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而不死是為賊”,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

9小時之外


生活在距今2500多年前春秋末期的大聖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可以說是一位遵道重德的模範,他在語錄體散文著作《論語》中,有許多關於倫理道德的言論,這些言論流傳到現在,依然指導著中華民族所有人的行為規範。

《論語·憲問》中有這樣一句話: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這句話的意思為,原壤(孔子朋友)叉開雙腿蹲坐在地上等待孔子到來拜訪。孔子登門後,看到原壤竟然如此沒禮貌地接待他,就說到:你年輕的時候沒有禮節和孝悌的觀念,渾渾噩噩長大後,你一事無成,所以你就沒有心得體會來教育後人,你這樣苟且活著,跟害人蟲又有什麼兩樣。說完,孔子用柺杖敲了一下原壤的小腿。

“老而不死是為賊”這七個字,所引發的爭論經久不衰,被歷朝歷代學者從不同角度解釋過其意思,但一個個學者的觀點似乎無法讓所有人信服。

反駁最激烈的是相當一部分人認為這句話對老年人不夠尊重,只片面地揪出老人所犯下的錯誤,而抹殺了老人曾經所做的貢獻。

要理解“老而不死是為賊”,就必須從關鍵字“賊”字入手。一是要了解“賊”字在春秋末期的意思究竟是什麼?

二是要了解“賊”字在那時是貶義詞還是褒義詞?因為我國許多漢字歷經數千年演變後,其本來含義已經變得模稜兩可,甚至面目全非,有些褒義變成了貶義,有些貶義則變成了褒義。若從現代字義來理解,就未必正確。

另外,我們還應該瞭解原壤到底是怎樣一個人,他與孔子的關係到底處在什麼樣的程度?只有掌握了這些事實,方可對“老而不死是為賊”做出客觀公正的解釋。

“賊”字在現代釋義裡,共有7種意思,其中6種為貶義,只有1種是中性詞,跟“非常,相當,很”等字詞意思一樣。在6種貶義裡,有一種意思是“狡猾、奸詐”,如果用在不同語境中,“賊”字甚至還能跟“機靈、聰明、智慧”等詞劃等號。這種用法常常在北方一些方言中出現,如,某人誇獎別人家孩子時會說:你家孩子賊得很。對方家長聽後肯定會笑得合不攏嘴。因為在這種語境下,“賊”字的含義明顯趨向於褒義。

南北朝儒家學者皇侃(488年——545年)在其著作《論語義疏》中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他說,原壤能作為孔子的朋友,不是簡單人物,也不是孔子說的那樣不可理喻,他是一位不拘小節的聖人。

如果皇侃的觀點成立,那麼,“老而不死是為賊”的意思就完全發生了變化,這句話的性質也就完全相反了,不是對原壤,或者不懂禮教的老人的一種指責,而是對他們灑脫不拘,漠視禮教制度的一種褒揚,這是一種大智若愚精神的體現。


鴻鵠迎罡


老而不死是為賊。老而不死,是指人已經到了什麼活也幹不了,甚至於不能自理,行動艱難,這個老,沒有具體年齡界限,60歲以上至10o歲左右,己到死亡的邊緣而不死,還要努力求生,吃藥治病,要人侍候,不甘心死,這叫,偷生,苟且偷生,為活命而活,不是為福而活,這就失去了人生的意思,本該死的人而不願死,不想死,這種求生慾望就叫偷生`偷就是賊,如同盜賊一樣,盜賊偷財物,老人偷生命,偷壽命。這就沒意思了。可以講,這種偷生也是濺命,毫無價值。過去有道是\\人老受辱。人年紀太老,不但幹不了:,還要拖累子孫後代,應該自覺無顏。這種無顏指的是人已老到不成樣子,還要住院開刀什麼的這種老人就叫偷生。不能講老人雖然百餘歲,卻還能生活自理,並且還能幹點活做的老人。而是指人老己不行,不能自理還想活命的那種人,叫偷生賊。不過對待自己的父母,祖父母不能有這種想法,更不能叫偷生賊,。這要靠自己本人老了要知趣,不要強求長壽。人總有一天要老的,人太老還要求治病花大錢也不值。是這個意思。我們不要理解反了。


