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句話?

美言美煙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安國注曰:「忠信為周,阿黨為比」,朱子《集註》曰:「周,普遍也。比,偏黨也」。這兩種解釋是比較基本的解釋,後世各家註解,多從此兩種解釋為說。


孔安國和朱熹的解釋,「比」的解釋是一樣的,都是「偏私」之意,「周」則一個解釋為「忠信」,一個解釋為「普遍」,就「周」和「比」的相對而言,顯然「普遍」義更適合,「忠信」只能是引申義。


「周」和「比」,都有「緊密」的意思,那麼這二者有何不同呢?「周」的本義是「周密」,「比」的本義是「相鄰」。所以在這二者後來雖都發展出「緊密」的意思,但「周」的「緊密」是「普遍的緊密」,「比」的「緊密」,只是「相鄰的緊密」。

上圖引《字源》,李學勤主編,天津古籍出版社。

由這兩種不同的「緊密」,「周」和「比」也就有了不同的道德屬性,一個是「公」,一個是「私」。「周」取「普遍緊密」之義,那不就是「公」嗎;「比」取「相鄰緊密」之意,那不就是「私」嗎。所以朱熹說「周」和「比」:「皆與人親厚之意,但周公而比私耳。」


所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就是說君子與人團結和諧而不勾結阿私。這個意思和《論語·子路》中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差不多的。君子有他的信念,他和你是不同的,但他和你們和諧相處,如五味不同,成食則和,五音不同,成調則和,這就叫「和而不同」。小人尚利,他為了私利,勾結阿私,他和你相同,絕不會有反對意見,但一切阿私都是有目的的,他和你「同而不和」。


《論語》中類似的意思還有《衛靈公》中的「君子群而不黨」,


孫虛白


這句話出自《論語 為政》。

大概看了一下其他的答案,有些不是很贊同,因為有些答案沒有從文本出發,而是添加了諸如道器之類在原文里根本找不到的意思。

從兩個角度來看吧。

一是從文字的角度。

王引之曾在其名著《經義述聞》裡指出:“周、比,都訓為親、密、合。”這個意見是對的。周、比,兩個字從本義來說,都是指親密,意思差別不大,只是其源頭略有區別。

先看周:

這是甲骨文的周,象形字,是一個“田”里加了四個點,很直觀就知道,這是在田裡種植的樣子,而且種的比較稠,比較密。

這是金文的周,又加了個一個“口”,變成了會意字,所以段玉裁才會認為,“善用口而周密”。

所以,周,其本義是在田裡種植比較密,引申為說話、做事、工作等周密、周到

,像周密、周到這些現代漢語裡‘周”的含義,都是引申出來的。

所以,有個答案說“周”是一群人圍成“一週”,這個“周”的意思是從引申義上再引申,引申出“普遍’的意思。我估計這個意思可能很晚,孔子說“周比”的時候,應該還沒有“圍成一週”這個義項。

再來看比。

上面是甲骨文的比

下面是金文的比。

可以看出,這也是象形字,比,就是兩個人捱得很近,比肩而行。

從捱得很近的意思上,引申出靠近的意思,再引申,就會有勾結、結黨等意思了

所以,從本義上看,周比兩個字,原本的意思都是一樣的,只是在引申的過程中,有了一些區別。

二是從經學的角度

到了《論語》裡,周、比,兩個字的意思已經很不同了。

君子是周,周,在這裡的意思是‘忠信”,也是從“周密”引申出來的,強調的是君子能“親”人;

小人是比,比,在這裡的意思是勾結、結黨,也是從“靠近'引申出來的,強調的是小人因為利益而靠近。

大家會想,這兩個字本義差不多,則麼到了後來就有這麼大的變化了呢?

這應該是與語言的“約定俗成”的特點有關,不知道在怎樣的契機裡,同樣表達“密’、“近”的意思,一個逐漸成了褒義詞,一個則成了貶義詞。

事實上,“比”,在經典裡也有和“周”相似的時候,例如《國語》裡有一段話:

籍偃問:君子有比乎?

