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外匯降至八年新低,央行剛剛打了一場“貨幣戰爭”已勝利收場

一場“貨幣戰爭”已悄無聲息的打完

近日,據我國央行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10月末央行口徑外匯佔款21.3萬億元,創2011年1月以來最低水平,降至近八年來新低,環比下滑915.76億元,連續第三個月環比減少。

與此同時,央行公佈的10月份我國外匯儲備規模數據:中國10月外儲環比大幅下滑339億美元至30531億美元,為連續第三個月下滑,創2016年12月以來最大單月降幅。外匯儲備規模與外匯佔款同時下滑,這裡面的故事蕩氣迴腸。

我國外匯降至八年新低,央行剛剛打了一場“貨幣戰爭”已勝利收場

我想想這個故事應該怎麼講,眾所周知的是,在當前全球貿易爭端、國際經濟競爭關係錯綜複雜,美聯儲加息引起的全球貨幣流動性趨緊,都導致一些新興市場國家資本外流壓力加大,貨幣貶值明顯。

這些新興市場國家來捍衛本國貨幣穩定的常用手段是“外匯儲備”“貨幣政策(加息)”,動用外匯儲備對經濟的副作用較小。但是前提是得有一定量的外匯佔款或者是外匯儲備規模。這麼講故事可能很多人就明白了,在十月份,我國人民幣匯率波動較大,一度逼近7.0關口。

10月26日,央行副行長潘功勝明確警告人民幣做空勢力,稱有能力保持人民幣基本穩定, 此後人民幣匯率有所反彈。所以說,10月外匯佔款、外匯儲備規模雙雙明顯下降,很大程度上有可能意味著央行再次進入外匯市場,以此穩定匯率。

當然,央行保持住了很大的剋制,或許只是在關鍵點位上予以防守。現在通過外匯佔款、外匯儲備規模數據回顧,管中窺豹的去了解一些動態,真實情況可能是我們安居樂業的人們想象不到的“驚心動魄”,畢竟,這是一場“悄無聲煙的貨幣戰爭”,央行在捍衛我們自身的經濟利益

我國外匯降至八年新低,央行剛剛打了一場“貨幣戰爭”已勝利收場

很自信的說,這一場短暫的“貨幣戰爭”已經被我國央行悄無聲息的打完。

再次提醒下,我國擁有龐大的外匯儲備規模,外部的做空勢力根本不是我們的對手,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

最後,一切的基礎在於我國經濟基本面,當前我國經濟雖然面臨著下行壓力,外部經濟遇到一些不確定性風險,但是我國經濟韌性依然充足,市場前景廣闊,我國擁有全世界最全的工業鏈,這是任何經濟體短時間內不具備的優勢。

重要的是,面對經濟的錯綜複雜,我們立足於國內經濟,防患於未然,並且,當前無論是央行還是財政都在通過各種有效的手段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我國經濟長時間看,前景是光明的。

2018年果然不是一個尋常的年份,從經濟角度來講,全球資本市場暗潮洶湧,國際貿易摩擦加劇,全球經濟同步復甦出現分化,一開始由一些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出現放緩,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發酵後,他們的經濟出現衰退、市場高通脹、貨幣貶值壓力加大等,後來,一些發達國家經濟同樣遇到經濟下行壓力,

包括韓國經濟增速創下近年來的新低,日本經濟下調經濟增速預期等。

我國外匯降至八年新低,央行剛剛打了一場“貨幣戰爭”已勝利收場

而回到國內經濟,我國經濟目前下行壓力顯現,經濟從過去的高速增長逐漸轉變為高質量發展,今年三季度經濟增速為6.5%,這些經濟信號透露出經濟的複雜多變。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高層會議傳達出重要的經濟信號,我國經濟形勢發生了哪些變化?

