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國民黨保安團」是什麼部隊?戰鬥力如何?

dodo0328


民國時期的國民黨保安團是一個什麼樣的部隊?

這個保安團可不是學校門口的保安,而是民國時期的地方武裝力量之一,保安團實際並非國民黨發明創造,這種組織形勢如果往前追溯的話最早可以追溯到咸豐時期的地方團練組織,後來形成了湘軍和淮軍這種特殊歷史時期的兵甲制度,在民國時候,北洋政府頒佈《地方包保衛團條例》下令地方組織保衛團實際上可以算作是國民黨保安團的前身。

主要是作用就是幫助地方政府進行統治,也可以算作是警察力量的補充,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東北改旗易幟,實際標誌著北洋政權的覆滅與國民黨政權成為全國性的政權,當時社會動亂,盜匪橫行,為了維護地方統治,國民黨開始編制各種名目的民間武裝,也就是保安團,這種措施有力於國民政府對全國的統治,然而也有弊端,就是容易形成地方割據勢力。

在保安團逐漸形成勢力之後,國民政府只能將其納入到自己的軍事體系當中,實際上這也是國民黨軍隊戰鬥力低下,戰鬥素質不高的原因之一。

國民政府先後頒佈《縣保衛團法》《各省保安制度改進大綱》逐漸完善保安團體制,最終將地方武裝收歸政府管轄。

國民黨對於保安隊的管理缺乏長遠規劃

實際上保安團的經歷也是比較艱辛的,本來都是農民,結果徵進來去當警察的補充作用甚至上山去剿匪,然而國民黨統治穩定後,打算在1936年把保安團進行縮編,表現好的編入警察,表現不好的回家,隨即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裁撤計劃變成了擴充計劃,頗有一種全民皆兵的氣勢。

實際上這也說明老蔣對保安隊的管理缺乏長遠規劃,就像夜壺一樣,想用就拿來用一下,不想用了就一腳踹出去了,造成很多地方的保安團沒有發揮出自己的價值,尤其是很多地方的保安團到後來不但沒有成為抗日的部隊,反而投降當了偽軍,成為日本人維持地方統治的工具。

以石友三為例,在中原大戰反蔣倒張失敗後在河北組織了保安團,並且擔任冀北保安隊司令,轄兩個旅3000多人,後來在抗戰中消極抗日,最後當了漢奸。大量的偽保安團實際上成為日本人封鎖抗日根據地的工具。

國民黨保安團的戰鬥力如何?

國民黨保安團快速發展時期是在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收編了大量的偽保安部隊,人數急劇膨脹,實際上老蔣不得意的保安部隊在國軍中的佔比是越來越高的,這一點從老蔣後期的任命就能看出來,當時調杜聿明到東北的時候就任命杜為東北保安司令。

實際上人數的增加並不代表實力的增強,國民黨保安團是處於在戰火中組建,一直缺乏軍事訓練和培養,保安團的軍事長官素質也不高,無論是訓練還是打仗都不行,因此保安團在打仗的時候充充數還行,真正到動刀動槍的時候就不行了。

當然這也和老蔣的一向鄙視非嫡系部隊有關,老蔣壓根就看不上保安團,因此經費補充並不充足,一般的保安團成分複雜,攜帶的武器裝備簡直就是萬國造,這也為本來就捉襟見肘的彈藥補給帶來困難,當然最嚴重的還是重武器上的缺乏。

在抗戰中很多地方保安團被編入到國軍嫡系部隊當中後,有好的補給和指揮,一樣打出了很多好的戰績,國民黨的王牌74軍,成立的時候有51師和58師,實際上這兩個師都有地方保安團的影子,屬於強弱搭配,51師中有陝西一個保安團,58師中的172旅就是浙江保安團組建的。

可見,平臺的作用。


史論縱橫


國民黨保安團的戰鬥力要看是屬於哪一類保安團,在民國時期主要有三類保安團:一、受國民政府直接領導的(即歸蔣介石管的),二、受地方大軍閥領導的(如山西閻錫山、廣西李宗仁等人保安團),三、地方保安團,屬於地方武裝勢力的。

