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作為曲藝之鄉,為什麼有些新生代相聲團體和演員卻一直不被有些人知道呢?

外郵之窗


第一,天津作為曲藝之鄉,本身無可厚非,最巔峰的時候,天津所有的曲藝園子有100多家,涉及的曲藝門類超過60多種,天津也是當初曲協成立後最重點的區域,所以天津的很多老藝術家都是在曲協掛名的,對於他們的徒弟和新生相聲藝人,自己的師傅大概的期望就是:加入曲協,拿到工資,按照協會安排去下鄉慰問或者演出。所以出名不出名無所謂。

第二天津和郭德綱的矛盾從“集體砸綱”事件之後都沒有緩和,所以對於郭德綱那種商演和依託互聯網推廣的方式不屑一顧。幾乎所有的新生代都會被告知不能參與類似的節目錄制,張番和劉銓淼也在節目裡說過,一旦走出來,就再也回不去了,要不是郭德綱德雲社接納他們,估計他們會一直被雪藏,還有一件事就是當初的高峰、裘英俊事件,最能表現天津相聲江湖的,當初高峰跟裘英俊是一對組合,默契度也很高,高峰加入德雲社後,邀請裘英俊來,德雲社月薪過萬邀請。裘英俊被師傅告知:如果去了德雲社,天津容不下你,30元一場的買賣都沒你的份。

第三自德雲社商演以來,天津曲藝圈就沒停過,按照某老先生的話說:相聲是一門藝術,有些段子和包袱不能被肆意的宣傳和推廣,他們一直要求相聲應該落地本地化,太過於宣傳,這是不給同行留飯。所以民間也就有了去天津聽曲兒不讓錄音錄像,聽相聲不讓錄像的說法。

作為當下互聯網時代,如果不能再互聯網上有你的名字,很快就會被人忘記,天津曲藝圈卻很反感這種全曝光性的宣傳媒介,小編也聽過天津相聲一個包袱用5年的說法,一旦曝光,觀眾群就更少了,

固步自封,閉門造車也就砸了曲藝之鄉的牌子。


純手打,希望各位看官不吝點贊、評論和關注,謝謝!


雪球財略


天津的相聲團體很多,小劇場有幾十家,魚龍混雜,什麼樣的都有,但是真正能幹出點名堂,得到觀眾認可的也就那麼十來個吧,而且僅限於本地觀眾,真正能做到全國知名的幾乎沒有。究其原因,主要是天津這個地方吧,相聲從業者太多,所以各種矛盾太多,相互掣肘,再加上生性保守,不喜開拓,所以很難有大發展。


和北京的相聲不同,北京地處天子腳下,所以相聲更多的是為權貴服務,在風格上比較大氣;而天津相聲則主要為底層百姓服務,所以以塑造小人物為主。郭德綱早期的相聲如《我要幸福》《我這一輩子》等等我字系列作品,都是天津相聲的代表。


正因為底層百姓服務,所以天津人的嘴都很厲害,吵架那是一等一的高手,但是動手的也很少,馬志明先生的代表作《糾紛》就非常形象的反應了天津人的這個特點。正因為此,所以天津的相聲必須取悅老百姓,下三路的東西比較多,《拴娃娃》《白事會》《託妻獻子》《反七口》等等都是此種類型的代表作。這樣的作品在郭德綱火起來之前,都是受到打壓的,導致整個天津相聲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存在感都很弱。


在郭德綱火起來之後,按理說天津相聲界可以藉著這股東風也火一把,但是天性保守的他們非常排斥互聯網,不僅極少主動在網絡上推廣自己,對於在劇場的錄音錄像行為也嚴令禁止。雖然這兩年有所緩和,但是大環境依然如此,據很多同行講,在天津相聲界,一個包袱用五年的現象比比皆是,固步自封,不求上進,只想混口飯吃的思想根深蒂固。


相聲演義


好的演員都走出天津了,天津自以為是,其實也沒落。


就是不在服務區


固步自封,自以為是。


北方哪個飄啊飄


新生代的團體和演員有很多是因為宣傳力度不夠,自身水平等等原因,不為人所知,酒香也怕巷子深,例如我們團就是如此。


群英晟世相聲藝術團


封閉保守,不太願意接觸新鮮事物!所以天津的曲藝一直在一個小圈子裡轉著!也有很多好的藝人不過都不會太長久!


此人刺頭


人各有志,有的人想法出名,有的人踏踏實實搞藝術,各有所長,無可厚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