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了高效課堂,老師更辛苦,學生學的更累,誰是高效課堂的受益者?

冷僻的人


嘗試從數學教學的角度,回答樓主的問題。

教學效率需要的,不僅僅是高效的課堂,還需要課堂與其他教學的常規產生協同效應。而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在於有時間思考自己的教學。對於目前許多深陷於教學本身的教師而言,當務之急,或許是學會從教學中解放出來,先把思考的時間贏回來。

作為教師,選擇教數學,似乎就是選擇了焦慮和忙碌。

從功利的角度看,數學作為中考的三大分數大戶之一,自然不能怠慢。如果因為我們的隨意讓學生的成績下滑,數學分分鐘會變成學生命運的分水嶺,所以我們夠焦慮。

另外,數學作為三大主科之一,任務可謂繁重。教兩個班,每週的課時加培輔就達16節。每個課時背後的備課和學案的準備,平均下來也需要一節課的時間,於是這裡再增加16節課的工作量。除此之外,各種常規會議的召開、各種文件資料的完成、以及各種培訓活動的開展,算下來,一週的時間很輕鬆地就填的滿滿的。科任勉強撐得住,班主任就不得了。你想思考教學?對不起,能擠出時間備課已經是幸福了!

從長期的角度看,為了適應時代的變化和學生的發展,我們在開展各項教學常規的同時,有必要投入時間和精力,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學效率。問題是,焦慮和忙碌似乎讓我們進入了一個死循環:忙碌的教學導致沒時間思考,沒思考導致教學效率上不來,效率上不來,各種變化又讓我們更加忙碌,週而復始。

如何打破這個死循環?把時間奪回來!

沒時間的根源,是事情太多,能力有限。能力有限的解決辦法,是學習和思考。可是如果時間只夠用來應付各種事情,學習和思考只能是一種奢望。因此,解決事情太多,要比解決能力有限更加緊急。

事情太多的解決思路有兩個,一個是把事情變少,另一個是把事情做快。

1、把事情變少

“讓教師安靜的教書”的口號,似乎成為許多網絡爆文的呼籲,也是許多教師的心聲。當然,吶喊歸納喊,我們也知道這個不大可能實現。因此,我們更需要做的,不是坐等夢想實現,而是直面現實,把事情變少。

把事情變少的思路,就是分辨手中事務的“樂音”和“噪音”。許多教師在加班加點做完手中的事情後,卻不知道自己的忙些什麼,其實很可能是因為忙的大部分事情屬於“噪音”。

不少人聽說過二八法則,對一件事情真正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往往只是20%的事務,它們屬於“樂音”,而剩下80%的事務,屬於“噪音”。許多時候,當我們集中精力處理“樂音”事務時,會發現“噪音”事務越來越少,甚至有可能消失。這是因為,“噪音”涉及事物的表面,而“樂音”涉及的是事物的本質。

我們焦慮和忙碌的核心,是成績和教學,因此,把事情變少的一個有效思路,就是分辨成績和教學中的“樂音”和“噪音”。

有個網友回覆:“別把分數看的太重要,心裡就會舒服很多。”這話不假,只是對時間來說缺乏衡量標準,因為它沒指出什麼樣的重視程度才算合適。

完全不看成績,很簡單;完全重視成績,也不難;但是要取中間某個值,就不好把握了。一個可執行的思路是,重視能夠改變的,放手不能改變的。這就需要我們找到成績和教學的底層邏輯。

成績的競爭,不像足球比賽,大家可以相互制衡,它本質上更像百米賽跑,每個人在自己的賽道全力衝刺,然後對比各自的用時。從這個角度看,與其關注如何超越別人,不如關注如何正常發揮。如果發揮失常,就算暫時領先,也不能心存僥倖;如果發揮正常,即便依然落後,也不必妄自菲薄。因此,教學的本質,就是幫助學生提高數學的學習效率,以及大概率在考試中正常發揮。詳細的說明,可以參考之前的文章《數學教師如何有效地看待成績和教學?》。

記得有一次階段考,按照以往慣例,我在考前都會緊張地翻課本查資料,看能不能找一到一些題目,臨時幫學生最後突破一下。後來一想,臨近考試,學生的數學實力是來不及提高的,既然如此,調整狀態,提高正常發揮的概率才是當務之急。那麼,臨時出幾個題,企圖猜中試題,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嗎?恐怕不能,還有可能會給學生帶來無謂的“安全感”。更好的做法,應該是幫助學生學會針對自己的短板進行復習,並且自我調整狀態。於是我停止出題,只是給學生提出一些複習的建議,接著讓學生安靜複習。結果成績出來,發現學生的發揮並不比過去的差。

