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好漢108將為何之前沒有一人死亡,徵方臘卻死傷70人?

用戶67308932718


梁山最輝煌的時刻就是徵遼歸來的那幾天,108兄弟無一損失,全軍上下兵強馬壯,人心振奮。

但可惜好景不長,方臘一戰幾乎折損2/3員戰將,後期又經朝廷裡奸臣誣陷,沒幾年梁山兵馬就徹底失敗了。所以,方臘一戰是梁山命運的轉折點。為什麼梁山會失敗的這麼慘,歸根到底,3點原因。

第一,方臘和梁山的實力不相上下

梁山兵馬與方臘兵馬差不多,梁山有五大高手,方臘有四大金剛。梁山有一批文臣謀士,方臘也有自己的文人集團。在組織上,梁山要替天行道,方臘也提出要人人平等。所以,不管是從價值觀、兵馬等等各項實力,兩邊都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

對他們兩邊來說,最划算的應該是“合作”,一起推翻宋朝的統治,然後再分天下或者最終決戰。但在小說裡卻被塑造成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最終大宋王朝消除了兩大隱患。

第二,水土不服、不佔地利

梁山屬於山東地界,108個兄弟們也都是北方人。但方臘當時主要在南方。要知道,在北宋時期,南方還基本是蠻荒之地。

如果不是南宋時期的大規模遷移和開墾,南方也不會發展起來。所以,在當時南方各類毒蛇猛獸、天氣多變,108個好漢很多人都不適應,最終,光病死的就有11人,連仗都沒怎麼打就死了。

第三,兄弟義氣,抵不過戰場實力

有個詞叫“烏合之眾”,說的就是一群殘兵敗將去打仗,如果打贏了,那還軍心振奮,一鼓作氣戰鬥力很強,但如果打輸了,就潰不成軍,逃跑的比誰都快。

梁山108兄弟雖然沒有逃跑,但士氣卻非常低落。尤其是某個兄弟戰死以後,士氣低落到冰點。原本10000的戰鬥力也就能發揮出了3000,這樣的結果一定是要滅亡。

不過,梁山征討方臘慘勝而歸,都是作者在小說裡的情節設置需要,我們沒有必要那麼糾結就好了。


我是千城,就是那個要讀完1000本書、走過1000座城的男人。

歡迎留言說出你的想法。公眾號:千城撩書。一起打開新的世界!

千城Slash


首先,這個問題本身存在一點問題的是,在徵方臘過程中,如果算戰死的將領應有59人,再加上後來病逝的有6人,總的死傷應該只有65人。

接著講一下會造成梁山好漢在戰場上戰死過半的原因。

其一,方臘一方實力不弱,是一塊難啃的骨頭。

方臘是一股農民起義軍的首領,他領導的起義軍之所以能夠讓宋朝害怕,在眾多的農民起義軍中具有極大的影響力,方臘軍隊的實力實在不可小覷,幾乎有很多敵方將領的武力都能與梁山眾好漢匹敵,這也不能怪徵方臘會導致如此慘重的損失。



其二,一開始出現有人員傷亡,沒有及時安撫軍心。

梁山泊108好漢儘管很多都來自不同的地方,但卻情同兄弟姐妹一般,一旦有好漢戰死沙場,就讓在世者心寒和悲痛,進而失去取勝之心和決敵之鬥志,在戰場上沒能發揮出自己的真正實力。


其三,作者的有意為之。

在水滸全傳中加入了徵田虎和王慶的故事情節,但估計不是作者所寫的內容,作者在寫梁山好漢徵方臘過程損失慘重,打敗方臘之後又離散的離散,被奸臣害死的害死,自殺的自殺,梁山起義至此算是失敗了,作者可能要讓宋江等眾好漢保留著忠義的名節,這樣就不能讓好漢們無一人傷亡地歸來,因為歸來後必然會有奸臣會再次陷害他們,他們進而會再次起義造反,這就與作者想要通過這本書表達的忠義相違背了,如果真的這樣,梁山的眾好漢其實死的很冤,這也是水滸想要向世人展現的一部堪稱悲劇的史詩。