全球經濟在深度融合之後,在今年來被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打破,表面上看起來對經濟的影響出現在局部區域,卻不知,有時候是蝴蝶效應。在全球化分工的貿易體系中,世界主流經濟體已經形成一個比較穩定的體制,現在,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正在撕裂這個體制,對一些經濟基本面較弱的經濟體形成的衝擊逐漸顯現。

另外,同樣是美國,在掌握貨幣霸權的優勢下,美元的持續加息,已經把“全球溫水煮青蛙“的遊戲玩的爐火純青,眼看著鍋裡的水溫在漸漸升高,美元加息釋放的風險溢出效應,已經讓一些新興市場國家感受到資本外流壓力加大,貨幣匯率貶值的壓力,而這些,才只是風險衝擊敏感點反應的開始,接下來,其後勁帶來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忽視的風險,潛移默化的到來

我以前曾說過,今年來全球經濟同步復甦的腳步已經發生變化,已經由全球經濟同步復甦轉變到全球經濟復甦分化,美國經濟一枝獨秀,我國經濟穩中有變,歐元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而一些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出現低迷、衰退、市場高通脹等

,這種變化是應該引起警惕的,為什麼引起警惕?

因為全球一體化中,任何一個國家出現危機,其他國家都不能獨善其身,更不能置身事外,最多能把風險衝擊降低一些。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說一些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受自身經濟結構、市場體制等影響,經濟屬性上存在脆弱性,那麼最近一段時間,一些發達國家經濟也出現了問題,首先傳來悲鳴聲的是作為全球經濟風向標的韓國,韓國三季度GDP同比增速僅為2%,較二季度的2.8%大幅回落,創下2009年三季度以來最低。

其次是日本,日本央行下調了2018財年GDP預期。最後是IMF下調了全球經濟增長率,也下調了對明年的經濟預期。這三個事件連在一起來看很有意思,看起來明年經濟不太樂觀。

重要的一點是,今年來的全球經濟跡象顯示,從一些新興市場國家到部分發達國家,經濟都感受到了困難,也就是說,從最容易滋生危機的經濟體,逐漸在蔓延到一些小型發達經濟體,這種現象的背後是存在很大風險的。

前央行行長周小川在最近的演講中提到:“我們記得金融危機最怕的事是什麼呢,就是怕傳染。但一旦傳染,一旦共振,可能會有更大的危險。而且在共振和傳染的高峰期可能就會出現恐慌”。

我很認同周說的這句話,現在的全球經濟情況從我的分析當中,確實存在有傳染的“可能”,這是被全球市場忽視的風險。(多說一句,這種情況要蔓延到哪裡才出現經濟“大調整”呢?當然是經濟體量大的經濟體了,經濟體量越大,對全球經濟釋放的能量衝擊就越大)。

最後說一點我國經濟,應對這種被全球忽視的風險,最佳的辦法是立足於國內經濟,防範於未然。看起來簡單,但是做起來很難,因為按照過去的兩大老辦法不太好走了。所以說,現在到了經濟“啃硬骨頭”的時候了。相信我國的經濟優勢,相信國內經濟在短時間內調整後,長期會獲得更持續的經濟繁榮。

我國外匯降至八年新低,央行剛剛打了一場“貨幣戰爭”已勝利收場

貿易爭端對我國進出口影響已初步顯現?

中國海關總署公佈數據顯示:按美元計:中國8月進口同比增長20%,不及前值27.3%。中國8月出口同比增長9.8%,前值為12.2%。出口增速由此進入到個位數態勢,八月份的進出口數據中可以明顯的看出貿易增速的放緩。

今年前8個月,貿易順差1.25萬億元,收窄31.3%。貿易順差的持續收窄,對於外匯儲備規模也形成了一定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從當前的進出口貿易來看,隨著貿易爭端的不確定性升溫,一些企業從過去的搶單衝動逐漸轉變為“觀望”行為,作為國內省份經濟總量排名第一的廣東,在製造業PMI分項指數中的新訂單指數出現較大下滑,跌入枯榮線以下,結合當前的貿易出口數據,表明貿易爭端對我國進出口影響已經初步顯現,國內經濟進入“穩中有變”的態勢。

多說幾句,對於我國對歐盟、美國、東盟和日本等主要市場進出口均增長,對“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速高於整體。這種高瞻遠矚的佈局,在很大程度上消化掉一部分全球貿易爭端帶來的不確定風險。

另外,從當前我國進出口貿易中可以看出,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新進展,前8個月,我國機電產品出口6.01萬億元,增長7%,佔出口總值的58.2%。其中,電器及電子產品出口2.64萬億元,增長7.8%;機械設備1.82萬億元,增長8.5%。

