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孔捷多次敗給日軍,為什麼解放後也能和李雲龍一樣授少將軍銜?

踏雪尋梅wsy


老實說,以孔捷的資歷,評個少將屬於非常正常的情況,如果說要評個中將的話有點勉強了。



55年授銜之時,軍銜授予的參考因素主要有四個:

1、授銜之時擔任的軍隊職務

2、黨內軍內的資歷

3、過往的戰績

4、各個系統之間的平衡

55授銜之時,孔捷的職務應該是軍長級別,在入朝作戰時孔捷是軍長,在戰場上吃過敗仗,到了1955年級別也不太會往上升。

在55授銜時,軍長和軍政委這一個級別的將領,授銜基本以少將為主,有53人,另外還有上將2人、中將6人,大校3人。以孔捷軍長的級別,少將軍銜非常正常。




以黨內軍內的資歷來說,孔捷是大別山區時期出來的,參加過長征,在紅軍時期已經是團長,後又參加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入朝作戰,這個資歷已經很老了。

孔捷在八路軍時期擔任的是雜牌團的團長,並不是129師的四個主力團團長。129師四個主力團團長活到55年的,有上將1人,769團長陳錫聯,其他的都是中將。四個主力團長以中將為主,其他後來擴建的團長當個少將很正常。



過往的戰績孔捷確實是比較吃虧,誰叫他不是主角了?在獨立團被山本特工隊打了0:200,入朝作戰時一個軍沒有打贏美軍一個團,確實不太好看。但是一兩場戰鬥不能說明什麼,如果孔捷老是打敗戰,老總能讓他去做新2團的團長?最後還能做到軍長級別?



至於各個系統之間的平衡問題,在此不在多說。孔捷是四方面軍出來的,這一點是比較吃虧的。

但總體而言,孔捷被授予一個少將軍銜,是實至名歸的,授予一箇中將的話,有點勉強!


胡史亂翔


別看書中和電視中為了拔高李雲龍,把程瞎子、孔二愣子都有點糟賤,實際上,這些抗戰時期的團長,個頂個都是能征慣戰的戰將,拿出來,誰都不是省油的燈。就說孔捷,雖然因為輸給小日本被免職,但別忘了,面對山本的特種兵戰法,李雲龍也一樣吃了大虧,孔捷被免職不是因為打了敗仗,而是因為他們團擔當的是總部警衛,關鍵時刻沒頂住差點讓總部被包圓。但也沒過多久,孔捷就官復原職了。

雖然新二應該是個比不上獨立團和新一的新部隊,但孔捷搞得也是風生水起,比之李雲龍和丁偉也並不遜色,要知道李、丁可都是眼高於頂的人物,能入他倆法眼、與他倆並列,足以證明老孔不差。而收復黑風寨,算不上孔捷的敗筆,反倒算是他善於搞統戰的佐證,尤其是在平安縣城戰鬥中,他跟丁偉不約而同地判斷出李雲龍在搞大動作,並能毫不猶豫投入全部戰鬥部隊,除了說明他們的戰鬥友情,更說明單位一線指揮員的軍事素養和敏感。

抗戰之後,李雲龍雖然成了華野的香餑餑,但客觀來說,進步不算快。反倒是丁偉和孔捷,挺進東北之後算是走上了快車道,縱隊司令、主力軍軍長……孔捷還去了朝鮮,跟美軍真刀真槍幹了一仗。當時四野去朝鮮的,個頂個頭號主力(當然除了在海南的43軍,彭總一激動給了38軍一個“萬歲軍”,把43軍上下那個激動,非要申請入朝作戰搞個“萬萬歲軍”),李雲龍在臺海前線也是很眼紅,如果孔捷不夠強,他提軍長的時間可比李雲龍早……

