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當前人民幣總量是多少,人均能破萬嗎?

好哥128


多得嚇死你。還人均破萬,早破10萬了。

貨幣供給量M2不需要科普吧?簡單地,說M2就是居民、企業手中各類定期、活期存款。國際上,M2是一個公認而廣泛採用的反映貨幣供給量的指標。

截止2018年9月底,我國M2餘額是180.2萬億元。這個規模是全球第一,什麼美國日本,比中國差遠了。2018年底,美國M2是14.25萬億美元,摺合約為100萬億元人民幣,只有中國的55%左右。有統計說,中國M2數量已經超過了美歐之和。

根據2017年統計公報,我國去年年末人口為13.9億。平攤下來,人均M2接近13萬元。我的乖乖,人均13萬元。

這還不算什麼,關鍵是我們貨幣供應量還以8.5%左右的速度在遞增,市場上的前越來越多。可是,我國的GDP增速只有6.5%。兩者之間還有一個2%的差距,哪裡去了?轉化為了物價上漲幅度了。

那是不是意味著居民和企業手中真的有這麼多錢,人均13萬。想多了!2017年末,我國境內住戶存款為65.2萬億,摺合人均4.6萬元,還不及13萬的一半。

人均4.6萬元也未必是真財富。2017年末我國個人消費貸款(不包含房貸)31.5萬億元,人均2.3萬元。也就是說,即使人均銀行存款有4.6萬元,其中的一半也是未來要還掉的。

中國的房貸數據更是驚人。目前最新房貸餘額約為21萬億元,人均1.51萬元。以平均3.5口為一個家庭的話,平均每個家庭房貸5.3萬元。

每位中國居民肩上負有的貸款(消費貸+房貸)為3.81萬元,4.6萬元的人均存款就只有7900元了。也就是說,中國人均在銀行淨存款只有7900元。


紅谷新視界


截至今年5月,當前人民幣M2存量為174.31萬億元,而同期本外幣存款餘額為176.16萬億元,人民幣存款餘額171.02萬億。

而根據國家統計局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人口總數為13.33億人。因此,簡單地計算平均的話,人均人民幣M2存量為13.08萬元,人均人民幣存款為12.83萬元,人均本外幣存款為13.22萬元。


但是,簡單地做平均並不能體現出真實的人均財富,我們需要綜合其他更多指標才能更好的瞭解人均財富。


中國人民銀行6月12日發佈的數據顯示,5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1.15萬億元。分部門看,住戶部門貸款增加6143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2220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3923億元。而1月份的數據是:新增的9016億居民貸款中,短期貸款增加3106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5910億元。

顯然從中長期貸款來看,今年以來居民加槓桿買房的情況緩解許多。在國內,居民中長期貸款基本可以視為房產按揭貸款。如果計算人均的話,今年5月份全國每人平均僅增加房貸約295元,1月份則為443元。


都說居民的存款被房子吃掉了,這個確實不假,數據說話:2016年2月,我國居民的淨存款達到歷史峰值29.87萬億元,此後逐漸下行。到2017年底,居民存款總額64.38萬億元,貸款餘額40.5萬億元,淨存款僅23.88萬億。而到今年1月份,居民淨存款又減少了340億。


如果計算人均的話,2017年底,全國每人平均淨存款僅為1.79萬元。你沒看錯!除去負債,相當於“人均淨資產”不到2萬元。到今年4月份末,這個數據為24.6萬億,平均一下也就1.85萬元。


那咱們老百姓的錢都去哪了呢?往下看。

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5162元,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7.6%。不過同期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15元,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8.8%。也就是說,居民收入增加速度都大於居民消費支出,這樣的話存款應該增加才對啊!但是:


據測算,中國的居民儲蓄率從2008年的53.2%,一直下跌,跌到2017年的7.7%。而在這10年當中,樓市經歷了大概4輪週期,從以前的幾千漲到現在的幾萬甚至十幾萬,幾十萬。


前不久,深圳南山區華潤城悅府搶房大戰刷爆朋友圈,而同在深圳蛇口老工業區的某個路口,那塊標牌,現在看起來是有多麼的諷刺!