個人喜歡看水滸中的中英雄好漢義氣豪爽,嫉惡如仇,懲奸除惡,真是無比大塊人心,他們都同樣被逼上梁山,同甘苦,共命運,他們只是想要在一個與世無爭的水泊梁山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卻被迫為了“忠義”而為早已腐敗無能的國家賣命,最終迎來自己命運的終結歸宿,儘管如此,他們在面對死亡和痛苦之時,我相信他們依舊毫無後悔和畏懼,他們死也死得像一個好漢。


亂世史詩




方臘之所以強悍,其一憑戰力;其二憑藉政治攻勢;其三憑優越的軍事才華。方臘與宋江的唇槍舌戰中,方臘明顯佔政治優勢,宋江在政治上處於劣勢!從其戰略戰術上講,方臘所處之地易守難攻!從開始湧金門張順談判時慘死可以看出,方臘佔盡了天時地利,甚至是人和的政治!

地利上方臘憑藉兩點:險山和惡水的天然屏障,無論歙州,睦州,還是烏龍嶺,都是險灘惡水,易守難攻;人和是方臘具有八員得利戰將:大將石寶,元帥鄧元覺,兵部尚書王寅,鎮國大將厲天閨,龐萬春,呂師囊,司行方,這些方臘的得利干將,作戰意圖明確而堅決,在軍事技術的操作上都是輕車熟路,技高一籌,優於軍事吳用與公孫勝,在自己熟悉的地盤上攻殺梁山敵人,哪兒該固守設防,屯兵駐軍,哪兒該縱馬廝殺,快速攻取,早已是鐵桶一般!而梁山108將只要進入方臘地界,猶如泥牛入海,縱是奮力廝殺,也會掉層皮下來!宋江若不得益於將廣兵猛,必然慘敗!因為在這場戰役中,宋江損兵折將70人,死的比較慘烈的有阮氏兩兄弟,解氏兄弟,時遷等,幾乎全是鑽入方臘軍事圈套而死,方臘善用地形不說,戰力勇猛程度絲毫不遜於梁山108將。方臘軍力及戰略佈署達到了完美無暇的地步!



無論在任何方面方臘都佔絕對上鋒;梁山弟兄都處於劣勢!兵法上的弊端:以逸待勞,以有威力對付無威力,以旗幟嚴整對付盲然。這是很明顯的軍事戰術,梁山兄弟幾乎全不佔!後勤醫療神醫安道全又不在,致死病死6人。


梁山對陣方臘慘敗的另一大原因,朝中蔡京,高俅,童貫施以排擠,和窮寇惡追之計,唯一的左派張書夜被貶為庶民表面是梁山對方臘,其實朝中奸臣佞言,如宋江所說,我自幼讀儒通史,不想成為罪人,我輩之死是朝中奸黨所為!
風行君帶你從細微處解讀不一樣的文史,歡迎欣賞


解悶日記


梁山好漢的命運掌握在《水滸傳》的作者手中,是作者有意安排他們徵方臘損兵折將,施耐庵為什麼要這麼寫呢?


從歷史背景的角度來看,宋江被毒死一年半之後,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即將發生:靖康之變,北宋滅亡!


《水滸傳》小說從明初流傳至今,主要有三個版本,70回、100回和120回版,下面引用的數據,全部來自於120回版。

《水滸傳》發生的背景年代是北宋徽宗時期,但小說前八十回並未交代具體年代,直到第82回《梁山泊分金大買市,宋公明全夥受招安》,宿太尉和張叔夜上梁山宣讀招安詔書,詔書曰:

制曰:朕自即位以來,用仁義以治天下,公賞罰以定干戈,……故茲詔敕,想宜悉知。

宣和四年春二月 日詔示


詔書結尾第一次提到具體年代:宣和四年。宣和是宋徽宗在位的最後一個年號,元年到七年,對應的公元年份是公元1119年-公元1125年,宣和四年就是公元1122年。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十月,金太宗完顏吳乞買完成戰略部署,南下侵宋,宋江接受朝廷招安的時候,距離金兵南侵,還有3年的時間。

宋江帶領梁山好漢,燒燬山寨後,到都城東京謝恩,然後被派去攻打遼國。


經過幾個月的作戰,擊敗遼國,遼國皇帝向宋朝上表請降。


宋徽宗派宿太尉赴遼國讀詔書(第89回《宋公明破陣成功 宿太尉頒恩降詔》),詔書曰:

大宋皇帝制曰:三皇立位,五帝禪宗,雖中華而有主,豈夷狄之無君?……爾其欽哉!

