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後銀行還會存在嗎?

梁辛


10年後,銀行的物理網點會越來越少,櫃員人數會大幅精減,銀行的效率在大幅提高。事實上,新成立的網商銀行就是沒有物理網點的。10年後,ATM機和銀行手機APP都是會一直存在下去的。現在銀行90%以上的業務都可以通過手機銀行客戶端來解決的。現在就連中老年人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也是通過APP來解決的,傳統銀行正在向網絡銀行轉變。

隨著互聯網高速發展,近年來傳統銀行業發展得真快。過去到銀行要叫號排隊辦事,常常要化一個上午,現在銀行的業務可以通過ATM機和銀行APP解決,快捷方便,對於傳統銀行來說,互聯網革命,使銀行的成本支出大幅降低,銀行已經不需要大量的從業人員,也能夠解決繁雜的各種業務需求。10年後,銀行物理網點會大幅減少,但ATM機網點會隨處可見。未來人們用錢的方式也不一樣,在多數場景下是通過支付寶、微信支付來結算,無現金交易將成為主流。


不執著財經


我認為10年之後銀行還是會存在的。現如今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人們越來越多的使用支付寶、微信等移動支付工具,餘額寶、財付通等理財工具也深受人們的歡迎,所以使得人們產生了未來銀行是否還會存在的疑問。我之所以認為10年後銀行還會存在是由於一下幾個原因:

1.銀行的最基本的職能

我們都知道銀行具有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創造、金融服務等職能,其中最基本也最能反應其基本特徵的是信用中介職能,銀行充當貨幣借貸雙方的“中間人”,實現資金的融通,對經濟結構和運行過程進行調節,有效地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

2.銀行的獨特作用

我國的銀行體系由中央銀行、政策性銀行、大型商業銀行、中小商業銀行、農村金融機構、外資銀行等構成,每一部分都有其獨特的作用。我國發展現在進入新時代,經濟發展呈現新常態,需要銀行發揮自身獨特優勢,使得我國經濟穩中向好發展。

3.銀行自身的創新改變

馬雲曾經說過“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確實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現在銀行“躺著都能賺錢”的時代已不復存在,面對重大的壓力,銀行自身開始行動起來,結合現在的互聯網科技不斷地改變自己的經營模式和服務方式,滿足日新月異地經濟發展需求。

基於以上三個因素我認為10年後銀行還是會存在的,只不過和現在相比會有很大的變化,科技會充分地被利用起來,服務模式也會更加地便捷,具體怎麼變革,我們拭目以待!


李虹含


互聯網金融的迅速發展和移動支付的便捷,很多人越來越不願意去銀行網點辦理業務,數據顯示,過去一段時間五大行、股份行、城商行、農商行(含農合社)、外資行的營業網點累計關停326家,其中2018年1月22家,2017年12月164家,2017年11月90家,2017年10月50家。銀行網點關閉增加,同時新批覆的銀行網點也呈下降趨勢。那麼10年後銀行還會存在嗎?

銀行網點的減少確實是因為移動支付的衝擊,去銀行辦理業務的人也逐漸減少,但是銀行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老虎君覺得10年後銀行肯定會存在。

銀行是經營貨幣的企業,它的存在方便了社會資金的籌措與融通,它是金融機構裡面非常重要的一員。我們可以看出銀行的業務,一方面,它以吸收存款的方式,把社會上閒置的貨幣資金和小額貨幣節餘集中起來,然後以貸款的形式借給需要補充貨幣的人去使用。在這裡,銀行充當貸款人和借款人的中介。另一方面,銀行為商品生產者和商人辦理貨幣的收付、結算等業務,它又充當支付中介。總之,銀行起信用中介作用。

商業銀行的基本職能包括: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創造、金融服務。央行執行貨幣政策,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監督金融機構。政策性銀行不以營利為目的,專門貫徹執行政府經濟政策。