從那以後,每逢階段考的考前,我都把重心落在如何幫助學生完善複習方法上,這樣一來,學生的複習效率隨著一次次的大考得到提高,我自己也從中節省了一大筆時間。

2、把事情做快

把事情變少,並不意味著時間就多起來,如果事情做的不夠快,我們一樣會很忙碌。有三個辦法可以幫助我們把事情做快。

第一個辦法,是優化做事流程

物理學中有兩個概念可以讓我們得到啟發,一個是串聯,另一個是並聯。

每件事情的執行都會有一些必要的流程,有時把某些流程的順序調整一下,可以讓執行變得更加順利,達到優化的效果,這是串聯的思路。比如我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先看學案備課,上完課後遇到問題,再回來翻看課本,結果發現漏掉了好多細節,於是又得往後面的課找時間彌補,如此一來,課程進度推的相當慢。後來備課,我會先看課本,研讀完一章的內容,得出一個基本思路,接著根據知識點,從課本、學案和網絡上尋找相應題目,然後合理配置在接下來的課堂上。這樣一來,有時我只需要準備5分鐘,就能立馬去上課,而且不需要回頭彌補。

有時把某些流程合併起來,就可以在同一段時間實現多個目標,達到優化的效果,這是並聯的思路。

比如平時的作業,按照過去的做法,先佈置作業,接著學生完成上交,然後我批改分析,最後發下點評,學生訂正。單次作業的一個完整流程下來,都能把兩三天的時間填滿,更何況一週有五次作業!我後來的做法是,今天先佈置作業,接著學生完成,然後第二天的課前公佈答案,在學生訂正的同時巡視,最後面向全班點評發現的問題。這樣做就相當於把作業批改和學生訂正兩個流程並聯,把作業分析和點評並聯,單次作業的完成周期極大縮短,節省了不少時間。

第二個辦法,是藉助信息技術

許多有條件的學校,都會為每間課室提供信息設備,同時為每個教師配備一臺辦公電腦,再加上智能手機的普及,信息技術幾乎是無處不在。如果花點時間學習一些軟件的使用,做事情的速度會有不可逆轉的提升。比如Excel就是一個很好用的數據處理軟件,有的教師喜歡打印一份精美的學生成績表,每次測驗後,就工整地在上面填寫數據。其實使用Excel是更高效的選擇,輸入成績的時間,並不會比手工填寫的長,但是輸入完畢後,你只需要藉助一些常用的函數公式,就能輕鬆地得出各種關鍵的指標來分析。不僅如此,數據同步可以讓你掏出手機就能查看數據,而紙質成績表的攜帶相對麻煩,而且保管也不易。

授權是提高做事效率的秘訣之一,把責任分配給別人,才有餘力從事更高層次的活動。通常來說,每個班主任都會為班級設置班幹部,為每個科設置科代表,這給我們實現授權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有的教師的確把一些任務交給學生做,但依然沒能解放自己,那是為什麼?授權方式不同。

授權可以分為兩種類型:指令型授權和責任型授權

指令型授權,就是讓別人“做這個、做那個、做完告訴我”。許多教師都是這樣,他們自己會手腳麻利地幹活,但是當把任務交給學生,他們仍然會延用這種思維定式,什麼事都親力親為。他們不知道應該怎樣充分授權,才能讓別人負責完成原定的任務,所以只能把過程作為自己的關注重點。

指令性授權有兩個侷限。一個侷限是,因為關注重點是過程,所以他們只能自己為最後的結果負責,於是,責任歸根到底還是沒能有效分配出去,跟事必躬親沒什麼兩樣。比如收作業,有的教師提出的要求,幾乎具體到學生交作業的每個動作,這樣一來,自己首先被要求束縛,為了落實,不得不親自跟進每個環節,如果不如意,還得花時間進行訓練,算下來,還不如自己收的省心。

另一個侷限是,維持過程的正常運行,本身已經需要投入巨大的時間成本,問題時,就算過程能維持住,他們還需要面臨另一個問題,就是調整的時間成本。固定不變的過程,很難適應各種變化和突發情況,一旦需要調整,往往意味著需要重新投入一筆不菲的時間。還是收作業,有的教師辛辛苦苦訓練出來的一套收發流程,如果遇到學生請假、自己外出學習等突發情況,學生可能就會出亂子,因為學生習慣了聽令辦事,自己根本不會解決問題。這時,對於教師而言,要讓流程恢復原狀,免不了又是一個整頓。

