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為什麼沒有成都發展好?

回望炊煙


這是一個容易引起非議的話題,不知題主此問是指哪方面?從城市地位來說,現在成都的確走在了西安前邊,但是從細節來說,這兩城市互有優劣的。

成都的優勢:經濟、商業、旅遊、宜居。

西安的優勢:高教、科研、軍工、歷史。

兩者共有的優勢:美食。

所以總體來說,成都的優勢更多是看得到也能體會到的,西安的優勢更多是看不到摸不著的,但卻實實在在做貢獻的。於是兩城給外地人的感覺就是成都更發達。

其實這也跟城市本身的定位有關。成都一直以來在走現代化路線,西安則因為第一古都的身份而更加註重古城氣息。所以兩城同為旅遊名城,但是潛在的主力遊客年齡層都不同,年輕人更喜歡去成都,中老年更喜歡西安。而網絡傳播能力最強的恰恰是年輕人,所以成都會更多在網絡被提起,似乎存在感也就更強一些。

要說老百姓的收入水平,我這倆城市處於同一級別。在2017年全國主要城市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排行榜當中,成都以38918元位居22位,西安以38536元位居第23位,僅僅一個名次差別。

雖然成都經濟規模更大,但是人均GDP的差距遠沒有GDP總量那麼誇張,而且西安有很大一塊產值是不計入GDP統計的,同時卻又有大量人員是這一不計入GDP統計範疇的行業工作,所以統計數據上的差值實際上比這更小。

成都更早進入新一線城市、更早成為國家中心城市,所以比西安早兩年成為熱點城市。但是自從西安也成為國家中心城市,今年在網絡上的人氣已經絲毫不亞於成都,招商引資和人才引進也取得了傲人的成績。成都發展是很快,但西安如今也已經步入發展快車道,未來也會是帶動西部地區發展的龍頭城市。


子夜的風


西安沒有成都發展得好?那是以前,這其中有著自然環境和歷史的因素,也有思維的因素。但以後,西安和成都完全有的一拼。

首先,從氣候環境方面比,西安肯定不如成都。

天府之國的美譽,不是憑空得來的。而西安的氣候,雖然不算差,但不如成都。“川妹子”,應該於氣候有關。

其次,人口數量上,西安不如成都。

有一個數據,2017年,西安的常住人口數量是953.4萬人,成都常住人口是1604.47萬人,西安大概是成都的一半。

第三,面積上,西安不如成都。

西安面積1.0108萬平方公里,成都面積1.4605萬平方公里。

第四,成都有著比較成熟的產業體系。

比如中西部軟件行業最發達的就是成都。

第五,西安在人文方面,與成都比的話,這個自有公論吧。

正是因為這樣,西安長期被成都壓制。

但是,往未來看,西安有可能會和成都好好的掰一下腕子。因為,今後的形勢對西安太有利了。

如果在這樣的形勢下,西安還不如成都的話,那西安就得好好找一下自己的原因嘍!


靜觀財經


成都和西安比?笑話!

我們西安不想和成都比,成都不行!

成都就知道一味的合併,就和四川大學一樣,大而不強!

西安在教育文化歷史方面,把成都打的找不到北!

在其他方面,尤其是交通和軍工方面,成都同樣被吊打!西安有亞洲最大的高鐵站,幾萬個研究機構!

不多說,成都還需要加油,西安會在前面等你!


abcd321536


對西安不熟悉,不知道真正的原因。不過去過好多次西安。可以談談一個過客的感受!

首先在環境上,實在差太多了。氣候太差,遠遠不如成都宜居,導致,西藏,青海,新疆大部分邊疆建設者養老定居選成都,而不是西安。

另外城市的規劃和管理上,脹亂差,看看回民街,再看看成都的錦裡,寬窄巷子。這個水平差的不是一點半點啊。

再加上什麼地方都堵。實在不適合居住和投資啊!我就在高新區有過等看見滴滴車離我很近,而等了半小時才上車的情況。而且在我不多的西安經歷中,發生了不止一次。在看看成都的高新南區,差距不是三五年啊!