還是老生常談的話題,國內經濟從過去高速發展轉變為高質量發展階段,從國內的出口當中也體現出來,出口當中,佔據半壁江山的是這些具有科技含量的產品,而過去我國所熟知的中低端製造業中的產品增速正在低迷,其中服裝出口等7大類勞動密集型產品合計出口1.99萬億元,下降2.5%,佔出口總值的19.2%。

這也從另一個角度上來反應出,當前我國製造業企業應當向具有技術含量產業看齊,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也是帶動我國出口的重要力量。

從主觀的市場情緒來看,對於未來貿易爭端的不確定性尚存在變數,不僅如此,當前的全球主要經濟體經濟發展出現分化,美國經濟依然向好,但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嚴重,歐日韓經濟出現階段性回調,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市場需求的波動,作為世界製造業工廠,外需的波動也會影響到國內做外貿的企業運營。

而聚焦國內,從出口退稅,減稅降費等手段來調節對沖當前海外貿易的不確定風險,是正確的選擇,更重要的是,對於完善過去經濟高速增長帶來的不充分不平衡問題,任務繁重,上下求索。

路已明確:經濟增長的路在何方?

現在對當前經濟來講什麼最重要?時間最重要,無論是央媽放水還是財政刺激,長期來看無非是最大限度的託低經濟,然後用拖住的時間換取經濟最根本的增長因素。但在這三次託底的時間內,有沒有換取到根本的經濟增長因素?

答案是有的,但實際效果並不明顯。這裡要說經濟增長的根本因素是什麼,眾所周知的是改革開放,具體是改革和開放,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也是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四十年,毋庸置疑改革開放對我國經濟舉足輕重的作用,改革是打破利益分配格局,觸及利益比觸及靈魂都難。開放是對接國際市場,提升經濟效率,提高社會資源全要素。國內市場進一步加大改革開放力度,才是一條看得見的希望之路,當然這一條路正在走,只不過走的比較緩慢而已。

科技是排在第一位,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技術進步能夠帶動經濟長週期繁榮,重大的技術革命一般能帶動經濟幾十年的繁榮發展。從18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機械化,到19世紀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電氣化,再到20世紀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信息化,每一次重大技術進步都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因素,也是社會生產力的大解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

(1870年以後發生的電力技術革命到1929年,經濟增長了近60年,1980年以後發生的信息技術革命到金融危機經濟增長了近30年)。但是,科技的發展前提需要創新、資本、人才,資源以及時間。對照一下,若國內一家新成立的科技公司,能在這五項條件中除了時間以外,能夠獲得市場怎樣的支持?在國外,成立不久的科技公司可以無盈利上市來獲得融資資本,並且前期有風險投資人的資金支持,對於科技公司來說,只要有好的項目,不愁沒錢。

一樣的種子在不一樣的土壤下成長情況不同,在國內新成立的公司融資難度很大,僅僅資本這一項條件便制約企業的發展。談科技發展,是一道抹不過去的傷痕。(不過這幾年國內有一些科技企業成長的較好,比如華為,大疆,但還是太少)。需要注意的是,即使眾人皆知科技發展與改革開放是兩條經濟長期發展的可行之路,但知易行難,事在人為,仍需付出努力才行

(這個努力不僅是個人,更是駕駛經濟方向的人)。

道路曲折,知易行難,事在人為

權利配置資源,財政獲得信用,國內資源與資本都流向了哪裡?你知我知。社會心態浮躁具有普遍性,人們寧願相信各種投機來獲得一夜暴富,而不願去理性的選擇,是這個時代所特有的現象。我國經濟已有過去的高速增長轉變為高質量發展階段,但正是在經濟轉變的這一階段,權利柺杖上的明珠依然散發著餘暉,讓一部分人沉浸在過去的懷抱當中。

改革開放與發展科技創新,這兩條看得見的經濟曙光,近在咫尺又相隔萬里,只是人們寧願享受過去帶來的盛宴,而不願意接近罷了。接近就意味著輕裝上陣再次出發,路上會遇到的什麼,誰也不知道,但知道終點是光明的,但不去接近,吃完過去的積糧,洗洗睡吧。而若不想洗洗睡吧,就要事在人為,通過努力而達到勝利的彼岸,光對著湖面喊是翻不起浪花的。大國經濟的曙光,理想而又現實,即使路已明確,還需要事在人為,知易行難,道路任重而道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