投降可以,條件是必須答應他三件事:

一、不能發掘毀壞明代帝王陵寢;

二、用天子之禮葬崇禎皇帝;

三、不能加害太子及二王。

李自成都答應了。

但按天子之禮葬崇禎皇帝也是件難事,因為他生前沒有預建陵寢,他曾經在薊州鳳台山選定了陵址,定在崇禎十七年後營建,結果卻先死了,他選中的風水寶地後來成了清東陵所在地。崇禎帝的田貴妃於崇禎十五年(1642)七月去世,兩個月前剛葬入天壽山墳園,墳園只有地宮,沒有地面建築。所以,李自成決定將崇禎帝后葬入田貴妃的墓中。

大順政權順天府便責令昌平州官吏,打開田妃墓,葬崇禎帝和周皇后。四月初四日下葬,不得延誤。

昌平州吏目趙一桂,在沒有錢又葬期緊迫的情況下,請示順天府,得到的指令是讓州內各鋪戶募捐,完事再說。趙一桂募捐共350千文(約銀233.6兩),用這些錢就是崇禎帝后葬儀的所有花銷。後來趙一桂、孫繁祉又捐銀五兩,修築了墓地磚圍牆。

清朝入主中原後,為了樹立清廷的形象,緩解社會矛盾,使漢族地主階級為清廷效力,便將葬有崇禎帝后的妃子墳命名為“思陵”,並改葬崇禎帝后,營建了地上園寢建築,清順治年間大學士金之俊奉敕撰寫了1500多字的碑文,十三陵中兩個陵有碑文,這是其中之一。


趣話歷史那些事


公元1644年,李自成大軍攻入紫禁城,遠在紫禁城中的崇禎皇帝,還試圖鳴鐘號召大臣議事,但面對空曠的大殿,他徹底絕望了。

崇禎皇帝看到結髮之妻周皇后懸樑自盡,冷笑說道:死得好!隨後崇禎對長平公主說聲:汝何故生我家!"。揮劍向太平公主砍去,太平公主用手臂一擋,半截臂膀直飛出去,血流滿地。崇禎殺死了自己六歲的女兒昭仁公主以及無數嬪妃宮娥後,披髮跣足,一直逃到景山之上,盡去朝服、以發覆面的上吊而亡,並在藍色朝服上留下血書,崇禎真正做到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祖訓,王承恩隨之殉主。

李自成找到崇禎遺體後面對血書無限感慨,命人將屍體裝入棺槨,在東華門設靈棚連停數日,百姓經過,泣不成聲。

古代帝王,一般即位一年之後就要為自己修建皇陵,但崇禎作為末代皇帝,整日忙於戰爭和宮廷鬥爭,生前並沒有預建陵寢,李自成只好把田貴妃的陵寢挖開一個洞,直接把崇禎皇帝的棺材塞進去,並將王承恩的屍骨也葬在旁邊。

田貴妃是朱由檢的寵妃,死於崇楨十五年七月,此墓是朱由檢專門為她而建。誰也沒想到的是這位可憐的皇帝身後歸宿,竟然住進自己給妃子修建的陵寢。

清朝建立後,明朝在南方還有一定的統治基礎,再加上人們紛紛同情這位亡國之君的遭遇,為收買人心,籠絡漢族大臣及前朝遺老,順治皇帝下旨將崇禎帝上吊的那棵槐樹定名為“罪槐”加上鎖鏈,對崇禎帝入葬的田妃墓進行擴建,正式命名為“思陵”。崇禎帝這才算真正意義上入葬了明十三陵。

我是美麗青春您真痘:碼字、原創不易,如喜歡請隨手點贊、轉發、評論。祝您萬事順遂!


美麗青春您真痘



大家都知道,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皇帝在李自成攻進北京後,在煤山上吊自縊。而大家也知道李自成是非常痛恨明王室,甚至把無惡不作的福王朱常洵給煮了。按理說即使崇禎自殺了,李自成也不會放過他,但是為什麼後來還是把他葬在了明十三陵呢?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



