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系統學習古籍有哪些書可以推薦?

歷史研習社



咱們一起來切磋。

個人的看法,可以從《古文觀止》入手。

《古文觀止》,清代康熙年間(1694)吳楚材、吳調侯編纂。第二年(1695),吳楚材的伯父吳興祚反覆審讀了這部書,覺得很好,尤其對初學古文者大有裨益,贊成付梓——就是開印。

吳興祚,時任漢軍副都統,正三品或從二品,相當於現在的軍區副司令。後來,他官至兩廣總督。

為何推薦這本書?

這是由專業人士精心選編的古文啟蒙教材。

吳楚材和吳調侯都是浙江紹興人,二人是叔侄關係,皆為“職業教師”。他倆都在學館教了一輩子書。

學館,是較有規模的私塾——至少是中國自周代以來主要的“教育機構”形式。

通常,學館招收五六歲至十多歲的學童。入學後先識字,以“寸方”楷書為多。認得千餘字後,始授《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課程。也有上來就背誦《四書》、《五經》的。學生邊背,老師邊講。同時,老師手把手教學生寫字——描紅開始,進步到臨帖。多數在講完《四書》後,開始兼學古文。康熙年間以後,《古文觀止》是重要的古文課本。

“二吳”,在常年教學中,逐漸領悟到有必要編一本古文教材。於是總結“教”和“學”兩方面需求,反覆遴選斟酌,編纂了這本《古文觀止》。

閱讀此書,可大致通覽中國古文代表作。

《古文觀止》收錄古文二百二十篇,很具代表性。


一是從時間跨度說。書中收入文章,自先秦至明末,前後兩千餘年,幾乎包含了中國曆經的各個朝代——唯有遼、金、元時期的未收錄。

讀此書,已可對中國古文演進了解大概。

二是從古文代表人物說。正如有學者指出,此書以史為“經”,作者做“緯”,編織出了一幅絢麗多彩的古文畫卷。書中收錄五十多位名垂史冊的大家、文豪作品,並收入近十部著名典籍中的文章。

認真捧讀,當可基本瞭解中國古文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三是從所選文章水平和風格來說。書中文章代表了中國古文的最高水平。所選《左傳》三十四篇;《國語》十一篇;《公羊傳》三篇;《禮記》六篇;《戰國策》十四篇;柳宗元十一篇;韓愈二十四篇;歐陽修十三篇;蘇軾十七篇;王安石四篇;蘇轍三篇,等等。

書中兼顧各種文章風格,既有外交官的唇槍舌戰;又有臣子發自肺腑的上書;還有慷慨激昂的檄文。至於遊記、傳賦、碑文等等,不一而足。異彩紛呈,五色繽紛。

躋身期間,便可知中國古文之精彩。


說說個人感受。

《古文觀止》成書後,連續影響了三百年。

魯迅說,他認為有兩本古文書籍影響最大,一是《昭明文選》,再就是《古文觀止》。

不少學者認為,《古文觀止》和《唐詩三百首》堪稱中國文化之雙璧。一起閱覽,即為珠聯璧合。

《古文觀止》收錄的二百二十篇文章,絕大部分是散文,兼收駢文。所謂“散文”,是指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傳史書,以此區別於詩歌。“駢文”,則是常用四字或六字句,兩句一組,講求對仗和鏗鏘的文體。

把此書作為系統學習古文的入門級讀物,再合適不過。

開篇首文——《鄭伯克段於鄢》,即刻展現一幅驚心動魄畫面。鄭武公娶了武姜,武姜生了兩個兒子——莊公和叔段。武姜喜歡老二,厭惡老大,支持老二反對老大。莊公不動聲色,準備充分後,一擊打敗其弟。原來莊公發了毒誓,活著就不見他媽——“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後來,輿論壓力太大。謀士潁考叔獻計說,好辦。大王挖個地道,在名義上的“黃泉”見您母親就是了。於是,母子相見於“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有太多解讀的空間。