小白讀財經


根據央行公開數據,截止2017年12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167.68萬億元,同比增長8.2%。

如果按照這個數據計算,167.68萬億/14億=11.977,約等於12萬。也就是人均高達12萬人民幣。

我們用最粗暴的算法,如果你年薪不到12萬元,那麼你就是“落後分子”。

同樣,截止2017年12月末,我國本外幣存款餘額總計169.27萬億元,同比增長8.8%。

按照這個數據計算,169.27萬億/14億=12.09萬。我國人均存款還是差不多12萬元人民幣,與人均M2非常接近。

不過,本外幣存款餘額總計169.27萬億元中,主要是企業存款,大概是105萬億。個人存款64萬億出頭;人均大概4.5萬元。

如果你在銀行存款達到4.5萬元人民幣,那麼你就沒有拖後腿;如果你在銀行存款達不到4.5萬元,那麼你就拖後腿了。

但其實實際上來說,銀行存款算不上財富的標誌。因為可能你在銀行只有貸款:你買了房子裡。或者你不在銀行存款,購買股票了。甚至你將自己的資產,轉為在企業裡擁有股份,沒有現金,那麼你依然是有“錢”人。有錢人不是有現金的人,而是有財富的人,現金不一定帶來收益,財富卻可以持續創造價值。

因為銀行存款收益太低了。比如活期存款利率,只有0.3%;三年定期也就2.75%左右,所以更多的人將自己的資產,轉移到投資上,比如買房,購買理財產品,購買股票等。

但總而言之,如果你銀行存款+投資的資產達不到4.5萬,可以肯定,你還沒有發家,更沒有致富,還在奮鬥的路上。

有關機構發佈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千萬富豪人數達到158萬人,有186萬家庭資產超過千萬。而中國百萬富豪人數,已經超過千萬裡。

如果你還沒有實現百萬,不要急,總是有機會的。改革開放帶來的紅利還在繼續,國民經濟增長依舊保持在中高速發展,而且質量越來越高。

相信國家,相信自己,相信未來!


波士財經


首席投資官評論員門寧:

通過央行今年7月公佈的數據看,截至7月末,流通中貨幣(M0)餘額6.95萬億元,狹義貨幣(M1)餘額53.66萬億元,廣義貨幣(M2)餘額177.62萬億元。

M0是指流通中的現金,M1指現金與活期存款,M2指現金、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通常使用M2來衡量一國的貨幣總量。

因此截至上月(2018年7月)底,我國人民幣總量達到了177.62萬億元,按照13.9億人口計算,人均貨幣價值12.78萬元。但這個並不能代表居民手中的財富,因為在我國,企業才是儲蓄大戶,居民存款總額為只有64.38萬億元(2017年末數據)。

根據這個數據計算,平均每個人的存款僅有4.63萬元,這和大家的認知就比較相符了。

那麼剩下的100多萬億貨幣,都算在了企業的頭上,是不是說明企業很富裕呢?其實並不是的,企業佔款總額大,只是說明了企業的經營活動對資金需求量大,有很多資金在企業之間流轉。

舉個例子,現在房地產三強都已經做到了上萬億的總資產,年銷售金額可以突破5000億,但實際上他們並沒有什麼錢。收來的錢最後要歸還銀行貸款,支付工程費用,繳納稅費,所謂的萬億僅是虛胖罷了。

真正有錢的,恐怕是那些處於壟斷地位的國有企業吧。


首席投資官


目前人民幣總量接近170萬億人民幣,我國按14億人口算,人均大概12萬人民幣,按平均一個家庭四口人來算,每個家庭平均的人民幣應該在48萬,但是按目前的房價來算,48萬隻夠在一個四五線城市買一套小戶型,有些地方只夠付首付,目前房子價格大漲,房子數量越來越多,總價值是多少還學要計算統計,而且目前大量的財富集中在少部分人的手裡,也就是說有一大半的人手裡的人民幣達不到這個平均值,所以他們想買房子就只能通過貸款,這樣來看確實是大部分人都處於負債的狀態,未來十年乃至二十年他們都需要在還債中度過,這樣的高負債水平確實會影響國內的消費水平,造成內需疲軟,而且是長期的,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會產生不利因素。希望大家要看情況不要盲目跟風,選擇自己承受得起的消費方式,不要過度揹債,否則會影響我們的生活水平。