雖然未來銀行將會繼續存在,但銀行必將發生很大的變化,銀行業務必須堅持創新和轉型,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


環球老虎財經


銀行的存在,坤鵬論認為大家不需要有太多顧慮,別說10年後,即便100年後銀行也同樣會存在。

銀行並不是個新鮮事物,早在公元847-858年間,蘇州就已經出現了“金銀行”。《教民十六事》中有句話:“銀行軋造吹銀出賣許多告提”,這被認為是第一次出現“銀行”。扒拉手指頭數數,距今已經近一千兩百年了。



再往近了說,錢莊很多時候也被認為是銀行的前身。去過山西平遙的同學肯定聽說過日升昌票號,估計很多人還參觀過。日升昌票號就是中國第一家專營存款、放貸、彙總業務的私人銀行,成立於1823年。當然這是民辦的。中國第一家官辦銀行叫中國通商銀行,由李鴻章創辦於1897年。

從錢莊到銀行,中國發展了一千多年,隨著經濟開始全球化,銀行在整個金融體系內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形式和功能都在不斷變化,不變的是其地位的不斷提高。

銀行已成為聯接國家政策和百姓的金融樞紐,央行印的錢,需要通過商業銀行才能流入市場,外匯同樣是經過商業銀行才走進央行。央行和政府的各種金融政策,對企業的金融扶持同樣也都是通過商業銀行才能得已實現。所有與“錢”相關的事情,除非你現在完全使用現金並且不去銀行取錢,否則都逃不開與銀行打交道。



雖然現在移動支付普及了,我們不再使用現金,但這並不代表我們不與銀行打交道。我們每一筆支付和收入都是通過銀行完成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只是作為銀行第三方通道而已,背後如果沒有銀行體系在支撐,用戶是無法直接通過微信和支付寶收付款的。

所以並不是銀行不重要的,而是銀行提供了更好更穩定的服務。所以未來銀行肯定會存在,國際貿易也不允許銀行不存在。


坤鵬論


首席投資官評論員董巖:

現在大家普遍的共識是最早的銀行是1407年在意大利的威尼斯成立的。到了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銀行才得到普遍的發展。

銀行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有著其不可替代的歷史地位,銀行發展到今天更是功能更多更全,不同職能的銀行起著不同的作用影響著我們的每個人的生活。

10年後銀行還會不會存在?這個問題筆者認為不僅是10年後也許100年後銀行還是會存在於人類社會中。

很多人認為隨著貨幣電子化,隨著我們的支付手段越來越先進,我們使用現金的時候越來越少,但是並不代表銀行就沒有了存在的意義。

銀行也和我們一樣在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的進步,那麼在可預見的未來,銀行的網點肯定會越來越少,因為移動互聯網的不斷髮展,我們很多時候不用再去網點辦理業務,我們甚至一個月都用不到一塊錢現金。但是我們在大街上看不到銀行並不代表銀行消失了,只是以另外一種形式存在,銀行的服務重心也由原來的櫃檯服務為主,慢慢的轉變層後臺技術服務、安全保障為主。只是服務形式的轉變並不代表銀行的消失。

另外還有很多人認為銀行就是一個存錢取錢的地方,就算沒有銀行把錢放在微信、支付寶不是一樣嗎?從某種意義上說沒錯,但是銀行的業務絕不僅僅如此,銀行也作為一個國家金融的基石,在社會貨幣調節中所處的位置是無法取代的,各商業銀行配合國家的宏觀政策調節社會中的貨幣總量,讓需要資金的人獲得資金銀行充當著政策的執行者,同時又在不同的人之間充當著借貸的中間人這種角色是短時間內無法取代的。

銀行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也在不停的進化,在短時間內不會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


首席投資官


商業銀行的典型特徵是什麼呢?是信用中介。所以銀行一方面通過負債業務,吸納社會閒散資金,另外一方面通過資產業務,將資金投放至社會。所以一方面是信用轉換,另外一方面就是期限轉換了。這是銀行存在的根本意義。

