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為什麼不用大炮打洋人?

旺旺boy


大炮是從洋人那買的,受制於人,所以說還是要國產才行。

1870年代中國剛剛從兩次鴉片戰爭當中被驚醒,面對西方列強一浪強似一浪的衝擊,老態的大清帝國迫切需要通過加強軍事力量來延續自己的壽命。面對歐洲先進的火器,大清朝首先看中的就是決勝戰場的火炮。此時軍事革命在歐洲已經如火如荼,而對克虜伯之類的武器鑄造廠來說面臨的最大難題無過於身管、炮閂和後坐力。

為了改進身管工藝,克虜伯公司於1873年開始給火炮加裝銅緊炮身,同時採用楔式炮閂,杜絕了火炮發射時炮尾漏氣的現象。19世紀前半期的火炮在發射後主要靠人力將炮架推回原位,這種工作方式極大地降低了發射速度。

1897年法國率先發明出反後座裝置並應用到M1897式75毫米炮上,這種裝置使得炮身與炮架之間不需要直接固定,火炮發射時產生的後坐力被彈簧組件抵消並傳導給液壓系統促使身管恢復原位。克虜伯公司山寨了法國的這項技術並大力改進,最終現代形制的軍用火炮由此成型。

在中國剛開始向西方購買軍械的時候,備選對象並不只有克虜伯一家,當時的英、法、德、美都是軍火大國。然而美國與法國對中國缺乏重視,而身為帝國主義老大的英國卻極為傲慢,甚至總想借武器出口來控制中國的軍隊建設。19世紀下半葉,英國人李泰國妄圖掌控清朝艦隊的先例就讓清政府大為光火。在中方苦尋武器進口之路的同時,德國人不失時機地拋出了橄欖枝。

1866年清朝派出使團前往歐洲考查,途徑德國之時受到克虜伯公司的熱情款待,此後歷任駐德公使都與克虜伯公司建立了良好私交。當時負責武器採購的李鴻章一眼便看上了克虜伯公司的拳頭產品,亦即克虜伯火炮。

阿爾弗雷德盛讚李鴻章為中國的俾斯麥併為其準備了大量厚禮,本來就為克虜伯炮的質量心動的李鴻章順水推舟地訂購了價值16萬兩白銀的大炮。進入八十年代以後,不僅中國各地的水師艦船所需的火炮數量與日俱增,就連諸如大沽口和旅順港等各處海岸要塞都裝備了克虜伯大炮。

在北洋水師發展的巔峰期,兩艘鐵甲艦、四艘重巡洋艦上的主炮都毫無例外地出自克虜伯軍工廠。根據克虜伯公司的檔案顯示,從1871年到1911年清朝滅亡,僅是從正規渠道里就有2510門火炮遠售中國,而如果加上水貨和二手貨,在這些年裡流入中國的克虜伯大炮不會低於3000門。


地圖帝


笑話。

鴉片戰爭時,英法聯軍的艦隊從南到北沿海岸進軍。每到一個港口因需補給都要登岸,於是就有每次登岸前與清炮臺守軍的炮戰。何來的不用大炮打洋人之說?

從虎門炮臺失守引發的三元里抗英開始,一直到聯軍在塘沽登陸結束,每次炮戰均以聯軍勝利後登陸為結局。唯一的例外就是在吳淞口聯軍大敗而放棄登陸。原因很簡單:那兒有江南製造局自制的大量先進的大炮和炮彈,另外和統領陳化成決死抵抗的態度也有些關係,據說:他把炮手均用鐵鏈鎖在了炮位上,當然他自己也始終在前指揮,直到血滲透戰袍力竭而死。

清朝的滅亡,表面上看是因腐敗的結果。但從深層上說就是氣數已盡,世界潮流已將家國天下向國家體系轉化。就是說無論當時清軍手上有多先進的武器,都避免不了滅亡的結果。




Harvey143704578


有啊!但是,清朝的大炮射擊精準度不夠,射速慢,射程也比不上。

自從努爾哈赤被明朝的“紅夷大炮”打死以後,清軍就重視大炮。但是,一直是工匠製作,沒有工業化生產。純手工的大炮,質量肯定就不穩定了。康熙年間,清朝造炮600多門!共有三種型號:輕型大炮“神威將軍”型,中型大炮“神功將軍”型,重型大炮“武成永固大將軍”型。

但是這之後,清朝的制炮水平也就沒有什麼大的進展。火炮在中國的發展徹底被清王朝給耽誤了。

甚至,鴉片戰爭中清軍使用的大炮,相當大一部分仍是崇禎年的製品。虎門要塞的大炮重八千斤,江陰要塞的鐵炮“耀威大將軍”重萬斤,但是射程卻不及英艦艦炮,甚至還不如明朝“紅夷大炮”;

命中率更別提了,全靠運氣。據說,在廈門之戰中,清軍大炮命中率不到二百分之一。定海一戰,葛雲飛指揮清軍“開炮數日”,貌似只一發命中。

清末開展洋務運動後,1878年江南製造局就開始製造英國阿姆斯特朗四十磅的線膛炮;後來又開始生產口徑一百五十毫米,八十磅到一百二十幫的阿姆斯特朗大炮;到了1986年江南製造局更是生產出了一百八十磅,其中江南製造局一次性生產出了五十六門阿姆斯特朗大炮。

19世紀末期,清廷組織新式陸軍,組建炮營。火炮裝備不僅有源自漢納根為定武軍購置的軍火,也有天津軍械局、北洋機器局、淮軍制造局製造的。但是,大炮質量還是從洋人採購的好。

