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三國曹丕沒有向士族妥協,繼續堅持曹操的唯才是舉,那麼後世將是怎樣的景象?

看清看透這個世界


從三方面來看:

一是東漢的政治根基

在漢光武帝劉秀時就已經是靠世家士族來奠定的,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發展了2個世紀到東漢末年,早已樹大根深,關係盤中錯節,想要一時間拔掉,是不可能的,況且曹操也是靠士族的幫助下發家的,最有名的當數潁川荀氏、陳氏、鍾氏、司馬氏,他們在曹操的事業上發揮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二是曹操的唯才是舉

曹操一開始時,堅持“唯才是舉”作為選拔人才最重要的標準,認為某一方面的突出就可以任官,連打小報告的小人曹操也專門設置了“校事”一職,用於監視百官。而且曹操的領導班子可謂“魚龍混雜”,有荀彧、陳群那樣的世家大族,有像曹仁、夏侯惇那樣的“皇親國戚”,也有敵營投靠的張郃、徐晃那樣的名將,在天下大亂之時,唯有曹操那樣的胸懷和魄力,才使得“唯才是舉”有一席用武之地,而且在曹操手裡可謂用得出神入化,這就是士族受到了一定的壓制。但是,到了曹丕時,天下已經趨於穩定,唯才是舉也面臨了很多問題,如曹操死後,青州兵就立馬叛亂,說明了有統兵之才的人,不見得有能力搞管理。

三是曹丕的能力

曹丕是個人心胸極其狹窄的人,剛繼承大統就開始清算以前他看不慣的人,把兄弟都調離京城,還下令終身不能進京任職,而且無論從軍事才能,還是文學素養,都比不上曹操。所以曹丕是壓不住士族的再次崛起,種種原因之下,已陳群為首的士族代表就選拔人才上草擬了九品中正制(早在曹操時就提出,但曹操不屑一顧),重新以儒學為主要標準來選拔人才,建立一套常態化的官員選拔制度。而這種制度在品評的時候容易受到地方大族的影響,那些出身貧寒但是身懷才學的人,很難被中正官關注到。但曹丕沒有能力否決這些提議,或者提出更好的解決方法。

唯才是舉也好,九品中正制也罷,都有各的優缺點,只能說是適者生存,沒有最好的制度,只有最適合的制度。即使曹丕沒向士族妥協,沿用唯才是舉的政策,恐怕曹操時代的那些收編的軍隊,或者投降的將領在沒有主心骨的情況下,造反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要知道曹丕還曾經羞辱過於禁,于禁在曹操時代可謂是立下過汗馬功勞,不看佛面也看看情面啊。所以,我覺得曹丕繼續沿用“唯才是舉”,一沒那樣的胸懷用得好,二就算用好也不適合事宜,阻礙歷史進程。


吃瓜的太史令


首先,在東漢世家門閥已經有了雛形,而這是在東漢建立之初就決定的。“位面之子”劉秀是在士族的支持下才成功幹掉“穿越者”王莽的,所以東漢從建立伊始就是皇帝與士族共治。此後世家一直做大,一直兼併土地,廕庇人口,到了東漢末年世家門閥已經初步行成。

到了三國時期,由於戰亂,世家遭到了一定的削弱,而曹操為了平衡壓制世家,重用寒門法家,終其一生都在打擊士族的勢力,但這時的世家已經尾大不掉。



我們知道,曹操終其一生都未篡漢自立,而曹丕繼位後野心勃勃,一心想做皇帝,而這就必須得到士族的支持,所以才有了九品中正制的出現,而這也終於釋放出了門閥這頭怪獸。


那麼如果曹丕繼續重用寒門,還會有司馬懿的篡位麼?還會有五胡亂華麼?個人覺得歷史不會有太大變化。當是時,司馬懿已經做大,曹丕死後,司馬家一旦篡位,依然會和士族妥協。而為了防範世家,必定會大肆分封,這樣八王之亂還是無法避免,五胡亂華還是會發生,歷史還是會回到原來的軌道。

其實就算司馬家篡位失敗,魏國一統天下之後一樣會大肆分封,沒有八王之亂,一樣會有五王、七王之亂,說到底那時世家門閥的力量已經難以遏制,要知道門閥制度歷經五胡亂華以及五代十國的戰亂兩次天下大亂才最終消逝在歷史舞臺,所以只能說歷史自有其發展規律,不是人力所能挽回的!


