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審美帶有令人解放的性質”?對這句話你怎麼看?

文輝啊


十九世紀德國偉大的哲學家黑格爾提出

“審美帶有令人解放的性質”這一哲學理念,從藝術的角度來說,人們的審美態度決定了藝術的價值,然而這審美態度有“主觀”和“客觀”兩種意識,那麼這意識又是如何形成的呢?1,是孃胎裡帶出來的,先天環境所影響2,是後天環境所影響,比如自身的生活閱歷,學習成長。

我們都知道藝術的價值,最主要還是開啟人們的智慧,在整個西方藝術史中,每一次藝術的變革都給人們的審美觀念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古希臘、中世紀時期的西方藝術完完全全就是濃重的宗教信仰,那時候的西方人的思想是極度庸俗、愚昧的,骨子裡完全沒有人性慾望,


直到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西方藝術開始出現了“神人合一”的宗教神話題材了,這和中世紀時期的藝術有所不同,因為歐洲文藝復興的藝術帶有“人文主義”色彩了,也就是說人們在審美上有了新的事物了,比如那時候的人體油畫就非常接近人性,也可以認為是人性慾望開始體現出來了,

接著到了歐洲文藝復興成功之後,“新古典主義”藝術出現了,西方藝術完全脫離宗教神話色彩,這才是真正的“人文主義思想”得到自由,這時候的人體油畫就是完全的表現人性,所以

人性慾望被完全的釋放,當印象派藝術誕生以後,人們的審美態度就是完全客觀意識了,才真正理解“美是無處不在”,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是藝術促使改變人們的審美,從極度主觀變為客觀,沒有壓抑,完全就是隨心所欲了,人性被解放了,這就是審美帶有令人解放的性質。


詩夜城主


當人們欣賞一幅藝術作品時,通常會產生一種精神的愉悅甚至心曠神怡,如果人們進一步解讀這幅藝術作品,還會帶來新的發現新的啟迪新的禪悟等等。我理解“審美帶有令人解放的性質”應該就是這個意思。



就以繪畫來說,每幅畫都有畫家思想情感的表述,傳達著一種精神和願望的訴求。如上面這幅圖,這是法國十九世紀寫實主義大師布格羅的一幅油畫《舞之韻》。畫面中三位美麗少女翩翩起舞,或前傾,或後仰,或直立,輕柔舒展曼妙大方,洋溢著青春的活力。她們目視前方,臉上充滿自信和對美好幸福的嚮往。一邊立柱上的小男孩頑皮可愛的牽引動作更使畫面生動活潑情趣盎然。我們在欣賞這幅畫時會感覺很放鬆,神思怡然,併產生一種對美好青春和自由奔放的崇尚。這不正是“審美帶有令人解放的性質”的具體體現嗎!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們舉起“人文主義”的旗幟,以繪畫的形式宣揚人是世界的主宰,人人有追求自由幸福的權利的人文精神,使人們於審美中開悟思想,啟發智慧,衝破中世紀以來封建宗教神學的長期禁錮,實現人性解放的重大突破。因此可以說黑格爾關於審美帶有令人解放的性質的論述,既是從哲學角度對繪畫藝術的定性,也是對繪畫在審美上所具有的重要意義的肯定。


誰憐一燈影


答:出題者的這句話令人丈二摸不到頭腦、感覺莫名其妙。

審美,一種是對物體的感觀直覺,一種是對物體的理性分析。

比如一幅畫、你對這幅畫感覺好看還是不好看,這是對物體的感觀直覺的“審美”。

如果你覺的這幅畫好看、那麼、它好在哪裡?如果你覺的這幅畫不好看,那麼、它又是怎樣的不好法?如果你能講出這幅畫的內涵、如果你能分析出其中的道理,那就是理性分析的“審美”。







小芳雜談


衝出束縛,舒展身心!

觀畫人,畫中人,無我無畫,無畫無人。



能量加持


人們欣賞藝術家的作品時,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藝術氛圍所感嘆。


欣賞者對藝術作品的欣賞,要進行反覆體驗和揣摩並做出自己審美能力的評判,是對藝術作品潛在藝術價值的發掘和聯想。是欣賞者通過藝術作品的佳妙之處,對藝術作品的“審美帶有令人解放的性質”這句話深刻的認知和體驗。

法國新古典主義畫家們,儘管受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影響,但卻保持了法國相當鮮明的民族特徵。畫家們表現出對黑暗的揭露,對暴力的嘲諷,題材有普通勞動者的生活、勞動和風俗習慣、民間傳說等場面。人物造型具有概括和典型的樸素和健康之美。



黃智637


德國著名哲學家黑格爾曾說過“審美帶有令人解放的性質”。解放是指自由而言,即在審美中實現自由。因為審美總是面對一定的客觀對象,而體會到的卻是超越了這種個別性的普遍的美感,因此美是絕對理念的感性顯現,關鍵就在於在感性中也體會到精神、自由的規定性。這樣,人在面對事質的時候就不會是被動無力的,而是在現實中實現了自己的自由的。

美會直接打動我們的心靈,審美時的想象滲透著一種內在的欣喜和滿足。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瞬間會讓我們的思想得到解放。





黃河藝考官田華


首先要知道這句話是德國19世紀唯心論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爾所提出的。唯心主義強調人的感受,而作為審美主體的人,都是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的。通俗來講就是你能夠自己判斷一些事物的美與醜,比如你看到一幅畫你可以覺得它好看,也可以覺得它不好看,美醜在你心中!