李自成攻入北京後,到處搜尋崇禎的蹤跡,但是一直沒有找到,以為崇禎逃出了京城,但沒想到卻得到了崇禎自縊於煤山的消息!於是李自成命人將崇禎的屍首收殮入棺,置於東華門,讓明朝的官員弔唁,但明朝的百官無人敢來弔唁,只有襄城伯李國楨前去哭悼。李自成命他投降,李國楨提了三個要求,其中一個就是要厚葬崇禎,李自成全部答應。但是崇禎死時,還沒有修建陵寢,所以葬在什麼地方成了一個難題!最後決定將崇禎後葬于田貴妃的墓中。由於當時沒有多少錢,下葬所需錢還是募捐而來,一共才募捐350千文,就這樣草草的h完成了崇禎皇帝的下葬工作



後來,清軍入關之後,為收買人心,籠絡漢族大臣及前朝遺老,順治皇帝下旨重新修建了崇禎陵寢,營建了地上建築,也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思陵”。在改造過程中,降清的前明將領吳三桂捐銀千餘兩幫助修建思陵。



崇禎的一生,可謂是在與起義軍和滿清爭鬥,估計崇禎死前也不會想到,自己死後竟然會由生前的敵人來安葬自己,併為自己修建陵寢。


李哥講史


明十三陵本來就是明朝皇帝安葬的陵寢,崇禎帝作為正兒八經的皇帝,不管他是自殺還是被別人殺,都有資格入葬十三陵。只不過最大的問題是崇禎處於身死國滅無人收屍的尷尬局面,他能不能入葬,還是要看後面統治者的意思。



首先是李自成,李自成在攻破北京後,乾的第一件事就是懸賞捉拿崇禎帝。後來有人發現了崇禎帝吊死在煤山上,李自成便命人用兩扇門板將帝后屍體停在東華門側,裝入柳木棺內,搭蓋了臨時靈棚。可是令人痛惜的是,靈堂搭建了好幾天,那些深受皇恩的明朝官員沒一個敢去祭奠的。唯有襄城伯李國楨“泥首去幘,踉蹌奔赴,跪梓宮前大哭”。李自成感慨其忠義秉性,對其勸降。李國楨說到:“讓我投降可以,但必須要善待皇帝遺體,並且以天子禮儀下葬。”李自成一一應允。只不過崇禎帝生前並沒有預建陵寢,李自成只好將帝后屍體葬入此前已建好的田妃墓中。田妃墓只不過是一個妃子的墓穴,其規格大小遠遠比不上帝陵,但對於一個亡國之君來說,已經是一個不錯的安息之所了。



再次,清朝建立後,田妃墓才真正升級為帝陵。崇禎帝死後,此時的明朝在南方還有一定的統治基礎,再加上人們紛紛同情這位亡國之君的遭遇,清廷順勢而為打起了為漢人“雪君父之仇”的旗幟,擊潰了李自成的農民軍,入主中原。清朝建立後,統治者為籠絡人心,爭取漢人的支持,極力優待美化前朝皇帝崇禎,不僅將崇禎帝上吊的那棵槐樹定名為“罪槐”加上鎖鏈,而且還對崇禎帝入葬的田妃墓進行擴建,正式命名為“思陵”。崇禎帝這才算真正意義上入葬了明十三陵。




崇禎帝能入葬十三陵有多個原因。一方面源於後代統治者為了鞏固統治而收買人心,另一方面也源於崇禎帝的個人魅力和氣節。崇禎帝並不是桀紂周幽之類的暴君,雖然他有點剛愎自用好大喜功,但他做到了勤政為國愛民如子,奈何大明已病入膏肓,崇禎帝雖有心匡扶社稷,卻也獨木難支無力迴天。最為難得的是崇禎帝真正做到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祖訓,終其一生不逃跑不投降,不向叛逆低頭,在國家危亡之際,為民請命以身殉國。這樣鐵骨錚錚的氣節正是我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脊樑。不要說在當時,即使是在幾百年後的現在,我也依然被崇禎帝的這種氣節感動到熱淚盈眶。崇禎帝雖亡國,但卻沒有愧對祖宗,他有資格入葬明十三陵,更有資格值得我們所有人去尊敬!


