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大轉移,瞿秋白為何被留在蘇區繼而被捕?

775890709


這個問題說起來有些複雜,加上能夠查閱到的資料實在有限,只能大概梳理出來一個輪廓。翟秋白之所以會被留在蘇區,極有可能是由於當時內部的鬥爭,而對於上級的安排,翟秋白選擇了接受,這使他錯過了離開的最佳時機,導致其最終被捕遇害。簡單梳理一下這個過程吧。

△翟秋白

事情的起因,或許要從“八七會議”講起,瞿秋白被推到臺前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以後,1927年8月7日,“八七會議”在漢口緊急召開。這次會議上,會議批判和糾正了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撤消了他在黨內的職務,而其繼任者,正是瞿秋白。至於為何會選擇瞿秋白成為最高領導人,沒有明確的文獻記載,至今成為了一個迷。

△八七會議

不過,瞿秋白自己卻在事後直言不諱的表示:“八七會議”後登上最高領導人的位置,是“歷史的錯誤”(《多餘的話》)。而根據陳鐵健先生的分析,瞿秋白之所以會站到前臺,機油二可能是因為他此前表現出來對“右傾”的鮮明反對態度,這獲得了共產國際的認可。

然而,正是由於瞿秋白身上“濃厚的詩人氣質、教授式的文雅風度,再加上他缺乏只有經常直接深入工農群眾運動才能獲得的實際經驗”,或許為此後的事情發展埋下了伏筆。

△李立三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六大”在莫斯科召開。在此期間,李立三堅決認定中國革命仍然處在高潮期,直到斯大林站出來利用一天半的時間為其分析了當前形勢,說中國革命實際上已經處在了低谷。然而李立三並未接受這個說法,只是暫時擱置了爭議。

會後,瞿秋白留在莫斯科,擔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李立三則回國成為中共主要負責人。而正是在李立三的策劃下,以武漢為中心,在廣州、上海、南京、天津、北京、青島、大連、哈爾濱等城市發動了大罷工和總暴動,結果卻使得紅軍在攻打武漢時遭受重大損失,甚至丟失了洪湖根據地,地下組織也相繼遭到破壞。

△六屆三中全會

1930年9月,瞿秋白在共產國際的派遣下返回國內,在上海主持召開了六屆三中全會,終止了“立三路線”的發展,糾正“左傾”錯誤,停止了對大城市的攻打。

事情的焦點,瞿秋白在處理“立三路線”時的心軟,卻為自己埋下了隱患

或許是由於“書生意氣”,瞿秋白在處理“立三路線”問題上,始終保持了相當的剋制,只是要求李立三做出了檢討,且對追隨“立三路線”的人員並未追究責任,甚至以推己及人的態度為李立三開脫,李立三因此而已保留政治局委員的職位。卻沒想到他的心軟,反而給了對手藉口。

△瞿秋白

1930年12月初,共產國際東方部在蘇聯召開了關於“立三路線”的討論會,當時前往蘇聯學習的李立三參加了這個會議,而身在國內的瞿秋白並未參加。

由於時任共產國際東方部副部長的米夫曾因“江浙同鄉會”問題與瞿秋白有矛盾,這次會議的論調便可想而知了。在共產國際負責人曼努伊斯基的引導下,李立三在會上說出了“我實際工作中的錯誤……是在秋白同志影響之下”、“秋白同志的確用了兩面派的手段。他在三中全會上的行動,就可以表現出來。黨的利益放在第二位,而私人小團體的利益放到了第一位”這樣的話,反而將“立三路線”的錯誤加在了並不在場的瞿秋白頭上

△米夫

1931年1月7日,米夫前往上海主持中共六屆四中全會,會議的主要內容便是“立三路線”和瞿秋白的“調和路線”。而由於李立三此時尚在蘇聯,於是瞿秋白便成為了主要批判對象。

而早在會議召開之前,王明通過其他渠道得知了共產國際的決議,於是他在自己的《為中共更加布爾什維克化而鬥爭》一文中,用了長達3萬餘字的篇幅重點批判了瞿秋白,“文中說道:“維它(瞿秋白的化名)同志等在三中全會上,對於立三路線採取了調和、投降態度”, “現有中央政治局領導同志維它等不能解決目前革命緊急任務,不能領導全黨工作。”

最終,在米夫的授意下,王明得以進入中共中央領導核心,瞿秋白則被撤銷政治局委員。

事件的結局,瞿秋白被迫以病軀前往蘇區,並最終被排除在長征之外

自從被撤職之後,瞿秋白便因肺結核一直在上海養病,在此期間還與魯迅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但在1933年9月22日,臨時中央突然發佈了“關於狄康(瞿秋白)同志的錯誤的決定”,號召“各級黨部對於狄康同志的機會主義錯誤,應在組織中開展最無情的鬥爭”,再一次對瞿秋白形成了嚴重打擊。

△瞿秋白一家

1933年底,臨時中央派人找到瞿秋白,對其傳達了派其前往中央蘇區的決定。對於這個安排,瞿秋白並無異議,只請求妻子楊之華可以與自己一同前往,但當即便被拒絕,理由是楊之華的工作尚無人接替。

彭玲曾問瞿秋白,“你的身體還需要調養,不可以不去嗎?”瞿秋白卻說道“去,早晚還是要去的,否則有人要說我怕死呢。”

1934年1月15日,中共六屆五中全會在瑞金舉行,此次會議選舉了新的、由12人組成的中央政治局,深受王明影響的博古擔任總書記,瞿秋白仍然被排除在外。

△第五次反圍剿

1934年2月5日,瞿秋白到達蘇區。而從1933年9月25日開始的第五次反“圍剿”已經持續了幾個月,就在瞿秋白到達蘇區後兩個月,也就是1934年4月,敵軍佔領廣昌,撬開了中央蘇區的北大門,整個蘇區開始岌岌可危。

