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後糧食增產靠的農藥、化肥、品種等先進技術,為什麼有的人說靠的是分田單幹呢?你怎麼看?

順林72


應該說,80年代後,我們的糧食增長是有很多方面的因素而成的。有農藥化肥使用的功勞,有種植技術的功勞,也有品種改良的功勞,也有分田到戶單幹的功勞。

如果單說是分田到戶的功勞,就片面了。說實話,如果沒有那段時期的集體協作的耕種模式為基礎。從一開始就分田到戶,很多人可能會餓死。具體的原因,我就不細說了,懂的自然會懂。

1:要說農藥化肥的功勞,其實,在80年代前,集體生產時,村裡的田地,也是有用化肥和農藥的。只是在化肥農藥的用量和品種方面,沒有現在那麼多。


80年代前,田地裡用的肥料是很少的,多數是用有機肥為主。因為那時候整個社會的生產力沒現在那麼高,化肥生產是計劃來的,化肥產量不高,而且價格貴。所以,很多田地的化肥農藥用量還不足現在的十分之一。這就導致了整體產量不高。

2:品種改良。80年代以前,集體的田地,還是種植土水稻,低產量的水稻。等袁隆平研發出雜交水稻,並大面積推廣時,已經是分田落戶了。

所以,80年代後,耕地糧食增加與雜交水稻的推廣是有很大關係的。


3:科技的發展,帶來的種植技術的革新,也是糧食增產的一個因素。80年代前,我們的田地種植大部分還是屬於人力牛耕的時期。而現代農業裡,基本上已經機械化或者半機械化了。這就大大提高了糧食的產量。

而且,科學技術的發展,在農業上的應用得到了各種好處。在過去,一些很難處理的病蟲害,現在基本上都能科學地去解決了。

4:分田落戶後,大家種地的積極性提高了。多勞多得,種出來的糧食是歸自己所有的。


在80年代前,田地是集體所有,而種地勞動是計公分的,男人算10個公分的話,女人是6個公分。而秋收後,大家分糧食,也是按公分來分配。

在這種形式下,很多人的積極性都不是很高。反正,只要出工一天,就算一天的公分,不管你做多還是做少,都一樣的公分。這哪裡還能調動大家的勞動積極性呢?

分田到戶後,大大地提高了農民們的種地積極性,自然糧食的產出就變多了。

總得來說,80年代後,我們的糧食增產了,是有很多種因素促成的,缺一不可。


村哥小凡


這些人太無恥,明知道強娶的老婆肚裡的孩子是人家播的種,卻不知廉恥說孩子是他的兒子。當你細數糧食增產原因時,良種是什麼時候研製成功的?答:七十年代中期,八十年代中期才普及。同樣的土地、同樣的耕種管理,良種與普通稻種產糧有差別嗎?答:有差別,良種產糧高出普通稻種產糧超過40%。問:土地開墾、平整、改良、水利建設是什麼時候做的?答:是五十年、六十年代和七十年年代初期做的。問:化肥、農藥廠是什麼時候大規模興建的?答: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興建的,規模逐年擴大,產能逐年增加,到八十年代中期以後才滿足市場需求。化肥、農藥普及,不僅保障了糧食穩產、高產,使糧食增產40%以上,而且大大節約了積肥和生物防治病蟲害所需時間和體力。不僅如此,分田單幹,還浪費勞動力、浪費水資源、浪費化肥和農藥,降低了田間管理效率。


用戶1836572138530


80以前,大鍋飯,乾和不幹一個樣,流氓地賴不出工一天照樣一元三毛二,消極怠工,生產隊,工廠都開不出資,中國已經到了節點,工廠不下崗分流,農民不包產到戶,是不好維持了。包產到戶後地是自己的了,不用看不公,不用憋屈,來了幹勁,剛開始也沒什麼化肥,就是上糞,以前一畝幾百斤糧不夠一人吃,包產到戶後一畝產八九百斤甚至上千斤糧食,夠好幾個人吃。說實話包產到戶救了那時的農民,也救了中國,不然可能沒有今天。


東來閣公爺


農村靠單幹發展是一些人為抹黑社會主義道路而顛倒黑白


止水131185603


未種過地,沒有當過農民的真的不太瞭解!我家在山東滕州,年輕時家在農村,做過農民!在改革開放以前,我們那個村的小麥,畝產大約兩百斤至五百斤的樣子,大多數地靠天吃飯(機井少,靠天下雨),施肥少,管理差……如果年成好,雨水跟上了,好的地塊畝產可達到近五百斤,如果天旱,年成不好,畝產兩百斤左右,甚至於還要少!到了分田到戶以後,不光機井增加了很多,人們積極性被完全調動起來了,也空前的加大了對莊稼的管理、以及施肥的力度,包括從耕作,施底肥,選種,到播種,管理,澆水,再施肥,噴灑農藥等等……現在的小麥一般畝產在一千斤左右!大集體,是種落後的生產方式,不能調動起人們的積極性,效率低,導致了效果更低!!!