這樣的例子很多。個人尤其喜歡韓愈的散文,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情到濃處,催人淚下;偶爾詼諧,亦令捧腹。

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版本,有很好的註釋,讀起來一點不難。

認真讀了,才知道中國古文之精妙。

讀完這本書,如果問還可以讀什麼古文,那就建議讀《昭明文選》和《史記》。

所謂讀《四庫全書》和《二十四史》,太不現實。前一個,是清朝皇家編纂的古籍大全,主編紀昀亦未必全看過了。後一個也是,如果不做專門研究,完全沒必要去通讀,更何況幹嘛要去做這種“窮經皓首”的事情?能把十餘卷本的《史記》讀下來,就已經是了不起的事情。

讀《古文觀止》,不難,且有興致,又能提高古文水平,何樂而不為?


一老沈一


古代典籍汗牛充棟,浩如煙海,在進行歷史研究時,如何能夠快速、準確地找到合適的史料典籍呢?史學名家鄧廣銘先生曾經提出過史學研究的四把鑰匙:職官制度、歷史地理、年代學和目錄學。其中的目錄學,可以幫助治學之人廣泛而有針對性地收集史料,按部就班地讀書治學——即是一把打開古籍的鑰匙。筆者總結了一些比較基礎的目錄學書籍,掛一漏萬,供大家參考。

1《四庫全書總目》

[清] 紀昀、永瑢 著

中華書局影印本2003

>>>>

作品簡介

《四庫全書》的編修雖是一件有爭議之事,不過《四庫全書總目》對於一般研究尋找史料仍是有幫助的。該書是我國古代最大的官修目錄,也是現存最大的一部傳統目錄書,收錄古籍一萬零二百八十九種,按照經、史、子、集分為四大類,大類之下又分小類,小類之下又分子目。每大類與小類之前均有小序,子目後面有按語,簡要說明著作源流以及劃分類目的緣由。又名《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四庫提要》等,共二百卷,中華書局出版了影印本。

張之洞《輶軒語·語學第二》中談到讀書宜有門徑,指出“今為諸君指一良師,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讀一過,即略知學術門徑矣。”

2

《書目答問》

[清] 張之洞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

作品簡介

人們熟知張之洞是一位晚清洋務運動的領袖,卻很少有人知道他在目錄學上的貢獻。《書目答問》一書是為讀書者準備的目錄

。全書分經史子集四部分,另增“叢書目”,每一類都列出該類最重要的著作及較好的版式本,並作適當的比較和評論,頗便初學者,故而在當時流傳極廣。

清末民初學者範希曾又對原書進行了補正,增加了不少新的內容,也改正了原書的一些訛誤,另有來新夏等人的匯補。

3

《經部要籍概述》

董治安 著

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

作品簡介

《古文獻學基礎知識叢書》是由教育部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員會組織編寫的全國唯一一套古文獻學學科教材,其編者均為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師範大學、上海師範大學等學校古典文獻學方面的名師,是一套名副其實的古文獻學入門書籍。叢書中有經、史、子、集四部要籍概述,讀後可以掌握四部基本典籍。

《經部要籍概述》所作解題的經部著作,上自西漢、下迄清季(酌收個別民國期間著作),兼顧到經學自身發展的階段性和今、古文之別等各個方面。現代學者有關《易》《書》《詩》、“三禮”、“三傳”、《論》《孟》以及《孝經》《爾雅》等古籍的整理研究成果,體現了新的學術發展,雖與古代經學著作實已不同,但有多方面的參考價值,因酌列重要書目於卷末,以供研讀。

4

《史部要籍概述》

黃永年 著

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

作品簡介

《史部要籍概述》是黃永年先生在其《文獻學四講》目錄學史部目錄的基礎上的一個擴充,基本按照四庫全書對於史部的劃分方法來介紹。由於作者在唐史領域頗有建樹,且撰寫過《唐史史料學》一書,故本書與唐代相關的部分尤為出彩。辛德勇老師在北大所開設的