宣和四年冬月 日


詔書落款的時間為:宣和四年冬月,也就是到了公元1122年的農曆十一月。


遼國投降後,宋江領軍先後消滅田虎和王慶,然後征討方臘。


“花和尚”魯智深生擒方臘,宋江得勝回朝,和盧俊義給宋徽宗上表(第119回 魯智深浙江坐化 宋公明衣錦還鄉),表曰:

平南都總管正先鋒使臣宋江等謹上表:伏念臣江等愚拙庸才,孤陋俗吏,……謹錄存歿人數,隨表上進以聞。

……

宣和五年九月 日,先鋒使臣宋江 副先鋒臣盧俊義等謹上表。


落款時間是宣和五年九月,也就是公元1123年,此時距離金兵南侵還有2年。

宋江被朝廷加授武德大夫,並任命為楚州(今江蘇淮安)安撫使兼兵馬都總管。


宋江衣錦還鄉,“住了數月”,返回東京,再到楚州赴任,“將及半載,時是宣和六年首夏初旬”,朝廷御酒到來,宋江帶人迎接,首夏初旬即農曆四月上旬,此時已到了公元1124年四月。


御酒被蔡京等人投下慢性毒藥,宋江飲下毒酒後,“肚腹疼痛”,發覺被下毒後,派人到潤州(今江蘇鎮江)將都統制李逵招來,把毒酒也給李逵喝了,二人分別後,宋江當夜而死,李逵回到潤州毒發身亡,兩人都被葬在楚州南郊蓼兒窪。


宋江和李逵被毒死的時間,大致在公元1124年4、5月份,此時,距離金兵南侵還有一年半左右。


如果《水滸傳》作者施耐庵(學術上還有爭議)不安排宋江等人接受朝廷招安,去征討方臘的話,那麼,1125年金兵南下侵宋,全員的梁山好漢們會怎麼做?


不外乎以下幾種選擇:

1,坐山觀虎鬥,坐收漁翁之利;

2,背後捅刀,趁機擴大地盤,成為金兵“友軍”,夾攻宋朝;

3,以大局為重,接受朝廷招安,出師抗金。


選1和2的話,梁山好漢置民族大義於不顧,必定留下惡名,而施耐庵對梁山好漢是持褒揚態度的,絕不會讓他們身負惡名。


施耐庵會選3,這樣一來,梁山好漢會和朝廷一起抗擊外辱,如《詩經·小雅·常棣》所云“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梁山好漢會名垂青史。


不過,這樣選擇的話,梁山好漢VS金兵,會有三個結果:

1,大破金兵;

2,勢均力敵,宋金議和;

3,大敗虧輸。


前兩種結果,靖康之變不會發生,徽欽二帝不會被擄走,北宋王朝也不會滅亡,康王趙構沒機會稱帝,歷史上就不會有偏安半壁江山的南宋小朝廷,岳飛、韓世忠、吳玠、吳麟等人也不會成為家喻戶曉的抗金名將……

靖康之變,二帝被擄


《水滸傳》是一部小說,古代文人創作小說,會對歷史人物的生平事蹟進行虛構、甚至誇張,但很少對王朝興替等重大歷史事件進行虛構和演義!


比如小說《三國演義》,諸葛亮就被該書作者羅貫中過度神化,在書裡,諸葛亮即可以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又能夠借到東風、罵死王朗、七擒孟獲,幾乎是無所不能的,但是,羅貫中卻不敢寫諸葛亮北伐成功,滅曹魏、平東吳,完成統一,中興漢室,因為這與真實歷史上三國終結相悖。


大多數古代文人,都不會越過這條線,但是,總會有例外,比如小說《說岳全傳》,就描寫岳飛之子嶽雷統帥大軍,滅掉金國,一雪前恥;小說《楊家將演義》中,楊文廣大破遼國、平定西夏,這類胡亂演義的小說和今天的抗日神劇如出一轍,思想性和藝術性的成就極低,殊無可取之處!