獨釣寒江雪194808981


從1973年到1979年,我國從國外引進成套設備26個項目,包括:化學纖維4套,即上海石油化工總廠、遼陽石油化纖總廠、四川維尼綸廠、天津石油化纖廠;石化3套,即北京石油化工總廠的30萬噸乙烯、吉林石化公司的11.5萬噸乙烯及配套項目、北京化工二廠的氯乙烯設備;大化肥13套,即滄州化肥廠、遼河化肥廠、大慶化肥廠、棲霞山化肥廠、安慶化肥廠、齊魯第二化肥廠、湖北化肥廠、四川化工廠、瀘州天然氣化工廠、赤水河天然氣化肥廠、雲南天然氣化工廠;烷基苯項目1套;大型電站3套,分別建在天津北大港、河北唐山陡河、內蒙古赤峰元寶山;鋼鐵項目2套,武鋼的一米七軋機和南京鋼鐵公司的氯化球團。另外,還有43套機械化綜合採煤機組,以及當時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透平壓縮機、燃氣輪機、工業汽輪機等單個項目。

從項目的內容上看,主要解決了中國人的穿衣和吃飯問題,的確良和滌綸布成為一種穿不破的衣服,化肥的大量使用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畝產勞動效率,時間點正好和農村推行土地承包制吻合,媒體卻大肆報道畝產提高是因為私有化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所致。而故意抹殺技術引進和農業現代化帶來的變化。


qwdqy1


分田單幹是眼前利益,分田單幹能增產,主要是毛澤東時代土、肥,水,種子,機械起了主導作用


陌然167094463


80年後糧食增產靠的是農藥,化肥,品種等先進技術,那為什麼有的人卻說靠的是分田單幹呢?你怎麼看?

80年分產承包到戶後,糧食增產靠的是農藥,化肥,優質高產的雜優品種,與科學的田間管理肯定是沒有錯誤的。不過如果你如果沒有分田到戶的戶的,那農村農民種田種糧的積極性就沒有那麼高漲,吃"大鍋飯",出工混日子的的感覺老一輩人都見識過了是吧,那乾脆是一年辛辛苦苦幹下來,連自己的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


80年以前,農村人種田以生產隊為單位,那時候大家種田是為了賺工分,責任心都不強,一般男勞動力出一天工隊上就給你記10分工,女勞動力出一天工就給她們記6分工,學生們出一天工就給你記3分工,那時候按工分年終分配糧食,多勞多得,當然隊上人多勞動力少的困難家庭,上面有救濟糧發放。

那時候搞集體純粹是生產隊長當家,隊上有錢的話家還好當一些,春耕時去多買點化肥農藥回來,種植出來的糧食畝產量還高一點,如果隊上沒有錢的話,年年欠貸款,只借不還的話,信用社也沒有那麼錢借給你,那你田裡全靠一些積一些草皮,青腳泥,發生病蟲害打一點土農藥,田裡的糧食產量畝產不過兩百來斤,一個生產隊六七十畝田,收穫了不到15000斤谷,上百個人口要分配,平均每人分不到150斤,早晚稻兩季加起來每人300斤稻穀,要吃上一年,每人每天才不到6兩米,大家都說說你夠了嗎?

80年生產承包到戶以後,大家都是為了自己多打糧,農村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都提高了,大家出工都起早摸黑,搶收搶插,田裡底肥不僅限於化學肥料的氮磷鉀肥,氮銨,而且丘丘田中還加施了家中的土雜肥,傳統低產的水稻品種已被大家逐漸淘汰了,換成了抗倒伏,抗病蟲害,優質高產的雜優品種了,糧食畝產量從原來的畝產200斤,一下子提升到了畝產1000斤以後,大家都說說是不是感謝黨和政府的政策好呀。



特別是到了現代社會,農村人種田國家不但免除了一切上繳費用,還加大了對農業的補貼與投資力度,大修水利,大修農村公路,讓大家種田實行了機械化,大大的節省了勞動力,讓大家騰出時間來外去打工賺錢,全力以赴奔小康社會。


所以說,七星老農個人認為,80年分產承包到戶以後,農村農民種田種糧的積極性提高了,田中使用化肥農藥,改良品種雖然說功不可沒,但是也請大家別忘記了黨和政府的恩情,如果沒有黨和政府的英明領導,沒有黨和政府對咱們農村農民的大力支持,沒有政府各項優惠支農政策向農村傾斜,我相信大家再單幹也是徒然。

[熱愛生活,喜歡交流,請大家多多關注七星老農回答,不勝感激!]


七星老農


"分田單幹"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及政府以人為本新思想新思路,解放了生產力,促進社會發展,穩固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農藥、化肥、品種只是助推劑。試想廣大農民不勤勞苦幹,這東西不就成了一些廢物。田需要人管,東西需要有人合理用。如果農業缺乏後繼有人,你所見到的土地荒草叢生,顆粒無收。農民希望政府加大投入和扶持,將使農業後續有力,再創輝煌。讓更多年輕一代走進農業,發展農業。我們應該感謝一代老農,有他們的付出,才不至於我們餓肚子!你有錢,也得吃飯。盤中餐,粒粒辛苦,人不能忘本。"分田單幹”體現了農民本色,糧食產量猛提上來。雖離不開農藥、化肥、品種等投入和使用,但人占主導地位是分不開的。





浙北布衣


解放前一直到秦朝都是單幹,產量怎麼上不去?解放前代們這一畝地收麥子,好的時候是80斤,5一一6十年代能收2OO斤,籌到七幾年時我們這的村子能收4OO斤,差的村產量還是一二百斤,那時施的都是土肥,收4OO斤的是參入了氨水和少量化肥。那時幾乎沒有顆粒的化肥,也沒有鉀肥。這都是真的,現在如果停止施化肥產量還不如那時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