目錄學課程的參考教材之一也有這本書。

5

《子部要籍概述》

黃永年 著

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

作品簡介

《子部要籍概述》亦是承襲四部分類體系,基本上以時間為序,介紹先秦諸子、漢魏以下議論、理學、考證之學和法律、軍事、農藝工技、醫藥、天文算法、數術、譜錄、藝術、小說佛道、雜抄、類書、叢書等子部類別的書籍,對於瞭解子部基本典籍有很大幫助。

6

《詩文要籍敘錄》

金開誠、葛兆光 著

中華書局

>>>>

作品簡介

此書時葛兆光先生在金開誠老師門下讀研究生時寫成,選取古代中國文學史上120種最重要的詩詞和散文的總集(包括選集)、別集和詩文評著作,梳理這些文獻的成書、刊刻、流傳,考察其內容缺佚和真偽,討論其選本和注本優劣。該書可作為一本簡便有效的古典文學工具書,供研究者和愛好者使用。

最後再推薦兩本研究古代目錄的書籍,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閱讀目錄書。

7

《目錄學發微·古書通例》

餘嘉錫 著

中華書局2007

>>>>

作品簡介

本書並非是一本目錄書,而是一本研究中國古代目錄的書籍。古代的目錄於今天的目錄有所區別,閱讀此書可幫助讀者瞭解中國古代目錄的體例。

該書是作者在1932年至1948年間在北京各大學主講目錄學課程時的講義。其以“辨章學術”為核心,建立了自己的目錄學體系。對目錄書的體制、目錄學的源流、歷代目錄書的類例沿革闡述甚詳,舉出目錄學的體制有四種類型:一為篇目,考一書之源流;二為敘錄,考一人之源流;三為小序,考一家之源流;四為版本序跋,考一書之源流。

此本書有兩個通行版本,一是中華書局出版的“餘嘉錫集”中的一冊,一是商務印書館出版“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中的一冊,可供讀者選擇。

8

《古典目錄學》

來新夏 著

中華書局2013

>>>>

作品簡介

這是一部教材,共有八章,除第一章緒論、第八章結束語外,中間六章按照歷史發展順序,有重點地論述了歷代著名的古典目錄和有成就的古典目錄學家,以及與古典目錄學相關的學科,以使讀者能對古典目錄學

獲得比較完整而系統的認識。

免費發送300張價值50元的優惠券

50多節微課講座任你選


歷史研習社


古籍種類繁多,表現在:(1)中國歷史漫長,不同歷史時期,文體不一;(2)內容涉及繁雜,天文地理、歷史記述以及世間各行各業都有。在想選擇閱讀古籍之前,先想好要選擇哪一門類的書籍,然後查詢目錄書,不過必須要有古文功底。所以,非常值得推薦的古籍,以目錄學的古籍為先,從這類書當中,我們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門類當中的書籍來進行閱讀。最龐大的目錄書,莫過於《四庫全書總目》,是現有最大的一部傳統目錄書,也是我國古代最大的官修的圖書目錄。另外還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就是對謄錄入庫的3400餘種圖書(著錄書)和抄存卷目的6700餘種圖書(存目書)全部寫出提要,這樣當我們找到某一本書的時候,對書的內容也能立即有個大致瞭解。另外,還有一些名人認為為人修學必須閱讀的古籍,如清代張之洞的《書目答問》、梁啟超的《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都可以作為指導。

學習古典,目錄學其實非常基礎。


例外狀態





重要的是你激發你的興趣

不在於這本或那本

文脈!