如果施耐庵選擇了第3種結果呢,金兵攻破東京,擄走二帝,靖康之變發生,但是,梁山好漢敗於異族之手,英雄形象將大打折扣。


古代文人,漢人正統王朝的觀念很深,其實不僅古代,近、現代很多人也如此,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先生在曾在其作品序言(三聯版)中說:

……我初期所寫的小說,漢人皇朝的正統觀念很強。到了後期,中華民族各族一視同仁的觀念成為基調,那是我的歷史觀比較有了些進步之故。這在《天龍八部》、《白馬嘯西風》、《鹿鼎記》中特別明顯……”


即便到了今天,網絡上歧視少數民族的言論依然不少。


《水滸傳》作者施耐庵,出生於元朝末年,眾所周知,元朝曾實行嚴重的民族壓迫政策:將人分為四等,將職業分為十等,讀書人排第九,甚至排在妓女之後,伯顏甚至提議殺光張、王、劉、李、趙五姓漢人等等。


讀書人出身的施耐庵,對元朝的民族壓迫有深切的感受,還曾經加入張士誠的抗元義軍,對少數民族,從心理上應該比較排斥。


無論蒙古人還是女真人,在施耐庵心目中都屬於“蠻夷戎狄”之類,因此,他肯定不會在小說中讓漢人中的英雄梁山好漢敗給異族的女真人,但是,又不能在小說中公然改變北宋滅亡的歷史事件,只好安排宋江在女真南侵之前,接受朝廷招安,出征方臘,損兵折將。


方臘也是漢人英雄,梁山好漢折損在他的手中,對英雄形象的影響遠遠低於敗給女真人!

倖存的梁山好漢被朝廷分散安置,宋江、盧俊義等首領又被奸臣毒死,這樣的話,一年之後,金兵南下,世上已無樑山好漢,北宋滅亡!


所以,迫於即將發生的靖康之變,施耐庵不得不安排梁山好漢與方臘火拼,兩敗俱傷,當然了,歷史上的宋江等人被張叔夜招降後,也很有可能去參加了平定方臘的戰鬥,是施耐庵這樣寫,也是尊重歷史!


指縫間的歷史


從文學角度,這是作者安排的悲劇結局。從劇情角度,因為前期和後期作戰的對手態勢不同。

真實的答案其實很無聊,因為作者要這麼寫。

現在一般認為水滸傳可能是不同時代各種段子拼湊起來後改寫的。前期寫的是108人聚義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滾雪球擴大的過程,以70回梁山大聚義為高潮。這個過程中,梁山雖然也遭遇各種挫折,但挫折只是為了反襯勝利的喜悅。整體來說就是梁山從一個成功走向另一個成功。這中間如果死去了重要人物,那豈不煞風景?

當然,也不是一人不死。其實梁山好漢這一邊的人還是死了的,比如武松的哥哥武大郎,林沖的老婆林娘子。就算是山寨之人,也死了韓伯龍、晁蓋等人。

而聚義之後,到徵方臘,必須結局了。結局無非兩個,一是喜劇結局,108人全滅方臘,無一損傷,個個高官得做,軍馬任騎,喜氣洋洋。二是悲劇結局,108人損兵折將,雖滅方臘,自己也去了大半,然後回來的人又有被害死的,有自殺的,落得個悽悽慘慘的下場。顯然,後者比前者要震撼和深刻得多。作者選擇了後者。既然如此,就要讓梁山的人迅速在征討方臘這十餘回書中退場。於是我們看見,打了那麼多惡仗,被擒拿那麼多次的梁山好漢,開始被批量處死,甚至明明打了勝仗,都有人亂軍中被馬踩死。雖然這才是真實戰場可能發生的情況。

再說說劇情角度。梁山之前的各次戰鬥,大部分或者是山寨防禦戰,或者是在附近州郡的出擊。應對的敵軍整體來說,實力不算很強。比如祝家莊,三莊聯手也只有不到十個將領,幾千軍馬。大名府只有聞達、李成、索超幾個能打的,呼延灼、關勝等每一次討伐,也不過是三五個將領。童貫、高俅的討伐兵力很多,但將領每次也就十餘人。可以說,梁山在將力上佔據明顯優勢,而且每一次戰爭,背靠梁山,進可攻,退可守。即使暫時不敵,也可以退回山寨,本土作戰。

