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底層的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真的能穿上飄飄欲仙的漢服嗎?布料是怎麼解決的?

WG29714696


古代底層的百姓要是敢穿我們現在在什麼漢服活動上見到的漢服(哪怕他有錢買),是會直接被拉去砍頭的。這是因為我國古代的冠幅制度自周朝以來,就非常嚴格,按人的身份等級你該穿什麼,用什麼樣的顏色都有嚴格的規定,一旦逾越,將是彌天大罪。


那這些具體體現是怎麼樣的呢?由於每個朝代都有差異,所以就拿明朝的冠服制度做個例子吧。

當初朱元璋制定《明會典》的時候,就按“上承周漢,下取唐宋”的規定製定了明朝的冠服制度。以男性為例,平民男性只得是短衣(既用獸毛或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戴小帽和網巾。等級再上一級就是讀書人了,比如說秀才,舉人這種有點功名的,或者士大夫的便裝,他們就可以穿直裰或曳撒(長掛子),頭戴巾(方形軟帽)。而再上一層,各級官員,王侯則都有分屬自己品階的官服,朝服。而我們現在絕大多數所見的漢服,也就是什麼漢服周、漢服節上看到的,那要是放到古代,絕大多數都是王侯貴族級別的人才有資格穿的。

男生還好,一般顏色都不會太複雜。但是女孩子穿衣服麼總是喜歡顏色鮮豔好看的咯。但是對不起,古代的老百姓,並不是你想穿什麼顏色的衣服就可以穿什麼顏色的衣服發。《明會典》明文規定:

貴族女裝用料"各色紵絲綾羅紗隨用",平民女服只得使用紫色、綠色和桃紅色等淺淡顏色,明黃、鴉青、大紅一律禁用。

不僅顏色,布料上也有限制,比如說商賈之家只能用絹布制裝,平民則可以使用紬紗和絹布,貴族就是絲綢。

所以你在什麼漢服週上看到的,都是行走的人民幣,古代的貴族,那才是最實在的。


三觀粉碎機


這才是你要的漢服,其他都是瞎扯蛋~!



吹不動的菸灰


中國古代,漢族的底層百姓當然穿的也是漢服,只不過不會像現在那樣華美。

說句題外話,有些反對漢服的人說,古代老百姓可不能穿這樣的華美衣服,只有千金小姐和有功名的男子才有條件穿,雖然這是事實,但這也不是反對漢服的理由。現在世界各地還保留傳統服飾的民族,特別是在節慶、祭祀等重要時令、場合穿的衣服,也都只能是他們古代貴族可以穿的。比如我們的鄰居,日本和韓國,現在他們平時所穿的和服和韓服,都是非常名貴的,價格高昂,在古代,他們的底層老百姓比我們穿的破舊多了。

在中國古代,老百姓只許穿著素色麻布相衣,於是人們用“布衣”和“白丁”來形容老百姓,柳永柳三變,因為開始一直沒考上功名,自稱“白衣卿相”;而綾羅綢緞只有貴族官員才能享用,於是貴族少爺便被叫作“紈絝子弟”。

在古代,地位不同,衣服的顏色、布料也是有差別的。比如黃色便是皇帝的專用色,這就是“品色衣”制度。“品色衣”制度起始於北周,形成於唐朝,宋元明清沿用時,只在局部做了一些小的調整。以唐代為例,官分九品,三品以上著紫色,四品深紅,五品淺紅,六品深綠,七品淺綠,八品深青,九品淺青。著紫穿紅者便是身居高位者,而穿青色衣著者,官卑職微。唐代詩人白居易詩“江州司馬青衫溼”句,便有遭貶後官職卑微之意。那些穿紅著紫的達官貴人經常出入朝廷,於是人們便以紅色作為發達的標誌,而達到紫色便是位居皇帝之下的高官了。所以時人便以“紅得發紫”來代替那些官運亨通、仕途暢達的人。

在那時候,老百姓穿的衣服總是以本色為主,因為那時印染技術低而成本高,老百姓沒有錢,就不給衣服染色。所謂本色,是指做衣服的紡織品原料的本來是什麼顏色,它就是什麼顏色。古代老百姓只能穿麻布衣服,麻布的本色是灰白色的,所以老百姓也叫白衣,猶如後世所說的布衣。


其實歷代都有對各階層穿衣有規定,有時還很嚴格,摘取一些史料便可知一二:

