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中華文化不以儒家為中心,而以其他學術(如法家)為中心會如何?

笑傲江湖6270784278757


謝謝!

黑格爾有句名言:“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泱泱中華,之所以選擇以儒家文化為中心,不管當時的統治者出於怎樣的考慮,總有其選擇的合理性。

諸子百家,理論各有優劣,選擇以那種文化為中心,肯定是經過反覆比較權衡,對優點,“兩者相衡取其重。” 對弊端,“兩者相衡取其輕。” 比較鑑別之後,才做出符合當時統治階級利益的選擇。

歷史上,也曾選擇過以法家思想為中心的,例如秦朝,最後建立了大一統的中華民族,修長城,修馳道等。這是秦朝的歷史功績,也是以法家思想為中心的文化功績。

與此同時,也是秦朝產生暴政,人民怨聲載道的根源,是法家思想治理國家的敗筆!

秦始皇在法家思想的引導下,大開大合,大修大建,不但修長城,馳道,而且還修規模巨大的陵寢,過分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使人民苦不堪言。最被人們所詬病的還有焚書坑儒。所以,才有“天下苦秦久矣!”的憤懣和反抗,以致秦朝在很短的時間,便被人民拋棄,被漢朝取代。

漢朝汲取秦朝的教訓,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才使儒家思想成為中華文化的主導。後來在朝代的更替中雖然也出現過反覆,但在歷史的長河中,儒家思想始終是中華文化的一條主線。

實事求是的說,中華文明幾千年綿延不絕,儒家思想作為主導文化起到了很大穩定凝聚作用。當然,也暴露了它虛弱虛偽的另一面。

清朝後期,官吏腐敗,人民麻木愚昧,國家孱弱,處處被動挨打,中華民族受盡了屈辱!被人視為“東亞病夫”,肆意蹂躪,“狗與華人不得入內”的牌子,刺痛了多少中國人的心!

於是,有識之士,痛定思痛,痛陳文化弊端,矛頭直指儒家思想,認為其是萬惡之源!辛亥革命和以後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以至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一段時間內 ,都延續了這種理念。孔孟之道及儒家思想體系,被人們批的體無完膚,恨不得把它踩入腳下。儒家文化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儒家思想做為中華文化的主體或者中心,對造成中華民族深重的歷史災難,確實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批判,拋棄都有充分的理由和道理。在這一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中華文化以儒家為中心,造成了中華民族苦不堪言的惡果。那麼以其他學術為中心,會如何呢?

歷史雖然不能假設,但推想一下,總是可以的。如果以法家思想或者其他學術為中華文化的中心,那是不是很有可能造成中華民族大一統局面的中斷,中華文明的綿延不絕,也會成為懸念呢?

對此,我是有點擔心!不知諸位有何想法?


榮根文化


歷史上的法家,其實也是源於儒家,因為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韓非子、李斯等,都是儒家大師荀子的學生。所以法家是從儒家異化出來的一個學派。也因此法家與儒家、道家,甚至墨家根本就不在一個層次上,只是一個較小的學派。

其次,歷史上的法家主張嚴刑酷法,強調通過獎罰來治理國家,主張帝王要通過所謂法、術、勢「實際就是權謀」來維護和鞏固君主集權統治。所以,法家並非現代人所講的民主法制,不能把法家理想化。

再次,法家雖然成就了秦國的強大並統一了六國,但秦王朝的短命也是與法家的主張脫離不了干係的,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因此說,法家在歷史上不可能成為正統,只能是給統治者提供的一種拿不出手的手段。所謂「狗肉不上席」


一位退休的大學教授


如果以法家為中心,那麼可以參照歐洲了。

歐美諸國,因為沒有“儒家,道家”這兩類以道德為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因此採用法律來契約。

所以對於歐美國家來說,法律就是一切。

而中國正是因為有“道德”,所以古代往往採用以道德為模板來刻畫“法律”。

而儒文化的核心要素是治理而非發展,比起歐美文化中“自由”概念不同。

歐美的自由文化更類似於道家學派,但沒有“道德”這種觀念,因此不分三六九等,所以歐美比起中國,因為少了道德而更具攻擊性,侵略性,這也是為什麼近代史歐洲強大了便開始全球殖民地的原因。