相比之下,責任型授權會更加有效。它關注的重點是最終的結果,給人自由、允許自行選擇做事的具體方法,並未最終的結果負責。最形象的例子,莫過於一句熟悉的諺語:“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

責任型授權起初會費時費力,但其生效機制是對學生的信任和激勵,因此會隨著時間的複利效應變得越來越輕鬆。而指令型授權的生效機制是對學生的命令和施壓,隨著抗壓性的增強,後續的維持成本會越來越高,教師也會越來越累。有時聽到同事感嘆:“七年級的小孩子多好教啊,犯錯了批評一下就行,不像九年級的學生,罰他千百次,還是老樣子!”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那麼,如何有效地實現責任型授權呢?與學生就四個方面達成清晰坦誠的共識,並作出承諾。

第一,預期結果

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要明確自己想要的結果。有的教師說:“不就是制定成績目標嗎!”他們會熱衷於讓學生為自己的每次大型考試製定一個成績目標,以此衡量學生努力的有效性。我曾經也是這麼做,但是後來放棄了。

我選擇的結果,就是學生在考試中發揮應有的水平,越高越好。比如一個學生有80分的水平,我希望的結果就是他繼續考出80分左右的成績,越高越好。有的人反對:“這也太絕對了,題目難點,可能他就不及格;題目簡單點,考90分也可以啊!”沒錯,除了絕對水平以外,還有一個指標,就是相對水平。還是這個學生,如果他只考到70分,但另一個水平相當的學生考到60分,那意味著他的發揮還是正常的;如果另一個水平相當的學生考到了90分,那就意味著他的發揮失常了。

因此,每次有學生過來開玩笑:“老師,這次考試我的目標是多少分?”我都會笑著反駁他:“多少分不重要,重要的是考出水平,越高越好!”同時,我會利用各種可能的時間,向學生解釋這個預期結果,努力和學生達成共識。這樣做的好處,就是節省了一大筆制定目標的時間,我只需要評估學生的實力中樞,然後讓學生也瞭解就好了。

第二,指導原則

預期結果明確之後,具體的做法可以允許學生自由選擇,但要明確選擇的底線。這就需要我們和學生達成雙方都要遵守的必要原則。原則不要多,多了會擠壓學生髮揮的自由空間,容易回到指令型授權上去;原則的數量,只要能確保方向和效率在正軌就行。

我在第一節課就會向學生提出三個原則:主動,盡力和坦誠。主動意味著學生能積極關注自己能否實現預期結果,主要體現是每逢考試都會主動了解自己的成績,而不是等待老師告知。盡力意味著學生能夠自我調整,讓自己在每個學習任務和考試中做到全力以赴,主要的體現就是專注。坦誠意味著學生在與老師溝通的時候,能夠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而不需要考慮是否安全。

有了主動,學生就能始終明確自己的預期結果,確保正確的方向;有了盡力,學生就能不斷地自我挑戰,從而大概率突破自己的效率極限;有了坦誠,我們和學生之間就能減少許多無謂的猜疑和衝突,溝通也可以變得更加乾脆利落。

第三,可用資源

有了指導原則,並不意味著學生就能展開行動了,我們還需要幫助他們明確自己有哪些能用的資源。不要以為學生真的知道,我見過許多優生,在課堂上提前完成任務之後,就坐在位置上發呆或者聊天,溝通之後,他們才知道,原來這些碎片時間可以用來研究難題,提高自己的思維水平。

對學生而言,常見的可用資源有三類。

第一類是時間,包括課堂、課後、晚修、假期、以及一些能利用的碎片時間。不要說學生,其實對大人而言,許多人一有空就耍微信,等做起事來卻喊著時間不夠,這也是時間管理能力的不足導致。

第二類是物力,包括教材、配套練習、作業、學案、試卷、以及其他能利用的資料。我遇到不少學生,解題速度快,給一張學案,刷刷兩下就做完,然後就停下不動了。給他們佈置課本上的題目,他們都表示驚訝:“還要做課本題啊?!”其實,這就是積累意識的缺乏,導致對資源的浪費。解題速度快,能給自己贏得一部分時間,選擇做更多的任務,能為自己贏得更多的積累,如果停止不動,那就相當於把這部分時間和任務都白白浪費掉了。

第三類是人力,包括同學、老師、以及其他能提供幫助的人。有不少學生,做練習總會有不少的題目空白,尤其是週末作業。一問起來,就說不會做,相當理直氣壯。後來我選擇和學生溝通,遇到不會做的題目,解決的思路其實就是問,那麼可以問誰呢?多了去了,可以問身邊的同學,同學不在可以問數學老師,數學老師不在可以問其他數學老師,週末在家沒人問,拿個手機小猿搜題也行!

