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煤企轉型七臺河樣本,蔬菜大棚變身“智能工廠+生態景區”

黑龍江經濟報首席記者 於永吉/ 一個個鮮紅欲滴的草莓,一個個快要成熟的哈密瓜“躺”在地上,一棵棵櫻桃樹上果實嬌豔欲滴。這些看似平常的果蔬,在龍谷農業科技園“華麗變身”,在高科技種植和高科技生長環境的培育下,其營養價值和市場價值足足翻了十幾倍甚至幾十倍。據瞭解,龍谷農業科技園為傳統煤炭企業轉型發展提供了七臺河樣本。

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為龍江好果蔬“鍍金”。在這裡,傳統煤炭企業七臺河慧泉電力燃料有限公司上演著“黑綠”變奏曲。龍谷農業科技園以現代農業前沿科技為支撐,集生產、加工、觀光、旅遊為一體,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它的出現是龍谷農業公司、慧泉公司董事長陳建軍深思遠慮的結果。在淘汰落後產能、高度重視環保、逐年收緊煤炭產業政策的環境下,他把發展的目光對準了“綠色”,想在家鄉的黑土地上“做文章”。走出一條生態、科技、健康農業發展之路,做智慧農業、快樂農業、精緻農業。

龍谷農業科技園於2017年7月開工建設,計劃用地面積110公頃,屬於七臺河市慧泉電力燃料有限公司煤炭轉型項目,也是茄子河區的招商引資項目。目前,園區已按計劃如期完成了一期工程建設,建成雙保溫多集熱太陽能節能越冬溫室17棟,投資2800餘萬元。

“即使是在冬天零下30多度的氣溫下,溫室不需供暖僅靠太陽能就能讓室內溫度達到15度以上,適合農作物生長需要。”龍谷科技園工作人員張春風說,太陽能一體化節能減排越冬溫室具有光熱效率高、保溫效果好、降低能耗、耐用性能優越、實用性強、易推廣等優勢,屬於國內外領先的農業科技成果。用新能源陽光一體化技術來打造溫室,從種植到培育,不用燃燒取暖就可以舒適地度過寒冬,實現供暖零排放,從根本上帶動北方冬季農業產業發展。

據瞭解,整個園區以生態農業建設為重點,彙集智慧農業、休閒度假、田園社區、農產品精深加工和交易等城鄉綜合發展經營為一體,致力於做智慧農業、快樂農業、精緻農業。棚室以生產草莓、櫻桃、葡萄、西紅柿、紫薯等有機果蔬為主,生產過程嚴格按照有機農產品的生產操作規程,不施任何化學農藥和肥料,依靠自然生長方式種植。待果蔬成熟後對外開放,供遊人採摘,讓群眾真正體驗天然綠色及田園快樂。

“目前,園區已與聯合國亞太健康干預技術聯盟達成了意向性合作協議,成為亞太健康干預技術研究基地。所有種植的果蔬都引進目前國內外最高端、優質的品種,並先後與東北農業大學、黑龍江大學、湖南農業大學農科院等大中院校、科研實體達成合作關係,分享、轉化院校研發成果。”園區總經理張雷介紹說。

據悉,整個園區建設分四期。一期建造17棟太陽能一體化多集熱節能減排越冬溫室已經基本完成;二期工程擬引進臺灣金門高粱釀造工藝,建造龍谷純糧釀造酒廠,打造室內溫泉、雪地溫泉為主題的特色小鎮;三期以水上游樂基地及室內水上樂園為中心,打造成全省東部地區最高檔度假娛樂場所;四期依託茄子河區農副產品集中區建設粗糧食品加工廠、農產品交易大市場、冷鏈物流中心等。項目全部建成後,園區將採用農業人工智能生產模式,重點發展有機蔬菜產業,依託農產品生產採摘等農業旅遊項目的開發,帶動周邊農民調優種植品種,優化種植結構,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推動農業結構調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