客觀來說晉西北鐵三角,丁偉是佔一個大局觀和戰略敏感性,能那麼早意識到中國國土的威脅在北不在南,這已經超越了軍事範疇更近於政治家的層次(當然活得太明白也是丁偉的悲劇);李雲龍是軍事戰術的天才,他對於特種兵作戰和亮劍精神的吹捧,決定了他的上升空間其實有限;而孔捷雖然不顯山露水,但卻是三人中最均衡、最值得信任的軍長。丁偉太聰明,李雲龍太桀驁,唯獨孔捷最有大局觀、能堪重用。

所以後來的後來,丁偉不知所蹤,李雲龍被一幫黨棍搞來搞去,唯獨獨掌一個主力軍鎮守北國邊疆的孔捷,反而成了李家趙家託孤的最好去處,這並不是說孔捷有多聰明,或者有多識大局……性格決定命運,厚道的老孔,得善終也是情理之中。

所以,老孔絕對配得上少將軍銜,更甚至,即便是卡55授銜的硬槓槓,老孔評個中將也不過分……


搬不動的小強


孔捷真是和大家以為的那樣“弱”嗎?答案是否定的,那只是被李雲龍的主角光環掩蓋了而已。


首先,李雲龍,孔捷和丁偉被稱為西北鐵三角,可見三人的實力是不相上下的。也許比李雲龍和丁偉二人的實力稍微弱一點,但是也是不容小覷的。

其次,孔捷在抗戰時期已經是團長,經歷過許多次戰役,像打死了山崎大隊,幫李雲龍打平安縣城,躲過了日軍的大掃蕩,雖然也經歷過敗仗,但是勝敗乃兵家常事,李雲龍不也被山本大隊打敗過嘛。


再次,孔捷參加過朝鮮戰役,這是李雲龍和丁偉都不曾經歷過的,在朝鮮戰場上的經歷對孔捷來說可以說的上是一加分項。

總之,孔捷的能力不在李雲龍之下,他是在李雲龍的主角光環的照耀下才顯得微不足道的。被授予少將軍銜也是當之無愧的。


消失的月光


孔捷是老紅軍,八路軍時期出任團長。在抗美援朝時,他已是軍長。按照1955年授銜標準,孔捷授少將軍銜只低不高!

1955年授銜的時候,我國參考了蘇聯、朝鮮等國的軍銜體系,共設6等19級。授銜人數:10位元帥、10位大將、47位上將、177位中將和802位少將。當時,有三個因素作為授銜標準:各人當時的職務;在黨內軍內的資歷;各人的軍事戰功。

第一,按照當時的職務。孔捷在抗美援朝時,就是軍長了。軍長授銜少將,屬於最低級別了。

1955年授銜時,軍長只有2人被授予大校軍銜。一位是16軍軍長尹先炳,貌似是因為生活作風問題。另一位是28軍副軍長肖鋒,因其下屬的82師攻打金門失利,所以也是大校軍銜。

第二,孔捷在黨內和軍內都算老資歷。

孔捷在鄂豫皖時期就參加革命,只比李雲龍晚幾個月。絕對屬於老紅軍老革命!1937年後,孔捷任八路軍第129師386旅獨立團團長。之後,任新編第二團團長。抗戰時的團長,很牛了。這時候的團長,就是建國後的軍長苗子。

第三,再看看孔捷的戰功。

首先,要澄清一點,孔捷只敗給日軍一次,沒有多次敗給日軍。勝敗乃兵家常事,不能以一次失敗評價一位將領。

李雲龍也敗給過山本特工隊一次,而且,團部都被滅了,媳婦被綁走了,政委負傷了。要不是後來李雲龍拿下平安縣城,他李雲龍肯定也會被總部處罰。

其次,李雲龍因為負傷一次,很多重要戰役都沒有參加。而孔捷參加了我軍四野的所有重大戰役:三下江南、四保臨江、血戰四平、遼瀋戰役、平津戰役、中南戰役、海南戰役。孔捷率軍從松花江一直打到海南島,這才成了軍長。

而且,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孔捷還率軍隨四野H兵團入朝作戰,參加了四次戰役。有這份戰功,孔捷授予少將軍銜,完全沒問題。