叔向曰:君子比而不別,比德以贊事,比也。

在這裡,“比”成了描述君子的褒義詞,而“別',則成了貶義詞。

所以,我們對待孔子的這句話,能夠理解孔子在這裡用“周”來形容君子能夠彼此親密,忠信,講道德;而用“比”來形容小人因為利益而相互勾結,知道這兩個字最初都有“稠密、靠近”的意思,只是引申的走向不同,這就可以了。但請不要隨意增加概念,以免給人造成誤解。


danyboy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用‘‘周’’字很形象,就像一個圓,君子在中間和所有人保持同樣的距離,這距離不是現實的距離,而是‘‘原則’’的距離,與人交往,不論親疏都堅守原則。


‘‘比’’呢,就像兩個人步調一致,也很符合小人任人唯親、結黨營私的形象。

所以,這句話可以翻譯成‘’君子以公正之心對待天下眾人,不徇私護短,沒有成見及私心;小人則結黨營私。’’

孔子的這句話,形象地展示了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君子心中無私,小人結黨營私。《論語》中還有一則可以當做‘‘周而不比’’的註解:‘‘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這段話說的是,‘“在君子手下做事很容易,卻難以讓他高興:不用合理的方式讓他高興,是不會讓他高興的;等到他用人的時候,他會量才設器。在小人手下做事很難,但卻容易讓他高興;用不合理的方式讓他高興,他會興致很高,等到他用人的時候,他就會求全責備了。”


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特別是在原則的堅守上,君子把原則看作比俸祿和生命都重要,小人則沒什麼原則,唯利是圖。


幽幽南山客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一語出自孔子《論語.為政第二》。這句話與《論語》中的另一句話有密切關係,就是“君子喻以義,小人喻以利”這句話。這就是說,君子以“義”為判斷事非的標準和行事的出發點,小人以“利”為判斷事非的標準和行事的出發點。“君子喻以義”,故君子以義周全事理,不以利有所偏頗,君子不會因利益一致就勾結起來,而是看是否符合道義。小人就不一樣了,小人完全不顧及“義”,而完全是唯利是圖。當利益一致時,小人立馬會勾結在一起,形成同盟;而當利益發生衝突時,馬上又會相互攻訐,甚至反目成仇。這就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意思。“比”就是勾結、相互依靠的意思;“周”就是周全,全面,無偏私的意思。




子夏故壇


孔子說“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話出自為政篇,前面還有倆句話,要結合在一起,才會知道講的是什麼意思?

原文:子曰君子不器。子貢問孔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開玩笑,這三句話要放一起來解讀?沒錯,就是這樣。

孔子說君子不是像器物一樣只是擺設的樣子。子貢請老師講明白些,孔子就說:看一個人,要看他做事,做了再說,而不是沒做之前就在那裡吹噓顯擺。君子呢也不會與人結黨,對所有人一視同仁的大公無私。小人則會結黨營私,但不會大公無私的一視同仁。

這可以說是孔子關於君子的三個要素點評,缺一不可。一不做樣子門面功夫,二言行一致。重在行動。三是不結黨營私。


命理師陳一宏


愚見認為,不用過多地引經句典地引用某某人曾說過的什麼說話來論證了,因為那是別人的看法,不是你的!…乾脆直接了當地說出自己的看法,那才是最真實的你的看法!又不是說是標準的教科答案,繞什麼圈子呢?把人都繞糊塗了…俺愚見直說了: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兩句說話,後一句只不過是循道理反證了前一句話而已,其實就只有前面一句"君子周而不比"…那這句是什麼意思呢?俺個人愚見:"周\

草微雨巨蟹山水


想要清晰理解這句話,需要先定義什麼是君子?何為小人;什麼叫周?什麼叫比?

現在大家普遍認為“君子”就是道德品行端正、人格高尚的人;“小人”就是人格卑劣,喜歡兩面三刀,背地裡害人的人。其實“君子”在古代還有另一種解釋:就是對統治階層的統稱。而小人就是小民,也就是平頭老百姓。

如果把這個解釋引申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句話中,我們就會發現其實完全可以這樣來理解。

周就是一視同仁,對每個人都一樣,不會特別對張三好、對李四不好,這就叫“周而不比”;比就是親密,也就是對人區別對待,張三投自己的脾氣,就和他多親多近。相反看李四不順眼,就對他不好疏遠他,這就是“比而不周”。

假定:君子是統治階層,小人是平頭老百姓。

那這句話就沒有任何批判和指責的意思。相反,恰恰只是通過稱述事實,來告誡君子(統治階層)應該怎麼做。

“小人比而不周”,平頭老百姓當然可以誰跟我好我就跟誰親近,誰跟我尿不到一壺我就疏遠他不搭理他,這很正常也沒什麼錯。可君子就不能這樣做了。比如一個縣令,因為看城東的百姓順眼,就把各種好處各種福利都給城東的百姓,不管城西南北的百姓。這當然是不對的,而是應該一視同仁,只要是自己治下的百姓都要一樣對待,這就是“君子周而不比”的意思。

