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沦丧,人类基因编辑的潘多拉魔盒,竟然被中国人先打开了

11月26日早上,一个普通的凌晨,一条爆炸性的新闻在国内生物科学界传开,南方科技大学的副教授贺建奎,正好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的前一天宣布,一对基因编辑婴儿已经于11月在中国诞生。这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通过特定的基因修改,她们出生之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这也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

道德沦丧,人类基因编辑的潘多拉魔盒,竟然被中国人先打开了

发布人贺建奎教授

贺建奎对外媒表示,他之所以选择对HIV病毒进行胚胎基因编辑,是因为这个传染病在中国是一个大问题。但是这种蹩脚的理由我们不愿意相信。

基因编辑是一个听起来很高大上的概念,好像是中国很厉害,走在了世界的前沿,仿佛中国南方科技大学的教授突然之间屹立于世界科学巅峰,名不见经传的中国人打脸全世界一样。其实不然,基因编辑技术是一项非常成熟的技术,尤其美国的孟山都公司,在各类植物种子的基因编辑上已经列为实验室常规技术手段了。我们每天争辩的矛盾体转基因技术其实就是基因编辑技术。

道德沦丧,人类基因编辑的潘多拉魔盒,竟然被中国人先打开了

多年前人类的克隆技术刚刚在动物身上试验成功的时候,就立即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和担忧。道德伦理上面的沦丧和对上帝的亵渎是西方的主流声音。而目前比克隆技术更细致更精确的基因编辑修改却悄无声息的再中国首先实现。无数的生命科学家都怀着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宁可花费更多的精力遭遇更大的困难,都选择避开了这个技术已经很成熟的研究方向,就是不愿意在人类尚未准备好的时候,不首先打开这个神秘的潘多拉魔盒。

道德沦丧,人类基因编辑的潘多拉魔盒,竟然被中国人先打开了

许多人可能无法理解,一个小小的基因编辑能怎么样?

大家都看过生化危机,女主角就是保护伞公司用生物编辑技术改造出来的超级人类,无论智慧,体能,协调性,平衡感上都是常人无法比拟的,而最后统治世界的无数僵尸则是这个基因工程项目的副作用。

道德沦丧,人类基因编辑的潘多拉魔盒,竟然被中国人先打开了

人类基因组含有约31.6亿个DNA碱基对,分别由四种碱基排列生成人类特殊的密码。目前能够每段基因表达都不是单独的。既一个基因密码在表达完一个供能蛋白质后,还有可能是另一个蛋白质的密码。我们修改完婴儿的基因之后,一旦在胚胎成长过程中发生任何一点病变都将导致不可预见的灾难的产生。

目前人类连修改大豆的基因会有什么后果都不太清楚,又怎么能确定修改人的基因会没问题呢?是的,大家到这里可能已经看出来了,所谓的基因编辑修改婴儿其实也可以叫转基因婴儿。同时贺教授自己也说了,两个双胞胎婴儿中,只有一个成功。那么我们又如何面对另一个没成功的婴儿,这两个孩子长大之后一旦发生了什么问题,我们又如何面对他呢?

难道我们对他们说:孩子你的出生就是一个实验,目前你出现了问题也不是预期的目的,你接受吧。一个人的真正的人权就是生存权,凭什么在别人出生之前你就帮他选好了他的道路。

道德沦丧,人类基因编辑的潘多拉魔盒,竟然被中国人先打开了

对于我们大众来说,基因编辑更是一个打破人类社会平衡的技术,一旦放开这种技术,有钱人家的孩子可以花重金购买优秀的基因,编辑到自己的未出生孩子的细胞里。那么别人的孩子一出生在基因上就是普通孩子无法追赶的精英了。另一个问题就是,一旦被修改了基因的孩子还算不算是父母的亲生孩子呢?如果算,那么修改了百分之多少的算,修改了多少的又不算呢?

这是一个人类还没有准备好的技术领域,因为它不单单是技术上问题,更是人类道德伦理以及人权上的问题。如果我们无视被修改基因的孩子的想法而在他们出生之前随意修改,那我们跟当年日本的731部队又有什么区别呢?

因此这件事情,只能用道德沦丧,丧心病狂来形容。

这位贺教授到底是有多么想出名,才会碰触这全世界科学家的禁脔。之前无数的科学家都放出消息要用人类做基因工程实验,但是都停留在嘴上说,没有人真的付诸实施,唯有这位贺教授,悄无声息的直接把成果摆在人们面前,反正我也弄完了,你们爱咋咋地。

我们无数次幻想过反人类的坏蛋有多坏,想不到竟是这种无赖。外媒报道称,几位科学家回顾了他提供给外媒的材料,并表示到目前为止,这些测试还不足以表明转基因工作是有效或排除危害的。

道德沦丧,人类基因编辑的潘多拉魔盒,竟然被中国人先打开了


贺建奎称,项目告知了参与者以前还没有过胚胎基因编辑,这个项目有风险。他说,他还将为通过该项目怀上的孩子提供保险,并计划对这些孩子进行医疗随访,直到他们年满18岁或者更长。但是这些都已经无法换回已成定局的态势,此事一旦继续发酵,将以榜样形式带动世界基因编辑的流行,届时势必有反人类的人们向黑客一样做出有害的基因编辑,像电脑病毒一样席卷全球。生化危机还会远么?

本头条号将会继续跟踪科普,喜欢就请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