明確了可用資源,學生的行動就有了落地的基礎。

第四,

明確獎懲

明確了預期結果,也就明確了各自的責任。學生的責任,就是努力學習,讓自己能考出應有的水平。教師的責任,就是幫助學生提高效率和正常發揮的概率。評價結果的時間點,就是每次的大考。

每次大考之後,對於預期結果,哪個學生實現,哪個學生沒實現,都一目瞭然。那麼,實現的學生如何獎勵,沒實現的學生如何處理,這個獎懲方案需要我們提前和學生達成共識。我的方案,就是劃定一條線,比如滿分120分的,就以96分為界,成績在96以上的,沒事;成績在96分以下的,把試卷上的每一道錯題納入到錯題本。這樣一來,我就節省了一大筆思考獎懲方案的時間。

有的人質疑:“有一部分學生永遠達不到96分,那不是意味著他們永遠都要做?”是的,所以我對方案添加了一條:每次完成錯題本的學生,都可以加5分。這個分數怎麼用?比如一個學生完成了4次錯題本,積累了20分,如果他在下一次考試中考到76分,就可以拿著20分補夠96分,免除一次錯題本的任務。這樣,許多學生都會有動力去完成錯題本。另外,對於96分以上的學生,能維持免除錯題本的權利,可以說是一種榮耀,他們也有動力提高自己的成績。

按照“把事情變少”和“把事情做快”的思路踐行,你大概率會發現自己的時間會比原來多了一大截。這時,有的教師可能會舒一口氣:“好不容易才有了自己的時間,趕緊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好了!”於是匆匆忙忙地把多出來了的時間拿來消遣。

與此相比,我更傾向於把多出來的時間,投入到提高自己的教學效率。效率提高,把事情變少和把事情做快的能力也會跟著提高,這樣你能自主支配的時間,就會越來越多,這是一個良性循環。再說,多出來的時間還是屬於工作時間,你並不需要追求所謂的“工作以外的八小時”,一樣能達到自我提升的效果,這是一筆極其划算的投資。

那麼,提高教學效率最好的辦法是什麼?嘿嘿,當然是打磨自己的教學體系!

我是藍色winds,一個初中數學教師,專注於數學教學、家庭教育和個人成長的方法論。

- End -


藍色winds


好的模式能在別的學校生存的機率太低,更不要說創造奇蹟了。這些年來,我們學過多少教育模式?洋思中學,杜郞口中學等等,但成功的學校有幾所?最後大家發現用衡水中學軍事化管理模式倒出成績了。

就拿高效課堂來說吧,很多學校採用了,但是操作起來有多難,領導難不知道嗎?有學生指出高效課堂就是把桌子拼在一起,大家討論,課堂特別熱鬧,但是老師能保證每個學生都在討論學習嗎?

學校要成績,家長要成績,社會要成績,老師怎麼辦?所以很多老師都是在公開課上用高效課堂,公開課後還是用傳統方式,自己習慣的方式來教學,可能有人反駁說:“你不好好用高效課堂,還怪高效課堂不好?”其實在教學中,當你面對一大堆教學任務時,你就會發現高效課堂有多耽誤時間。

