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農民沒有必要七十歲了還下地幹活,你怎麼看?

支持中英文數子


在城市裡男性年滿60週歲,女性年滿55週歲,就可以退休,因為在工作期間有繳納養老保險那麼在退休後,每月有退休金養老金,所以退休後基本不考慮生活問題,但是農民朋友們大部分都沒有購買過保險,在達到退休年齡之後,有基礎養老金,但是物價很高,不夠開銷,所以現在在農村,田地裡每天都會六七十歲的老年人仍在土地裡幹農活。

按道理說已經到了頤養天年的年紀了為什麼還要下地幹活兒呢?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1)子女不在身邊:跟很多留守兒童一樣,現在農村也有很多留守老人,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工作,農村很多空巢老人在七十歲了還要下地幹活。

(2)沒有退休金或退休金不夠花:農村年滿60歲的老年人,雖然國家每月可以領取75元的養老金,但是現在這物價,根本不夠開銷,而且可能還要補貼兒女,自又沒有存款,所以說,農村大多數老年人,基本上都是一直幹活到了離開人世。

(3)幹活習慣了,閒不住:農村大多數老人,幾乎都是辛苦了一輩子,中華民族勤勞的傳統美德,在他們身上得以體現,幹農活幹習慣了,要是讓其休息,但是閒不住。

有專家說,農民沒有必要七十歲了還下地幹活,有的老人確實是辛苦了一輩子,看見地裡莊稼成熟了,果子可以摘了,都忍不住要下地幹活,還有的老人是迫不得已,子女不在身邊,退休金不夠花,古語說,養兒防老。可如今養兒似乎會更老。兒女自己本身生活的就很艱辛了,身為父母的不想再給子女增加什麼負擔,但是兒女靠不住,社保又沒有,農村老人的生存生活靠什麼呢?


劉輝律師


有專家說,農民沒有必要七十歲了還下地幹活,你怎麼看?



這位專家是什麼專家?放下專家的架子,到農村去看一看,去轉一轉,實地調查一下:農民70歲了是怎麼樣的生活?生活環境怎麼樣?70歲的農民靠什麼來生活?然後就不會再這麼說了。

簡單的描述一下,大多數70歲的農村的老人的生活狀況。70週歲的老人在家裡一般都是住這地兒的,而且不是太寬敞的茅草房,或者是破舊的磚瓦房。屋裡只有一張床,一個飯桌,一箇舊電視,兩口缸,一個燈泡,還有一些衣服等生活必需品,儘管房屋很小,但也顯得空蕩蕩的。對於城裡人來說,這應該叫家徒四壁。



農民的溫飽問題的確解決了,但農村老人吃的一般就是炒青菜,而且這頓剩了下頓接著吃,還有鹹菜,或者偶爾能見到一點肉,不過很少有機會,除非家裡來人或者是子女給一點。城裡人說,農民吃的都是有機綠色的蔬菜和糧食,屬於養生而且無公害的食品,但是如果到70歲農民的家裡生活一段時間,就不會這麼說了,而且也不會適應這麼清貧的日子。

70歲的農村老人,就目前國家給予一百元左右的農村養老金的補貼,這點生活補貼僅夠農村老人的油鹽醬醋和水電費的支出。一旦頭疼感冒,日子就過得很窘迫,甚至還要借一部分錢來看病,當然得了大病那只有子女來出錢治療,否則的話只能等死。



總之,70歲了的農村老人,必須靠自己的勞動來維持自己的生活和家庭開支,至少能解決自己的溫飽問題,當然也是減少子女的經濟壓力,活到老幹到老,這就是農民的宿命。因為農民沒有像城裡老人那些高高的退休金來養老,他們也不想勞動,也想像城裡老人一樣,到公園裡散散步,打打太極等運動方式鍛鍊身體,但是農村老人沒有辦法,也無可奈何。因為還要生存,因為生存就要吃飯,因為吃飯必須得勞動,甚至還有一些70多歲的老人,為了子女還必須到工地幹活搬磚。專家你說現在農村70歲的老人不幹活能行嗎?


宗元


有專家詵,農民沒有必要七十歲了還下地幹活,你怎麼看?呵呵,我倒是想七十歲的農村老人都能安度晚年,但是這現實嗎?難道專家來養七十歲的農村老人,不是被生活所逼,誰到七十歲了有福不知道享。七十歲還在農村幹活的老人主要分以下幾種。