這三種保安團戰鬥力的排名是蔣介石的>軍閥的>地方武裝。

保安團是民國時期的地方武裝,是作為警察的補充而設立的。他們不屬於政府即不是正式人員,是古代保甲制度的衍生品,一般是由地方豪紳等出錢創辦,或者是地方組織籌集,其主要職責是輔助軍警維持地方治安,這類保安團由於沒錢,缺乏訓練,因此戰鬥力很低。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為了政令統一,決定整編保安團,1929年將各地民團改編為保安團,進行訓練,1934年取消縣保安團,用保甲取代縣保安團,並著手創辦省保安團,直隸於省政府,由國民政府進行補貼,抗日爆發後,因軍事上的需求,一些軍隊被改編成保安團,方便進行遊擊戰,蔣介石的嫡系俞濟時就曾任過保安處長,所轄部隊還配備有德制火炮,所以這累保安團戰鬥力強,甚至比一些軍隊的戰鬥力還強。


南京國民政府雖統一了全國,但只是形勢上的。某些地方還是由當地的大軍閥說了算,因此他們也整編了自己的保安團來維持自己在地方的統治,由於個人還是無法和國家比拼的,因此這類保安團戰鬥力並不是很強。


司馬長史


前面有關保安團的建立過程已經介紹得很詳細了,這裡就不再重複了。

電視劇《亮劍》中張大彪說“抗戰前,國民黨的保安團就去圍剿過謝寶慶,謝寶慶在哪裡折騰了七八年”。李雲龍說,國民黨保安團那也能叫軍隊。事實上,國民黨保安團的戰鬥力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例如王耀武的第51師就是由浙江的保安團組建的,這支軍隊給紅軍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地方軍閥為了應付中央的裁軍,將主力部隊裁到保安團,如川軍和桂軍。抗戰時,桂軍的好幾個團都是直接從民團或保安團擴建起來的。


歷史軍魂


保安團性質:也稱靖衛團,都是國民黨縣級地方政權組建的武裝部隊,和封建時代的團練(參考蘇軾曾任黃州副團練使)是一個性質(按現代人的理解,不是警察,不是軍人,但履行兩者的部分職責,類似武裝城管和武警的聯合部隊,或者武裝城管+民兵這樣的性質), 屬於國家承認其編制、合法地位,但不發正式軍餉的團級單位,經費主要有當地縣政府籌集的財政資金,也存在縣政府向縣內商會或商戶攤派的經費(這裡就存在相當部分保安團對境內商戶的欺壓和巧取豪奪,以及當地大戶的貢金,這在很多影視劇中得以體現,真實性可靠。因為沒有軍餉,還要保境衛民,對於當時的情況來講,極難生存下來)。

保安團編制:各省屬保安部隊、稅警財經保安部隊、水運保安部隊、交通運輸保安部隊、鐵路保安部隊、城市保安部隊、礦業保安部隊、空軍機場保安部隊、防空保安部隊、裝甲保安師。(這些都是有編制的保安部隊,大量無編制部隊在抗戰中被日本人改編為皇協軍,命運較為悲慘,他們一方面無能懦弱做了漢奸,一方面實在是隨波逐流無能為力。)

保安團戰鬥力區別很大,下面分類講下:

1.最強大的稅警部隊:稅警總團是宋子文在1932年任財政部長期間建立的私人武裝。顧名思義,應該是一支用於緝私徵稅的非正規部隊。但是在宋子文的大力經營下,變成了一支連國民黨內甲級正規軍都不敢一較長短的精銳部隊。(稅警部隊經費來源於每年攤還八國銀行團借款的鹽稅剩餘款項,所以使用裝備極為精銳,博歐美國家之所長,步槍、機槍、防空機炮、兩棲戰車,可以說應有盡有,甚至戰車坦克都有)

下屬五個團,加總團直屬部隊,相當於六個團,另配特種兵連七個,每團戰鬥兵員共5000餘人。總團部直轄特務營、高炮營、炮兵營、通訊營等七個營。整個總團擁有兵力三萬餘人。