旺仔打娛


首先歷史無法證偽,一切的分析都只是臆測。


但就我的臆測看來,如果曹丕這樣做,首先他稱帝是不可能了,而他又沒有他老爹曹操那樣的強大手段和震懾力,雖然能靠一些忠誠度高的大將威壓一時,但過些個年,必會受到士族勢力的反撲,他就算繼承了魏王以及丞相的名頭,也終究是漢朝臣子,從政治邏輯上來說,是有可能被“清君側”的。

如果雙方矛盾激烈化,發生了政變衝突,則大致有兩種可能,一種曹丕勝,那麼他在此次難關度過後,權力將大大穩固,雖不至於代漢自立(除非他能滅掉孫劉),但做個晚期司馬懿還是有可能的。


第二種,曹丕敗,那麼中原的政局將面臨重新洗牌,在打出一個新的草頭王之前,劉備孫權是有機會進攻中原的,當然,如果是心存漢室的士族,重新擁戴漢獻帝為實實在在的君主(不過也會門閥林立就是了),不知道劉備會怎麼動作,但無論怎麼樣,對於殘餘的曹氏勢力來說,將面臨內外兩方面的打擊,可能會漸漸消失。


當然,其實也存在第三種可能,就是曹丕逃出首都,帶著老爹留下的一幫人,憑藉老爹當年的威望和人脈,也出去割據一方了,這種發展就不是我能夠想象的了。



最後還有一個小問題就是,曹操的唯才是舉,他個人的眼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挖掘了一幫逆天人才,但曹丕在這點上,顯然不如曹操,他的唯才是舉,能舉出什麼人來也不曉得......


總而言之,三國的興亡,跟士族勢力有莫大的乾洗,妥協的東吳最後徹底江東化,不妥協的蜀漢最後被士族賣了亡國,跟士族談判交易的曹魏最後被反攻倒算,真是怎麼也不討好.....至於說曹丕這樣做,科舉制會不會提前,那也是不可預測的。



鄭說古今


答:這個問題是我在回答曹昂是否能接替曹操的問題時涉及到的,我的回答是“不可能”遭到《頭條》網友們幾乎是口誅筆伐……

曹昂如果真的接替了曹操任魏王兼丞相,他是不可能改變曹操的治國理念的!(因為他從小就沒有母親照料,沒有家庭,一切都是曹操關照栽培的,等於就是曹操的複製品)那麼,第一個出來反對他人是誰?丕、植、彰、熊,對不對!後宮中的卞氏、甄氏等等,包括丕、植、彰、熊的岳父們,他們都是曹操手下人,只佩服曹操一人耳,曹昂算老幾?不用半年,就能幹掉你!第二個以是陳群為首的權臣,他們是最激烈最重要的反對派,他們掌握著吏部,他們自己的人都是在國家的重要崗位上,一呼百應!你如果不滿足他們的後代子孫的前途,他們絕對會拿你的政權來威脅你!這些重臣也都與曹操同齡,他們怕什麼?他們並不怕死,他們為了子孫後代會毫不猶豫地幹掉你!第三個就是曹仁、曹洪、夏侯諸兄弟👬,大司馬、大將軍、太尉等等高級將領,就算是曹丕,曹洪都不服他!你跟我借錢?你的錢比我還多,你跟我借錢?你要幹什麼!伏波將軍夏侯惇,我連漢都不降,我只降曹操一個人!這部分人想都不用想,是不會拿曹昂當曹操的;但是,他們最怕的就是他們的後代!子孫後代就是他們的“軟肋”,只有曹丕才能擊中它!這是曹丕能掌控軍隊的拿手好戲——也就是《九品中正制》。第四個就是張繡、張魯、孫權們,曹操待他們非常好👍!這些人都有自己的勢力範圍,也都有自己親信,他們都是割據一方豪強,因為懼怕曹操才俯首稱臣,換了曹昂?!你老子都沒能把我們怎麼樣,你?!當然,這些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威脅,還有更多看不見摸不著的隱形隱患,像司馬家族、孔融家族、袁氏後人、荀家等等等等……犯上作亂遠不止這些。總之,如果不實行《九品中正制》,政權就不可能穩定、國家也不可能安定、人心就永遠相悖!諸侯割據就不可能避免。

我們看,曹丕稱帝,幾乎沒有遇到任何阻礙,可以說是人心所向了,就連孫權不是也俯首稱臣了!這就是《九品中正制》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向士族大夫妥協。這裡沒有提到劉備、諸葛亮,對於他們來說不過是編外的人員,他們是不會管你施行什麼政策的,你施不施行《九品中正制》他都會反對👎你!他施行什麼政策,也不用你管,你到時候把他滅了就完了……


中行偃1


事物的存在和發展有一個過程,門閥士族的壯大是漢末乃至兩晉期間一股難以遏制的力量。這是社會進步發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卻又沒有一種公平的人才選拔制度而逐漸積累造成的。

往大了說是政治體制問題,本質上還是人性自私的問題。哪怕是放置今日世界,也無法徹底消除。家族勢力,中國有,外國也有。

在人才選拔上,後來有了科舉制度,極大的促進了人才選拔的公平性,此後門閥士族的影響力才逐步弱化。

漢末兩晉的門閥士族的問題是一個比較大的研究課題,難以一言蔽之。以上只能簡單解釋。

所以,不管是舉孝廉還是後來曹操提出的唯才是舉,還是後來更進步的九品中正制,本質上還都是察舉制,最大的弊端就在於誰來察,誰來舉,人為參與的程度越大,其可操作空間越大,必然更容易受到干擾。