阿酷帶你看世界


在經濟學中,M0、M1、M2、M3都是用來反映貨幣供應量的重要指標,在這幾個指標中,M2是公認和廣泛採用的反映貨幣供給量的的指標。M0是流通中的現金,即流通在銀行之外的現金。M1即狹義貨幣,是M0+企業的活期存款。而M2指廣義貨幣,是M1+銀行的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用M2來代表我國人民幣總量是最合適的。

那麼我國人民幣總量如何?人均能破萬嗎?其實想想也知道,人均破萬是毫無疑問的。2017年我國GDP達到了827122億元,人均GDP近6萬元,雖然我國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沒有人均GDP高,但是也有近2.6萬元,而且每家每戶多多少少也有點現金和儲蓄吧,所以我國人民幣人均破萬是毋容置疑的。

根據最新數據,截止今年10月末,我國廣義貨幣(M2)餘額179.56萬億元,同比增長8%;狹義貨幣餘額(M1)54.01萬億元,同比增長2.7%;流通中貨幣餘額(M0)7.01萬億元,同比增長2.8%。2017年末,我國總人口約為13.9億,這樣算下來,我國人民幣人均不僅破萬,還破10萬,約為12.9萬元。

從M2/GDP的角度來看,我國M2/GDP從1978年的0.32增長到2015年的2.057,這幾十年來擴大了近7倍。而且這一數據也顯著高於美國和日本。從貨幣總量上看,目前我國的M2位居世界第一,目前相當於歐洲和美國的2倍,日本的3倍。我國社會在發展,GDP在增長,人口也在增長,所以這都需要有充足的不斷增長的貨幣來提供繼續發展的動力。


錦繡中源


我國當前的人民幣總量大概170多萬億,如果按14億人口計算,人均大概13萬不到。這13萬就是一年能從你手裡流動的錢,也可以理解為收入,但不能理解為存款,因為13萬最後能存下的少之又少。


很多人說自己並沒有13萬的收入,這也正常,因為這是平均值,有人可能一年就一萬多的收入,而有人一年幾十萬,幾百萬,甚至上億的都有。按二八定律來說百分之二十的人掌握百分之八十的財富,這樣來算普通人也就3三萬左右。也就是說排除北上廣深這些發展比較好的城市,中國人的普遍月收入在3000左右。聽到這裡是不是平衡點了。

而北上廣深人均收入又比其它城市高,所以更多的人選擇去北上廣深工作奮鬥,這就抬高了房價,因為市場太大,而供應量跟不上,就像深圳,如果按現在的建設速度,要滿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商品房,而一套房子住三個人,在人口不增長的情況下需要大概需要50多年。更可悲的是深圳還沒那麼多地給你建,所以只能向周邊擴張。



自住投資惠州東莞深圳可以私信我。


小二樓視


有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8月,我國M2餘額為177.62萬億,全國人口總數為13.90億人。因此,簡單地計算平均的話,人均持有人民幣為12.78萬元。

M0是社會上的現金,M1是M0+企業的活期存款,M2就是M1+全國的定期存款,所以用M2代表我國人民幣總量是最合適的。

對比2008年,中國的M2是47.5萬億,人口總數是13.28億,則人均持有人民幣為3.58萬,2018年是2008年的3.57倍。可以看出,我國貨幣總量和人均持有貨幣的增長都是很明顯的。

但是從經濟總量來看,2017年為82.712萬億,2008年則為30.067萬億元,2017年卻只是2008年的2.75倍,貨幣的增長比經濟增長還快,貨幣是否超發了?

貨幣增發是必須的?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財富的增加,貨幣需求也同樣在增加,為了滿足這種交易需求,維持物價相對穩定,所以央行需要增加貨幣供給。而當貨幣供給稍大於貨幣需求的時候,也是經濟發展的效果最好的時候。

如果把國家比作一個超市,M2的增長也就是貨幣總量的增長,GDP的增長可以簡單看作是整個超市內貨物數量增長。這就跟我國目前的經濟情況差不多,我國M2增速快,是因為經濟增長得也快,但如果貨物的增長速度跟不上錢的增長速度,貨少錢多,貨就會漲價。

也就是會出現通貨膨脹,通貨漲價的幅度就是CPI的漲幅,目前已知的是發行過多的貨幣會導致貨幣貶值,物價上漲。

貨幣增發是把雙刃劍?