前幾任總團長都是高等軍事院校畢業,多人是美國西點軍校畢業生,後來大力支持孫立人將軍(清華大學、美國西點軍校畢業的高材生),孫立人將軍還設立了“孫氏操典”,結合了西式訓練軍校教育和中國傳統教育,士兵軍事水平遠勝其他部隊。

在淞滬抗戰中,第一次亮相,極大的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後來稅警部隊從姓宋到了姓蔣。再後來就是大名鼎鼎的新一軍,橫掃緬甸,打的日寇抱頭鼠竄進入原始叢林。


2.比較強的保安團:湖北省保安第4團,前身是襄陽的地方自衛隊,打殘了日軍的一個聯隊,擊斃了一名日軍大佐,聯隊長神崎哲次郎大佐被擊斃。(因為是伏擊,又是半渡而擊之,自身傷亡極少)(這樣的保安團應該還有,但是不多,在這裡只舉一個例子)

3.剩下的基本都是烏合之眾

多數都是強徵的民壯,拉來的壯丁,地痞流氓之流,90%都是文盲。意志薄弱,後勤保障基本沒有,裝備落後且雜亂,軍裝也是亂七八糟,各色都有,也有不穿軍裝的。

這些人組成了日本人高達數百萬的偽軍、皇協軍。(個人認為,出工不出力的偽軍一定程度上拖累了日寇)


以上


木劍溫不勝


前些年,有一個著名的電視劇叫《關中匪事》,裡面的保安團勢力很大,團長羅玉璋更是地方一霸,無人敢惹,其實一定程度上符合歷史事實。

國民黨統治時期,保安團就是地方民團,是以聯戶為甲,合甲為保為核心的保甲制度的延伸,這種組織遍佈全國各地,是保甲制度專制化、特務化、警察化的的重要表現,是國民黨統治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

1.1933年統一改編,分三種類型

1932年國民黨召開的廬山清剿會議,就民團的編制、名稱做了詳細統一的規定,規定名稱統一為縣自衛團,分三種,一種是保安隊,一種壯丁隊,一種是鏟共義勇隊,一般一個縣一個總隊,一保為一小隊,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規模龐大,組織嚴密,規定除了老弱病殘外18至45週歲的成年男子都要入保隨甲,就地訓練,據統計,僅僅南方八省就有參保民團1700萬人左右;

二是軍政合一,保長兼任保隊,鄉長兼任連隊,縣長兼任縣保安隊長官,對上級一級一級負責,三是強化政治訓練,大力宣揚國民黨的一個政黨一個主義一個領袖的法西斯反動言論。

2.鎮壓底層反抗

清末民初,天下大亂,民不聊生,階級矛盾激化,農民經濟蕭條,廣大人民衣不遮體,食不果腹,被迫揭竿而起,謀生混飯,這又分兩種土匪。

一是反壓迫反剝削,劫富濟貧,打擊地主劣紳,具有革命性,一種是地主私人看家護院的私人武裝,濫殺無辜,殘害民眾,為禍鄉里,晨揣夕謀,暴虐淫刑,是真正的反革命,草菅人命。據記載,在鄧縣一個村土匪就槍殺200多人,拉票400多人,燒燬400多房間。

3.橫加暴斂,魚肉鄉里

在死亡邊緣掙扎的貧苦農民除了要繳納國民黨的攤派,還要忍受保安團名目繁多的雜派,如購槍款、訓練款、傷兵款等,有的縣民團還強迫農民把三分之一的耕地種植鴉片,然後徵收鴉片款。

4.商業投機

保衛團打著發展生產,自給自足的幌子,壟斷行業,牟取暴利。一是販賣毒品,把強迫農民種植起來的鴉片以賤價收購上來,然後上海、武漢開封高價出賣,二是走私軍火,將自己淘汰的槍支販賣其它縣的民團,或者套購國民黨正規軍的武器裝備,再高價轉手賣掉;三是賤價收購本地棉花土布等,販賣到大城市,賺取國難財,四是私自辦印鈔廠,濫發紙幣,擾亂市場。