用篩沙子打比方,人才就是細沙子,可是沒有細目的篩子,曹丕能怎麼辦,難道全國上下自己一個一個的去找去挑嗎?曹操的文治武功,顯然是曹丕比不了的,哪怕是曹操時代的三次求賢令,其補充的人才都未能打破曹魏已有的政治格局。因此,後來曹丕的妥協是必然的,曹丕沒有父親的威望,他要稱帝,就需要朝臣的支持,而朝臣的背後幾乎都是各大家族的身影。曹丕其實沒得選。


聽風漲潮


個人認為,即使曹丕不向士族妥協,繼續堅持唯才是舉,也改變不了司馬懿把持朝政,最終李代桃僵的結局。

首先是政治因素,在曹操時期,也就是三國混戰,這個時候士族的力量是在逐步發展,但不能左右政局,可在當時人才的多寡,卻間接決定了一個勢力的強弱和發展動力,因此以人才惟尚,到了曹丕時期,朝代建立,政治,社會環境穩定,士族的力量得到了發展,在戰爭時期,軍事實力代表一切,在和平時期,文人士人的輿論導向又佔據了主導地位

曹丕若想稱帝,必須要得到士族的支持,若沒有士族的支持,我想曹丕是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

其次,到了曹丕時期,士族勢力已發展壯大,只有達到了他們的利益述求,才能得到他們的支持,而“九品中正制”的實施,最大程度的保證了他們對官場的壟斷。後期司馬懿順利把持朝政,以及書滅吳亡等,都與士族的支持密不可分。

最後,曹丕的壽命太短,在位時間也不長,只有短短的七年。雖然他的雄才偉略皆不輸於曹操,但在威望和統治地位上還不能和曹操相提並論。為了他的統治地位,為了他的文治武功,為了他的宏圖大業,他必須藉助士族的力量,而士族為了獲得他們的壟斷地位,也必須找個代言人,因此,曹丕向士族低頭,是歷史大勢所趨,也是必然的社會進程和發展經歷,只可順勢,不可逆!

一家之言,有興趣和不同看法的朋友,請在評論區留言,我們溝通交流!有同意觀點的,請關注,並點贊!謝謝支持!


歷史中的往事


瀉藥。

還是那句老話,歷史沒有如果,不過我們可以推測。我常說,研究歷史,必須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去研究,推測也必須基於當時的現實條件來推測。

先看看曹操“唯才是舉"的動機。

曹操以四戰之地起家,且屬於基本無險可守的平原地區。如此的自然條件使得曹操必須用其他方式來彌補這一天然缺陷。所謂天時地利人和,曹操佔了天時,失了地利,就必須去謀這個人和。說的更具體一點,他必須要在各方面攬人才,用人才。只有最大限度地發掘人才,延攬人才,使用人才,才能使自己在四戰之地生根、發芽、壯大。

如果繼續沿用漢代已經腐朽不堪的察舉制,那無異於自殺。因為漢朝能走到今天這一地步,察舉制的腐敗絕對是功不可沒,這一點曹操很清楚。所以才有了不重德行,“唯才是舉”的曹操式用人法則,也正因為曹操這麼做了,才能剿黃巾,滅袁紹,平遼東,一北方。

等到曹丕即位之後,曹魏已經統一了北方,小的割據勢力已經被三國基本蕩平。三國鼎足而立的局勢已然成立。而魏國勢力已然是三國中最為強大的,此時朝堂之上士族派系已經形成。在外有強敵環飼,內有派系爭鬥的情況下,曹丕能做到平衡各方勢力就已經是極限了,畢竟這種環境下利用庶族打擊士族無異於自掘墳墓。所以曹丕必須利用士族來牽制平衡士族來為我所用。

我們可以假設,如果曹丕能夠統一天下的話,那在統一後的魏國,曹丕很有可能一步一步的削弱士族來鞏固皇權。但在強敵環飼的三國鼎力時期,根本沒有讓曹丕去打壓士族的條件。

綜上所述,曹丕向士族妥協是當時的必然選擇。

希望能幫到你。幕後煮SHI者,專注歷史領域,歡迎關注。


幕後煮SHI者


士族門第形成造成身份容易固定,後代傳襲,豪門相連,平民擠不進去,社會等級階層明顯。對於人才的選拔不利,不利於平民階層走向上層,人才也容易壓制。而士族因為門第不重才,也增勢排擠下層人才湧出。不利於朝堂人才流動,易出現朝廷無才庸才不思進取之象。社會階層不是以人才出現流動遞進,循環,用人才來實現門第。不利於人才發展,不利於朝廷賢人參與治國興業。出現不公正現象,社會發展進步出現倒退。曹丕如果重選拔人才,有利於人才更替,門第更換,形成競爭之勢,有利於人積極進取,打破階層固化,因循之勢。有利於定國安邦。


圃香


其實,曹丕是聰明的才妥協。做為一位有能力的領導人,最重要的是什麼呢?是折衷,是表面上的無為。而不是功勞。功勞永遠是臣子的。大智慧告訴我們:無為則不對立。無功則不可能有爭執。


13550376468


我覺得螳螂已是起不了後面黃雀的最後作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