我是索彥,喜歡寫作、詩詞,偶爾清談,關注我一起交流學習。


聊詩說詞


這句話出自《論語》,《論語》最大的特點就是字簡意駭,每個字都是濃縮的精華。

“周”就是周全、周邊,“比”就是偏袒,這樣意思就很明白,就能很清楚地區分君子和小人,君子和周圍的人關係都很好,不刻意偏袒任何人;小人只對自己有利的人偏袒,而不顧周邊其他人,就像“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樣,都是從本質上來區分君子和小人。

君子從大局出發,兼顧四周,不偏不倚,能維持社會的公序良俗;小人只從眼前著手,不管周邊,不從大局出發,不講社會規則,以自我為中心。

最終,君子得道多助,小人失道寡助!


曉明雜說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通譯】孔子說:君子能周全卻不朋比,小人朋比卻不能周全。

【解說】

其一,大度真君子。孔子屢屢君子小人並提,而且明確告誡子夏:“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君子與小人的本質區別是什麼?氣度。所謂海納百川成大,地納萬物為懷,天納萬象則高。人心無私則天地寬。

其二,團結是素質。孔子教學授徒為君子,其終極目的是入世從政,入世從政無非是以政治人,以政得人。引領百姓,團結大眾,則是君子的應有之義。

其三,協調靠能力。人事紛繁,人慾各異,很難得一致;人際相處,人世經營,無非是協調。處事周全、慮人周到,求大同而存小異,乃君子的用世之德。

其四,君子不結黨。比,人反向相併也,故可引申出勾結、結黨之義。孔子是從人際交往而言的:周,搞五湖四海;比,玩結黨營私。這一思想在說得十分清楚: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國學商道智慧


先說答案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意思是:

孔子說:“君子(為道之用,)合於道而不與人較長短高下。小人(為器之用,)故與人相爭長短高下而失之於道。”

合道而周全,失道而短缺。

道器之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出自《論語·為政》,這一句和前面的兩句“子曰:‘君子不器。’”“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講的都是道與器之辨

白雲先生在《論語真詮》中這樣解釋:

君子之為道,皆為一道,故比無可比;

小人之為器,凡為器者,皆有所長短。

君子所慮,在道之不全和不足;

小人所貴,在器之機巧與虛榮。

一群君子在一起,不會互相誇耀和爭論,誰的道大,誰的道小;

一群小人在一起,則會喋喋不休的互相誇耀自己和貶損別人,你混的怎麼樣,他混的怎麼樣,渾身都是虛榮心。


寫到這裡,我的腦海中忽然浮現出一個人。。。好吧,打住。

>_

我們再來看其他兩句的解釋。

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說:“君子不會過於追求功用,而闇昧其道。”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貢問君子。孔子說:“先立其道,後行其道。”

這三句話,都是孔子對子貢說的。

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個場景,在一對一的教學中,孔子告訴子貢,雖有才具,但更要以成道為志。

子貢聽了以後就問,如何才能成道呢?孔子繼續教導他說,欲先有志於成道,必先立道,而後行道。

子貢聽了君子志於道之後,馬上接著問,那成道的人是怎麼樣的呢?那誰誰誰是不是成道多一些?那誰誰誰是不是成道少一些?於是孔子就對他說“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認為,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在對待道與器之辨這個問題上,是很能說明問題的。這是辨別一個人,是不是君子的主要判準。

一些補充

我們平時要說一個人沒出息,會說他不成器,說人有本事,會說他成大器了。

那麼,孔子為什麼要說“君子不器”呢?

這裡說的“君子不器”,並不是讓人不要成才的意思,也並不是在否定“器”的功用,而是說,道、方、法、術、器,道為本,器為末,雖然本末各具其用,但君子不能本末倒置,不能捨本逐末,不能過“器”而昧“道”。

孔子說管仲器小。為什麼呢?

因為管仲身懷大道,而不追求道之功用廣施於世,不追求平定天下,道雖大而所謀者小,所以說管仲器小。

道可御世而器不可御世。

君子為器,只能有一器之用,君子為道,則無所不能,無所不用。


故,君子以成道為志,而不以成一器為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