5.抗戰中的表現

雖然偶爾有這些民團有過積極表現,但是素質不高,不但抗日無功,反而罪行累累,比如投靠日軍成立皇協軍,要麼成立維持會,殘酷鎮壓抗日軍民,苟安憚死,成為民族敗類。 總之,這些保衛團是地主的武裝,是國民黨的爪牙,終究是歷史的產物,遲早要被歷史淘汰。

特邀嘉賓:一枚蜻蜓


秦右史


00

吳林寶1

以山東為例,國民黨在抗戰時期就組建了35個三團制保安旅,合計100多個保安團,解放戰爭中,應該多於此數。

其中相當一部分保安部隊,從抗戰時期維持下來,部隊中有血仇的反動分子,還鄉團頗多,戰鬥力較強,不次於國民黨野戰軍(許世友語)。在臨朐 萊陽等戰役中,國民黨保安團,完全是當正規軍使用,敢於和華野刺刀見紅。

張天佐,徐振中,王洪九等部都是山東保安團隊中的翹楚。

當然,像陝西岐功縣保安團,戰力就比較差了。

創建於2018.6.6


吳林寶1


有些人一聽保安團,心裡就想那不就是保安嘛?我家小區就有保安團,但他跟你家小區的保安團可不一樣,他就好比現在的警察,性質差不多,負責各縣的安保,主要是剿匪和保護當地上層人士,部分保安團在抗戰中表現出色,有一大部後來做了偽軍。(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薩莎說史)

在民國時期主要有三類保安團

一、受國民政府直接領導的(即歸蔣介石管的)

二、受地方大軍閥領導的(如山西閻錫山、廣西李宗仁等人保安團)。

三、地方保安團,屬於地方武裝勢力的


說到保安團戰鬥力怎麼樣也要看哪個帶領的,俗話說的好,強將手下無弱兵。

比如趙達源這位民族英雄,帶著自己一個保安團,戰死到最後一刻,趙達源本來是一名雲南人,後來革命的不斷興起,他也是備受影像,最終決定棄文從武。經過自身的努力,他考上了最出名的黃埔軍校,然後服從分配,去到了安徽,剛開始只是保安團副團長,後來升為了團長,就一直在這個崗位上堅守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任團長期間,帶領保安團打了很多的勝戰,隨後就被安排駐守在了安徽壽縣。他是一個體內含有太多熱血的青年,不管身在何處都在拼盡全力的為守護國土而戰鬥。



在這一場戰爭當中,他帶領著全團一直堅守在戰鬥前沿,也就直接面對日軍炮彈的地方。不管日軍用多麼猛烈的炮彈攻擊,他們始終沒有絲毫退讓半分,最後整個團就只剩下了100多人。日軍沒有給他們任何修整的時間,就又開始了猛烈的攻擊,趙達源只能拼命的死死守住,於是他們僅憑百餘人的力量就又堅守了三個小時。日軍當然是不想拖得時間久,就又開始更猛烈的攻擊,最終保安團就剩下了十幾個人。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援軍趕到了,合力打敗了日軍,而趙達源就帶著這十幾個人成功撤退。


在後來的戰爭當中,日軍又開始了對壽縣的攻擊,趙達源不得已帶病上戰場。雖然多次攔截了日軍的進攻,但是最終還是寡不敵眾。這個時候,城中的百姓也申請加入到戰爭中去,最後又苦苦撐了幾個小時。不過沒有援軍的到來,還是很難取得勝利的,最終趙達源身中數搶,壯烈犧牲了。壽縣也是沒能保住,一直拼死守護的保安隊隊員僅剩了十幾人,不過在城中百姓的掩護下,都沒有被俘虜。那麼,身為活在幸福的新時代下的我們,應該時時刻刻都記得前輩們為此付出的巨大犧牲。

