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雙港練潭驛與練潭老街


“卒子游記”1666篇,本文作為地方文史資料的民間部分,得到越來越多朋友的關注,感謝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紹的是安徽省安慶市桐城市雙港鎮練潭村練潭驛與練潭老街。您的支持就是給予評論。

練潭位於菜子湖西畔,清朝為桐邑四大名鎮之一,現屬桐城市雙港鎮練潭村。河灣有一巨石,奇偉崢嶸,形如臥龍昂首,名龍頭石,因突入河心,由是河水回漩激盪,形成深潭,澄淨如練。

位於安慶與桐城交界處的練潭河是菜子湖的主幹流水系,上通青草塥、三灣河,下為柏子湖,東過武廟嘴入於菜子湖。練潭驛在古代是皖城安慶通往京城的古官道上的要津。

練潭驛是歷代兵家在皖必爭之地。三國時代的呂蒙城即建在此不遠處,朱元璋、湘軍、太平軍、清末新軍起義,各路大軍無不在此南下北上。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今天的練潭老街。

從地理上看古代皖城與桐城間的車馬道最便捷的就是經過練潭驛,練潭河以西的上游地區至少有兩條以上的大河把皖桐兩境分隔開來,一條是發源於潛山官莊鎮的大沙河,它流經青草鎮又分為幾支河道向東南奔去最終在練潭附近匯入練潭河主河道。

另一條河道為發源於懷寧縣境的高河,它經過今天的三鴉寺大湖流入練潭河。練潭河以東是廣闊的菜子湖水域和樅陽長河。

自皖城到桐城過練潭河不僅是距離最短而且只需過兩個渡口即達桐城,一是練潭渡,二是新安渡。而走高河至少要過四條以上的大河,在古代練潭驛自然成為皖桐乃至皖京的門戶要津。要知道,古時主要出行工具就是乘舟。

練潭驛處在水路與旱路的交匯點,在近現代以前這裡商賈雲集,商業繁榮。高河大米、桐境大米,潛山竹木山貨經練潭河至樅陽入長江銷往各地。今天的練潭河水運銷聲匿跡,河流改道,繁華不在。近代的合安公路建設讓古老的練潭驛街市漸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裡。

練潭位於菜子湖西畔,清朝為桐城四大名鎮之一,屬桐城西鄉。每當秋月在天,夜空如洗,水光月色,銀海浮華。因名“練潭秋月”。

練潭老街位於雙港鎮練潭村,據稱因明朝學者在此遊歷而寫下“春山出孤月,寒潭淨於練”的詩句而得名。練潭在元、明、清時代是桐城東南名鎮,水陸交通方便,練潭河、菜子湖與長江相通,使練潭呈現百舸爭流、千帆競發、舟楫往來、商賈雲集的繁榮景象,成為區域性的商業集散地,老街因而成。

在明成化以前,練潭只是一個驛站,以前老街上供銷社就是驛站。街後有一塘叫馬飲塘,是馬喝飲水的地方,練潭街是袁氏第七代祖上兵部侍郎袁宏在明成化年間從楓樹窯遷來的,並在現在糧站處,建貨運碼頭和袁家祠堂。


袁宏在滿蒙平野正使時回家在張壕創辦一所學校,明文學家齊之鵉就是他學生,後來袁宏把自己的三女兒許配給齊之鵉,袁宏用當地地名對了許多經典的對子。如:鴨子湖裡湖鴨子.龍頭石上石龍頭。

昔時的練潭,因有水陸交通,環境優特,所以各地商賈雲集。河面上,漁舟商船往來其間,十分繁華,在古鎮和袁家祠堂門前添增了一道靚麗的景色。故而先祖袁宏公稱頌練河潮水季節百舸竟發的情景為:日有千人作揖,夜有萬盞明燈。

練潭老街長約三百餘米,街心麻條石鋪就,兩邊具有明清風格的房舍商鋪鱗次櫛比,現保存基本完好。老街旁的山麓有清朝桐城理髮詩人吳鰲墓,墓碑上刻有他的自輓詩:“生前一醉渾如死,死後猶如大醉眠。落日蒼山煙霧裡,亂墳荒冢不知年。”古渡落日、荒冢長煙處也不乏詩苑佳話。


說起練潭老街,有著八百年曆史。古鎮練潭,位於桐城東南隅,它東瀕煙波浩渺的菜子湖,北倚宛如臥龍的大、小橫山,南臨練潭河。練潭的繁盛始於八百年前。早在南宋嘉定元年,練潭鎮就是桐城九鎮之一,明初又與桐城境內樅陽、湯溝、孔城三鎮齊名,明清到民國初年,這裡曾是通往郡府安慶官道上的驛、鋪和客舍。

舊時練潭舟楫往來,漁歌互答,驛馬嘶鳴,鋪兵疾走,繁華喧鬧勝於他鄉。練潭始終以其商業的繁華、水運的特色、人文的厚重而成為桐城西南的重鎮。

那時,南來北往的船家、商人,都來練潭街上補充供給。河邊船上炊煙裊裊,當地漁民揚帆歸來,漁歌互答,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足見當時的繁華景象。

和歷史上很多著名老街一樣,隨著時間的變遷,老街年久失修,老街的居民多搬遷去城鎮,置身煙雨朦朧中的練潭河畔,已不見名鎮昔日的繁華,舊時聞名桐城八景之一的“練潭秋月”也停留在王陽明的另一首《練潭館》詩句中:“夢斷五雲懷朔雁,明月高枕聽山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