再說人文,西安人基本自帶祖上的光環,每個人都在給別人講歷史和過去。不知道是太不自信,還是太過自大,頂著西北漢子的豪爽,裹著文化人的裹腳布,基本四不像。搞得坐著祖宗留下的古蹟和傳承,確把旅遊和服務業做的一塌糊塗!去過法門寺,華山,哎。。。

西安,有這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也有源遠流長的歷史傳承。確沒系統高效的管理,在城市的規劃和基礎設施的硬件上,在開放包容的軟環境建設上,感覺都落後好多年了。

本人不是西安人,也又不是成都人。就一個旁邊人的胡言亂語。望大氣的西安人們親噴。。。。


非官方認證人員


2017年,西安GDP為7469億元,成都GDP為13890億元。成都GDP接近兩倍。從現在來看,西安沒有成都發展較好較快,是有諸多方面原因的。

  • 人口因素

成都有著近乎兩倍於西安的GDP,實際上也是有著近乎兩倍西安的人口。成都在四川一家獨大,能夠輻射雲貴川上億人口。假如有學子高考分數能夠在西交大和川大中做出選擇,當然更多的是選擇離家比較近的成都;假如有工人需要在西安或成都做工,當然更多選擇是成都。

這樣一來,就會讓成都人口越來越多,人氣也越來越旺盛;眾多的中低端企業會落地成都。沒有人氣,就沒有勞動力,沒有活力,許多需要大量勞力的企業也就不願落地。

而西安所輻射的人口僅僅三千萬左右。西安能夠輻射到陝西本土,甘肅慶陽、平涼、天水,山西的運城,河南的三門峽等地,但不一定能夠輻射到陝北的榆林延安——他們離北京也並不太遠。這人口加起來還遠遠談不上和成都比較。

因此這也是西安自去年以來大力搶人才、人口的主要原因。

  • 省市關係

自從重慶分出四川后,四川基本上就是“惟成都論”了。網上經常有調侃,“成都省、四川市”、“七倍綿陽”等,這至少說明了一點,成都得到了四川省的大力發展。1983年3月,成都吞併溫江。2016年5月,成都吞併簡陽。何況成都還代管著都江堰這樣大名鼎鼎的城市。近來的網絡中經常還會出現成都蠢蠢欲動,要合併資陽、眉山、德陽的報道。

但西安就不一樣了。西安有著無與倫比的輝煌,其政治、歷史地位不言而喻,在近現代也有過直轄。1997年重慶直轄後,西安藉著自身的歷史地位,向中央提交了直轄申請材料。這一事件造成了陝西省和西安市之間長達二十年的矛盾,並且也連累到西交大。陝西省和西安市較勁、西安市和西交大較勁,陝西省和西交大較勁,互不相容,導致了陝西省、西安市、西交大這三者原地踏步了二十年。直到去年2017年,三者關係才緩和。陝西喊出的口號是什麼?“省市共建大西安”——這口號意味著曾經並沒有“共建”。陝西省全力支持西交大建設“西部科技創新港”,一年多的時間,整體上都已近乎完工——這也說明了之前並沒有“全力支持”。

西安和咸陽僅僅一河之隔,兩岸的建築已連在一起,但是西安就是不往西北方向發展;整個二十年都在建設高新區、曲江新區;西安和咸陽在六七十年代還是一座城市,“西鹹一體化”的口號也提出了二十年,沒有任何實質的進展;“西鹹新區”成立了數年,卻始終得不到西安和咸陽的鐘情,咸陽是北擴、西建,西安是曲江二期、高新二期三期,就跟兩個頑皮的小毛孩故意鬥氣鬥毆一樣。

西安合併咸陽的意義遠比成都合併簡陽的意義要大,難易程度也要相對容易的多,卻到現在仍未完成。

  • 思想開放程度

四川人的思想要開放的多。

陝西人——尤其是關中人眼裡,“關中土壤肥沃,只要稍微動一下,就能吃飽飯、穿暖衣”;陝南秦巴山區的人們,生活艱澀,心想著“只要不在大山裡就成”;陝北因煤石油天然氣而富裕的煤老闆們,知識素養較低,懷揣資金卻只願意來到西安做投資,而且更多隻願意房地產投資,很少涉足高新行業。