薩莎說史


國軍“五大主力”之整編74師的前身第74軍,號稱“虎部隊”,它所轄的三個師同時都有部隊別號,第51師為“克成部隊”、第57師為“天全部隊”、第58師為“長泰部隊”(第57師的虎賁是榮譽稱號)。其中這個“長泰部隊”第58師就是由時任浙江省保安處長的俞濟時(黃埔一期),以三個浙江保安團為基幹組建起來的,1937年初成立於湖北宜昌,作為蔣介石的一等嫡系愛將,第58師不僅得到了全套德械裝備,還加強了一個六門德制榴彈炮的炮兵營,出身就是闊少。



浙江省是蔣介石的老家,也是國民政府控制的中心區域,所以保安團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俞濟時甚至自建了“浙江保安處士官教育團”,用以輪訓各縣保安隊長、常備隊長等基層骨幹,當時的浙江境內共有七個省屬保安團,其中最強的三個被俞濟時帶到宜昌,同時帶去的還有這個士官教育團,因此第58師的老底子就很是精悍,這也是國民黨保安制度的最高水準代表。粟裕將軍在閩浙贛地區打游擊時,比較難纏的對手就是浙江保安團。

保安團是民國時期地方武裝的核心力量,是保甲制度的衍生品,起點是北洋政府1914年頒佈的《地方保安團條例》,源頭則可上溯到晚清的“團練制度”,曾國藩的湘軍就是憑藉這一規則起家的。北洋時期其核心目的是為了彌補正規軍的不足、警察戰鬥力的薄弱而建立的地方治安武裝,到國民黨統治時期,由於地方上盜匪出沒,同時作為野戰部隊圍剿紅軍的補充,1929年開始加大保安團的建設和整頓力度,同年頒佈《縣保衛團法》。

(浙江省保安處長俞濟時)

準確地說,民國時期的保安團可以分為三類,第一種是國民政府直接控制的諸省(閩、浙、贛、蘇、皖、湘、鄂等)所建立的正式保安團,這種保安團是有番號的,例如“湖南保安第三團”等,它是按照國民政府關於“每省劃若干行政區、每區培訓一個保安團”的命令組建的,建在行政區級而並非縣級,有的行政區下轄多達11個縣,設行政專員和保安司令。這類保安團才是我們通常認為的那種,蔣經國就曾經擔任贛南第四行政區的專員兼保安司令,屬於到基層掛職鍛鍊但掌握實權。

正式保安團其裝備由南京軍政部提供,軍政和軍令由軍事委員會和省保安處共同負責,並且這類保安團的軍裝與國民黨正規軍基本相同,戰鬥力也最強。俞濟時在浙江時統領的七個保安團即是如此。它其實承擔了地方武裝和野戰補充隊的雙重職能,因為國民政府尚無完善的兵役制度,所以正式保安團在戰時可第一時間擴編升格為正規軍的師或旅,比如抗戰爆發後湘軍李覺第70軍增轄的預備第5師,就是以江西的三個保安團迅速組建起來的。

硬要對比現代的軍事力量的話,武警部隊是低估了它的,不妨類比為內衛師。1932年淞滬抗戰之後,國民黨正規軍不得不撤出上海市區,後來成立的“上海保安總團”中至少有兩個團是由憲兵團改頭換面的,作戰能力並不弱。



第二種是國民政府直接控制的諸省在各縣級政府建立的保安團隊,這是標準的地方武裝,無論是裝備、訓練和資金南京政府概不負責,完全由地方自籌。人馬較多的大縣可以稱保安團,人馬較少的就稱保安大隊、保安隊等等,更有什麼“靖衛團”、“自衛團”的稱呼,一般是由地方豪強聯合縣級政府組織起來的,雖然國民黨迫於地方治安形勢容許此類保安團隊的存在,但其實並不支持,因為它的人員、財政和使用具有一定自閉性,不利於國民政府軍令和政令的統一,一旦情況允許即被兼併或裁撤,稱為“民團”更精準些,早年井岡山紅軍的大敵肖家壁的隊伍,就是此類武裝。