畢竟,孔捷沒犯錯誤,作為軍長就該授予少將或者以上軍銜。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勝敗乃兵家常事。

陳賡的三八六旅主力都因大意被日軍偷襲過,損失不小,叫劉帥狠批了一通 ,但這不影響陳賡的名將身份,因為沒有百戰百勝的將軍。

實際上,由於日軍在武器裝備、機動能力和單兵素質等幾方面對我八路軍的較大優勢,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吃了不少的敗仗,作戰環境確實艱苦卓絕,比如左權將軍犧牲的十字嶺戰鬥,在日軍的合圍下,沒有武器的大批北方局幹部和魯藝學員等,或跳崖或被俘,傷亡非常慘重,彭德懷副總指揮也是驚險突圍,難道還要影響他評元帥不成?

開國中將劉志堅與日軍作戰時受傷被俘,被抓進日軍據點,後面是在王近山的組織下趁敵人押送時半路截擊才搶了回來,這性質可比孔捷嚴重多了,歷史是殘酷的。



孔捷的新一團被日軍特戰隊偷襲,在一群裝備精良受過特種作戰訓練的敵人面前,大多數幾個月前還是農民的八路軍戰士,吃虧是一定的。李雲龍的團部所在地趙家峪不是也被山本襲擊了嘛,損失慘重,政委負傷,這也是敗仗。

另外,也不是多次吧?

被偷襲後孔捷降為副團長,李雲龍不就調來了,再以後孔捷重新擔任團長時,沒看見有什麼明顯的敗仗。人民軍隊就是在不斷的對敵鬥爭中發展和壯大起來的,失敗乃成功之母。




著名的關家堖戰鬥,近萬八路軍啃不動岡崎大隊(亮劍裡表現不真實),新成立的決死一縱隊也參加了那次苦戰,傷亡極大,可是越這樣的硬仗對部隊越是鍛鍊,薄一波報告總部講,關家堖打出了兩個主力團。

至於解放後授銜,考慮的更多的是參加革命時間、從軍資歷和軍中職務等等,孔捷在抗美援朝時已是軍長,老紅軍出身,授少將一點沒毛病。


度度狼gg


在抗日戰爭中,八路軍、新四軍是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抗日武裝隊伍。

《亮劍》中的孔捷,為八路軍129師386旅獨立團團長。據悉,《亮劍》是近些年來拍攝的連續劇中,復播最多的一部。



1955年部隊授銜時,原獨立團團長李雲龍、新一團團長丁偉、新二團團長孔捷均被授於少將軍銜。那麼為什麼打過敗仗的孔捷,還能授予將軍銜呢?

在國共合作的八年抗戰中,中國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代價。才從本土趕走了日本侵略者,至於孔捷所打過的敗仗,只是當時八路軍坑戰時歷史的一個縮影。在抗日戰爭中,八路軍、新四軍同樣付出了慘重的犧牲代價,才換得了最後的勝利。

在《亮劍》中,作為386旅的三個主力團:李雲龍的獨立團、丁偉的新一團、孔捷的新二團。在抗日戰爭中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雖經九死一生,但最終迎來了最後抗戰勝利的時刻……



在抗美援朝時期,孔捷作為一名師長率部入朝作戰。最後也是以勝利者的身份回到了祖國。


在1955年授銜時,孔捷隨同丁偉、李雲龍一起授予將軍銜也是名至實歸。


水煮老牛慢火燉


孔捷授少將,當之無愧!

第一,看資歷。

孔捷在抗日戰爭時期,即成為獨立團團長,這份資歷無論怎麼說也夠了。抗日戰爭時期的團長,授上將的都有,授他個少將,資歷沒問題。

如果孔捷戰功再大些,授箇中將也在情理當中。

第二,看能力。

很多人覺得孔捷的能力在晉西北鐵三角中偏弱,不如丁偉和李雲龍,錯!