整體上看,陝西人古樸、敦厚、深沉、保守,本是能夠和任何人相處地很好的,但“生冷蹭倔”的性格,很不適宜和外地人相處。假如外地人不經意間出了點岔子,就會被訓斥一頓;其實也是為了大家好,但——需要深交之後才能體會,這就造成了外地人認為陝西人的不太好交流的印象。陝西人有著無與倫比的自信,這是歷史帶給他們天然的自信,但是卻同樣會有著難以捉摸的自負,這自然是現實與歷史巨大的反差造成的。這種矛盾的性格,造成了思想開放程度嚴重不足。

四川人卻有著很好的性格。他們無需過分地自信,也不必需要什麼自負,他們淡然處世,即使五六級的地震降臨,他們也能安然無恙的打麻將、喝茶。

  • 營銷宣傳力度

成都有著知名的第一財經,每日財經,還有著“粉巷財經”?這幾家財經媒體經常發佈一些排名,吸引了大量眼球,並且多項排名把成都排在第一名,引人注目。不論怎樣,這達到了極好的宣傳效果。

西安有著什麼?華商報、陝西衛視。華商報仍然把精力主要集中在傳統平臺,內容單調,尤其是以揭露一些負面因素為主,宣傳給外界的是西安負面的形象。有時候我都會暗自臭罵一下華商報。陝西衛視,簡直是惶惶恥辱,一個省官方電視臺,整天以賣藥為主,被戲稱為“賣藥臺”。陝西本土出品的《大秦帝國》《那年花開月正圓》它不播,陝西人最熱愛的足球比賽,哪怕是“長安競技”的主場比賽,40000+的球迷,陝西衛視也不播。

成都和西安都擁有大熊貓,都是野生的,而且西安還有獨特的棕色熊貓。但是,成都卻把熊貓拿出來當成一個品牌宣傳,讓世界都誤以為熊貓是成都獨有的。等到西安反應過來時,世界已經這麼認為了。

成都一直都是網紅,一首《成都》讓眾人心之所向;一個“小甜甜”讓眾多男生追求不已。

西安也就是在永康書記來到後才開始覺醒,隨著“抖音”發展,西安才迅速成為網紅。

  • 軍工體系

陝西和四川都是軍工大省,全國數一數二。但四川的軍工部署在成都的並不多,主要分散在綿陽、德陽、攀枝花等地。陝西不一樣,陝西只有少數的在寶雞、漢中,絕大部分集中在西安。

西安的西光、黃河、秦川、崑崙、華山、東方、東儀、西電、紅旗、慶安等等,一系列的軍工單位,都佔據著西安城市核心地帶;除此之外,還有近代化學、飛強、飛控等一系列的研究所;國家航天基地、國家航空基地等,這些企業都處於西安最繁華最有價值的地區,佔據西安相當大的土地面積。但實質上,這些企業或研究所為西安的貢獻很少。許多企業仍然是落後的生產模式,使用老舊式的機床,在和平年代,其訂單少得可憐。這些單位的很多同志在四五十歲就已經退居二線,穩拿工資卻不用幹活,缺乏鬥志,毫無競爭心理。而且這些企業有自己的福利房,地段猶好,價格低廉,實際上是造成西安多年來樓市普遍低迷的原因之一。

這在成都卻是沒有的。


  • 西部大開發的差異

西部大開發被稱為“西南大開發、西北大開挖”,並非只是戲言。從2017年中央對各省的財政轉移支付,西南地區遠遠超過了西北地區,西南除了直轄市重慶外,其他所有省份都全面超越西北。年年如此。

而在西北,中石油旗下的新疆油田、長慶油田、塔里木油田、青海油田等,神華旗下的神府東勝煤田、準東煤田等,攫取了難以估量的能源資源,但是對於西北地區卻很少治理,很少承擔本地的社會責任。