但征討方臘就不同了。方臘是割據江南的聖公,不但擁有數十萬大軍,百員良將,實力遠遠超過宋江之前面對的任何一路敵人,而且地域廣闊。梁山離開自己熟悉的北方,深入江南水鄉千里之地,不但水土不服,而且客場作戰,遭遇各種埋伏。即使受了死傷後,也無法後退,只能繼續強攻。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張順在湧金門被射死,蟹珍蟹寶在烏龍嶺被打死……隨著不斷深入,宋江勝利的同時也不斷損兵折將,最後形成幾乎與方臘同歸於盡的格局。

而這,也正是蔡京高俅等人最初的意圖。


巴山夜雨涮鍋


是什麼造成了打方臘的慘勝呢?

梁山好漢在之前的戰鬥中攻打史文恭和祝家莊,雖然是梁山是進攻方,但我們明顯可以看出來梁山的實力在二者之上,也就註定了勝利無傷亡的合理性。

之後對抗征討的官軍時,是守勢,佔據了地利。而且當時朝廷當時的軍隊要麼是能戰之人太少,比如當時的關勝和呼延灼,要麼就是指揮者無能如當時帶了大批將軍的高俅軍隊。當時梁山利用的地勢水泊,也採取了合適的戰術如鉤鐮槍破連環馬。總而言之是聰明的防守戰。

打田虎,王慶時二者實力也不足守城。更有甚者,田虎手下竟有投降之人。投降的人成了打王慶的炮灰,讓梁山獲得了情報。這樣梁山人馬完勝。

徵遼國是費了一番周折打的轟轟烈烈。其中更是有公孫勝施展道法的精彩演出,在對抗異族的戰鬥中,我們的宋先鋒得到了上天的保佑,在困難時九天玄女賜予其天書,可見這是老天的庇護(還能說什麼😂😂),讓梁山進退有據。

然後就是攻打方臘了,我們都知道當時宋江龍盤于山東而方臘虎踞於華東地區,兩地氣候相比於之前的征戰地點對比更明顯,山東干而冷,華東溼而熱。宋軍攻打方臘勞師遠征,方臘以逸待勞。宋軍為北軍,很容易水土不服。就像赤壁之戰的曹軍一樣。

梁山泊軍為半腐朽官軍加上梁山原班人馬,方臘則是反抗意志堅決的起義軍,導致方臘軍特別頑強。梁山雖然108將不過出徵人數不足,比較嚴重的是沒有神醫安道全和入雲龍公孫勝的跟隨。傷者沒有有效的醫治,也沒有公孫半仙的火力支持。而且108將中並非人人都是真正的好漢其中確實有濫竽充數之人。反觀方臘,陣容齊整。方臘,水滸傳八大金剛 此八人為:兵部尚書王寅 鎮國大將厲天閏 龐萬春 呂師囊 方傑 鄧元覺 司行方 南離大將軍石寶。這幾人都有萬夫不當之勇。魯達對抗同為大和尚的鄧元覺不佔上風。同時方臘也有其他戰將。而且上天也沒有庇護宋江人等。方臘佔地勢,宋江不佔,謝珍謝寶就是斃命於此。但即便如此宋江實力也略優於方臘,在一城一池的攻打中,宋軍慘勝。奠定了梁山的悲慘結局。

有研究表明當時施耐庵寫作是在杭州的西溪溼地,水泊梁山地理是以溼地為基礎的。愛好水滸的人有機會可以去看看。

(圖片來自影視劇照,僅為描述和評論《水滸傳》作品)


大眼大世界


很高興能狗回答您的問題,水滸傳是我最喜歡讀了名著之一,我對水滸有頗有些研究和想法,至於朝廷派人徵繳梁山,梁山好漢一個也沒有傷亡,徵繳方臘卻死了一大半,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出征和被征討是有區別的!

古代打仗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八百里水泊梁山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要想進入梁山必須長途跋涉還要行駛水路!朝廷來徵繳梁山,此時朝廷的兵馬人困馬乏,梁山則可以以逸待勞,而且梁山好漢們還佔據了地利的優勢,所以梁山人馬不需要多大損失就可以把朝廷的兵馬拒之門外!