吳定律


“老而不死是為賊”有三種解釋。

第一種是原出處,孔子與原壤的對話中出現,原壤是道教中的人物,講究隨性,不拘泥於形式。而孔子注重禮儀,當看到原壤用手敲擊其母棺裹並哼唱,而且兩腿叉開表現非常不雅時,說出:“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這裡賊指的是原壤是個貨害。

第二種指的是人老了以後,沒有勞動能力了,每天白吃白喝,像賊一樣不勞而獲。

還有一種解釋,人老了不死,會從兒孫處偷來壽命。

後兩種只謬論和一些誤傳,莫當真。

這句話之所以這麼火,和這幾年網上有關老人的負面新聞有關,有人甚至在網上語言攻擊老人變壞了。對此我只想說,老人中也有素質低的,但只是個別人。人隨著年齡增長,心態也在變化,人老了心態卻返小了,老小孩一詞也就是這麼來的,生活中的表現肯定和三四十歲年青人不一樣,應理解一下。對那些整天在網上對老人語言攻擊的人,我勸你要積點口德,免的自己年老色衰時,被年青人……


醉臥聽雨軒


老而不死是為賊”出自孔子學生與後人編纂的《論語.憲問》,乍看之下,令當今不少憤青精神為之一振,但孔子原意思恐怕令大多數人失望了。

《論語.憲問》“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言下之意是說,孔子去拜訪他的朋友原壤,原壤不但沒有以該有的禮節接待他,反而是雙腿叉蹲等他來。孔子怒罵道:你這老傢伙,小的時候就不講究兄友弟恭等禮儀,等到長大了到現在又無一可以留給後人傳頌學習的地方,現在還為老不尊,真是害人害己啊。”

大家知道,孔子是我漢人幾千年文明禮儀的化身,對於原壤這樣的,自然是孰不可忍。

但是,回過頭來,我們仔細分析,這裡面有故事,並非如我們想象的那麼淺顯。

翻閱相關資料,我們可以瞭解原壤這個人,在當初他的母親去世的時候,別人都是哀嚎痛哭,他則不一樣,拿起碗就著筷子,打著節拍人家就手舞足蹈唱起來了。於是我們回想,想當年莊子老婆死的時候,也是鼓盆而歌。顯然,孔子這位朋友有點意思,他的所作所為或與莊子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們再參考原文“夷俟”二字。古時候人坐姿與現在不同,特別是春秋時期,大家都是席地而坐。古時候人在正式場合坐姿是兩膝著地,屁股是坐在小腿背乃至腳踝上的。而原壤這種則是兩腿交叉,臀部著地而坐,說白了就是道家還有佛家的打坐一樣,稱之為夷俟。


我們設想孔子曾經師從老聃(老子),而孔子何人,大思想家與教育家,可謂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之人,如果原壤真是那種不學無術之徒,他應該避之唯恐不及,又怎麼可能親自上門去拜訪?

民國的錢穆先生分析的就很合理,據原壤所作所為,與莊子都驚人的類似,其當為道家逍遙派人。他打坐,母親死了不哭反而歌,正是逍遙派順其自然,超然物外的表現。

春秋是百家爭鳴的時代。儒家講究往外在去濟世,道家講究的是救人先救自己,往精神境界去探索。

顯然“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個故事不是我們想當然理解那樣,也不是白話註釋那樣,他應該是代表著春秋時期,兩種學術思想的對立交葛與碰撞。原壤此舉應該是道家無為的表現。


不書公子


這句話出自《論語·憲問》,而且它是半句話,原句如下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其實這句話不難理解,難理解的事需要了解原壤的身份和孔子說這句話的環境。

我們先看看不同版本的翻譯:

楊伯峻《論語譯註》

原壤兩腿像八字一樣張開坐在地上,等著孔子。孔子罵道:“你幼小時候不懂禮節,長大了毫無貢獻,老了還白吃糧食,真是個害人精。”說完,用柺杖敲了他的小腿。

錢穆《論語新解》

原壤蹲著兩腳(不坐不起),以待孔子之來。先生說:“年幼時,你守遜悌之禮。長大了,又一無稱述(來教導後輩)。只是那樣老而不死,這等於如人生中一賊,(說了)把手中所曳杖叩擊他的腳脛。”

李澤厚《論語今讀》

原壤踞著雙腿,接待孔子。孔子說:“小時候不謙遜,長大了無作為,老了還不死,這叫做禍害。”用柺杖敲他的小腿。

楊朝明《論語全解》

原壤分開雙腿坐著等候孔子到來。孔子說:“年幼的時候不講謙遜和孝悌,長大了又沒有什麼可誇口的成就,到老了又不趕緊去死,這就像是賊一樣害人。”一邊說一邊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我們不論哪種翻譯比較好,反正意思就是孔子罵原壤老不死的。原因就是原壤不遵禮,岔開腿等孔子。我們都知道孔子是非常尊禮的人,按照儒家的標準,當家裡來了客人,身為主人要迎接的。如果是尊貴的客人,要熱情的趨趕過去迎接;低一等的客人,也要這站著迎接。而原壤等孔子的時候,竟然是岔開腿坐著等,這在孔子那裡是最不合禮法的,所以孔子才會罵他,並用柺杖敲原壤的腿,讓他坐好,坐得符合禮法。

但是,孔子可是聖人,為啥要因為原壤沒坐好就罵他呢?這裡面其實是有很多故事的,也就是前面說的,孔子說這句話的環境。

原壤,生卒年不詳,歷史上只記載是孔子的朋友,而且是那種從小長到大的朋友。《禮記·檀弓下》記載說:原壤母親死的時候,就是孔子幫忙料理的後事。但是原壤呢,竟然跑到他媽的棺木上唱歌跳舞去了。而孔子看見了也當沒看見,從旁邊悄悄的走了。為什麼孔子看見了又當沒看見呢?劉寶楠在《論語正義》這樣解釋:原壤在他媽的棺木上唱歌跳舞,是罪大惡極的,已經不能拿禮法來衡量了,所以孔子就沒搭理他,因為孔子是聖人,知道這樣的人是可能被說教的。

而原壤岔開腿等孔子這次,應該發生在孔子給原壤他媽料理後事之後。這一次,孔子覺得他這個岔開腿等人這個習慣是可以被說教,可以被改正的,加之原壤上次在他媽棺材上唱歌跳舞的事,孔子就破口大罵了他。

但是,我們不可忽略的事,孔子和原壤是好朋友。這樣的破口大罵,有恨鐵不成鋼的也有玩笑的成分的在裡面,我們絕對不能斷章取義,將其中的半句話拿出來脫離當時的語境來說。這就像,你一個好朋友整天嚷著說要減肥,結果就是不運動,還零食不斷。你也許會說:“吃吃吃,就知道吃,怎麼不把你撐死”。這樣大概能和孔子罵原壤的話等同。

另外,按照黃侃《論語義疏》的觀點,原壤是一個“方外之聖人也,不拘禮教”的人。那麼我們可以這樣想象,在那個百家爭鳴的時代,人們有不同的價值觀和信仰。孔子作為“方內聖人”,用自己禮教的觀點,去說一個禮教之外,放浪形骸的人,本來就是不對的。


安意如


“老而不死是為賊”,很多人簡單的理解為:老了不死就是小偷。

這話出自《論語-憲問》,南宮尋歡自幼熟讀論語,正好可以論說一二。

作為萬世師表,孔子溫潤和善,推崇尊老愛幼的主張,怎麼會罵老年人呢?



原來,這話是孔子說給他的老哥們原壤的,故事背景如下:

原壤母親去世,孔子帶著無限哀思,前去弔唁。而不孝子原壤卻叉開雙腿,逍遙自在的坐著,呆萌的看著孔子。

面對如此情境,孔子極其不平,心想:你老母去世了,你不哭不鬧不上吊、不跪不拜還偷笑。這世界怎麼有如此不忠不孝、無情無義的劣徒?就這樣的人怎麼還把你當了大半輩子的朋友?