上述兩類保安團統由省府的“保安處”指揮,聽起來這個保安處名頭較小,其實權力很大,它統轄省內除駐防的正規軍之外所有的武裝,包括保安團、警察隊、自衛隊、“還鄉團”等,保安處雖然名義上隸屬於省政府的民政廳,但處長的實際權力在戰爭年代僅次於“省府主席”,一般均由蔣介石信任的親信將領擔任。比如浙江俞濟時(中將、後任74軍軍長)、福建省保安處長葉成(黃埔三期,蔣介石侍衛出身)、江蘇省保安處長韓德勤(保定軍校、顧祝同的同學)、因長沙大火被槍斃的湖南省保安處長徐權(保定軍校、張治中同學)等等,1934年以後,各省保安處逐漸改稱“保安司令部”。

(福建省保安處長葉成)

就是這個葉成,槍斃了戴笠的軍統閩北站長張超,可見權勢非同小可。

第三種便是各地方軍閥自建的地方武裝,比如廣西李宗仁、山西閻錫山、寧夏馬鴻逵、雲南龍雲等地方實力派,雖然上述各省也模仿國府直轄省份建立了“保安處”或“保安司令部”等機構,但並不受南京軍政部的領導和指揮,是他們綏靖地方治安、培訓預備部隊和應付國民政府裁軍命令的自留地,比如廣西民團就是“寓兵於民”政策的體現,至於建多少個保安團、每個團有多少人員和裝備,完全取決於地方軍閥的財政能力。

而每當蔣介石代表國民政府中央要求各地方軍閥裁軍時,他們就會把正規軍改編成為保安團來對付,四川的大小軍閥也是這麼幹的。所以這類保安團的戰鬥力很難統一評價,紅軍在長征和西征(西路軍)中,所遭遇的廣西民團和青海民團都非善類,戰鬥力很強,而川黔的保安團則是一觸即潰。

(在贛南任行政專員時的蔣經國)

更正一下,宋子文的稅警總團是不能劃到保安團範疇的,它是由國民政府財政部供養的專業緝私部隊,從裝備到人員完全是正規軍的水平,最後被蔣介石吞併到黃傑的第八軍中,並非地方保安部隊。

到抗日戰爭爆發後,各省的保安團紛紛升格為正規軍參加抗戰,比如韓德勤的第89軍就是由江蘇省保安團和警察隊(這才算武警)組建而成的,而桂軍從兩個軍擴編為三個集團軍時,也塞進了多達20個保安團。


度度狼gg


保安團是民國時期的地方武裝,是保甲制度的衍生品,是作為警察力量的重要補充而設立的。1914年5月20日,北洋政府頒佈《地方保衛團條例》,組織保衛團。保衛團由縣知事任總監督,地方豪紳富商任協辦,在縣設團部,每戶指定一人參加,以十戶為一牌,十牌為一甲,五甲為一保,分設牌、甲、保長,團設團總。其職責是輔助軍警維持地方治安,經費由各地就地籌集。其成為此後保安團的前身。

國民黨南京政府成立以後,出於鎮壓的需要,同時也為了彌補警察力量的不足,組建並急劇擴大了各種名目的民間武裝。這些民間武裝的出現,雖然有利於加強對人民的控制,但是,也有可能增加地方割據勢力的實力,影響南京政權的政令統一。因此,南京國民政府決定整理民團。其指導原則為:“各省保安團隊以到達國家管理為最終目的,其進行步驟應首先統一於縣,進而統一於區,再進而統一於省。”

1929年7月,南京國民政府頒佈《縣保衛團法》,把保衛團的編制改為:每閭為1牌,每鄉(鎮)為1甲,每區為1區團,每縣為1總團,閭、鄉(鎮)、區、縣長分任各級長官,20至40歲男子必須參加受訓。1932年6月,為了加強對根據地的“圍剿”,國民政府在廬山召開“清剿”會議,制定了《豫鄂皖湘贛閩粵各縣保安總隊及保安大隊組織綱要》,將各地民團統一改為保安隊,由縣指揮、調度。