第二:朝廷下來的人來征討樑上,大多都是左左樣子,而方臘如果輸了就是滅頂之災,所以方臘會做困獸之鬥,殊死抵抗!

朝廷派下來剿滅梁山賊寇的人基本都被體制化了,大都抱著做做樣子就行了,沒有真賣命全力的去和梁山好漢硬鋼。而梁山好漢如果失敗了就會被“滅團”所以梁山好漢都會殊死抵抗,和方臘的境遇是一樣的!



第三,還未開戰方臘就搶先下手佔得先機!

梁山好漢準備是先禮後兵的,方臘為了表定決心率先動手殺死了浪裡白條張順,萬箭穿心而已,很多梁山好漢都比較氣憤,人在憤怒之下容易發狂,說白了就是殺紅眼了,就會很少去仔細想想,所以就很容易遭到暗算,很多人都是死於城防的鴻溝啊、滾木、雷石的機關之下的!梁山人馬長途跋涉,這次方臘卻是以逸待勞,所以剿滅方臘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實在是讓人惋惜!



第四:方臘的手下厲害的角色也不少!

石寶、龐萬春、鄧元覺、王寅等等,也有很多得力戰將!雖然沒有梁山武功高強的人多,但是實力也不能小覷,相比之下算是一個半斤一個八兩,所以沒有慘重的代價,很難拿下方臘!



覺得我說的有道理的可以點個贊,支持一下,覺得我的觀點和大家的不同的可以在下方的評論區進行討論,我會及時的看評論和一一回復的,喜歡我的可以點個關注!

小小孫說


《水滸》《三國》有個共同點,就是大致符合歷史。歷史上的宋江起義最後被招安,歷史上的三國演義最後歸晉朝。

這樣一來,結果就已經成了定局。所以對於梁山好漢、蜀漢英雄的渲染,只能在書的前半部分,因為越靠後面就越逼近史實,如果不能及時收筆,那必然寫成了架空同人。拿《三國》來說,諸葛亮在前期一直算無遺策,但是避免不了關羽、劉備、張飛之死。


《水滸》也是一樣,我們試想一下,如果梁山好漢元氣未傷,徽宗是否敢剷除宋江?如果不能剷除宋江,面對兩年後的靖康之變,他們是否能夠勝利呢?要知道,梁山好漢可是幾乎滅了遼的。在讀者看來,遼和金都是外族,區別不會太大,憑什麼橫掃遼人卻打不過金人?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們迅速瓦解。《水滸傳》前身《大宋宣和遺事》就說了宋江被招安徵方臘的故事。而徵遼的故事本身就是《水滸傳》插入的爽文,這個不能動。田虎、王慶更是晚出《水滸全傳》的。那麼在《水滸傳》成書的時候,最適合瓦解梁山好漢的地方無疑就是徵方臘。



從情節來看,方臘軍也有優秀之處。比如說利用南方丘陵地形的伏兵詭計,這個是一直活躍在中原的宋江軍完全沒接觸過的。方臘軍為了保衛家園,鬥志當然也比客場作戰的宋江高。同時宋江、盧俊義兵分兩路,大概也是一個戰略失誤。加上底層人民慘勝底層人民,也還說得過去。


林屋公子


說到底還是梁山幹不過方臘。

雙方實力差距太大,大到施耐庵老先生都不好意思把梁山寫成零死亡的傳奇。

我在上一篇回答里根據兩者實力做出了三方面對比:

1、勢力範圍;2、政權雛形;3、人員素質。

現在再簡略的說一說。

梁山最巔峰時僅有一州之地,並還保留著佔山為王的作風,草臺班子倉促已極,沒有明確的上下級關係——上下級的終點是君臣關係,梁山連這個雛形都不曾有;三十六天罡朝廷武官幾居其半,七十二地煞十九虛名。

方臘據有江南八郡之地,自稱天子,造宮闕內苑,設文武各職,三省六部一應俱全;麾下官員文武雙全,以兄弟方貌守蘇州,太子方天定守杭州,自據歙、睦二州(遣丞相守之),駐蹕清溪,其上陣將領無不弓馬嫻熟,鐵骨錚錚,除秀州段愷及常州副將金節投降外,盡皆戰死,無一人通敵變節。

