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敦刻爾克真實的的場景,和電影裡的相差太大

沒有出現德軍坦克

和其他所有二戰題材影片最大的不同,《敦刻爾克》居然只有英法聯軍一方的士兵,沒有出現過任何一個德軍士兵(飛行員除外),就連影片開頭,主人公在敦刻爾克小鎮街頭遭到德軍襲擊,也全是隻有槍聲,而沒有出現德軍士兵。至於在二戰時期最令對手恐懼的德軍裝甲部隊更是毫無蹤跡,整部影片就根本沒出現過一輛德軍坦克!

還原敦刻爾克真實的的場景,和電影裡的相差太大

有些人肯定會覺得沒有問題啊,敦刻爾克大撤退不就是因為希特勒命令裝甲部隊停止前進的愚蠢決定才讓英法聯軍得以逃出生天的嗎?其實,這是有關敦刻爾克大撤退認識上最大的誤區。

希特勒是在5月24日下達這個命令的,之所以他會下達這個被眾多軍事歷史學家大為詬病的愚蠢命令,原因很多。政治上,為了配合與英國的媾和,適當放緩一下軍事壓力;地形上,敦刻爾克地區水網縱橫,遍佈沼澤,並不利於裝甲部隊的行動;軍事上,5月22日英軍兩個裝甲旅的反擊也給德軍裝甲部隊造成了一定損失,所以希特勒也不想讓裝甲部隊和困獸猶鬥的英法聯軍再交鋒,從而影響以後的作戰,加上裝甲部隊本身就已經因為連續作戰多日而疲憊不堪,也確實需要休整,何況空軍總司令戈林也保證空軍足以完成消滅被圍英法聯軍的任務。

綜合這些因素,希特勒的這個命令也不是莫名其妙毫無道理。更重要的是,僅僅在三天後的5月27日,希特勒就命令裝甲部隊恢復進攻了,真正暫停進攻也不過才區區三天而已。而英軍的撤退是從5月26日晚才正式開始,在整個撤退的九天時間裡,德軍裝甲部隊其實都在進攻,是英法聯軍的後衛拼死苦戰才阻滯了德軍的前進腳步,直到6月4日德軍裝甲部隊才佔領敦刻爾克。

還原敦刻爾克真實的的場景,和電影裡的相差太大

誇大了德軍潛艇的威脅

影片中對於德軍潛艇的攻擊著墨較多,主人公好不容易上了一艘船撤回英國,航行途中就遭到了德軍潛艇的魚雷攻擊而沉沒。另一位配角也是因為所乘坐的船隻被德軍潛艇擊沉,被前往敦刻爾克救援的小遊艇“月光石”號救起,就死活不願再去敦刻爾克,以至於把遊艇上17歲的志願者喬治都失手打死了。

但實際上,在敦刻爾克撤退中,德國海軍確實有出動魚雷艇和潛艇攻擊英軍用來撤退的船隻,但規模很小,也幾乎沒有取得什麼戰果。主要因為英國海軍實力強大,英吉利海峽本來就是英國海軍嚴防死守的禁區,在60海里的航線上有八百多艘各種船隻在航線,船隻密度極大,魚雷艇和潛艇很容易被發現,很可能偷雞不成蝕把米,沒能幹掉英國運輸船反倒自己被擊沉了。

還原敦刻爾克真實的的場景,和電影裡的相差太大

而且1940年5月,德軍潛艇的實力還遠沒有後來這麼強大,還有相當一部分已經部署到了大西洋,能再派到英吉利海峽的潛艇數量極其有限,對英軍船隻根本無法構成什麼威脅。

至於像影片中那樣,潛艇在水下發射魚雷的情況,其實在實戰中並不多見。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同,二戰初期德軍潛艇的標準戰術是夜間水面攻擊,因為當時潛艇水面航速要大大高於水下航速,如果潛艇採取水下航行很可能追不上目標,所以通常潛艇只有在躲避反潛艦艇的攻擊時才會進行水下航行。而且潛艇夜間水面航行時,由於艦橋較小,是很難被發現的,因此德軍潛艇才會將夜間水面攻擊作為標準戰術。

另外由於潛艇攜帶魚雷數量有限,一般只有對較大價值的目標才會使用魚雷,對於普通目標更多時候是使用甲板炮轟擊。畢竟對於沒有裝甲防護的普通運輸船,潛艇100毫米甲板炮的威力是綽綽有餘了。

一直要到戰爭後期,盟軍艦艇上開始大量裝備雷達,夜間探測能力大幅提高,潛艇再要進行夜間水面航行和攻擊,被發現的概率就大大提高了,因此德軍被迫改為水下攻擊,並開始研製通氣管潛艇,以增加水下航行的持久時間。