平家灬boy


這要歸功於闖王李自成,也取決於崇禎自己的部分個人魅力

崇禎能葬於明十三陵,是名正言順,毋庸置疑的。而李自成也想要以此來表現自己的“寬宏大量”爭取更多的政治支持,只是太過於鼠目寸光,導致此事非但沒能給他臉上增光,反而成為他的汙點

雖說是明十三陵,但是除了崇禎所在的思陵以外,其他的陵墓都氣勢恢宏,唯有思陵不僅規格最小,隨葬最差,甚至說連這個陵都不是為崇禎準備的

而原因也讓人唏噓,古代帝王都習慣於即位後開始陵寢修建,動輒十幾二十年的修,自然是氣勢恢宏,而崇禎皇帝由於國家當時比較困難,一直沒有對自己的後事提上日程,以至於最後無奈下葬於此

可能正是這種為國家殫精竭慮,拋棄個人享受的精神,打動了李自成,並決定將其葬入十三陵

只是李自成也不是什麼大方的人——費用是安排別人出的,他只是做了這決定而已


攻入京城的李自成,竟然有點感動和心軟

城門被攻破,遠在紫禁城中的崇禎皇帝,還試圖鳴鐘號召大臣議事,但面對空曠的大殿,他終於絕望了

景山之上,盡去朝服、以發覆面的崇禎上吊而亡,並在藍色朝服上留下血書,王承恩隨之殉主。找到二人屍首的李自成見到了血書,無限感慨。

這個曾今的大明天子,沒跑也沒求饒,還頗有天子氣度的留下“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的遺言,是個爺們啊!

崇禎和其皇后的屍體被停在東華門所設的靈棚,趕上李自成下令收容降臣,恰好辦事處路過此處。這些明朝降臣迫不及待的趕往報名,真正來哭祭的也不過三十人而已,也是讓李自成感慨不止

隨後,李自成決定將崇禎下葬至十三陵,奈何崇禎並未給自己準備壽宮,只好選擇將其葬入為其妃子準備的陵寢中

一手包辦此事的李自成,卻十分小氣的表示要地方官員來負責費用。或許就是這一點,讓滿清後來入關有了理由——為崇禎報仇

如若李自成下令厚葬崇禎並出錢出力,或許民心就不會失的那麼快

二百兩有餘的葬儀,對於崇禎來說已是奢求

下令安葬崇禎的李自成,並沒有出錢也沒出力,因為他還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而大順的重臣大將還是明朝的降官們也是一樣——忙著分錢分土地,沒人搭理崇禎

昌平州吏目——相當於縣政府秘書長趙一桂,成為此次崇禎下葬的總負責人。由於戰亂關係加上多年前財政就已經枯竭,他只能通過募集的方式為皇帝準備下葬的錢

233兩銀子是最終的數字,而這筆錢的來源,是部分商人自願的捐款。在趙一桂的精打細算下,崇禎得以稍微“風光”的入殮

這筆錢,每一筆的用處都被詳細記載,無論是請工人、還是工作餐、甚至說禮部官員招待費用都一清二楚,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

要知道國難之時以家窮為由拒絕捐款一毛不拔的陳寅大學士,見了劉宗敏分分鐘就從家裡掏出來四萬兩現銀!

崇禎皇帝,終於下葬了,到場之人眼見皇帝之陵寢如此寒酸悽慘,又現場募捐了五兩銀子,給皇帝陵寢包了一圈轉頭

這就是思陵的全部開銷,可以這麼說,思陵之中毫無任何值錢高檔的陪葬品,因為費用問題根本無法實現,甚至說連一般富商墓中所點長明燈,在思陵中都是被迫偷工減料的——只有薄薄的一層,下面是水,因為實在是費用緊張

鼠目寸光的李自成,終究只能是巨寇而非帝王

講完了思陵的修建過程,我們只能對李自成的所作所為打個30分。你既然有心安葬崇禎,那就別應付啊,至少要做做樣子吧?

可是已經被勝利衝昏頭腦的李自成,只是做了自以為是面子工程的寬厚決定,就忙於搜刮民脂民膏去了

通過現存的史料記載,我們也能大抵了解當時人民對於李自成的不滿,否則不會對於崇禎的下葬過程有著如此詳細且令人心酸的記載

李自成也好,劉宗敏也好,只顧著撈錢撈女人,卻不知打下的江山需要穩固。首當其衝的就是前朝皇帝的安排啊。可結果卻是,非但沒能做好秀,反而是打了臉

以至於到現在,我們去明十三陵,都能為崇禎當年的悲慘遭遇感到同情,連墓前石供都是錯誤的規格(為太監準備的),更別提整個陵墓甚至不如一些王爺、妃子了

不以為然的李自成,不僅沒有引以為戒,反而是縱容手下肆意妄為,結果因為女人問題惹惱了吳三桂,並最終敗亡九宮山

退一萬步講,崇禎終究是進了明十三陵,跟自己的列祖列宗躺在了一起,雖然地方小了點,環境差了點,但畢竟還是進來了

畢竟他當初留下了“盡去冠冕、以發覆面,死去無顏見祖宗”的遺言,是因為不好意思面見宗祖,也沒想過要進皇陵的

入殮這樣規模欠佳的陵寢,就當是他自己為丟掉大明天下贖罪吧!

