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分省後的二百多年安徽一直是發達省份,而近幾十發展較慢?

和語濤聲


江南省分省還是發生在清朝的時期,就是江南省一分為二,分為江蘇和安徽。

其實安徽江蘇兩省,都是江南富庶地區,歷史上都是人文薈萃、才子佳人輩出的地方,歷史文化底蘊深厚。

為什麼之前安徽富庶而最近發展慢,而江蘇卻發展很快?

因為歷史階段和兩個省的條件不同。

在農業經濟、農耕文明時代,江蘇安徽因為土地肥沃、氣候溫和、水熱條件好,特別適合農作物的成長,所以兩個省都是農業發達人口眾多。

但是在工商業時代,兩個省的條件涇渭分明。

江蘇得益於位於中國沿海的中點和長江的出海口,形成了上海這個東亞大都會,帶動了整個江蘇工商業的發展。雖然後期上海從江蘇分出,但是上海一直作為江蘇的發動機而存在。

而地處長江中下游的安徽則沒有這個條件了。農耕文明在工業時代是沒有多少價值和競爭力的,自然兩個省的發展出現了明顯的差距。


武大東湖


我並不贊同這種觀點,安徽近十幾年來發展較慢是相對於江蘇、浙江等東南沿海發達省份而言。然而安徽實際上在中部六省當中只稍遜色於湖北、湖南兩省,甚至說從某種經濟發展角度上來說,安徽綜合實力還遠在河南之上。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前幾年因為江蘇、浙江以及上海等長三角核心城市群地區飛速發展,造成安徽本省一定的人才流失,所以才營造出一種安徽發展遲緩的現象。然而這幾年實際情況已經有一定的改善,隨著安徽大部分城市加入長三角城市群后,其省會合肥以及省內部分地區城市經濟保持高速增長,現在的安徽,已經成為長三角城市群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去年我國各省市經濟總量顯示,安徽以兩萬七千五百餘億的經濟總量位居全國省市第十三名。雖然這個成績還與廣東、江蘇甚至說中部河南、湖北、湖南還有一定的距離,但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安徽省經濟增速高達百分之八點五,在全國前二十強省市當中可以說是位列第一。由此可見未來安徽地區經濟發展潛力巨大,其城市未來發展前景更是不可小覷。

再者安徽省最近幾年在鐵路的發展上也取得較大進展。早在我國規劃的“四縱四橫”高鐵網時代的時候,合肥甚至說整個安徽都算是當時最落寞的省市之一。然而到現在的“八縱八橫”高鐵網時代,合肥乃至整個安徽就已經是成為中西部地區炙手可熱的高鐵發達城市之一,成為我國又一批高鐵新貴城市。而在此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貫穿我國南北高鐵大動脈之一的“京九高鐵”。

京九高鐵是我國繼“京廣高鐵”、“京滬高鐵”後的又一貫穿南北的高鐵大動脈。目前“京九高鐵”全線大致走向已經敲定,其中安徽段已經進入全線施工階段,預計到明年年底即可投入運營。京九高鐵安徽段開通後,將能有效加強其省會合肥的交通樞紐影響力,對於阜陽以及周邊地區城市發展也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餘作用。此外“京九高鐵”全線貫通後,將有效促進長三角城市群與安徽省一體化發展的步伐,對於安徽省甚至整個“長三角城市群”發展來說,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與意義。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這幾年安徽省的發展都是有目共睹的,我相信未來安徽在“深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部署下,未來安徽又將會迎來新一輪的歷史性發展機遇。而且安徽還是中西部地區距離“長三角”、“珠三角”等沿海發達城市群最近的省份之一,其未來城市發展潛力不可小覷。


武漢小斑馬的晚年生活


既然邀請,我就來說說。。首先順治二年江南省出現到康熙六年分省並沒有多長時間,共22年。。但是整個明朝,兩省同為南直隸。。元朝皖南,蘇南,上海,浙北同為江浙行省,江是“江南”而不是江蘇,江蘇是江南省分省清朝才有的地理概念。。宋代時,皖南、南京、鎮江、上饒同屬江南東路,而蘇錫常和浙北同屬於兩浙路。。唐代,皖南一部分和蘇南,浙江,福建屬於江南東道,皖南一大部分和江西、湖南小部分、湖北小部分同屬江南西路。。唐後期蘇南、徽州、浙北同屬於浙江西道,浙南為浙江東道,這就是宋代的兩浙路的雛形。。這就是江南的歷史淵源。。所以自古皖南就是江南的核心區域,魚米錢糧,士族門閥聚積之地。。現在有些別有用心之人,妄圖把安徽從人文江南中分割出去,用所謂廣義狹義論想把江南人文遺產竊為己有,我想說的是,江南首先是書香年華,而不是銅臭未已!!有人說,太平天國對皖南的破壞大,其實太平天國對整個江南地區破壞都極大,南京,蘇州,杭州,湖州,婺州破壞都很大,皖南的根結是喪失了大量的土著人口,大量的楚淮移民勾兌了皖南的淳樸民風。。到這都不是核心,安徽的真正沒落,是兩個原因,一是行政北移,北人治皖後,皖南沒有了政治經濟發展的話語權。。二是八九十年代的國之戰略裡基本是忽略安徽,忽略皖南的發展,由於資源有限,國家必須取捨,集中有限的優勢資源發展沿海和中心城市。。這就導致了安徽的沒落。。但是安徽的經濟落後,也是相比較蘇南和浙北,就拿江淮和皖南地區來說,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這一帶的人均GDP,人均收入,工業增加值,財政收入,基本和江蘇的蘇中地區差不多,甚至比浙西地區還強些。。當然跟中部地區比都還是有優勢的。。