但是,清廷新軍裝備的大炮,型號多樣,造成後勤負擔沉重。而且,訓練少,很少進行實彈訓練。所以,實戰的時候,並不理想。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不請自來,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這個問題問的不夠嚴謹,中國是火藥的發明國,自然也是有火炮的,在清朝對抗洋人的過程之中,大炮是必不可少的利器,所以清朝用大炮打洋人了。

我們可以從鴉片戰爭時的兩個奏章中看到清朝的確用大炮對付英國了。

江西巡撫錢寶琛於道光二十一年五月二十二日向道光皇帝奏報:“奉兩廣總督飭令趕造土模三十具,現已遵式陸續先鑄成三千斤銅炮二十尊,一體打磨光滑,造齊炮架。會同營員將炮運至空闊處所,於相距裡許豎立兩層皮靶,連日演試。”

同年十月十九日晚清名將僧格林沁也向道光皇帝奏報:“奴才等隨令於海河距炮臺六七里外上流安放,裝載柴草,當將炮座對準船隻,逐加演試。其過火出炮均及靈捷,遠可抵船,甚或過之。”

在清朝奪取天下的過程中,大炮發揮了主要作用。但是由於滿清是善於騎射的遊牧民族,立國後刀槍弓矢仍被作為主要的兵器使用,對火藥武器的重視程度不夠。但即使到了第一次鴉片戰爭時,中國製造火炮的工藝並不比西方落後很多。

比如鴉片戰爭之際,浙江人龔振麟發明了早於歐洲30多年的鐵模鑄炮法和研發了領先於西方水平的複合層結構造炮工藝,製造出了大批性能良好的鐵炮。此事曾經轟動一時,人們頌稱:“浙江鑄炮,益工益巧,光滑靈動,不下西洋。”

中國重炮的最大射程在7~8華里之內,有效射程約為六七華里。英軍的重型火炮的有效射程在3華里左右,最大射程9華里之內。也就是說中國不敵洋人,並不是武器上落後多少,太平天國的軍隊還曾憑著這樣一些土槍土炮兼大刀長矛將美國人華爾組建起來的洋槍隊打得落花流水呢。

近代中國不敵洋人的根本原因是人的因素。腐朽的封建制度無法調動中國的鬥志,最終使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微史春秋


對於這個問題我曾經研究過,而且清太祖努爾哈赤死於火炮的攻擊下,按理說清朝應該大力研發這種武器,但確實研發了,比較少,用於攻城用。

而且最重要的是清朝人認為自己是馬上得到的天下,不屑於火器這方面的研究,就像清朝的神機營,戰鬥力不強悍,康熙打壓科技,棄之不用。還說:以滿洲夙重騎射,不可專習鳥槍而廢弓矢,有馬上槍箭熟習者,勉以優等。

當時清朝小農經濟過於發達,用不到。八國聯軍時,外國軍隊的火器比例遠大於中國,所以教科書上光輝燦爛的太平天國、湖南湘軍、義和拳在真正的歷史中才會不堪一擊。

後來鴉片戰爭後,清朝開始重視火器了,購置,製造的裝備也是世界水平了,雖然說有的質量較差,但主要還是因為戰鬥力不行,八旗軍一觸即潰,差不多是還沒打就跑了那種,主要的戰鬥力靠的是漢人,你自己可以想像一下了。所以總的來說,滿清入主中原平定下來後,對科技重視程度不夠,進入閉關鎖國狀態,直到這樣的統治被西方的堅船利炮強行打開的那一天。


獨坐靜飲淡看世態炎涼


怎麼講呢?

第一:清朝自入關以來就一直不重視熱兵器發展。導致整個國家在國防上一直停滯不前,包括戰術方面。到了鴉片戰爭的時候,大炮技術已經完全落伍了,甚至造不出一門像樣的大炮和炮彈。怎麼用大炮打洋人。放煙花差不多😊

第二:既然技術方面落伍了,那在戰術上面自然也就完全不行了。在戰場上還是用冷兵器時代的戰術方法,先用騎兵快速衝擊對方,再用步兵去掃尾。典型的冷兵器時代的閃電戰,可是在擁有火槍大炮和先進戰術的洋人面前哼哼。

第三:完全沒有知己知彼,首先不瞭解自己,不知道自己的軍隊已經爛到底了,對付老百姓還差不多。再就是根本不瞭解眼前的敵人。還是用幾百年的方法打仗。


聞石愛花


原因可能有幾點,第一就是毫無軍紀,貪生怕死。外國軍艦一開炮,從上到下都嚇破膽了,逃命要緊。第二是訓練無方,枉有怎麼多大炮,但沒有訓練出好的炮手,操作不熟練,命中率更不用提了。第三朝廷軟弱,根本就沒想過堅決抵抗,在清朝皇室看來,整個中國都是侵佔來的地盤,他們的根不在這裡,打不過別人,割地求和就行了,反正是霸佔來的,劃點出去無關緊要,別阻礙他們風花雪月就行。清代末期,整個國家機器都已腐敗不堪,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7光年1


滿清閉關鎖國,他們怎麼可能用那跟科技沾邊的傢伙呢。明朝還知道用火藥。滿清就是在中國的一個最黑暗的汙點這個留著醜陋辮子還有那穿衣服跟殭屍一樣的外來豬愚昧無知。所以說就是我們中華民族歷史一個最黑暗的汙點。


鋒琴手


電影鴉片戰爭演的明明白白,洋人的大炮射的遠,射速快,而且是開花蛋。舊紅衣大炮根本不是對手。正因為看到差距,林則徐也正因為看到差距才會由傲慢轉為正式差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