漢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下令:“賈人毋得衣錦繡綺縠罽。”(《漢書·高祖紀》)規定商人不能穿帶有圖案花紋的細綾細葛料子製作的衣服,換句話說只能穿沒有花紋的低質量的服裝。

唐明宗天成二年(927),以服制多廢壞,規定吃官糧的吏役“只得衣紫皂,庶人商旅只著白衣,此後不得參雜”(《舊五代史·明宗紀》)。

北宋太宗下令,縣鎮場務諸色公人、庶人、商賈、伎藝、不繫官伶人,只許穿黑、白二色的衣服,用鐵、角帶鉤,不得用紫色。富商大賈可以騎馬,但馬鞍不能帶彩繪,工商庶人不能乘坐簷子,可以乘車,或二人抬的兜子(《宋代·輿服志》)。

金朝服色制度,把工商包括在內的庶人,許用綢、絹布、毛褐、花紗、無紋素羅、絲綿做衣料,頭巾、腰帶、領帕準用芝麻羅製作。

明太祖朱元璋對商人的服飾有嚴格商人只能用絹、布,而不得衣綢、紗之服,如果農民家裡有一個人做買賣,全家的衣著就跌入商人的行列,不能再用綢紗做料子了。農民戴斗笠、蒲笠,可以出入市井,包括商人在內的不事農業的人不許戴。到明武宗時,增加一條禁令,商人與賤民僕役、倡優不許穿用貂皮大衣。

最後,放幾張漢服美圖,與大家共賞


詩詞在線


古時候的平民只能穿麻一類布料製成的衣裳,除了窮,還有階級的限制。而且如果真的是像現在這樣追求仙氣,怎麼解決日常的生產生活?當時的普通百姓一般穿著的都是“短打”,女子也有褲裝,並不像我們看到的壁畫等文物裡那樣清一色的飄逸長裙。


魚羊趣史


非常遺憾,我們在影視劇裡看到的,也就是現在提倡漢服的小眾人群所認為的“漢服的美”,對於古代勞動大眾,是絕緣的。古時的農夫、樵夫和漁夫等勞動人民,只能穿粗布衫。跟現代一樣,有錢的穿得好,沒錢的穿得差。

跟現代社會不一樣的是,古代社會等級森嚴,就算你有錢,也不能想穿啥就穿啥。哪怕你富甲天下,也不能穿蟒袍,也不能穿士服,更不能穿黃色衣服。穿錯了,輕則被恥笑“亂了綱常”,重則掉腦袋。

現代社會,窮人與富人、官與民之間的服裝在表面上的差異遠遠小於古代的差異。現代人的服裝,在款式、顏色上差別不大,只是在質量、材質和品牌方面不同。而古代服裝,從外表基本就能看出職業、階層和身份地位。


HR洞察


有些人認為“平民只得是短衣(既用獸毛或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不知道哪來的結論。

反正近代看不到漢服了,就可以亂說。 近代照片和清初的《皇清職貢圖嗎》都有見屬國朝鮮流球安南的百姓穿布綢做的長袍衣服的畫像和照片,按理這些屬國百姓低中國百姓一等,他們都能穿布綢的長袍,那中國百姓更能穿。除了腦抽穿龍袍,真沒聽過哪個古人因為穿個衣服被殺頭的,為什麼有些人為什麼非要黑自己人呢 把中國古代說的那麼黑暗恐怖,這到底圖什麼,是外國網特吧,搞不懂


小羅絲~


想什麼呢!底層百姓當然穿不上現代這些所謂的漢服。

一是那時候等級森嚴,普通白丁擅自穿冠服是很嚴重的罪行。當然了,這也是分時候的,皇上對這事關注的時候,管的就很嚴格。皇上對這事不怎麼上心的時候,這事也就寬鬆。

第二就是普通百姓是穿不起錦衣華服的,這和現在一樣。你一個工薪階層買個十幾萬的大衣,五六萬的皮鞋,七八萬的手包,這事怎麼想都很難,除非賣腎。

就拿明清時期說,達官貴人有錢有勢,自然是綾羅綢緞。普通百姓呢,也就是自己紡線織布,自己做粗布衣服。

這個我都親身經歷過,我小時候我的姥姥就是自己紡線織布,織那種粗布,穿到身上又重又麻,體驗非常不好。但是沒辦法,普通人綾羅綢緞那是絕對買不起的。

看一段明代關於穿衣服咋說的。

“ 天下服飾,僭擬無等者,有三種。其一則勳戚,如公侯伯支子勳衛,為散騎舍人,其官止八品耳,乃家居或廢罷者,皆衣麟服,擊金帶,頂褐蓋,自稱勳府。其他戚臣,如駙馬之庶子,例為齊民。會見一人,以白身納外衛指揮空銜,其衣亦如勳衛,而衷以四爪象龍,尤可駭怪。