一、家裡條件不好,孑女的條件也不太好,所以只要自己還能動,能做,儘量不添加孑女的負擔,這都是為了孑女最無私的奉獻。

二、孤寡老人,老伴去世後或兒女因意外去世的老人,生活無著落,無依無靠的老人,為了生存,不得不幹活,維持最低的生活要求。

三、閒不住的人,幹了一輩子農活的老人,突然讓他閒下來,他呆不住,渾身不自在,而乾點農活他心情更好,人更精神。

四、家裡兒子沒有成家的老人,兒子五十歲了還是光棍,兒子自己都難養活自己,那有精力去贍養老人。所以老人為了囗吃的,只能辛苦自己,對兒子是沒有指望了。



五、家裡有殘疾或智障兒子的家庭,這種老人家是最可憐的,不僅要養活自己,還要照顧家庭,只到生命的終節,都在延續著父愛、母愛。

對於專家的這個說法,只要他能把小編舉例的一二四五這四種老人的基本生活解決了,小編絕對支持專家的做法。但是如果只是為了搏人眼球,打空頭支票,放空炮,這種專家不要也罷。這種專家就是這個社會最大的毒害,成天睜眼說瞎話。


壞男人2576


有人說,農民沒有必要七十歲了還下地幹活,你怎麼看?我的觀點如下:

一是被逼無奈。

現在的農村,除了逢年過節還能看到年輕人以外,在家守候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婦女和孩子。因為靠家裡的一畝二分地,連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於是年輕人走南闖北,要麼外出打工,要麼再外做生意。以前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現在是三年河西三年河東。如果幾年不出去打工,根本就趕不上潮流,經濟也會滯後,和其他人拉開距離。

年輕人出去了,作為農民的根基--土地,歲數大的人,根本捨棄不了。於是但凡能勞動的、沒有重大疾病的老人,就會把田地種起來。還好現在有大型機械,也給老人提供了很大幫助。不過,像除草、打藥、澆地等基本農活,老人還是要親自去幹的。所以說,這是被逼無奈,也是對土地不捨的一種情懷。

二是農民部分家庭也存在貧困現象,老人要靠種地增加收入。

農民一旦有重大疾病、建房、兒女多等很多負擔時,70多歲的農民沒有外出打工的能力,只有靠幾畝地補貼家用,甚至來還款等。

三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願意去幹。

70歲的農民種了一輩子的地,對田地有種無法割捨的心態。他們在自己感覺身體還行的狀況下,願意去幹農活。農村比不上城市,有專門的老人娛樂場所和方式。農村老人大多時間,都是在農活中度過。

四是,恐怕說了你不信,老人不讓他幹活,心裡空虛。

我親眼所見一位老人,兒女家庭條件好,不願意老人再幹農活。於是把老人接到城裡去住。不過,沒幾天就病倒了。問其原因,說是不幹活難受,憋屈。結果送回農村老家,乾乾農活,身體一點毛病也沒有了。

或許,以後國家富裕了,真正達到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農村70歲的老人也就不用幹農活了。




豫東一農夫


雖然都是70歲,幹活兒的情況大不一樣。

有些老人幹活是為了鍛鍊身體。而大多數老人卻是為了養家餬口,掙錢看病。

自從房地產價格瘋漲以來。連一些中小城市每平米都漲到了七八千塊錢,甚至上萬。

孩子們結婚城裡沒有房不行沒有車不行。這無形之中給一個家庭造成巨大的壓力。農村的老人不比城市退休工人,他們沒有退休金。兒女如果不給錢的話,花起錢來就捉襟見肘。

村裡的老人們都很自覺,能不給孩子增加負擔就不增加!他們自己乾點力所能及的活,完全是為了滿足日常生活所需,哪怕是打醬油的錢。

只是有得大病的時候,自己實在沒有辦法了,才向兒女開口。

所以說不是老人沒必要幹活!而是迫不得已。

什麼時候農村真正的富裕起來,老人們能像城裡人一樣有固定的養老金。你提的這個建議才有價值!






追蜂探蜜


在農村沒有什麼70歲就幹活不幹活的,這要看個人,有的人勤快,活到老做到老,只要還能動,都會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懶的人50歲就不想幹活,儘管窮也不幹,明明是四肢健全,卻偏偏要好吃懶做。

這就是我在農村看到的真實現象,什麼人都有。

什麼是專家,來農村看看腰都灣下地的80歲老農民是怎麼幹活的,讓老農指導下專家認識菜地上哪些是菜哪些是草,韭菜長什麼樣子,草長什麼樣。



再讓老農告訴他用柴火能不能煮飯,農村的雞長成啥樣。

動不動就專家說,讓人很不舒服,現實是農村的老人大多數,不要說全部,做了一輩子農民,習慣了勤勞,都會做到不能做為止,要不怎麼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在貧困地區某些老人70歲還是主要勞動力,如果年輕人出去打工,家裡再有兩個留守兒童,估計80歲還是勞動力。

即使在已經脫貧的農村70歲下地勞動也是正常的,常年勞動的人,很多人身體都硬朗,一旦停止不勞動會不適應。



再說了只要不過度操勞,勞動的人比不勞動的身體好,就當勞動鍛鍊身體還能幫助家裡,多好的事。

城裡人不上班還不是跳舞,散步,目的不就是鍛鍊嗎,所以所謂的專家不要誤導農村人免得被罵。


鄉間秀姐


有人說農民沒有必要七十歲了還下地幹活,你怎麼看?我國農村人口一直佔據全國一半以上,我國同時也是一個農業發展大國,而作為農民種植的糧食養活了我國十幾億的人口,農民的功勞功不可沒,但現在卻有很多農民70多歲了,還照樣早出晚歸的勞累。之所以這樣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我國很多農民沒有像城裡人那樣有著穩定保障的養老金,更沒有所謂的失業保險等等。雖然我國現在在農村也適應了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但是沒有現在的農村老人來說可以領到65~150元/月的農村養老保險,而這對於現在高物價,不斷通貨膨脹的時代,顯然是不夠一個月的基本生活的,很多老人基本上還得依靠子女撫養。