想著想著,孔子都快氣炸了。德高望重的孔老夫子,實在控制不住了,舉起手杖直接朝原壤的小腿就幹上去了,邊打邊罵道:你這混球,小時候不孝順父母,長大了一事無成,這麼老了還不死,簡直就是禍害世界,殘害自己。

論語原話如下:

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

特別解釋一下,賊在上句中作動詞用,是殘害、禍害的意思,所以,整句不能簡單的從字面上去解釋。

我們可以想象孔老師當時有多憤怒,才能對老友說出如此虐心的話。但大道有公,不得不承認,孔老師當時的怒火燒得有點熊,並不是真理之火。

原壤是道家人物,跟莊子一樣,追求自然與逍遙,活得是相當灑脫。道家認為,生死有命,一切都應順應自然法力,人死了就是重歸自然,塵歸塵土歸土,不必拘泥於那些形式主義。

而孔老師作為儒家的開山祖師,倡導忠孝節義,特重孝道,父母去世,應該什麼都不幹,守孝三年再說。

儒道兩家思想衝突由來已久,莊子也曾嘲諷並批判過孔子和他的儒學。

所以說,信仰不同,不在一個頻道,是無法公平交流的。

但不管怎麼說,尊老愛幼是必須的。


南宮尋歡


"老而不死是為賊” 意思是責罵老而無德行者的話。出處:《論語·憲問》:“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原壤:人名,孔子之故人)

《四書》解釋:原壤叉開雙腿坐著等待孔子。孔子罵他說:“年幼的時候,你不講孝悌,長大了又沒有什麼可說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蟲。”說著,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四書》的解釋“老而不死是為賊”譯作“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蟲”,有違儒家“尊老敬長”思想。為什麼人老了就應該去死,不死就是害人蟲?何況孔子比原壤更老,豈不是說自己更該死嗎?所以這決不是孔子說此話的本意。

“老了還給別人做壞榜樣卻不去死,真是個害人賊啊”我覺得這才是孔子的本意,即:人老了更應該給別人做個好榜樣。這樣絲毫沒有不“尊老”的意思。

由孔子“以杖叩其脛”可知,原壤犯的錯誤是在腿上。那時沒有凳子,都是席地而坐,地上有個席子或小墊子。正確的坐法是:跪在地上,屁股坐在小腿上,這種坐法比較文明,講究,表示對他人的敬重與禮節。


而普通不講究的坐法是,屁股直接坐在地上,兩腳伸在前邊。這種坐法顯然比前者舒服多了,但被認為是隨意的,傲漫的,很不禮貌的行為舉止。於是,孔子進來之後,直接用手杖敲了一下他的小腿,意思是說:小腿別亂伸,沒教養!

要知道先秦是而特別講究禮法的時期,孔子本身就主張“不學禮,無以立”,這麼看重禮節的人看到原壤的熊樣,立馬大動肝火而且絲毫不給情面的破口大罵甚至杖敲。


其實孔子對原壤這副模樣咬牙切齒是有原因的,因為原壤是孔子的老相識,孔子跟原壤的關係在《禮記·檀弓下》中有記載:“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槨。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託於音也。”歌曰:“狸首之斑然,執女手之卷然。”夫子為弗聞也者而過之。”

這段記錄說的是原壤的母親去世時,棺材都是孔子幫助整治的,可他居然敲著他母親的棺木唱歌!


這簡直是喪心病狂,孔子當時無視了他,但是作為一個推崇禮節尤其是孝道的人,內心肯定嫌棄噁心他的這個老友。現在又看到他坐沒坐相的樣子,孔子就再也忍不住罵上了。

因此不能斷章取義的理解孔子說的“老而不死是為賊”的意思。


第一,孔子說“老而不死”是針對到具體的個人的,這個人就是毛病多多的原壤,而不是泛指老人。

第二,“老而不死是為賊”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 ”,也就是從小不講仁義道德,長大也沒作為,老了還沒有長者風範的人,可不就是浪費社會資源、浪費國家糧食的混蛋麼?