首先看孔二愣子的幾次戰鬥。

一戰坂田聯隊,在裝備、兵力全部落後的情況下,打得英勇頑強,艱苦卓絕,政委李文英犧牲,孔捷負傷。敢打敢拼!贊!

二戰山本特戰隊。黑夜遭遇襲擊,裝備同樣全面落後,依然成功地阻擊了山本,保護了總部。傷亡雖重,非戰之罪,實乃出其不意也。李雲龍連老婆都被搶走了呢!

孔捷的“弱”,是和帶著主角光環的李雲龍相比較而已,和同級的指揮員相比,孔捷同樣強悍地很。屢次違抗命令的屢次被撤職成天喝酒犯錯誤的李雲龍都能授少將,孔捷憑什麼不能?

第三,看人心。

孔捷被撤職去養馬,獨立團戰士送別孔捷,那種依戀,那種深情,那種發自心底的佩服,不正好說明了孔捷的帶兵能力嗎?如此得人心的團長,能是弱雞?

第四,看成績。

在敵我頑勢力交錯的晉西北,面對不停地掃蕩和艱苦卓絕的鐵壁合圍,孔捷帶領獨立團轉戰南北,從不言棄,把獨立團帶得嗷嗷叫,這就是最大的功勞。在抗戰最艱苦的時候有這樣的成績,牛!

第五,看強弱。

很多人覺得李雲龍比較厲害,但李雲龍的成功,是建立在兵行險著之上的。

當時,各個根據地被鬼子分割得七零八落,通訊不暢通,各團、營、連各自為戰,李雲龍愛冒險的特點成為一個優點。

但是,當根據地連成一片,當我軍由各自為戰的游擊戰模式轉變為大兵團作戰時,喜歡冒險的李雲龍就不可避免地成為短板。淮海戰役時,他作為師長,撤離崗位,私自帶領突擊隊突入敵後,自己差一點被幹掉。

所以,在以大兵團為單元的作戰中,能夠嚴守紀律堅決執行命令的孔捷,發揮的作用比李雲龍更大。這也是孔捷能夠入朝作戰的原因之一。

象李雲龍這樣的傢伙,好用是好用,就是讓人提心吊膽的。

第六,看戰功。

在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孔捷有功,雖未有李雲龍那麼突出,但是遍觀我軍戰史,老十八集團軍在解放戰爭時期,,無一弱者。

問題是:李雲龍在淮海戰役負傷之後,同樣再無戰功。

更大的差別在後面。那就是孔捷參加了入朝作戰。這個履歷很牛X,是丁、李二人所沒有的。這是建國後第一場大戰,我們英勇的志願軍,在全方位落後於敵人的情況下,硬是靠亮劍精神把,敵人趕回了三八線。

毫不誇張地說,這場戰爭震驚了整個地球。

在各方面都落後的情況下,浴血奮戰,艱苦卓絕,一個積弱百年,剛剛建國的國家,硬是把以頭號強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打回了三八線。

壯哉志願軍!

所以累積朝鮮之功,孔捷授少將就名正言順了。

第七,加分項。

孔捷參加的朝鮮戰爭,有幾個特點:

一是朝鮮戰爭是我們跟世界是軍事力量最強大的國家直接對壘。

二是朝鮮戰爭是在武器裝備差了整整一代的情況下的不對稱戰爭。

三是朝鮮戰爭是我軍首次接觸現代化戰爭。

四是朝鮮戰爭是我們跟十幾個國家的聯軍硬槓。

五是我們首次跟全機械化、立體化的軍隊交手。

六是我們首次出境作戰。

毫不誇張地說,跟這樣一個高度工業化、現代化、機械化的強敵交手,經受了血與火的現代戰爭的洗禮,戰爭打開了孔捷眼前的一扇大門,他看到了全新的天地和不一樣的戰爭。

在朝鮮指揮一個軍之後,孔捷已經成為一個具有現代戰爭視野的將領,在某種層次上,他已經超越了很多同時期的將領。

那麼,有情、有義、有勇、有謀、有擔心、有熱血、有資歷,有戰功,敢打硬仗、服從指揮、服從大局、軍事過硬、作風優良的孔捷同志,授個少將過分嗎?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脂肪故事。專注《亮劍》。