其一為內官,在京內臣稍家溫者,輒服似蟒,似鬥牛之衣,名為草獸,金碧晃目,揚鞭長安道上,無人敢問。至於王府承奉,會奉旨賜飛魚者不必言,他即未賜者,亦被蟒腰玉,與撫按藩臬往遠宴會,恬不為怪也。

其一為婦人,在外士人妻女,相沿襲用袍帶,固天下通弊,若京師則異極矣,至賤如長班,至積如教坊,其婦外出,莫不首戴珠箍,身被文繡,一切白澤、麒麟、飛魚、坐蟒,靡不有之。且乘坐肩輿,揭簾露面,與閣部公卿,交錯於康逵,前驅既不呵止,大老亦不詰責,真天地間大災孽。嘉靖間霍南海,近年沈商邱,俱抗疏昌言,力禁僭侈,而獨不及此三種,何耶?”

你看看,婦女不管是多麼低賤的,在北京穿那些違制僭越的服飾,都沒事,連嚴酷的嘉靖皇帝對這都不管,要知道嘉靖皇帝對服飾僭越那是極其重視的,別說穿,擅自制作織造僭越布匹的匠人都要處斬發配。

所以啊,喜歡亂穿漢服的人啊,如果穿越的話你千萬別去嘉靖朝,去了十有八九會死。女生除外!

老式織布機(網圖,侵刪)



冬眠要趁早


我國古代沒有棉花,棉花是後來傳入的。

所以我們先民的衣飾來源我認為主要有三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蠶絲,相傳黃帝的老婆就是帶頭養蠶作繭,抽絲成綢的。先民貴族的衣服主要是綢緞的。

第二個主要來源就是麻。畢竟絲綢的產量是很少的,所以廣大的貧民,平民只能另闢新路,所以黃麻,青麻各種麻就成了另外的一種布料的來源。

孟浩然曾說“開軒場面圃,把酒話桑麻。”說的也很有畫面感。除去比較廣泛的的絲麻。古人的衣料來源還有另外一個重要途徑,就是獸皮。所以古人比我們生活好,先民們穿純獸皮的手工製衣。換到今天估計每一件都能天價並廣受追捧。

第三個主要來源就是獸皮。比如狗皮,羊皮等家養的家禽,家畜的皮毛。當然牛皮是不能奢望的。作為農耕文明,牛的地位是相當重要的,不能隨便宰殺。電影電視劇小說中動不動就切二斤牛肉的場面是很少見的。除去家畜家禽還有野獸,豺狼虎豹,鷹雉鳥兔等。尤其是冬天,大部分也是靠獸皮做的衣服來禦寒的,這種衣服是家傳的,人死衣服留。我家就有幾件祖傳的皮製品,狗皮帽子一定,羊皮的褥子一床,另外還有一副羊皮的裹腿和坎肩。

除去這些還有一些人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東北有個少數民族有製作魚皮衣服的傳統,當然這些都是少數的了。

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在低下的生產力和森嚴的等級制度下,在死亡的威脅下。人民的創造力是無窮的。

時間到了明清時期,棉花棉布開始用於衣服的製作。但真正流傳開來那是晚清的洋務運動開始的。

一家之言見仁見智



五湖散人李清楓


我國古代一直是一個等級社會。

你在電視劇裡看到的那些穿著長袖闊帶的服裝,只有官宦人家及富戶人家才穿得起。下層老百姓不可能穿著電視劇裡那種長袖闊帶的衣服,他一般也就上身穿著上衣,下身穿著褲子,不然怎麼在田間勞作?

而且有些衣服也不是一般百姓可以隨便亂穿的,如官服和生員服。甚至在明代初年不同的職業就得穿不同的款式顏色的衣服!

至於布料:有葛麻(詩經裡就有葛這個詞),薴麻,麻類製衣前要搗(如李白有詩云: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高級的衣服布料就用絲綢。棉花大約在明代才由海南島傳入大陸。


萬里溪網名萬方


在夏商以前多以動物毛皮為衣,,,後來也發現了麻可織衣,,便有了初始的編布作衣行當,,到周以後,,有又了絲織品,但那時等級森嚴,,百姓只能穿粗布麻衣,王公大臣才可穿光鮮美麗的衣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