所以,如果中國從古便採用法家思想,未必比儒家思想更好,最起碼從漢末便會分崩離析,因為沒有大一統的思想觀了。而大一統的思想觀便是儒家以三皇五帝到秦始皇為模板提出的。


鹿與紅茶


那麼中國會有層出不窮的宗教戰爭,歐洲就打了上千年。中國可能會像歐洲一樣出現40,50個國家。

還有層出不窮的造神運動,洪秀全為什麼砸孔廟?因為你先得過聖人這一關,才有資格造神。

如果你講的教義膚淺,單純洗腦用的,連《論語》都比不了。你的人格連孔子的君子人格的超越不了。

你還有什麼資格造神?孔子就是試金石,儒家思想首先就是歪理邪說和政教合一的天然屏障。

所以洪秀全想要造神,接著搞政教合一首先就得砸孔廟。

所以沒有儒家思想,中國國土會四分五裂,並且長時間處於宗教戰爭,政治上貴族世襲(恰恰是儒家的有教無類和學而優則仕消滅了貴族階層)和政教合一之中。


空空空42973354


百家皆廢柴!

以法治國,是當今發達國家的必備條件之一,也是秦國能統一六國的前提。但是中國古代法家,最欠缺的是法權與君權的科學關係,是君權至於法權之上,法權服務君權的關係,是產生暴政酷吏的溫床。

周公旦的《周禮》本身,是禮教,也是法律,但擋不住週期率的往復循環,原因是違背規律。

應該說,諸子百家,與自然科學不搭邊,不論那一家都一樣,都不具備揭示社會科學的認知規律性,更不具備自然科學的數理邏輯性,既不具備任何科學價值,又沒有人類共同價值認同的普適性。

中國諸子百家,與自然科學不搭邊,首先就排除了與自然科學的任何關係。

其次,來考慮與社會科學的關係。

社會科學的終極目的是為了完整、準確、客觀地把握人類社會及其思維的本質與規律,只有實現了自然科學化了的社會科學,才是真正成熟的社會科學。

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引入到社會科學裡去,是社會科學發展的方向。

社會科學的趨勢是客觀化、精確化、系統化,在本質上的自然科學化。

西方几千年中,只有傑出的自然科學家,才能成為著名的哲學家,儘管這樣,西方哲學家的著作和觀點學說,既不能等同真理,也不能代表具有普適性,更不能等於社會科學,而且,常常是對立學說批判的靶子,和新的哲學潮流否定對象。

自然科學是人類提高生產率,改變器物世界的唯一武器。社會科學既是人類生存的精神糧食,又是治國安幫的理論指導依據。

沒有任何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依據做後盾的中國百家的觀點,憑什麼做為國家治國理論,又在無處不講科學的今天,又憑什麼做為國粹被吹捧不停??



會淹沒在塵埃裡

你要知道,中國古代特有的地理環境,中國古代都是遊牧民族,在冷兵器時代是戰鬥力爆表的,中國秦國靠法家統一天下後,開始焚書坑儒,滅文化,保甲制度,是不是和後世的一些舉動很相似?秦十五年,戰鬥力急劇下滑,面對劉邦項羽,已經開始有部隊陽奉陰違了,收了天下之兵還打不贏起義軍

沒有仁義禮智信釋放民間的家國情懷,探索精神(不用懷疑,宋朝的軍事發明也是最多的),還有士大夫精神,中國只能從漢之後被崛起的匈奴從頭到尾打穿,然後遊牧民族並不會繼續農耕這塊土地,這塊地或許和非洲一樣,消失在人海