脂肪故事


說一句實話,1955年授銜時的共和國第一代將軍們,只要是和日軍正面對壘超過一年以上的,極少數有沒有吃過日軍敗仗的。

或者說,在當時嚴峻的形勢下,八路軍和日軍對於“勝仗”的理解是不一樣的。

對日軍來說,將八路軍的敵後武裝完全消滅掉或驅逐出日軍佔領區,才能算是勝利。

而對八路軍來說,只要能在日佔區裡活下去,紮下根,保持存在,就是勝利。

即便在面對日軍數次大規模掃蕩時,八路軍判斷反掃蕩勝利的標誌也不是殲滅了多少日軍,繳獲了多少武器,而是日軍最後退出了根據地,八路軍的敵後武裝和敵後根據地依然存在。

所以對於八路軍將領而言,被日軍追的滿地亂跑,丟失幾個村鎮,甚至打出很難看的戰損比來都不是什麼丟臉的事,只有被日軍徹底趕出了日佔區,完全無法牽制日軍才算丟人。畢竟八路軍敵後武裝和日軍的裝備差距是無法用精神去彌補的。

在這樣的戰略戰術指導下,國民黨的敵後根據地和敵後武裝1944年前幾乎全部被消滅掉了,但是共產黨的敵後根據地和抗日武裝卻越來越多,越來越大。

日軍對八路軍在不斷勝利,八路軍包括孔捷這樣的中級將領面對日軍在不斷的吃敗仗,但是八路軍卻越發展越壯大,日佔區卻越來越小直到被徹底消滅。

能在殘酷的敵後戰場活下來,並且不斷壯大自己,你說孔捷應不應該授銜將軍?

至於敵我裝備相差不大的情況,有興趣的可以去查一下升級了裝備後的山東八路軍是如何正面痛打日軍的。


皮耶霍


孔捷授少將軍銜是實至名歸,孔捷的能力不比李雲龍差,而且兩人算得上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孔捷在抗日戰爭時期,只被山本一木的特攻隊偷襲一次,其餘沒有大敗。屬於穩打穩紮的,不急不慢。但是孔捷的部隊卻十分有凝聚力,孔捷要被調走的時候,全團上下都哭成一片,這說明孔捷這個人非常厚道。

孔捷立下的功勞也不小,當時在所謂的晉西北鐵三角中,孔捷的防區是和國軍、以及日軍重疊最複雜的地區,孔捷可以做到遊刃有餘,實在難得,要是換李雲龍去守。估計看到友軍部隊的裝備後,他李雲龍也敢去摸,所以考慮到這一點,當時的陳庚大將才會派孔捷去守。



並且孔捷不僅參加瞭解放戰爭,而且還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孔捷是為數不多的同美國人交過手的將領。從後來孔捷的講述中我們可以知道,當時的孔捷部打的很頑強,擔任的也是攻堅戰。孔捷對美軍的戰鬥力也深有體會,孔捷也見識到了什麼叫現代化戰爭。對於一個將領,經歷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後來李雲龍同常教員爭論的時候,孔捷沒有過多說話,因為孔捷知道現代化戰爭需要的是什麼,自己不過是井底之蛙罷了。


而且後來孔捷擔任的是北方的邊境防務,指揮的是最精銳的裝甲集團軍,而對手是強大的蘇軍。孔捷可以擔任此重任,說明其能力是非常突出的。並且孔捷性格沉穩,不張揚,這樣的性格才能適應外界快速的變化。孔捷在後來也真正成為了將帥之才,文化水平也是非常高的,孔捷的論文更是研究的裝甲集群突擊和火力打擊的,孔捷這個少將實至名歸。


小司馬遷論史


第一,授少將高嗎?不高!我認為授低了!