在我們地區有一所高中,有一屆就採用了高效課堂,三年下來,成績慘不忍睹,甚至有家長表示自己的孩子上高中不會選這所高中了。

中考高考的指揮棒不改變,素質教育的春天永遠不會來到,學校不管學習什麼模式都只為成績服務,不出成績,什麼模式都沒有用。


源小米


專家!所謂的專家不再一線教書全是騙子大忽悠。我一輩子都忘不了,上世紀80年代初,我一初中老師,是校長,當時50多歲。初三時只給我們上了一下午地理複習課。結果我們班37人百分之九十100分。他領我們複習中國地理,不按課本順序,先複習東北三省,是哪三省?簡稱,接著在黑板上把三省的地圖畫下來,地形特點?季候特點?哪些物產?山川河流?等等?接著華北、華中、華東、華南……複習完畢一幅中國地圖在黑板上呈現出來。還順帶複習了一下下,世界地理,我們周邊的國家,海洋等等。這才是真真的專家。當時教我們的老師都有一手,語文課就像聽相聲,他教給我們學習古文的四行對譯法,我在教我的學生。數學、生物老師從來都不帶課本。化學老師經常給我們編口訣記東西。氧化還原反應得失電子特別容易混,一句口訣:升失氧,降得還解決啦!(化和價升高失電子氧化反應)這就是我們的老師。小學初中連讀的普通鄉村中小學的老師!真專家。


四季花雨


教育不能瞎折騰,但是我們的一些專家愛折騰,似乎不折滕,找不到存在感,拿課堂教學來說,應是學校的主陣地,是學生成長的主舞臺,但是有些專家動不動就來折騰翻,而有些領導和學校校長為了自已政績,也去跟風,不加思辨,不加選擇。



這幾年高效課堂、智慧課堂、情意課堂……不知有多少種課堂,基本模式是先學後教——課堂展示——小組互評,轟轟烈烈;理念先進,以人為本,尊重主體。

實際效果如何?先學,學生學什麼?目標是什麼?老師不知,學生不明;後教,老師教什麼,真正讓學生持久發展的核心是什麼?老師只是去訂正,忘了教學的根;小組互評,學生會評什麼,態度價值觀?老師都把握不住,專家都掌握不到位,讓毛孩子們去評價?



高效課堂,高效嗎?夠嗆!沒有教師的引導,教師對學生能力培養的把握,散步式的課堂,不會有高效。

全國各地去學某地的高效課堂經驗,也沒有幾個學校取得真經,這也從一個方面說明高效課堂沒有真正有效。

倒是高效課堂出了不少專家,不知是否是真專家。課堂受益的是學生,沒有學生受益的課堂不是好課堂,何況只是專家教授受益的課堂


課堂是學生髮展的主陣地,別折騰。


何茂齋行思錄


高效課堂對老師和學生的素質要求非常高。如果教師或者學生不具備這方面的素質,是很難見到“高效”的。

先來看看高效課堂對教師的要求:

高效課堂,課堂容量大,教師該怎麼把握知識點和考點?如何攻克重點、突破難點?

高效課堂,學生活動多,教師如何設計高效的活動形式?如何保障活動效果?如何在活動中讓學生的思維、表達等能力得到鍛鍊和提升?

......

這些,對教師都是非常大的考驗。

況且,設計這樣的一節課,需要教師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思考、研究、論證、修改,現今教師繁重的工作壓力下,根本不具備充裕的時間去進行高效課堂的備課和設計。

還有人說,可以進行集體備課;然而所謂的集體備課,在很多學校往往流於形式,而且眾口難調,備來備去反倒會淹沒一些教師獨特的個性。集體備課能否真正發揮作用,尚且詩歌未知數。

再來看看高效課堂對學生的要求:

學生是課堂的根本。只有學生高效了,課堂才能真正談得上高效。

學生的閱讀、理解、思維、表達、組織、合作等方面的能力越好、班級中高素質的學生越多,課堂才會越高效。

學生的高效,是需要基礎的。如果一個班的學生基礎差距過大,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和一定的學習能力的話,這部分學生必然會拖班級的後腿。高效課堂的效果也就不可能多高。

我認為,高效課堂需要根據各自的情況來實施。一哄而上、形式主義,不考慮實際蠻幹,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

高效課堂模式比較適合那些開設有實驗班或者重點班的班級。讓肯動腦筋、有探索和研究精神的教師帶這樣的班級,高效課堂並不難實現。


七仙女兒說教育


我說一個例子你明白了,有一回我們去參加地級市初中英語中考研討會。教研員一直在上面說明自己出題的意圖以及考出的效果。然後有老師現場提出,這些題能不能別出那麼深。然後教研員就說,如果我們所有事情都簡化,那這個科目就變得不重要了,沒人重視了。提問的老師和在場所有人都心服了。

看得明白嗎?就是說,教育界的那些人,說話一定要語不驚人死不休,一段時間就要提出一個驚人的議題,否則就不會受到上級的重視了。現在這個高效課堂也是這樣,以前一直都是好好的搞公開課,公開課已經很假,就算你說得如何天花龍鳳的,回過頭來平時上課如果天天這樣子,上課的老師早就操勞過度了,不搞這些噱頭的東西,他們的上級就會認為他們沒有做事。