其中規定:各縣保安總隊或保安大隊分甲、乙兩種,甲種保安總隊轄9箇中隊以上;乙種保安總隊轄6箇中隊以上至不足9箇中隊;甲種保安大隊轄4箇中隊以上至不足6箇中隊,乙種保安大隊轄2箇中隊以上至不足4箇中隊;其職責是鎮壓群眾反抗、配合國民黨正規軍進攻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同年,國民黨政府軍委會頒行《剿匪區內各省民團整紀條例》將每省劃作若干區,每區每年至少編訓1個保安團、規定凡18—45歲的男子均需就地受訓4個月。

1934年頒佈的《各省保安制度改進大綱》進一步完善了保安團體制。省保安處成立以後,即命令取消縣保衛團。各縣按保甲編組壯丁隊以代替縣保衛團,繼續作為警察的補充以維持治安;另組建省保安團作為警備地方的常備武裝。壯丁隊、保安團一併由省保安處管理。省保安處直屬於省政府。至此,南京國民政府完成整理民團工作,縣級武裝統一收歸省政府管轄。1936年5月,國民黨計劃在3年內逐步把各級保安團裁撤改編為警察。但由於抗戰爆發計劃流產。

就全國而言,各省保衛團最初由縣管轄,縣以上按照一般行政系統,歸省民政廳統轄。但是,由於軍事上的需要,部分省份在省政府下設立了特別機關對其進行管理,如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河南等省設立保安處,陝西、福建設立省保衛委員會、福建省成立團務處等,督理各該省保衛團事務。但這些機構均屬於臨時設置。

20世紀30年代初,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相繼頒佈《保安處組織條例》和《修正保安處暫行組織條例》,在省政府下設立保安處,規定:為掌理全省保安及軍事行政,各省特設省保安處及區保安分處。省保安處受軍事委員會的命令,直屬於省政府。其有關於中央內政部、軍政部、訓練總監部、參謀本部等各部事務,則接受各該部的命令。

省保安處的職權包括:統轄全省保安部隊;指揮編練全省的地方保衛團;維持治安,指揮省內水陸警察,並監督指導其訓練;辦理省內徵募、召集、退役事宜等。為使省保安處易於實行其職權起見,各省政府又在省內劃分若干保安區,設置保安分處分掌其事。省保安處設處長1人,副處長1人,參謀長1人,或副處長2人之中指定1人兼任參謀長業務。從此,保安處成為省政府下的常設機構。

1934年7月,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南昌行營公佈了《各省保安制度改進大綱》,省設全省保安司令,省以下分區設立之保安機關,定名為某某省第幾區保安司令部,區保安司令部代替原有的保安分處,只在區一級得以實施,在省級只有保安司令,而無保安司令部,具體工作仍然由保安處負責。由省政府主席兼任保安司令,實際上就是承認現任軍職者可以兼任省政府主席,為軍人干政披上了合法外衣。

1947年12月,行政院制定並頒佈了《省保安司令部組織規程》,規定:省保安司令部隸屬行政院,受國防部指揮監督,其中有關警保事項兼受內政部監督指揮。省保安司令部編制分甲、乙、丙三等,由國防部會同內政部參酌各省情形分擬等次呈行政院核定。省保安司令部置司令1人,中(上)將階級;副司令1人中(少將)階級。司令由省主席兼任,副司令及參謀長由國院部派充。


諍聞軍事


這個問題必須從歷史事實說起,民國的保安團實際是地方保安武裝團隊,主要是保境安民任務。民國時期盜匪橫行,擾亂地方,因而由地方政府出錢出人組建訓練的由上級和地方雙重領導,省專縣三級。抗日戰爭時期,廣東省國民政部門還設置廣東省民眾抗日自衛團,每個縣有一個抗日自衛大隊,下設兩三個中隊,每個鄉區還成立鄉自衛隊(稱鄉隊)。這和八路軍抗日根據地的武裝縣大隊,區中隊,鄉小隊等都屬地方武裝部隊編制,為正規軍補轉兵員。例如陳明仁將軍的預二師是由貴州省保安團組建最後也成為松山抗戰勁旅,淞滬抗戰四行倉庫八佰英雄壯士也是由湖北保安團補充組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