1,孔捷跟李雲龍一樣,在鄂豫皖時期就參加革命,屬於老紅軍老革命。孔捷入伍比李雲龍晚幾個月,那時李雲龍只是一個副班長。李雲龍在紅軍時期就當到了團長,按那個時期軍事幹部成長速度來分析,孔捷應該在抗戰開始前也已經做到團長。55年授銜的時候,紅軍時期的團長大部授予上將,少部分授予中將!孔捷授少將,的確有點低了。

2,孔捷和李雲龍都是陳賡大將386旅麾下的猛將。解放後55年授銜,師長級(劉伯承)元帥軍銜,旅長級(陳賡)大將軍銜,旅級建制下的團長,普遍授予上將或中將軍銜,如陳錫聯抗戰初期為385旅769團團長,55年授予上將軍銜,其資歷應該和孔捷、李雲龍相等。再來看看孔捷386旅的老戰友,周希漢、李成芳授予中將。陳康也是中將,可是他的資歷就比孔捷淺多了,抗戰初期他只是一個營長。查玉升授予少將,但是,孔捷當團長的時候,他還只是一個連長!可見,孔捷的少將的確有點偏低了,最起碼應該是中將軍銜!

3,再來看看孔捷的那個軍,孔捷是軍長,才授予少將,而他手下的師長,好幾個也都授予了少將!因為孔捷的軍參加了抗美援朝,而同期,李雲龍和丁偉都在後方沒有參戰。所以,孔捷的軍在抗美援朝戰役中是立下赫赫戰功的,所以,不排除他的手下師長因為軍功而榮升少將。按道理,孔捷應該也是軍功等身,55年理應授予中將!所以,無論是從戰功還是從指揮體系上來說,孔捷的少將都是偏低的。

二,孔捷沒有能力嗎?錯!孔捷的軍事才能和指揮藝術絲毫不遜於李雲龍和丁偉!

1, 有些人覺得孔捷的軍事才能在鐵三角中偏弱,不如李雲龍和丁偉,錯! 其實那是一種錯覺。這種錯覺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旅長陳賡撤掉他的團長職務以後,孔捷的委屈和苦悶,好像不如李雲龍敢說敢講,敢作敢當。其實,這是性格使然。鐵三角三個軍事主將,性格是大不相同的。李雲龍有點痞氣,丁偉有點匪氣,而孔捷有些傻氣!

2,孔捷多次敗給日軍嗎?沒有!劇中僅有一次讓孔捷被撤職的失敗,就是山本特戰隊黑夜襲擊八路軍總部,卻誤闖入孔捷的駐地,孔捷因為大意,且事發突然,所以吃了虧。在當時的戰爭條件和裝備水平下,面對火力如此強大的日軍特戰隊,偶然一次失敗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李雲龍接手孔捷的部隊後,對孔捷連諷刺帶挖苦,後來,不也被山本偷襲成功,連老婆都被綁走了嘛!

3,孔捷指揮作戰還是非常強悍的,李雲龍打平安縣城的時候,攪的晉西北好像翻了天,連太原的鬼子都出動來增援!當時,八路軍通信聯絡比較落後,團一級沒有電臺。孔捷在沒有上級指示的情況下,準確判斷出是李雲龍在惹事,敢於臨機決斷,果斷狙擊!特別是他那句“我命令……”,讓人熱血沸騰,為他的堅定和果斷由生敬意!

4,《亮劍》畢竟是一部藝術作品,為了刻畫主角李雲龍鮮明的藝術特色,無論是孔捷,還是丁偉,都必須服從於藝術需要,就好比陳佩斯和朱時茂演的小品《主角和配角》似的,配角不能搶了主角的戲。所以說,孔捷的弱不過是為了突出李雲龍的主角光環罷了。

從以上分析,孔捷的少將授的當之無愧!而且,我認為,少將有點偏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