其實以前一定要強調公開課,這公開課已經讓多少老師疲於奔命,現在又搞出個高效課堂,真正的受益者就是提出高效課堂的人,因為這個可以充分顯示出他們的學識和遠見還有管理和專業水平,一天得到上級的欣賞就可以升職加薪,或者即使已經內定了升職加薪 ,也可以因為這些東西變得名正言順。我們還是很想對上級部門說句心裡話,別搞那麼多事情了,讓老師好好去教學。這些活動開展與否都定義不出到底對學生有沒有好處,但是讓無數學生和老師疲於奔命,身心疲累這是肯定的。可否行行好放過我們。


君子19920306


高效課堂本沒錯,但現在有些偏了。我舉一個例子吧。幾年前我們區的一群領導和專家去山東杜xx中學取經,以為取到真經了,回來推行所謂高校課堂,所謂把課堂還給學生,老師閉嘴,好象老師一張嘴,就會被貼上應試教育,灌輸式教育的標籤。學生動輒分組討論,越熱鬧專家領導越開心。


有次我們學校一位數學老師上公開課,完全按所謂高校課堂標準上課,分組討論,熱鬧非凡,獲得專家一致好評。結果有些出乎意料,上公開課的老師說晚上作業學生做得一踏糊塗,第二天又把那堂公開課的內容重上了一遍!


所以實是求是比虛假高效更有效。


途蟲的百味人生


這個高效課堂具體是什麼?你讓專家說會頭頭是道,你讓專家去上課會慘不忍睹。記得一次參加了一個小學專家的講座,他誇誇其談的說“這個四則混合運算,告訴學生先算乘除,後算加減,有括號的先算括號。告訴學生這樣之後,學生知道了,然後學生就學會了……不是很簡單的事嗎?怎麼還要讓學生做那麼多的計算題?這是重複浪費學生時間的行為……”不啦不啦一堆,這是教他,不是教小學生。這就是所謂的專家,所以專家說專家的,老師交老師的,對比專家和老師,我還是更相信老師,老師接觸的是孩子,思想和有共鳴。專家接觸的是大人,還可能是那些高學歷的大人,並不瞭解孩子的思維方式能力,有拔苗助長之嫌。


河邊小草16


形式表演獲名得利。

高效課堂,要求高度自覺。

學生:

自控力強,集中度高。

願學,會學。

能自學。

有學法收集研究分析歸納…能力。

教師:

應變,誘導,預判,思辯,靈活,推介,歸納,糾錯…能力!。

每節課要方方面面全面精心的準備,有謀而動,充分全面,應對激發,歸納…都應細緻縝密,到位。

即師生雙方都必須高效思維。表面看活躍,新穎,奇特,高效。實則是在抹殺學生的學習激情,摧毀毅志力。在不斷的高度緊張中,失去了放鬆和調節,會有很多的孩子難以適應,難以駕馭,最終失去興趣而掉隊。

是違背教育規律,欲速則不達,得不償失的!


實言守真


什麼是高效課堂?好像一提這個名詞,就感覺很高大上,哪個學校一介紹經驗,開口閉口高效課堂,而且還要附加一些自己的特色,比如別的學校教師講課20分鐘,我們學校講15分鐘,這就是特色!這就是高效!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其實這就是教育的一個誤區,是否高效看的是結果,有一句話叫做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都聽過一句話叫百年名校,這是通過教育人代代相傳形成的一種文化!可是我們那些很有上進心的領導們,是等不及的,他們想要馬上出成績,怎麼辦?辦法就是,把高效課堂一種看得見,摸的著,聽的到的形式固定下來!!!要求所有老師上課時間,環節,對內容分析處理,整齊劃一!美其名曰高效!上課要有掌聲,有笑聲,有感悟,有提高!課後還要做一堆形式化的課後反思,關鍵要形成材料!課前檢查學生預習,形成材料!課後要批改作業,還還要形成材料!,,,,。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形成材料!教師的精力都被無情的糟蹋了,在他們心中教學重要,可上交材料更重要!這樣一心多用,能不累嗎?再說學生,為配合老師講課,要多發言,多討論,多表演,每節課都像拍戲,你說累不累?上課不說為了學知識,而是看起來更高效!豈不累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