逼真的空戰場景

《敦刻爾克》最值得稱道的是空戰場景。過去空戰影片是用模型加特效來表現,後來大多是計算機特效,而在《敦刻爾克》中卻主要是實機拍攝,最多在後期輔以一些計算機特效,所以視覺上的感受更為逼真。

片中英軍將領說,為了準備保衛英國本土,驅逐艦和飛機都要節約使用。片中出現的英軍戰機也不過是3架的小編隊,這實在是有些冤枉了英國空軍。

為了給撤退行動提供空中掩護,英國空軍可以說是全力以赴。首先是投入了最先進的“噴火”戰鬥機,正如影片中“月光石”號遊艇的船長所說,“噴火”戰鬥機是英國最好的戰鬥機。但由於“噴火”數量少,同時擔心被擊落或擊傷而落入德軍之手,所以在之前的西歐作戰中,英國空軍始終都將“噴火”戰鬥機雪藏起來,沒有派到歐洲上空。

直到5月10日,英國空軍才開始將“噴火”戰鬥機投入英吉利海峽上空進行戰鬥巡邏。5月23日,“噴火”第一次遭遇空戰,擊落德軍Me-109和Me-110各2架,自身損失3架,“噴火”略佔上風。

片中對此也有反映,3架“噴火”雖然擊落了3架德軍飛機,但也全部損失了,基本上雙方損失大致相當。在當時的英國空軍來說,已經是非常不錯的戰績了。英軍的其他戰鬥機在和德軍的Me-109和Me-110的較量中,基本上都是落在下風的。

在英吉利海峽上空和為敦克爾刻大撤退提供空中掩護的空戰中,英軍總共損失了67架“噴火”,這一數字幾乎相當於當時英軍“噴火”戰鬥機裝備總數的10%,從這點上來說,英國空軍還是相當盡力了。

其次從出動的數量來看,在九天的撤退行動中,英國空軍總共出動了2739架次,平均每天超過300架次,特別是6月1日,這天也是撤退行動九天中天氣最好的一天,德國空軍全力出動,英國空軍也幾乎傾囊而出,出動了所有能夠出動的飛機,從“噴火”、“颶風”單座戰鬥機、“無畏”雙座戰鬥機到“哈德遜”轟炸機、雙翼“箭魚”魚雷機,甚至連偵察機都投入到敦刻爾克,和德機展開了殊死搏殺。

在九天中,英國空軍總共擊落德軍飛機130架,自身損失106架,英國空軍為整個撤退行動提供空中掩護,確實是很拼了。影片中給人的印象卻是德國空軍掌握了敦刻爾克地區的制空權,給英軍造成了很大損失,甚至還有士兵大叫“我們的空中掩護在哪裡?”這就不太符合真實的歷史情況了。

有一種勝利叫撤退

電視連續劇《潛伏》裡有句臺詞非常經典“有一種勝利叫撤退,有一種失敗叫佔領”,毫無疑問,敦刻爾克大撤退就是一場勝利。

如果當時不能撤出多達33.8萬人的部隊,那麼根本沒有足夠的兵力保衛英國本土。而從敦刻爾克撤回英國的士兵都是經歷過西歐戰役實戰的老兵,他們對於德軍的瞭解,以及寶貴的實戰經驗,都是極大的財富,這是後來再徵召入伍的新兵所不可能具備的,所以這些官兵在三年後的諾曼底登陸以及反攻歐洲的作戰中都是當之無愧的骨幹,如果沒有這麼多部隊成功撤回英國,那麼三年後開闢第二戰場反攻歐洲必然會增加更多變數和代價。

正如英國首相丘吉爾所說:“我們不要把這次救援說成是勝利,戰爭不是靠撤退而贏得,但是,這次救援中孕育著勝利。”而英國著名的軍事歷史學家亨利·莫爾對敦刻爾克大撤退的評價更高:“歐洲的光復和德國的失敗就是從敦刻爾克開始的!”

本片導演兼編劇克里斯托弗·諾蘭雖然是名滿天下的大導演,但畢竟是執導懸疑片科幻片出身,比較擅長碎片化的描述,對於大場面的戰爭把握力還是有所不足,所以他很聰明地不以全景式全方位的角度來描述敦刻爾克大撤退,而是從一位普通的陸軍士兵、一位“噴火”戰鬥機飛行員和一位“月光石”號小遊艇船長的三個單一的個體作為三條主線,來展現這場堪稱奇蹟的撤退行動,儘管不能體現大局,但對於戰爭下的人性刻畫更為細膩深入。

而在影片結尾,回到英國的士兵本來以為會受到民眾的指責和嘲諷,沒想到卻受到了民眾的熱烈歡迎。同時鏡頭也穿插了一架“噴火”戰鬥機因燃料耗盡而在敦刻爾克海灘上迫降,飛行員迫降成功後將飛機焚燬以免落入敵手,當熊熊烈焰翻騰,正隱喻了敦刻爾克大撤退對於盟軍來說,就是一場浴火重生的涅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