1934年10月,紅軍主力開始撤離中央蘇區,但撤離的名單中並沒有瞿秋白,瞿秋白曾向組織當面提出希望能夠隨隊長征,但沒有得到批准,他就這樣被留在了即將淪陷的蘇區。直到1935年2月,瞿秋白因肺病日益嚴重,中央這才決定派人送他轉道香港去上海就醫,然而就在瞿秋白2月24日在走到福建省長汀縣濯田區水口鎮小徑村時,被當地保安團發現,突圍失敗後被捕。1935年6月18日晨,瞿秋白寫完絕筆詩,在羅漢嶺從容就義,年僅三十六歲。


香茗史館


1934年秋,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五次反“圍剿”因“左”傾教條主義錯誤領導而招致失敗,中央紅軍被迫撤離根據地進行長征。長征前,瞿秋白並不知道中央決定突圍轉移的戰略意圖。直到部隊出發前夕,他才知道這一消息,當即表示希望和大部隊一道行動。但“左”傾教條主義者卻拒絕了瞿秋白這一正當要求。據張聞天同志回憶:“瞿秋白同志曾向我要求同走,我表示同情,曾和博古提出,博古反對。”當時,毛澤東積極支持瞿秋白同志參加長征,但“左”傾教條主義者剛愎自用,又拒絕了毛澤東的意見。據吳黎平回憶:“中央局決定不讓瞿秋白同志(當時是中央政府教育部長)跟紅軍走。聽了這事以後,我心裡很難受。一方面向毛澤東同志說,‘這怎麼成?秋白同志這樣一個有名的老同志難道能夠不管,要他聽任命運擺佈?’請求毛澤東同志給中央局說說。毛澤東同志說,他很同情秋白同志,他曾說過,但他的話不頂事。”毛澤東是很瞭解和尊重瞿秋白的。大革命時期,他和瞿秋白是反對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的親密戰友,在王明錯誤路線統治時期,他倆都遭受了王明“左”傾教條主義者的排擠和打擊。這時,毛澤東惦念著瞿秋白同志的艱難處境。據聶榮臻同志回憶:當部隊即將出發時,他到瑞金去看望毛澤東同志。“毛澤東同志聽我們說到轉移,就說:‘你們知道了?’我說:‘我們接受任務了。’我們這次去見毛澤東同志,本想打聽一下轉移去哪個方向,可是他就談到這裡,不往下談了,卻提議一同去看看瞿秋白同志辦的一個圖書館。”毛澤東之所以提出去看望瞿秋白創辦的圖書館,一方面表達了他對瞿秋白同志在中央根據地艱辛開拓文化教育工作的重視;另一方面也表示了臨行前他對戰友的惜別之情。   “左”傾教條主義者的宗派主義幹部政策是很不得人心的。當他們拒絕瞿秋白參加長征時,立即引起了不少幹部的不滿和意見。“左”傾教條主義者文過飾非,散佈什麼瞿秋白“患有肺病,身體很差”,李德則說:瞿秋白不能長征“只是由於他的重病”,等等,企圖以此掩蓋他們不可告人的目的。即便是瞿秋白同志身體不好,也不足以成為阻攔他與紅軍長征的理由。對此,伍修權同志揭露得好:“有的為‘左’傾路線領導者不喜歡的幹部,則被他們乘機甩掉,留在蘇區打游擊,如瞿秋白同志,身體根本不適應遊擊環境,也被留下,結果使他不幸被俘犧牲……事實證明,像董老、徐老等年高體弱的同志,由於跟主力紅軍行動,都被保存了下來,安全到達了陝北。”這一針見血地戳穿了“左”傾教條主義者編造的謊言,也指出了“左”傾宗派主義幹部政策的危害。   10月中旬,中央紅軍陸續出發了。瞿秋白和戰友們依依惜別,心情十分激動和不安。吳黎平說:“我請秋白同志到家中吃飯。這次秋白同志情緒特別激動,喝酒特別多。他說:‘你們走了,我只能聽候命運擺佈了,不知以後怎樣,我們還能相見嗎?如果不能相見,那就永別了。我一生雖然犯過錯誤,但對黨對革命忠心耿耿,全黨同志有目共見。祝你們前途順利,祝革命勝利成功,我無論怎樣遭遇,無論碰到怎樣逆境,此心可表天日。”   瞿秋白是中共民主集中制的模範執行者。他雖然對“左”傾教條主義者不讓他參加長征很有意見,但他最後仍然服從了組織的決定。後來,他留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堅持游擊戰爭,任中共中央江西分局宣傳部長。1935年2月,瞿秋白在福建長汀不幸被敵人逮捕,最後,英勇地犧牲在敵人的屠刀下。


王白石小妙招


  紅軍長征後,瞿秋白帶病留守南方。1935年2月24日,瞿秋白在向香港轉移途中,在福建省長汀縣水口鎮被宋希濂的國軍第三十六師向賢矩部逮捕,6月18日,在長汀中山公園執行槍決。


挪威的森林99


當時的王明、博古等人是很沒有人性的。


順天府尹999


他被捕只是偶然,陳毅也留下也倖存下來的,而且倖存者不在少數


老六明虎


你們圍著小編認真研究吧。提起瞿秋白,咱只知道他被殺前寫的那篇《多餘的話》


隔窗看霧


勝者為王,敗者為什麼


路見風景


不應被歷史忘記。正直的馬列主義者了。可敬也值得尊敬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