法家:大君主,弱民疲民,讓人民內鬥,君王一種聲音,把人工具化

儒家:注意塑造人格,仁義禮智信,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民貴君輕

注意:封建中國是外儒內法,很多現在人噴的”儒家”其實是法家的東西和實踐,也就是說,儒家從來不曾真正統治中國


師長363


法家是中國歷史上研究國家治理方式的學派,提出了富國強兵、依法治國的思想。它是諸子百家爭鳴中的一家,春秋戰國時期提倡以法制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春秋時代法家思想人物有管仲、子產。戰國時代李悝、吳起、商鞅、申不害等人。戰國末期韓非子對他們的學說加以宗合總結,集法家之大成。在當時社會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思想解放,言論自由、王公貴族與平民百姓、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應該說在當時的奴隸社會統治時期的背景下,是進步思想的體現。這為後來秦始皇專制集權暴政統治,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而且是刑不上大夫和王公貴族,開啟了比之奴隸社會更加殘酷和黑暗的統治先河。因為秦朝封建專制統治者手握法制殺人刀柄,對別人、不對自己,與法家思想的初衷,背道而馳。由此可見、春秋戰國時期的法家思想,就是現代文明社會,依憲治國、民選政府、公民社會、民主、自由、言論自由、信仰自由、人權大於主權的雛型。



手機用戶5498255127


我想告訴題主,活生生的例子在那擺著呢,秦國不是法家思想執政的嗎?而且經過120多年的法家治國,秦國的國力超過六國之和,才有了秦始皇大帝的統一中國。

當然,我們耳朵裡灌滿了“秦朝只有十五年的短命王朝,錯就錯在以法治國”這種論調,但是為什麼秦國一百多年以法治國沒有半點衰亡跡象,反而強大到沒朋友?亦或是“攻守之勢易”,這在今天看來純粹是無稽之談。

秦國的確獎勵耕戰,但秦國的的法治的根本目的是治,而不是為了戰爭。沒有戰爭的秦國百姓,也不會沒有活兒幹,財富又不是搶來的,沒有戰爭我們可以創造財富,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所以說,法治不是為亂世而生的,相反的,在亂世才適合用權術,所謂以奇用兵。而在太平盛世適合用法治,所謂以正治國!

如果做到了以正治國,以奇用兵,那麼天下必定矣!


大秦魂的微博


法家,你抽我一鞭我動一下,你不抽,我就原地不動,為了不讓你抽,我只能儘量迎合你的要求。在你的鞭子下,我是機械和工具,不能有思想和靈魂,不能講人情世故,不敢談愛國情懷,因為鞭子不賦予我人情。所有禮儀廉恥、忠孝仁義、為天下之憂而憂,為天下知樂而樂是什麼?我都不懂,我只是統治者獲取利益的一部人肉工具,嚴苟的法制下,我隨時都可能四分五裂。沒有方向感,沒有幸福感,仁與義只是個笑話。

在不民主的制度裡,法家可以短暫的維護統治,強行用法制約人的行為。但人不是機器讓你隨意操控,法必須建立在民主、公正的基礎上,以民為本,以道德為準繩,為民服務,獎罰分明,維護社會安定團結和平發展。

秦朝用韓非子的法家思想顯然與我國現在的依法治國不是一回事。所以法家思想任何時期都不適合用來治國。


國學分享


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仍舊保留著“百家”思想的可追溯性,正是儒家思想本身,中正沖和、包容並蓄的體現。

這種特性,是由思想的高度、深度、廣度,以及由此而來的自信決定的。

貨比三家,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有過同樣機會的法家,會焚書坑儒;馬家上臺會斷中華傳承的正根;包括歐洲的耶家,會用裁判所和火刑柱清洗一切不同聲音,導致黑暗中世紀。

好在,借用政孝攵強制植入的東西,都有後遺症,命不久也,只有溫和選擇的結果,能保證大眾接納的契合度,也只有最恰當的學說有這種信心和耐心等待人們的選擇。

儒家作為中華傳統思想的代表,它也是經過多次討論、競爭、驗證的結果,歷史上有過很多次反覆,但最終都會由儒家脫穎而出。

是金子總會發光,同樣的,就算當代,用不了百年,馬教也會儒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