可以說,無論哪一點,方臘方都對宋江方形成了碾壓。

方臘方既無神仙佑護,又沒用陰謀陽謀,甚至清溪敗亡時都不知道戰略撤退——施公不止不給方臘一方開金手指,在“兵者,詭道也”之上更將他們塑造成了白痴。然而就是這樣一群牽線木偶似的、被動等著玩家組團來殺的NPC們,形之於戰陣,仍能給予梁山一方高速有效的殺傷,只能說,梁山一方實在菜逼而方臘一方實在生猛。

是哪裡出了問題,竟使得上有作者狂開金手指、中有神仙山神道術護持、下有全書位面氣運眷顧的梁山主角們戰損率超過五成呢?

我覺得歸根結底還是人員素質尤其是個人武藝及作戰素質上出了問題。

1、梁山好漢品質不值一提:宋江上山,提出招安的終極目標,迅速為梁山高層所接受,但也變相的抽走了梁山眾人的精氣神,再不復先前虎虎生風之概。如林沖、秦明、關勝、索超、董平等五虎將八驃騎諸人,原為朝廷將官,一俟被捉,便即投降。我在這裡做個推測,他們既能降宋江,自也能降方臘。因何直至戰死也沒降?原因有二,一是方臘尚未席捲天下,一是不得其便而已。

可以說108位好漢的品質都極其一般,他們能被朝廷招安,倘若方臘能擊敗朝廷,他們當然也能投降方臘。

既然如此,恐怕除了宋江真心想立功之外,別的人大半都是來軍中掙資歷混日子的,他們不出計只出力,要死便死,得生便生。

2、個人武藝對戰陣的影響微乎其微:比如公認的梁山第一高手盧俊義,分兵後跌跌撞撞,反不如宋江推進順利;又如馬上林沖和馬下武松,在江南殺傷敵人也極其有限,林沖和另外四人圍攻尚書王寅便是他最後的絕唱。

3、黑三郎調度失措:方臘軍中有包道乙、鄭彪等異人,如武松之臂,被包道乙飛劍所斷,王她英夫婦,死在鄭彪術下。而宋江吳用和盧俊義等人顯然沒有絲毫反制措施,只能被動捱揍——梁山這樣的小草窠裡都有入雲龍及戴宗有道術,江南何其大,傻子也該防備南軍中有有此奇人異士啊!

4、及時雨有大招不放:水滸英雄排座次時他安排天降石碣,被逼得裝供桌時九天玄女授了他大招,徵遼時又曾與九天玄女謀面,張順殺方天定時也曾顯靈……我就奇了怪了,宋江裝神弄鬼一輩子,又在徵遼時驗證過了兵書戰策有用,在徵方臘進為何一次不用?

5、一個細思極恐的事實:宋江徵方臘種種反常表現,是白痴、還是故意為之?


王事情


一、歷史上方臘起義規模很大,宋朝花了巨大的代價才予以平定;而宋江起義規模小,一個小小的濟州太守張叔夜就搞定了。施老先生寫《水滸傳》多少參照了歷史,寫歷史演義小說可以誇張,但不能太過分,因此,如果施老先生把《水滸傳》寫成梁山好漢徵方臘得全勝、無一人陣亡而歸,則《水滸傳》會因太假而得不到流傳。

二、以當時的時代背景,如果宋江征討方臘後,仍然得以全師而歸,下一步,只能寫宋江要麼再度造反,而這是與《水滸傳》主題…忠義…相違背的;要麼是宋江率梁山好漢走上抗金救國的戰場,而抗金歷史在施老先生所在的明朝是為大眾所知的,在這種情況下,施老先生不能把梁山寫成抗金主力,也不能寫成抗金取得勝利,這樣的情節和結局無法更加彰顯宋江的忠義和梁山好漢的英勇,故施老先生選擇了不寫。

三、在上述兩種思路指導下,施老先生只能寫成梁山好漢徵方臘遭到了重大損失,而這是施老先生不願意又不得不寫的結局,這樣,對《水滸傳》徵方臘章節的潦草,就很好理解了。不過,施老先生在寫宋江徵方臘前就暗示了讀者:前往徵方臘時,梁山人馬已經不是108將的整體了,梁山的離析已經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