道德經 詩經 論語 莊子 鬼谷子 史記 說文解字

等等等等

通過一本書而去觸類旁通……

什麼是中華文化的魂

二十四史可讀

可以並聯起你的文化知識網絡

古籍難懂晦澀

你說的系統閱讀

我想可以讀讀文學史

通過文學史的脈絡

既瞭解歷史

又學習古籍相關來龍去脈

以史為師










藝嶼EYESVOT


中國文化主要是儒釋道三家,三家的經典就是中國文化的經典。因此學習《周易》,《道德經》,《論語》,《孟子》,《莊子》,《六祖壇經》就是最基本的學習。以上書籍的版本數以萬計,今天回頭來看,中華書局五十年代開始出版的國學經典讀本最靠譜。



西山古賢


也許很簡單的。參看金克木先生的文集“書讀完了”。個人認為,比民國時期的大部分學者的推薦書單,更有說服力。

據金先生解釋這書名,來自民國初大概二十年代,夏曾祐(好像是)遇到剛回國不久的陳寅恪先生,說:“還是你好,懂外國文,我老了,書都讀完了,沒得讀了”……據說二十多年後,陳先生轉述這故事時說:“我明白了,書是真能讀完的”(大意)。

不過,據我自己理解金先生的文章意思,起碼傳統文化中的書和經,不能夠在十二、三歲前背誦完,牢牢記住,那這輩子沒希望了。


全利88


古籍,按字面意義,就是古代的書籍,又稱文獻。中國曆代流傳下來的和散佚、被毀的古籍,是浩如煙海,領域涉及文學、哲學、醫學、歷史、軍事、地理、農業等。按中國古籍的傳統分類,從《隋書.經籍志》開始分為經史子集四類。要學習古籍的話,首先應該學習文獻學的知識,以先了解歷代古籍的版本、分類、收藏流傳情況,再次,由於古籍基本上都是用文言寫成,所以也要學習古代漢語知識和訓詁學的一些知識。試推薦吳楓先生的《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文獻學》和張舜徽的《文獻學九講》,訓詁學推薦王寧先生的《訓詁學》和許維漢先生的《訓詁學教程》,古漢語推薦王力先生散文四卷本《古代漢語》。


書法學習與讀書


其實書不在多,主要是精讀,古籍很多都是文言文的形式,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研讀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我建議你先讀老子的《道德經》,這本書有很多觀點值得我們後世人學習。至於歷史方面的推薦你讀一下史記,二十四史,帶翻譯的,比如史記選譯。歷史是一面鏡子,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


鬼谷捭闔書院


題主說的“古籍”含義有點模糊,如果說的是經史文學,那麼自然要從諸子百家讀起,如果古文底子好,可以讀古人的註疏,如果讀文言有難度,可以看當代學者的譯註,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十三經譯註,中華書局也有各家的評譯。其次,前四史是要讀的,再往後就是詩詞文賦小說,可以依據個人興趣選擇閱讀。

如果題主想學文獻學,那麼推薦程千帆先生的《校讎廣義》,一共分版本、目錄、校勘、典藏四本,內容系統、詳盡,適合入門。同時,古典文獻所涉及到的其他學科也要有所瞭解,如音韻文字訓詁。音韻學推薦唐作藩的《音韻學教程》加《廣韻》,不過這個學科要深入最好有老師帶。文字學推薦裘錫圭的《文字學概要》加《說文解字》。訓詁學推薦郭在貽的《訓詁學》。還可以參照各種高校相關專業的教材。在領略文獻學的全貌後,同樣可以挑感興趣的部分深入。


汪小恆dog


修身養性類:老子,孔子,孟子,莊孑,歷史類:史記,二十四史,資治通鑑,訓詁類,說文解字,爾雅,蒙學類,龍文鞭影,笠翁對韻,佩文韻府,平水新韻。不知此回答對不對,能否幫助到你對選擇學習古籍的需求,看你自已的了,古籍經典太多,一個人投胎四次都看不完,撿這些主要能幫助我們提高素質的學習就可以了。歡迎關注共同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