自2007年以來,中國的貨幣供應總量M2連續超越了日本、歐洲和美國幾大經濟體,目前相當於歐洲和美國的兩倍,日本的三倍。中國的M2已經相當於這三大經濟體的M2總量的70%左右。

由於我國社會在發展,人口在增長,GDP也在增長,這些都要有充足的不斷增長的貨幣來提供繼續發展的動力。

增發貨幣,可以降低利率,也就是用錢的成本,這樣就可以促進投資,投資增長可以推動經濟增長。經濟增長了才能帶動就業增長,於是人民收入水平提高。

但是一昧地發行貨幣也是有隱患的,比如津巴布韋在經濟不好的時候,其政府沒有稅收,無法維持政府機構和軍隊的正常運轉,但津巴布韋政府還是採用了違背經濟常識的方式,超發貨幣來支付政府部門的工資,以及其它的政府活動,最終導致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

類似的例子還有委內瑞拉,也是超發貨幣導致這個石油豐富的國家陷入危機。

總的來看,在正常情況下,增發貨幣都是為了刺激經濟的活力,這個增發都有一定的限度,即達到了刺激經濟的目的,又不會讓貨幣貶值太多;但非理性的增發貨幣,不管出於何種目的,無節制的增發貨幣,都會對經濟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金十數據


11月央行發佈2018年10月金融統計數據報告。報告顯示,10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179.56萬億元,同比增長8%,預期8.4%,前值8.3%。增速為近幾年低點,M2被廣泛認為是貨幣存量。按照14億人口來平均的話人均肯定是過萬的,約為12.8萬每人。我剛好統計了M2從改革開放以來的統計表,大家可以看下變化情況。

以上是我的回答歡迎交流。



坐井觀牛


我們當前人民幣的總量一般是有三個數據,分別是流通中的貨幣m0、狹義貨幣m1,廣義貨幣m2。

截至8月末,我們流通中的貨幣m0餘額是6.98萬億元;狹義貨幣m1,餘額是53.83億元;廣義貨幣m2達到了178.87萬億元。


截至2017年底數據,全國人口數量約為13.9008億人。

如此計算起來,現在人均手也就只有5000元現金,這是從m0的角度計算。流通中的貨幣本身就是指銀行體系以外,各個單位的庫存現金和居民手中的手持現金之和。

而平時我們說你有錢,並不是這種定義。有些財富並不是用現金來體現的。

狹義貨幣m1,是指流通中的貨幣m0+單位在銀行的活期存款+農村存款+機關團體+部隊存款+個人持有的信用卡類存款。所以使用m1計算也不準確。

較為準確計算我們一個人的財富,應當是使用廣義貨幣供應量m2。一般等於m1+企業存款中定期性質存款+居民儲蓄存款+外匯儲存存款+信託類存款。

這樣人均貨幣數量應當是12.86萬元。

不過人均貨幣數量並不是我們的存款數量。真要看存款的話,到2018年8月底,我國居民儲蓄餘額已經連續三個月超過43萬億元,其中活期存款超過16萬億元,定期存款超過27萬億元。也就是說差不多人均存款3.1萬元左右。也難怪,這些日子德國安聯最新財富報告中提出,擁有6.12萬元存款就可以認為是中產階級了。

也就是說,我們大家並不是想象的那麼有錢。

不過按照央行公佈的數據,截至2018年8月,我們的住戶存款是68.7萬億元。只看存款不看貸款是不公平的。我們的住戶貸款餘額是44.88萬億元。


其實告訴大家一個秘密,我們向金融機構貸款的平均利率也就5%-6%左右,但是央行公佈的2017年通貨膨脹率是7.5%,2017年12月貨幣增速是8.1%。所以,如果我們欠銀行的錢是相對貶值的,貸款購房的人都賺了。

所以,我們當前人均人民幣數量根據統計口徑不同,是不一樣的,總體平均數是從5000元到12.86萬元不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