繪畫作品、攝影作品、書法作品等等這些帶有形式美的物體是人們的審美對象,它們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新穎的藝術形式超越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瑣碎和呆板,給人以美的感受。

以家庭裝修為例,人們都說家是心靈的港灣,人們回到家中心裡會有溫馨舒適的感覺,家也是人性得到解放的地方。人們在裝修自己家的時候,會根據自己的審美需求把家裝飾成各種各樣的風格。因為審美是自由的,只要主人覺得裝修符合自己的審美,那麼他就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中解放自我,別人無關干涉。

而藝術家在進行創作的時候,也是同樣的心態:“我不管外界的因果關係怎麼樣,反正在我審美的時候、在我藝術創作的時候,我可以由著我自己的性子來,只有在這時候我才是真正的人,因為這時我是自由的!”


羽殤飛醉月


德國19世紀唯心主義哲學家代表人物黑格爾認為美是理念也即絕對精神的感性顯現,藝術是感性和理性的統一,從而確定了人是藝術的中心對象,並進而作出了“審美帶有令人解放的性質”這一論斷,並且提出了“繪畫死於崇高敘事的終結”這一觀點。



法國納比派畫家維亞爾作品↑

就審美而言,黑格爾的這一看似天馬行空的論斷帶有一種“真實不虛”的意味。其實從藝術史上看,古今中外許多藝術大家都強調“我手寫我心”,而藝術創作就是藝術家審美觀念的一種流露。而就普通鑑賞者而言,對同一幅藝術作品由於個人的審美喜好不同,往往得出的結論也是不盡相同,甚至甲之蜜餞乙之砒霜。這一現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主要取決於每個千差萬別的獨特個體的內心感悟,也即代入感的差異而造成的。



陳衍寧《對影》

陳衍寧《遠去的風華》

無論是西方的突破宗教神學的禁錮而掀起的文藝復興運動,還是中國繪畫中避實就虛遺形取神而風靡至今的寫意水墨畫,都是一種遵循解放天性、張揚人性的審美邏輯使然,從而打破了宗教神學、自然萬物這種近乎一成不變的理性的束縛,推動審美日漸走向主體和客體的互動、感性和理性的統一,並最終確立了以人為本這種現代文化精髓的統治性地位,促進了以個性自由下為主導的和而不同的藝術發展路線圖的形成,最終開創了藝術大觀園中百花齊放的生動局面。


何家英《柳蔭讀書圖》

從歷史的縱向看藝術發展的脈絡,西方的藝術從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的演進,中國文化中的書法中書體的變遷、文學體裁的演變等,無一不是“審美帶有令人解放的性質”這一論斷的一個個鮮活的例證。


吃素的穿山甲


我沒有能力從學術專業的角度,來解答這個問題。但我知道,美,從來就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美存於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正如一句話所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對美好事物的認識,雖然會有時空的轉換,但人們的審美標準也會隨著社會進步而改變。可以說,每一次思想解放,每一次社會變革,給人們帶來的,都是審美的提升。這種提升,就是對真善美,假惡醜識別能力的提升。

對於普通人來說,許多記憶猶新的事情,就是美好的迴歸。對比以前,看看如今天人們的衣食住行,哪一樣不是今非昔比。吃的叫美食,穿的叫時尚,住的叫舒適,旅行叫休閒觀光。人們在享受這些的過程中,體會到的,就是快樂,愉悅,滿足,幸福。這就是解放。

這樣說,似乎享受快樂,就是美帶來的解放,仔細分析,也不盡然。任何事情都具有相對性。其實審美,就是在審醜中脫穎而出的。以前述為例,當人們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勞動創造,得到生活條件的改善,實現自己各種願望,內心的愉悅和滿足,當然就是一種美好而又幸福的感受,相反,通過不法手段,侵害國家集體和他人利益,來滿足自己的私慾,那樣的獲取,就只能符合審醜的範疇,就像捨身取義和充當漢奸賣國賊,苟且偷生者,進行對比一樣,總是善惡分明,美醜可鑑。

老百姓有句俗話,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也是這個道理。如今人們呼喚正義良知的迴歸,就是希望我們的社會更為和諧,充滿正能量,使人們時時處處感覺到生活美好。總之,真正的審美,一定會帶來社會進步,帶給人們自由和諧和幸福。



棲哈丶


康德的三大批判,實際上講的是人的知識-系統的認識之所以產生的來源,即純粹理性-(從過去所知中)學習;實踐理性-(用既定道德約束而進行的人類活動經驗)發現;判斷力-來自天人感應的共同感受,它在既往沒有,天外飛仙的到來,又沒有產生的理性邏輯和現實條件,只感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人悟出、道出、算出、猜出、畫出、發出、寫出而眾人皆然,而且隨著時間的發展、天道的運轉,然之的人越來越多,越來越強烈,而且大美的產生,往往是在極端現實主義的土壤裡,對被現實和過去知識禁錮的人類來講,(這種本質是天人感應判斷力的)美就是一種解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