所以如果沒有“銀行”的存在,資金融通交易成本將會增加,最後只剩下高利貸活著了。另外就是交易機會會因此變得異常活躍。同時銀行也是不可或缺的間接融資部門,並且央行也需要通過商業銀行來落實其貨幣政策管理職能。

對普通用戶來說,可能有大量的網點消失,因為有很多個人業務可能可以通過手機或者網站或者搭載其他渠道可以完成。比如存摺可以變成銀行卡,現金取款的量級現在也非常輕微了,由於貨幣基金的出現,活期存款也大量流失,但這都是階段性的變化,到下個階段又會有不同的情況。但銀行和銀行業務在人類社會里應該還會長期持續存在下去。


程蟬


銀行存在,本身有其存在的理由,只要社會資金融通需求存在,銀行存貸款的業務仍將持續,而銀行的間接融資功能還是對社會經濟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影響。近年來,受到支付寶、微信的迅猛崛起,銀行櫃檯、銀行網點的存在必然性似乎有所動搖。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未來銀行機構有望發生重要性的變革,而銀行網點,銀行櫃檯櫃員難免會發生大幅縮減乃至大幅裁員的可能,這或許也是未來社會發展的趨勢。不過,這並不等於未來銀行就會消失,而銀行機構還是有著它存在的意義,只是未來改革的聲音非常強烈,這也是社會發展與市場化改革的發展趨勢,同時也是社會創新與競爭力激發的重要體現。


郭施亮


十年之後,銀行當然會存在,但可以肯定,十年之後,銀行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最近幾年銀行裁員,關門等信息不絕於耳,隨著支付寶,微信等新興支付平臺的崛起,傳統銀行受到了很大的衝擊,現在利用支付寶微信等第三方平臺,就可以替代銀行很多業務。對很多人都開始預測,十年之後,銀行可能就不存在了。



但是我想說的是,不只是十年之後,哪怕是50年,100年之後,銀行仍然會存在,只不過是以什麼樣的形式存在的問題。

為什麼十年之後銀行仍然會存在?

銀行之所以存在,因為銀行有著它不可替代的功能,在古代銀行就一直就已經存在了,比如古代的錢莊,實際上就是銀行的一種形式。

銀行除了為個人和企業服務之外,它還充當著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使命,也是國家用於調節經濟的一種工具。

銀行是整個金融系統中重中之重,它直接關係到國家的經濟安全運行,以及經濟的健康發展,銀行作為一個信用中介和結算機構,這是國家賦予它的職能和權力,它是服務於國家經濟發展的一個工具,必須在國家監管機構嚴格監管之下運行,所以只要一個國家的政權存在,那麼銀行就會一直存在。

銀行的很多功能是支付寶,微信等不能替代的,這是為什麼支付寶和微信要推出網商銀行和微眾銀行的原因。

儘管如此,但是未來銀行還是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十年之後銀行會發生哪些變化?

1、銀行營業網點將會大幅減少。

十年之後,我估計目前90%以上的銀行網點都會關門,因為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人工智能的進步,目前銀行營業網點的很多功能都可以通過線上操作。

再加上十年之後,可能紙幣現金有可能消失,取而代之的有可能是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那通過營業網點進行的現金業務就會關閉。

所以根本就不需要那麼多網點。



2、銀行大量工作人員會面臨轉業。

目前很多銀行工作內容都可以實現自動化,或者由機器人代替人工,而且隨著銀行網點的關門,那肯定會有很多銀行工作者面臨轉業。

3、銀行業務會更加集中,中小銀行可能面臨轉型或倒閉。

十年之後,隨著科技的進步,存款可以直接在線上辦理,同時貸款審核業務也可以通過大數據來進行分析,實現放款,很多銀行的業務功能差異化將會縮小,如此一來,很多銀行業務就會集中到某些科技實力強勁的大銀行裡面,未來十年,客戶資源會慢慢向一些國有大銀行,以及實力強勁的股份制銀行集中,那些中小銀行將面臨更加困難的生存環境,甚至有的中小銀行可能會面臨轉型或倒閉。