新安一嶺下蘇


題主的目的就想把所謂安徽發展不利的責任推到省會遷往合肥的緣故!但是為什麼不做點功課呢?江南省分家時安徽歲入只有江蘇四分之一,可以自行查史料。1952年安徽gdp全國排名13位,江蘇第1,遼寧第3,河北第4,上海第5,黑龍江第9。2017年安徽gdp全國排名仍然第13,江蘇第2,遼寧第14,河北第8,上海第11,黑龍江第21。數據證明了安徽沒有退步,按照邏輯就變成,遼寧黑龍江上海退步嚴重!那是瀋陽哈爾濱上海的原因?江蘇丟了老大位置,那是南京的原因?安徽沒有退步就是合肥的功勞?如果是這樣,那麼恭喜題主自己打臉!



尋覓萬紫千紅


清初沿明制設江南行省,轄今江蘇、安徽大部,乾隆43年,析分江蘇和安徽兩省,以"安慶"和"徽州"兩地頭字稱謂"安徽",府治在長江北岸的安慶。傳慈禧的父親曾在安慶候補官闕,住"回回營",即今黃土坑,慈禧的少女時代就在安慶度過,其時,她每年正月十五都要到江邊的"迎江寺"祈願,現在的"敕造迎江禪寺"就出自她的手筆,而該寺最為聞名的"水陸道場"就是專為她超度而辦,己馳名佛教界。她講得一口的安慶話,以後垂簾聽政,也最喜歡聽安慶人唱戲,這也造就了徽班進京的傳奇。彼時的安慶,猶如今日的深圳,佔得了天時、地利及真正的人和,連"同治中興"後的曾國藩也諳得了此道(迎合慈禧的情繫安慶),於是中國第一艘蒸汽機動船、第一個兵工廠、第一部電話等真正的現代企業雛形應勢而生。安慶、重慶、武漢、南京、上海共稱之為"長江五虎",處在長江居中的優越地理位置也一直引領著整個安徽省的發展,整個清末和明國初,安徽政治和經濟的全國影響力,從皖系軍閥和辛亥革命的大事件中可略窺一斑,我們黨的真正創始人陳獨秀也誕生在今安慶市區的錫麟街。安慶經濟的橋頭堡和特有的皖江文化也吸引了大量外資。美國《辛丑條約》中的清政府(庚子)賠款,他們全額退還到當時的中國民生中來,除了奠基清華大學等眾所周知的項目外,他們在安慶建了天主教堂、聖約翰小學、崇文中學、同仁醫院等大量市政建設,那時的安慶,就像迎江寺中的塔影橫江的"振風塔"一樣,有"過了安慶不說塔"之譽。大別山餘脈龍山亙其北,南邊長江在此離奇的拐了個九十度的彎,大量的水汽聚集在江右這片鍾靈毓秀的神奇土地上,黃梅戲、禪宗、篆刻、文學、教育界人才輩出,在思想文化上引領了時代風騷。可解放後,風雲突變,一九五一年,抗美援朝期間,美國第七艦隊開進臺灣海峽,有進一步進攻上海吳淞口沿長江西上,直接威脅到我們新生政權的建立。安慶居中長江,萬一淪陷,整個長江中下游平原,乃至黃淮海地區都將敞開大口子,十分不利且十萬火急。於是在著名的那個九月十八日,他老人家乘軍艦親自赴安慶考察輿情,滿安慶城的美國建築更引發了他的耽憂,於是省府由當時人口三十萬的安慶遷到人口僅五萬的合肥(當時叫甕城),這種軍事上的戰略考量對經濟的發展毫無裨益,哪一個不是沿江沿海的省會能在新時代的經濟發展中佔得先機呢?除了這種先天不足,合肥在文化上的匱乏更是直接扼制到了投資和人才的引入,一個死水微瀾的巢湖光藍藻治理都花了三十億,JAC竟然逆潮流而動鉅虧上億,KJD的量子技術幾成烏龍。可急缺資金注入的安慶因早期全國化工城市的規劃,生生將一條騰淵巨龍釘在了恥辱柱上,整個全市產值還不及有的發達省份的一個鄉鎮。當我站在振風塔上,徘徊在夜月亭裡,心裡是對這座美麗的宜人之城,"城殤"的嘆息,也希望我們新時代的戰略決策不但要集思廣益,更要把安徽往科學和協調的發展道路上來。"知古鑑今",文中不妥之處,懇請大家指證。


汪叔華584


大家都清楚 江南比江北好 江北比淮北好 而安徽江南 宣徽池在皖南山區 沒辦法發展工業 蕪馬銅加一起總人口不到500萬 而且人均低於蘇南 安徽還有3000多萬人生活在黃泛區 這些地區根本沒有工業 基礎 一直都是農業區和行蓄洪區 所以安徽排名一直在12名到14名 幾十年沒多少變化 很正常 沒什麼好奇怪的


博浪的水手


省會有安慶移到合肥,拋棄黃金水道長江去建設一窮二白的合肥小鎮,如何發展?如何前進?一千年後會好點😊!


志加慧


分省才見安徽真實力,省了總吹富可敵國,分了才知富是江蘇。


用戶8619188575851


安徽一直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