第三,如果聽到有人用“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調侃自己,是指老人年紀很大了還健在,閱歷豐富,經驗智慧等方面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賊精賊精的,千萬別理解錯了。更不能隨意在老人面前說這句話,以免引起誤解,傷了感情。


有書共讀


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言論出自孔子之口,其本意是說的“老而無德”,人越老德行越差仗著自己年齡大就天不怕地不怕,仗著自己年齡大就德行品性敗壞。

這句話在以前可能說出來,人們不是很好理解也難以理解,但放在現在就像一個預言: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快,老年人犯罪率迅速上升記得聽過一篇調查報告,說的是日本是全世界人口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但是日本的老年人犯罪率也是最高的國家之一。“老而無德”人越老越糊塗、越老越不懂事、越老越不懂得德行的重要性。

分析起來其實這是一種老年人心理問題,想著自己馬上就入土了,還在乎什麼名聲和威望、還在乎什麼德行怎麼自由怎麼來,怎麼舒坦怎麼來所以各種欺男霸女,欺凌弱小的事情在老人身上上演。

就比如咱們所知道的碰瓷,有句話叫做“現在的老人扶不起”真的是扶不起只要你幫忙怎麼著都會賴在你身上,最終讓你家破人亡砸鍋賣鐵,我記得有句話叫什麼“不是壞人少了,而是壞人變老了”很簡單但是道理很深刻“老而無德便是賊”

在比如新聞上聽過很多案例,地鐵上公交上“老年人猥褻婦女”的案例頻發,很多人仗著自己老了就不要臉了,就算被抓住你能拿他們怎麼樣?不是還有句話叫做“尊老愛幼嗎?”難道你真的會上去揍老頭一頓,不可能吧?

所以“老而不死是為賊”也可以理解為“老而無德便是賊”這樣來想,來分析我們就不難理解孔子當時說這句話的意思了,或許那個孔子那個時代也有這樣“為老不尊”的“賊老頭吧”

本人一點拙見,不喜勿噴但如果有其他別的看法,也希望大家可以相互探討、論辯!


心靈禪師


因工作關係接觸較多老人,談談“老而不死是為賊”的當下主要表現。

1.老而不尊。公共場合依老賣老、搶霸資源、行為過激、毫不知恥,給社會不良影響。如此偷了公德。

2.老而自私。一味用孝順、敬老等道義綁架兒女、親友、公眾,強行侵佔他人生活,全然不顧兒女、親友、公眾為難之處。如此偷了他人生活。

3.老而昏聵。處事不公、不義、不明、不清,對子孫重男輕女,對老伴棄如弊履,對保健不遺餘力,對騙子深信不疑,對自己充滿自信。如此偷了自已還不自知。

常言道,老有老樣。老人經歷過人生高峰,晚年安享自已奮鬥成果,理所當然,自主自理最為關鍵,有房有錢有圈子有樂子是基本條件,重情重義、守信守法才得尊敬。


鐘山68


大跌眼鏡了,這句話是聖人孔子對弟子原壤說的,幼而不孫,長而不束,老而不仕,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大意是小時候不恭順,長大了不謙遜,老年了不當官,是個大壞蛋,說完還用柺杖敲打他的小腿。

有意思的是,人們的想象力無窮大,把這一句話引申為老了不尊守規矩,違反社會公序良俗,就是個強盜,無恥之徒的賊!

讓人震驚的是,有人研究文字,探秘出來孔子竟然是原壤的生命,後者是其私生子。因為孔子為原壤母親治喪,還親自為其擦浴淨身,古代講究男女授受不親了,只有丈夫,兒子才能為母親,妻子淨身沐浴。

因為生前母子倆得不到承認,原壤站在棺材上,大聲唱你有狐狸精的面容……,孔子裝聽不見,也不敢接話,以後才對他教訓了一下,呀,古老的歷史,多少迷?好想穿越了,問一問孔夫子,此話怎麼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