而自以為大度的李自成,雖然沒費力但卻不討好,最終被滿清打著為崇禎報仇的旗號一舉擊潰,也算是給崇禎報了仇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妨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間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崇禎皇帝在十三陵的陵寢被稱為思陵,約建於1642年,本是思宗寵妃田貴妃之妃園寢。因此,思陵也是整個十三陵中規格最小的陵寢。

公元1644年3月,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崇禎自縊的原因是李自成的大順軍攻陷了北京,為了保存皇室的體面,崇禎在煤山一棵槐樹上以自殺的方式殉國,這也體現了明成祖當時提出的遺訓:天子守國門。

李自成進北京之後,在煤山發現了崇禎皇帝和太監王承恩的屍體,如何處理崇禎皇帝的屍骨成為了李自成進北京後的首要大事。

帝后棺槨在東華門所設靈棚連停數日,明朝的官員都不敢去看。只有襄城伯李國楨“泥首去幘,踉蹌奔赴,跪梓宮前大哭”。農民軍將他抓住送去見李自成。他“以頭觸階,血流被面”。李自成勸李國楨投降。李國楨說:讓我投降必須答應三件事:一是明代帝王陵寢不能發掘破壞;二是用天子禮葬崇禎皇帝;三是不能加害太子及二王。李自成一一答應。

但難辦的是崇禎帝生前並沒有預建陵寢。其原因按清朝的查繼佐《罪惟錄》記載是這樣的:“崇禎初年,徧求天壽,無吉壤。至十三年,始召劉誠意孔昭(誠意伯劉孔昭)及張真人甲(真人張甲),協視地,得薊州鳳台山(即今河北遵化清東陵所在地)。雲地善而難得治陵起工之吉,吉在甲申(崇禎十七年)以後,不及事。”於是李自成只好決定將崇禎帝、後葬入田貴妃的墓中,並將王承恩的屍骨也葬在旁邊。

此後,由於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宗敏霸佔了山海關總兵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導致吳三桂投降了大清,帶領清軍打進了北京城。吳三桂打進北京的口號就是:替崇禎皇帝報仇。而且連清朝也認同為崇禎皇帝報仇這一口號,還將崇禎皇帝上吊的槐樹綁上鐵鏈,稱其為“罪槐”。


傅斯鴻


做皇帝,是天底下無數人的夢想;然而,皇帝也是天底下第一高危職業。尤其是末路皇帝,皇室成員大多數都難以有一個完美的結局。

明朝有兩個堪稱勞模的皇帝,一個是開國皇帝朱元璋,一個是末路皇帝朱由檢。可是朱由檢發揚了朱元璋同志的勞模精神,卻沒有遺傳到朱元璋同志統治駕馭群臣的政治手段。光有一腔熱血,沒有治國用人的實才,所以最終無法挽救風雨飄搖的大明朝。

公元1644年,李自成大軍攻入紫禁城。崇禎皇帝看著自己的結髮之妻周皇后懸樑自盡,沒有絲毫惋惜,只說了句:死得好!隨後崇禎又到長平公主的身邊,說聲:“汝何故生我家!"

。揮劍向太平公主砍去,太平公主用手臂一擋,半截臂膀就直接飛出去了。接著,崇禎皇帝,又去昭仁殿殺死了自己六歲的女兒昭仁公主以及無數嬪妃宮娥後,一個人拋下宮殿,披髮跣足,一直逃到煤山上,吊死在一棵槐樹上,徹底解脫了。

李自成進城後,到處找崇禎皇帝,想跟出身龍種的皇帝照個面,可是連崇禎皇帝的屍體都沒有找到。直到見到已經逃出宮殿,卻被宦官們抓住的太子朱慈烺時,李自成才知道崇禎已經死了。