陝西有著全國第一的長慶油田,油氣當量達到5000萬噸,但是每年冬季的西安總是處於供氣緊張、經常斷氣的局面,公車出租排著幾公里的隊。

  • 歷史文物遺址

眾所周知,西安是舉世聞名的十三朝古都,在西安的市區、市郊有著大大小小數百處上千處歷史遺蹟,數不勝數,隨處可見。大小雁塔、鐘鼓樓、大明宮、漢長安城、興慶宮、明城牆等等,是華夏民族的無與倫比的財富。

但是就城市而言,文物必定會在某種程度上阻礙發展。曾經的第一汽車製造廠開始時選址西安,曾有建議在漢城遺址上建立大型汽車廠,被西安堅決抵制。

曾經,西安建設二環路的時候。如上圖所示,北二環和西二環存在一個很大拐角,正是因為規避古文物遺址。北二環如果向南移,就會穿過大明宮遺址;如果向北移,就會穿過漢城遺址。沒有辦法,北二環只能規劃成在漢城遺址處打個豁口,繞開遺址。

曾經,西安2號地鐵線獲得了“全球傑出工程”大獎,全世界地鐵僅此一例。為何影響這麼重大?除了2號線穿越地裂縫和溼陷性土質外,重要的一點是2號線穿越了明城牆、鐘鼓樓等著名古代遺址,併發掘處理了數百處古代墓葬。因此,從另一個方面講,不得不承認,古代文物遺址給城市建設帶來了巨大的難度。

而這些,成都是沒有的,成都因此不必負擔額外的財政支出。

  • 氣候因素

成都屬於南方城市,冬天氣候溼潤,植被常綠;西安屬於北方城市,冬天氣候乾燥,植被大部分屬落葉植被。成都的冬天很少在零度以下,而西安的冬天最低溫度能夠達到零下10度。我們甚至不必談論什麼天氣嚴寒市民需要花費額外的支出來取暖的問題。

冬天的西安一半以上的植被落葉,土壤裸露,加上空氣乾燥,關中盆地地形,勢必會有霧霾、沙塵等。每年10月,西安就早早開始實施“禁土令”,減少室外建設,這一點其實對經濟的影響是很大的。

除此之外,部分重工業、能源工業等,也被暫停或調整作業。

我查了下成都,沒有查到“禁土令”相關的報道。


安若凡


東邊有個愛比的,南邊有個愛比的。



雙水墨


在西安長駐過兩年,如今住在成都,這兩個城市都很喜歡,主要是因為市井所表現出的文化是其他新興城市比不上的。西安高校更多,文化歷史更久遠,成都坐擁天府之國中心,商業更加繁華。整個關中平原由於地理位置相對經濟容易均衡,而四川乃至西南地區的商貿發展一直受限於環境,各地比較懸殊,如此而已。


流星84253452


主要是西安沒成都人會吹牛,成都人除了嘴殼子硬點,其他都軟!這個問問成都形象代言人劉禪就知道了


MervinDeng


其實我是不請自來。我認為目前來說西安確實沒成都發展得好!主要原因為是西安的歷史文化過於厚重,思想不如成都開放。其次氣候也是有影響的!說到這裡,為什麼同樣河南也是一個歷史文化厚重的地方,為何近年鄭州發展得好呢?原因在於河南是個四交之地,東南西北的各種思想都能在這裡激盪。陝西人和河南人比較起來,陝西人重土輕遷,更保守一些。所以陝西人應該在歷史文化的保存和思想開放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其實目前的差距並不是很大。我們應該展望未來,那就是西部城市群:以西安,成都,重慶為核心大三角,聯動貴陽,昆明,蘭州,西寧,拉薩,烏魯木齊,形成西部經濟區,與中部經濟區聯動,向越南,老撾,泰國,緬甸,印度,巴基斯坦,原獨聯體國家,這才是西部城市的歸宿!


紅杉359


我感覺西安好,一共23個省,西安都進入前20名了,我驕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