第二:農民一生勤勞,經不起休閒的生活。這個也有很大一部分人,特別是一些身體比較強壯的農民,到了七十多歲了照樣到田地裡幹活。在我們廣西某貧困縣,很多老人70多歲還去給別人打工,上山除草、砍樹等等。其實看著挺心酸,畢竟這年紀如果是城裡人估計早已安享晚年了。



第三:子女不孝順導致。

以前農村人經常說養兒養女防老,但是現在很多農村地區的子女外出打工,一年到頭賺的錢根本不夠自己花,更不用說每個月給父母多少錢了。不得已,很多父母只能上了年紀還得繼續幹活,養活自己。

最後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父母不想連累子女,很多農村父母一輩子為兒女操勞,如今物價、房價節節攀升,彩禮高漲的今天,作為父母年紀已大,也不能在幫助子女什麼了,因此只想通過自己力所能及的勞動來減輕子女的負擔。

對於目前這種現象,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下方留言,一起交流。


鄉村波比


有人說七十歲的農村老人沒必要幹活,這種說法不對。

首先,七十歲的老人每天都要吃飯生活。吃什麼?喝什麼?用什麼花費?得了病該怎麼辦?

有人會說:“吃飯花費有養老金,得了病有合療。”

七十歲的農民是有一百塊養老金。現在的一百塊在集鎮上能買十碗麵條,十碗麵條能不能夠七十歲的老人吃一個月?七十歲的農村老人實在是可憐,他們走在商場裡,手裡的幾元錢攥出油也捨不得花。農村老人雖然交了合療,但是誰也不敢得病,得了病也不敢去醫院,咬著牙用身子硬撐著。許多農村老人住不起醫院,除非他們的孩子養得起他們。

農村老人勞動了一輩子,貢獻了一輩子,收穫的是辛酸,誰能理解他們的內心的苦?對於七十歲的老人來說老無所依是何等悽慘,不勞動他們又能有何指望?


農村農民三農話題


磚家的話純粹是它喵的站著說話不腰疼,他們沒有在農村生活,不知道農村生活的疾苦,還假惺惺的說農民老人年齡大啦沒必要下地幹活啦!農民何苦七老八十的年紀還要去種地幹活無外乎下面兩點:一,不種地幹活沒飯吃。城裡老人在六十歲以後,晚年會過的很輕鬆、悠閒,那是因為他們的生活有保障,他們都有退休工資。可是農民不一樣,老了如果不幹活,就沒有生活來源,生活各項開支怎麼辦,吃什麼、穿什麼?二,養老沒有保障。城裡老人因為有正式的工作,到老了基本能存下一部分錢,而且還有退休工資,因此基本不用為養老問題而發愁。而農民以前大都依靠種地為生,一年下來基本沒有結餘。子女的生活、教育到後來的結婚生子基本上會把一個家庭掏空甚至負債。因此很多老人在能還能幹的情況下會盡可能的自食其力以免給孩子帶來更大的生活壓力。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民群眾收入的逐漸提高,這種現象正在逐漸消除。希望所謂的磚家們在健全社會公平機制和穩步合理提高農民收入上能夠提出合理建議和看法,這樣才不會出現“磚家一出口,罵聲全都有”現象!我是:魯陽三哥 關注我帶給您更多精彩問答個視頻 回答不足請指正和留言評論!


魯陽三哥


俗話說的“六十不當家,七十不算人”,這是千古年來老祖宗遺留下來的一句訓話,也可以說是一句美言!追溯中國上千年的歷史,老古人既然能有這樣的道理,可謂不無道理,定有因緣!

回到過去生產力,勞動力及各方面條件都極為艱苦的歷史歲月,你若不勞動就得飢餓,甚至餓屍荒野,但中國曆代以來都有個百善孝為先的美好品德,晚輩們都願意自己多辛苦點、多付出點也不願長輩們操勞!

現在在這大中華這片熱土上,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各項民生政策也覆蓋到祖國大地的任何角落,民風淳樸,人民生活日漸更新,可謂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

現在的農村戶口,若一個人年齡但了60週歲每個月就可以領取國家給予的養老保險金,單是靠這點微博的政府救濟金也可以勉強過日子,反問難道到了6-70歲這般無勞動能力的年紀還有必要為維持生計而奔波嗎?

“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障”,生活在這個時代,我們大家都應該懷著一顆感恩的心,要感謝黨和國家給予人民的一切福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