李自成看著眼前這個年輕人,問:明朝為何丟天下?太子說:因為誤用了奸臣周延儒。太子問為何不殺他,李自成說,你沒有罪,我為什麼要妄殺?太子說:“如是,當聽我一言:一不可驚我祖宗陵寢,二速以皇禮葬我父皇、母后,三不可殺戮我百姓。”(出自清 計六奇:《明季北略》,第458頁。)

幾天過後,李自成下令購買一具棺材,將崇禎皇帝的遺體抬到東華門入殮,百姓經過,泣不成聲。李自成下令,以皇家的規格,把崇禎安葬在昌平天壽山腳下的明朝諸陵中,因為來不及建新陵,於是把田貴妃的陵寢挖開一個洞,直接把崇禎皇帝的棺材塞進去。因為是明思宗朱由檢的陵墓,因此被命名為思陵。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有不妥之處,還望大家多多指教。如果大家喜歡我的話,歡迎大家關注我,你們的認可,是我創作的最大動力。


Lee說


首先十三陵是後人對北京明代帝王陵群的統稱。

其次只要崇禎生前是合法的皇帝,那麼只要他沒有被逼迫禪位,那麼不管他是不是正常死亡還是戰死,還是殉國那麼他最後的歸宿地就能享受這帝王的統一稱謂——陵!

再來看問題,我想這個提問所要表達的意思應該是:既然崇禎身死國滅,為什麼還能享受帝王禮遇吧?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受,每看到闖王兵馬攻進京師崇禎皇帝自縊煤山都會發出大明怎麼就完了的感慨!

我們看崇禎十七年,平閹黨,剿流寇,御外患,鬥文官;但是閹黨倒了,東林黨又‘眾正盈朝’了。流寇越剿越多。外患越來越大,越來越把自身利益凌駕朝廷之上!

他知人善任,孫承宗、袁崇煥、洪承疇、孫傳庭、盧象升、楊嗣昌、曹文詔、左良玉等一大批文武將才得以提拔重用,一時竟然有了中興氣象!但是這些人不是被自己殺就是被敵人殺,沒有一個落得好下場!

他減膳撤樂,屢下罪己詔。后妃補衣,甚至自己的陵寢都沒修!但末日景象卻越來越濃!

他一直勤勤懇懇,不想落得亡國下場,可還是不免身死國滅!

有人說他猜疑心太重,有人說他用力過猛……可不猜疑怎麼辦,好不容易擠出的賑災糧還沒出戶部就被貪了一半;不用力怎麼辦,流民,流寇,關外,利益集團哪個是省油的燈?

那你問我說了這一大圈大明不還是滅了,我只能回答你一切都是氣數!《明史》說明實亡於萬曆,可我看明實亡於氣數!

他當得起帝王的一切禮遇。百年皇圖霸業,過眼雲煙耳,什麼也逃不過時間氣數!


戰歌仰望星空


崇禎是明王朝最後一個皇帝,
畢竟是皇帝怎麼不能葬在這裡了?


無與倫比的小爽


崇禎作為明朝皇室正統,無論他死在哪裡,以什麼方式死,都有權葬於明十三陵。我國古代帝王,不但在生前對於自己的生活質量和皇權看的很重要,他們對自己死後之事更是十分看重,因為古人認為死亡也是一個新的開始。



一般皇帝即位一年之後就要為自己修建皇陵,因為如此一來,他們可以在生前就知道自己死後住在哪裡,更能為陵墓修建提一些建設性的意見。而崇禎,作為一個末代皇帝,整日忙於戰爭和宮廷鬥爭,在生前是無暇顧及自己身後之事的。


所以,1644年,崇禎梅山自縊之後,尷尬的是,自己連安葬的地方都沒有。或許,他根本就沒想過自己死後的事,他已經沒有精力去思考這種奢侈的問題了。死前,崇禎下遺詔,告訴李自成大軍,說朕可任你們侮辱,但請你放過這些臣民。不管崇禎生前如何剛愎自用,作為一個末代皇帝,能說出這樣的話,不得不讓人佩服。

死後,李自成答應了大臣和百姓的請求,把崇禎葬入田妃的思陵。當地百姓湊了二百多兩銀子,把崇禎葬了,十分寒酸,後來,大家又湊了些銀子,給崇禎的墓周圍砌了一圈磚,崇禎這才算在思陵“住”下了。後來,順治皇帝來十三陵,看到崇禎的墓,非常感慨,心想要不是你,哪能有我們的今天啊?!你在裡頭好好安息,我要厚葬你,於是命人重新修建了思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