4、私人銀行會得到全面發展。



雖然有些銀行可能會面臨倒閉,但是那些有特色的私人銀行將會迎來更好的發展機會,因為隨著經濟的不斷髮展,人們財富的不斷積累,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需要私人銀行,所以十年之後,私人銀行將會迎來一個全面爆發的時代。


貸款教授


銀行作為最基本的信用中介,10年後肯定不會消失的,發達國家都不曾撤銷銀行,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更不會隨隨便便撤銷銀行,主要還是基於下面三點原因吧:


第一,銀行會改革但是不會消失世界是變化發展的,隨著互聯網金融時代的到來,傳統金融會受到巨大的衝擊,現在一部手機就能遊遍全世界了,人類大有拋棄銀行卡的趨勢。面對困難和壓力,銀行只有不斷地改變經營模式和服務理念,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才有出路。

第二,銀行充當貨幣借貸雙方的“中間人”,實現資金的融通,調節經濟結構和運行,更好的為經濟發展服務。如果沒有銀行充當信用中介,換做其它金融機構或者企業,信用得不到保障,客戶也不會完全信任,還可能會導致金融市場的混亂。

第三,中國不發達地區人口不在少數,至少有八億人口生活在縣城及鄉鎮農村地區,這類人群中很多老年人並不懂互聯網金融,也不相信電子支付,不會使用自助存取款設備,只相信銀行櫃員,只會去櫃檯實實在在地存取款。一旦撤銷銀行,中國老百姓估計要家家買個保險櫃了。



現在銀行面臨著轉型的困難期,力圖打造全面型的服務體系,逐步實現無紙化辦公、電子化管理、機器代替人工等一系列轉變,同時不要忘了在落後地區,傳統銀行的傳統業務依然市場前景廣闊。


財富公元


之所以能問出這樣的問題,應該是考慮到銀行有可能被餘額寶,餘利寶,微信的零錢通等等所替代。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出門都不帶現金了,有了錢也都不存銀行,而是直接存進餘額寶或微信理財。所以有人會認為,十年後將會進入無現金社會,到那時銀行將沒有存在的價值了。


近日,畢馬威會計事務所在一份報告中稱,銀行業進入了30年來未有之變局,2030 年銀行或將消失。當然完全消失是不可能的, 但肯定會有大的變革,現在種類多樣、功能齊全的移動展業設備已經足以替代人工,櫃員在成熟的移動展業面前是沒有任何優勢可言的。

顯然這些是認為銀行將消失的。

而我認為銀行一定會存在的原因在於,無論支付寶、微信支付有多麼好、有多普及,仍然依附於銀行業務基礎之上,資金的進進出出實際上也都是在銀行體系內發生和完成的,並沒有脫離銀行。

另外,作為國家面向大眾的金融機構,其政策意義也不允許其不存在。眾所周知,以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為首的六大銀行業務涵蓋面廣泛且多元,代表著中國金融界最雄厚的資本和實力,各個銀行有著不同的職責與作用,並且有國家做為堅實後盾。所以銀行消息是不現實的,一定會存在。



但要說一成不變也是不可能的。其實銀行現在的轉變就已經很大的,以前我們辦理業務只能排隊去窗口,很可能一個簡單的業務就要花費一上午時間。在支付寶、微信支付普及的同時,銀行手機app也都在不斷升級,在確保安全性的同時也增加了便捷性,很多銀行業務已經不再需要去銀行窗口辦理了。以我自己為例,除了取現要去ATM機,已經很久沒有去過銀行了,基本上大多數銀行業務都可以通過手機app辦理,方便快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